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給孩子錯誤學習機會
家長教育孩子水平的高低可以從孩子犯錯時的應對方式體現出來,心理學的研究指出「嘗試錯誤」是孩子重要的學習方式,按照蘇霍姆林斯基說的「生活即是最好的教育」我們可以進步理解孩子在生活中所犯的錯誤就是他們最好的學習機會。當下家長最喜歡的教育方式莫過於擺事實講道理,但是為什麼孩子就是聽不明白呢?最後,通常是只留下家長的那句經典怒吼「跟你說多少遍了」不斷的在空氣中迴蕩……
其實當孩子犯錯的時候,也是教育最好的時候。我們教育孩子並不需要刻意的增加過多的教育的內容,什麼挫折教育啊,激勵教育啊這些都沒有必要,只要爸媽把握住生活中的日常點滴的各種的問題處理好就足以了。當然只有家長方法得當孩子才能夠知錯能改,方法不當就會導致孩子陷入屢教不改的怪圈。在教育孩子過程中不少的家長朋友會發現自己越努力孩子對你越牴觸,這背後就是家長應對方法的問題。
孩子犯錯誤的時候家長朋友通常是隨心所欲跟著自己的感覺來。這種「感覺」一般是由爸媽當時的情緒狀態、原生家庭的教育經驗以及傳統的教育傳承,只可惜孩子是當下的孩子不是過去的孩子,所以家長的教育需要跟得上孩子的步伐而不能受困於過去的經驗!因此家長在孩子犯錯時的應對方式是一個技術活,我這裡重點分享一點:「多談感情,少講道理」
過去我們時常講教育孩子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現在的教育我們需要調整個順序,我們需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甚至如果你「動情」的功夫做得好,說理的部分自動就省略了,因為孩子自己就已經主動成長了。這裡我需要提醒一些家長朋友的一點就是:在孩子犯錯的時候,很多家長會犯一種毛病,就是以成人道德的標準去評判孩子的行為,而忽視了孩子的心智發展可能並沒有達到道德發展的水平。我們從小的教育就時常聽說小孩小時候犯什麼事,長大會變成什麼樣。比如小時候偷針大了偷牛、小時候愛說謊長大就謊話連篇等等。成人世界有成人世界的行為準則,孩子們有孩子們的行為模式,不是一一對應的關係。人的教育要真是遵守這麼簡單的因果關係那就好了,家長教育孩子倒是省事多了。
情理之中,先情後理!
只要家長朋友靜下心來去觀察和思考就會發現小時候調皮搗蛋的孩子長大了不一定就會變成壞人,而那些壞人小時候也有可能是品學兼優的孩子。我覺得兒時經驗影響成人狀態的最重要的是他小時候的情緒體驗。孩子小時候如果有更多的積極樂觀的體驗,有更多的被人理解的溫暖,我相信他長大之後就能夠有更強的心理抵禦能力也會努力成為更好的人,而相反那些小時候「品學兼優」但經常是被批評、被替代和被忽視情感需要的,在缺乏「積極情感的陽光」下長大的聽話的好孩子更容易出現問題。
那麼如何在孩子犯錯誤的時候幫助孩子從錯誤中吸收積極的能量,這個關鍵點就在於家長要多從孩子的情感體驗入手,少講道理甚至不講。記得我家大寶2歲的時候,把我新買的茶杯從桌上給摔下去了摔成了稀巴爛,然後他還哭的特別慘。這時候爺爺奶奶跟他說別哭了,讓爸爸再買一個,他反而哭得更慘。而在一旁對茶杯心疼不已的我並沒有去指責孩子批評孩子,因為我從孩子的哭聲裡面聽出來了,他並不是害怕我說他才哭的,而是為自己的心愛玩具摔壞了而傷心難過的情緒。我準確把握這種情緒,我只跟孩子說「杯子摔壞了,所以很傷心難過對嗎?」。孩子說:「是的」,然後哭聲慢慢變小了。接著我又給他一個杯子,然後他就不哭了,他還跟我演示一下剛才是怎麼摔下去的,並且他主動的說會保護好這個杯子的。假如當時我是忽視孩子的情感而選擇吼孩子一通然後在講點道理,看似孩子可能能被鎮住但孩子根本無法從錯誤中學到什麼,最多也是學會害怕而變得謹小慎微。
教育最高境界是啟發自我教育
教育的最高水平莫過於「讓孩子自己認識到問題並成長」。摔杯子事件我只是關注孩子的情感而並沒有講道理,孩子他自己知道了錯誤在哪裡,同時他還感受到了被人理解這種積極的情緒體驗。以後的教育過程中我也是盡力如此去實踐,先關注孩子的情緒,然後再跟孩子講道理,甚至是不用講道理,孩子很多時候自己都會明白。上幼兒園那會老師都說孩子很懂事,我發現原來懂事的孩子是被「懂情」的家長培養出來的……
原來只有懂得談感情、多關注孩子情緒狀態的家長,才能把孩子的錯誤變成孩子成長的積極能量。我把這點經驗分享給家長朋友供參考,同時也希望大家有更好的經驗歡迎留言一起學習探討。
關於我:二娃奶爸,資深心理諮詢師,「心」時代用心分享育兒心理密碼,歡迎關注,與孩子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