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錯後的處理方式決定了你的教育水平和孩子的發展方向

2020-09-05 家庭心理學張老師


請給孩子錯誤學習機會

家長教育孩子水平的高低可以從孩子犯錯時的應對方式體現出來,心理學的研究指出「嘗試錯誤」是孩子重要的學習方式,按照蘇霍姆林斯基說的「生活即是最好的教育」我們可以進步理解孩子在生活中所犯的錯誤就是他們最好的學習機會。當下家長最喜歡的教育方式莫過於擺事實講道理,但是為什麼孩子就是聽不明白呢?最後,通常是只留下家長的那句經典怒吼「跟你說多少遍了」不斷的在空氣中迴蕩……


其實當孩子犯錯的時候,也是教育最好的時候。我們教育孩子並不需要刻意的增加過多的教育的內容,什麼挫折教育啊,激勵教育啊這些都沒有必要,只要爸媽把握住生活中的日常點滴的各種的問題處理好就足以了。當然只有家長方法得當孩子才能夠知錯能改,方法不當就會導致孩子陷入屢教不改的怪圈。在教育孩子過程中不少的家長朋友會發現自己越努力孩子對你越牴觸,這背後就是家長應對方法的問題。


孩子犯錯誤的時候家長朋友通常是隨心所欲跟著自己的感覺來。這種「感覺」一般是由爸媽當時的情緒狀態、原生家庭的教育經驗以及傳統的教育傳承,只可惜孩子是當下的孩子不是過去的孩子,所以家長的教育需要跟得上孩子的步伐而不能受困於過去的經驗!因此家長在孩子犯錯時的應對方式是一個技術活,我這裡重點分享一點:「多談感情,少講道理」


過去我們時常講教育孩子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現在的教育我們需要調整個順序,我們需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甚至如果你「動情」的功夫做得好,說理的部分自動就省略了,因為孩子自己就已經主動成長了。這裡我需要提醒一些家長朋友的一點就是:在孩子犯錯的時候,很多家長會犯一種毛病,就是以成人道德的標準去評判孩子的行為,而忽視了孩子的心智發展可能並沒有達到道德發展的水平。我們從小的教育就時常聽說小孩小時候犯什麼事,長大會變成什麼樣。比如小時候偷針大了偷牛、小時候愛說謊長大就謊話連篇等等。成人世界有成人世界的行為準則,孩子們有孩子們的行為模式,不是一一對應的關係。人的教育要真是遵守這麼簡單的因果關係那就好了,家長教育孩子倒是省事多了。


情理之中,先情後理!


只要家長朋友靜下心來去觀察和思考就會發現小時候調皮搗蛋的孩子長大了不一定就會變成壞人,而那些壞人小時候也有可能是品學兼優的孩子。我覺得兒時經驗影響成人狀態的最重要的是他小時候的情緒體驗。孩子小時候如果有更多的積極樂觀的體驗,有更多的被人理解的溫暖,我相信他長大之後就能夠有更強的心理抵禦能力也會努力成為更好的人,而相反那些小時候「品學兼優」但經常是被批評、被替代和被忽視情感需要的,在缺乏「積極情感的陽光」下長大的聽話的好孩子更容易出現問題。


那麼如何在孩子犯錯誤的時候幫助孩子從錯誤中吸收積極的能量,這個關鍵點就在於家長要多從孩子的情感體驗入手,少講道理甚至不講。記得我家大寶2歲的時候,把我新買的茶杯從桌上給摔下去了摔成了稀巴爛,然後他還哭的特別慘。這時候爺爺奶奶跟他說別哭了,讓爸爸再買一個,他反而哭得更慘。而在一旁對茶杯心疼不已的我並沒有去指責孩子批評孩子,因為我從孩子的哭聲裡面聽出來了,他並不是害怕我說他才哭的,而是為自己的心愛玩具摔壞了而傷心難過的情緒。我準確把握這種情緒,我只跟孩子說「杯子摔壞了,所以很傷心難過對嗎?」。孩子說:「是的」,然後哭聲慢慢變小了。接著我又給他一個杯子,然後他就不哭了,他還跟我演示一下剛才是怎麼摔下去的,並且他主動的說會保護好這個杯子的。假如當時我是忽視孩子的情感而選擇吼孩子一通然後在講點道理,看似孩子可能能被鎮住但孩子根本無法從錯誤中學到什麼,最多也是學會害怕而變得謹小慎微。


教育最高境界是啟發自我教育


教育的最高水平莫過於「讓孩子自己認識到問題並成長」。摔杯子事件我只是關注孩子的情感而並沒有講道理,孩子他自己知道了錯誤在哪裡,同時他還感受到了被人理解這種積極的情緒體驗。以後的教育過程中我也是盡力如此去實踐,先關注孩子的情緒,然後再跟孩子講道理,甚至是不用講道理,孩子很多時候自己都會明白。上幼兒園那會老師都說孩子很懂事,我發現原來懂事的孩子是被「懂情」的家長培養出來的……


原來只有懂得談感情、多關注孩子情緒狀態的家長,才能把孩子的錯誤變成孩子成長的積極能量。我把這點經驗分享給家長朋友供參考,同時也希望大家有更好的經驗歡迎留言一起學習探討。


關於我:二娃奶爸,資深心理諮詢師,「心」時代用心分享育兒心理密碼,歡迎關注,與孩子一起成長!

相關焦點

  • 孩子犯錯,父母的態度決定了孩子的成長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身體尚未發育完全,心智不夠成熟時,無可避免的會犯各種錯誤,而父母對孩子犯錯的態度和處理方式,會對孩子產生深遠的影響。父母需要學會這些做法:傾聽孩子的想法部分父母在孩子犯錯後,會不分青紅皂白臭罵甚至痛打一頓孩子,當時覺得很解氣,但是對孩子的成長傷害大於錯誤本身。
  • 孩子犯錯時,父母的態度決定了他的未來的方向
    孩子家長意識到水彈珠的危險後,說:「不好意思,我們之前對孩子的教育比較馬虎,今後一定會好好教育孩子。」最後,還直接將所有玩具槍和水珠彈都上交到派出所,並且耐心教導孩子,這樣玩很容易造成嚴重的後果。時間一長,就沒有小朋友願意和他玩了。男孩委屈地跑回家和父母告狀,誰知,他的父母非但不知道教育孩子,竟然帶著條幅鬧到學校,指著老師的鼻子質問:憑什麼不讓別的小朋友和我兒子玩?小朋友之間的打鬧,有啥大不了的?你怎麼當的老師?那個媽媽還一把拽過孩子摟在懷裡,大聲地說:「兒子,這不怪你,是他們太不懂事了,他們壞。」
  • 孩子犯錯後,你的態度決定了孩子的未來
    周末和朋友一家吃飯,她家調皮的陽陽不小心把裝著米飯和菜的碗碰翻了,撒了一地。小傢伙一下子往角落裡縮,我還沒反應過來,就聽到朋友的高聲尖叫:你這是屁股又癢了是吧?讓你好好吃飯你偏不,現在撒的哪都是,不打你就記不住!我趕緊勸住她,她氣呼呼地懲罰陽陽不能吃東西。
  • 媽媽對待孩子犯錯的態度和方式,決定了孩子的性格和未來!
    這次,我沒有責備他,而是微笑著對他說:「沒關係的,你能幫媽媽洗碗,媽媽已經很高興了,打碎幾個碗算什麼,說明這幾個碗和咱們家沒緣分,以後小心點兒,千萬別把碗再趕出咱們家就是了。」孩子爸回來後,看到這一場面,也安慰大寶說:「只要沒受傷就好,都知道幫媽媽洗碗了,你真的長大了,也懂事了。」
  • 總結:關於孩子犯錯,你怎麼處理,直接決定孩子以後的成長方式
    我們的成長經歷告訴我們:錯誤也意味著你不夠認真,不思進取,所以必須受到懲罰。成人喜歡用懲罰、指責的方式去幫助孩子改正錯誤,認為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避免再犯。事實證明:這個方法並不可行,因為只有當孩子感覺好的時候,才會做得更好。
  • 孩子犯錯後,你的態度決定他的未來
    可天下哪有不犯錯的人,更何況孩子? 錢志亮說過: 成長本就是「錯誤—學習—嘗試—糾正」不斷重複的過程,犯錯反而是孩子成長過程中非常必要的存在。 其實,小孩子犯錯沒有那麼大的害處,如果父母處理得好,可能是孩子越變越好的契機。
  • 最失敗的教育是讓孩子失去犯錯的勇氣
    家長對孩子犯錯施以情緒化的處理方式,對孩子犯錯大驚小怪、厲行嚴懲,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體諒他們,去告知他們錯在了哪裡、怎樣補救。更要命的是,有些家長,對自己的錯「睜隻眼閉隻眼」,對孩子的錯卻「錙銖必較」。
  • 孩子犯錯後你是怎樣處理的?不要批評,好的孩子需要父母好的教育
    孩子犯錯後,你會怎麼處理呢?批評她?嚴重一點的,打罵她?媽媽一把攔住爸爸:別慌,孩子已經犯錯了,那就是既定事實,我們不吼不叫就行了,你發脾氣,也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媽媽頓了頓,若有所思的說:我們不如看看孩子是怎麼解決的吧。爸爸坐了下來:說那行。 女孩顯得有些驚慌失措,看著被摔碎的杯子,左顧右盼,不知如何是好。這時,服務員走過來問怎麼回事,女孩聲音低低的說:對不起姐姐,我不是故意的,你能給我一個拖把嗎?服務員轉身給女孩拿了一個拖把。
  • 教養方式決定孩子的發展方向
    回到家後,與孩子討論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問題,如何避免,等等,這樣的做法是權威型父母的教養方式。在這四種方式中,只有權威型父母能夠與孩子建立起民主、平等的關係,親子之間的互動是高要求和高反應的,最有利於孩子健康人格的培養。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教授、心理學家鮑姆林德經過長達10年的研究,按照要求和反應性兩個維度,將父母的教養方式分為權威型、專制型、溺愛型、忽視型四種。
  • 孩子犯錯後,你的第一句話很重要
    有一次出門前,女兒不小心打翻了牛奶,她衝上去劈頭蓋臉衝女兒吼:「你怎麼回事啊?」被她這麼一吼,女兒一哆嗦,當即就愣住了,滿眼恐懼地望著她不說話,甚至連哭都忘了。這之後,當女兒再把牛奶摔到地上的時候,她不會劈頭蓋臉地批評,而是走過去抱住手足無措的孩子。處理好孩子的情緒,當孩子能夠感受到父母的愛和關懷,而不是處於犯錯帶來的恐慌和害怕之中,這時父母的教育才更有效果。
  • 孩子犯錯後,你的第一句話很重要
    當孩子做錯事了,你的第一句話是什麼?父母如果對孩子犯錯過於嚴厲,孩子會為了避免犯錯而畏畏縮縮、不敢嘗試和探索,甚至會用撒謊來逃避父母的責怪、內心對父母也更加防禦。處理好孩子的情緒,當孩子能夠感受到父母的愛和關懷,而不是處於犯錯帶來的恐慌和害怕之中,這時父母的教育才更有效果。三、當孩子犯錯了,應該怎麼說呢?
  • 孩子犯錯後,父母的第一句話很重要,說對了不傷娃
    文|淘媽如果你家孩子犯錯誤了,你會怎麼處理?大多數家長都是以下這幾種反應:「你怎麼回事?能不能給我省點心?」孩子能感受到的只有斥責、貶低、諷刺挖苦,至於孩子錯在哪裡,該怎麼改正,一概不知。在這樣的教育方式下,孩子犯過的錯還是會繼續犯,這就達不到教育的目的。那孩子犯錯後,家長應該怎麼做呢?
  • 教育最大的失敗是讓孩子失去犯錯的勇氣 | 教養
    家長對孩子犯錯施以情緒化的處理方式,對孩子犯錯大驚小怪、厲行嚴懲,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體諒他們,去告知他們錯在了哪裡、怎樣補救。更要命的是,有些家長,對自己的錯「睜隻眼閉隻眼」,對孩子的錯卻「錙銖必較」。這種教育方式不僅對「糾錯」毫無益處,反而會嚴重影響孩子對家長的親近感,更會讓孩子心生委屈,久而久之產生叛逆心理,越走越「偏」,一錯再錯。  世界無常,我們無法控制。
  • 清明節講重耳:孩子犯錯後比改正更重要的,是讓娃提高認知水平
    給孩子講完後,我問女兒:從這個故事裡面,你學到晉文公重耳的哪些品質啊?女兒說:知錯能改呀!我說:是的。但是,你要學習他怎麼知錯。有的時候,認識錯誤,比改正錯誤更重要。《科學美國人》這篇文章顛覆了長久以來一直的育兒理念「孩子犯錯後,要告訴孩子如何改正。」文章說:家長一遍又一遍地用相同的問題和句子數落孩子犯下的錯誤,告訴他們正確的做法,直到他們記住了答案。但是,很多家長忽略了,孩子只有犯錯後,認知能力才會增強,這麼好的教育機會被很多家長浪費了。
  • 孩子犯錯被請家長,你會怎麼處理?三步走教育孩子最合適
    關於到底如何教育孩子,每個家長觀點都不同。別譴責媽媽,16%家長觀點相同看到一個投票,孩子犯了大錯,你會打嗎?有三個選項:不會,孩子叛逆期,溝通為主會,棍棒出孝子,不能太嬌慣看情況,原則性問題必須強硬。
  • 孩子犯錯後拒不改正,可能是用錯了方式,低聲教育比打罵更有效
    「恨鐵不成鋼」的心理,有的父母甚至會忍不住用打罵的方式教育孩子,希望孩子能夠長點記性,下次不要再犯了。請做父母的注意,不要因為教育方式錯誤而影響孩子一生!」,父母只會採用了打罵的方式去教育孩子,長期如此,家庭成員之間的親子關係一定會出現問題。
  • 孩子犯錯後你會逼孩子認錯嗎?家長的這三種做法更是錯上加錯
    孩子犯錯後,父母的處理方式決定你的層次,也決定了孩子的一生。暴力打罵孩子這類家長認為,暴力是最簡單有效的了,通過這種方式既能讓孩子張口認錯,同時還能讓孩子長個教訓。誠然,這類家長的想法小貓姐姐不敢苟同。3.和孩子玩冷戰這類家長認為,以冷戰的方式來製造緊張的氣氛,會讓孩子自覺的反省自己的錯誤。
  • 孩子犯錯後就講道理?家長可用「自然法則」,給孩子更高級的教育
    很多家長在孩子犯錯之後,都非常苦惱,到底怎麼管教孩子才好。視而不見不太好,懲罰孩子太嚴重,而跟孩子講道理好像也沒用。案例分析寶媽小王最近就在煩惱孩子的教育問題,因為自己從小就受棍棒教育長大,小王決定要平等地對待孩子,絕對不會使用武力來傷害孩子。
  • 孩子犯錯後別光顧著講道理,建議在這之前先處理好這種關係
    當孩子犯錯後,講道理是多數父母的第一反應。講累了,忍不住開始罵。罵累了,忍不住開始打。打完了,好不容易結束這場戰爭。但沒過三天,孩子又犯錯了......當然,也不是所有的父母都這樣。總有一部分父母堅持忍著不打不罵的原則,秉承著用「說教」的方式來說服孩子。但其實結果都一樣。
  • 媽媽我"錯了",孩子犯錯後怎麼處理?"高情商"的媽媽都會這樣做
    這個階段孩子一天到晚可能會不停地搗亂,那麼我們爸媽該怎麼辦呢?孩子犯錯後,他們跟我們不停地道歉,此時我們雖然也很生氣,但可能也會不了了之。或者是繼續和孩子講道理。這是我們一位爸媽的做法。那麼孩子犯錯後,我們怎麼處理,才會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且保證以後不再犯這個錯誤,其實這是很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