為什麼說親子關係決定孩子的一生?
孩子是父母的複印件,我們每個人和世界的關係問題,都能從童年和父母的相處方式中找到答案。和父母相處的方式也會投射到一個人的行為習慣、思維模式、情緒處理方式、以及與他人相處的模式上。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受父母的影響是最大的,這也就是我們要如此重視親子關係的原因。養育方式真的能影響一個人的一生,親子關係決定了我們與世界的關係,一個人和父母的關係就是他和整個世界關係的投射。
有一天我的一位朋友不遠千裡地跑來找我,向我傾訴他的事業困惑。他原本從事媒體行業,後來轉行進行內容創作。他做內容很到位,在知識付費平臺為所服務的公司創造了上百萬效益。後來他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規模不算大需要他親自去談判,奇怪的是所有的談判到最後都談不成。他不明白這是為什麼?我詳細了解了他談合作的細節,對方開始和他談價格的時候,他會給出一個正常的報價,但是當對方試圖問價格上能不能稍微便宜一點時他就進入了另一種模式。
他內心充滿了負面情緒,認為對方不尊重自己、不尊重知識,於是他用各種各樣的方法來捍衛自己的底線,知識產品並不是白來的而是飽含心血的。有時候他會生氣地拍桌子、有時候它表面繼續溫文爾雅的談話,但內心深處已經埋下了要和對方決裂的伏筆。她把所有商業談判中的討價還價都歸結於對方不尊重自己,這就是整件事的最大問題。用道德來評價所有正常的博弈行為,結果就是和任何人都無法合作。
他問我:「你是怎麼和別人談判的」?我先問了他一個問題你跟你爸媽的關係怎麼樣?很多人遇到困難找我聊天的時候我通常會問第一個問題就是原生家庭中的親子關係,他愣了一下但還是誠實地說不怎麼樣,我問有多不怎麼樣。他說,相當不怎麼樣。那麼不怎麼樣到什麼程度呢?
他小時候很愛漂亮,有一次奶奶送給她一條漂亮的牛仔褲,特別興奮很想馬上穿上。這時爸爸到她的房間嚴肅地說:「上學不能穿這條褲子」,他就跟爸爸講我想穿,這是一個特別可憐的小女孩在表達自己的渴望。爸爸的做法是什麼呢?他直接拿起剪刀把牛仔褲徹底剪壞了。直到現在,每每想起這條牛仔褲,他都會難受地想哭,他工作後第一個月掙的錢全部買了牛仔褲牛仔褲都被整整齊齊地放在柜子裡,他一次都沒穿過。這就是小孩子的報複方式,也是小孩子保護自己的方式。
孩子跟父母對抗的方式通常是被動的、隱秘的。他不敢正面跟父母起衝突,但他的內心會形成巨大的壓力。如果父母習慣了對孩子嚴厲苛責,孩子長大後就容易把所有的挑戰、壓力、批評甚至一點點討價還價都視作道德問題,誤會別人說的話、做的事,誤認對方的動機是瞧不起自己、不尊重自己。
有的孩子總被父母上綱上線的教育,一點點小事也被父母提高到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的高度。比如貼上你是一個不尊重父母的人、你是一個不愛學習的人、這樣的標籤。幾乎我每天都能遇到諮詢親子關係問題的家長,常見的是孩子不好管、孩子一做作業我就發飆、生氣,表面上看父母關注的是孩子的作業,實際上這個問題的核心來自父母自身。關注一件事的表現方式有很多種,但這些父母選擇了發飆和生氣,這是因為他們自己還沒長大。這樣的父母童年時往往總是被壓迫、被欺負、他們的內心就是一個遇到困難無處傾訴的軟弱無助的孩子。所以我再次強調我的觀點,一個人和父母的關係就是他和整個世界的關係。
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曾說過:一切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人無法脫離人群社會而獨自生存。每個人只需要處理好兩種關係就能與世界從容相處。
第一種是:自己和父母的關係。
第二種是:自己與其他人的關係。包括和伴侶,孩子,同伴,合作夥伴等的關係。
第二種關係是第一種關係的投射,一個人的人格是怎麼塑造出來的呢?
《父母的語言,3000萬詞彙塑造更強大的學習型大腦》這本書的作者之一達娜·薩斯金德是一位兒科教授。書中緊緊分析父母與孩子交流時的詞彙量和說話的方式。我們就會發現這些細節不僅會影響孩子的數學,空間推理和讀寫能力的發揮,還會影響孩子約束自身行為和應對壓力的能力,甚至孩子的毅力和道德品質也會受到影響。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之大超乎了人們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