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愛玩滑梯很正常,可是如果把別人的車當滑梯,你覺得呢?
前兩天,福州吳先生放在車庫的豪車阿斯頓馬丁被人踩壞,車蓋上有凹陷的痕跡。
調監控一看,原來是兩名孩子把他的車當滑梯玩。
看著視頻中,他們動作利落地爬上引擎蓋,自在地在車頂走動,然後又像滑滑梯一樣從車頂滑下來。
隔著屏幕都替車主心疼!
吳先生說,他花了一百多萬買這輛豪車,現在被踩壞了,維修費就要80萬。鑑於是孩子損壞的,他只要對方賠償引擎蓋的25萬維修費。
可孩子家長卻表示,只願意賠付3萬,還說:「小孩上去一下就下來了,根本不會對車造成什麼影響!」
家長如此理直氣壯,網友們一面倒地支持要嚴懲:「孩子犯錯不懂事,父母也不懂事嗎?」
「光養不教,可以預見的會以悲劇收場。」
《正面管教》的作者簡·尼爾森曾說過:在孩子犯的大多數錯誤中,我們都難辭其咎,孩子的很多錯誤是因為我們沒有花時間訓練並鼓勵他們。
孩子的起跑線,就在家長的態度裡。
孩子犯錯後,父母的第一句話很關鍵。如果父母對孩子犯的錯不以為然,會讓孩子更肆無忌憚,甚至扭曲孩子的是非觀。
所以,真正拉開孩子差距的,不是學區房,更不是先天的智商,是孩子犯錯時父母的態度。
01
孩子犯錯後,你的第一句話會說什麼?
前幾天,重慶一名調皮的男孩,用玩具突擊槍朝對面住戶的家裡發射水珠彈,其中有一個住戶的手臂被連發的水珠彈打中。
孩子家長意識到水彈珠的危險後,說:
「不好意思,我們之前對孩子的教育比較馬虎,今後一定會好好教育孩子。」
最後,還直接將所有玩具槍和水珠彈都上交到派出所,並且耐心教導孩子,這樣玩很容易造成嚴重的後果。
網友們看後,紛紛讚不絕口。
孩子犯錯後,是引導他修正,還是選擇姑息,全由父母的第一句話決定。
想起美劇《成長的煩惱》中,那個機靈的小男孩本恩。
為了給爸爸買一個相機做生日禮物,用謊言從周邊鄰居那裡騙錢。
爸爸知道後,先是表揚了他的用心,然後嚴肅地指出撒謊騙錢是不對的。他應該把錢還給鄰居,還要和他們道歉。
本恩一開始拒絕了,因為他覺得這麼做很沒面子,後來爸爸提出可以陪他一起挨家挨戶道歉,他才同意。
最後,本恩取得了鄰居們的原諒。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破窗效應」。意思是,一旦某種不良的行為沒有受到改正或約束,就會變本加厲。
做父母是有「有效期」的,孩子犯錯後的糾正時間也是一樣。
犯錯後,有效的修正時間非常短,糾正得越早,越事半功倍;糾正得越晚,就會如同那個被打破的窗子,情緒、界限、秩序感都蕩然無存。
孩子前行的路上,有兩條路,一條是調皮搗蛋、不知底線,一條是誠實有責任心,懂得反思,而這兩條岔路中間,就站著他們的父母。
孩子朝向哪條路走,取決於父母彎下腰,對孩子說的第一句話。
02
孩子犯錯,父母的態度決定孩子的一生
女兒班上有個男孩,脾氣特別大,愛搶東西不說,還經常不分緣由地打人、咬人。
時間一長,就沒有小朋友願意和他玩了。
男孩委屈地跑回家和父母告狀,誰知,他的父母非但不知道教育孩子,竟然帶著條幅鬧到學校,指著老師的鼻子質問:
憑什麼不讓別的小朋友和我兒子玩?小朋友之間的打鬧,有啥大不了的?你怎麼當的老師?
那個媽媽還一把拽過孩子摟在懷裡,大聲地說:「兒子,這不怪你,是他們太不懂事了,他們壞。」
莫言說:人不怕犯錯,犯了錯誤,如果能帶著教育和反思爬起來,錯誤就會成為課堂。
可如果帶著包庇和縱容來掩蓋,錯誤就會成為深不見底的泥潭,讓孩子越陷越深。
包庇護短的家長才是熊孩子的原罪。
父母對孩子犯錯的一次次兜底,是把孩子一步步往深淵推,最後毀滅的可能是孩子的整個人生。
很欣賞紀錄片《差生》中託德父母的做法。
託德是哈佛大學的一名教授,可誰能想到,他以前只是一個調皮搗蛋的學渣。
比如,上美術課的時候,他會故意扔一堆臭蛋,燻得所有人跑出教室,無法上課。
媽媽說,每次接到學校的電話都會神經緊繃,因為託德在學校一定又惹麻煩了。
即使如此,父母也沒有想過狠狠責罰他,他們認為訓斥、責罵都無濟於事,只有理解和接納才能讓孩子改變自我。
事實證明,他們是對的,託德完成了人生的一次華麗轉變。
就連託德自己也感慨:「如果沒有父母的安全感,我可能會繼續惹麻煩,人生不知會怎麼樣。」
父母越理智溫和,孩子越能感受到被尊重和被接納,從而激發內在驅動力,心甘情願地朝著好的方向努力。
孩子犯錯時,父母的態度決定了他的未來去往何方。
03
孩子犯錯,這3種態度父母必須要有
白巖松說過: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的責任起碼控股51%,不要總是埋怨別人,先改變自己吧,否則,熊孩子會越來越多的。
想要孩子少犯錯,父母應該先改變自己的態度。
重慶永川一個9歲的男孩航航,因身背2000元巨額「債務」,整個國慶假期都在撿廢品掙錢。
之所以會欠下這麼多錢,是因為他偷拿奶奶微信裡的錢買遊戲裝備。
父母發現後,要他自己收廢品掙錢還給奶奶。
孩子也吸取到教訓,決定在錢還完前,不參加任何娛樂活動。
孩子媽媽說:
「第一反應還是很生氣,我們當時感覺是回去要打他一頓。然後下班回去都是晚上了,經過了一天,覺得打一頓還是解決不了實際上的問題,就覺得變一個方式來。」
媽媽的良苦用心孩子感受到了,他說:「以後絕不犯同樣的錯誤。」
《少有人走的路》中有這樣一句話:真正的愛,不是單純的給予。
孩子最需要的不是父母無條件的滿足,而是在他們誤入歧途時,能嚴厲地把他們拉回正軌。
父母狠得下心,孩子才有變優秀的機會。
還記得那個被母親扇耳光後跳樓的14歲男生嗎?
因為在教室裡和同學打撲克牌,被老師請家長。
母親怒氣衝衝趕來,在走廊上當著來來往往同學的面,毫不留情地扇了他兩個耳光,甚至用手揪他頭髮,掐他脖子。
母親走後,他默默地站立了兩分鐘,然後轉身爬上欄杆往下跳。
短短兩分鐘,他的內心一定有過很多掙扎,可最後還是決絕地結束自己的生命。
被父母打罵的孩子,習慣把沉默留給父母,把痛苦埋在心裡。當那份痛再也不能承受時,他會選擇傷害自己來解脫。
不打不罵,是在給孩子留退路,讓他犯錯後依然有勇氣回家。
最近又重溫了一遍綜藝《二胎時代》,被楊威在節目中的表現圈粉了。
楊陽洋在教小狗上樓梯時,嫌棄妹妹在一旁礙手礙腳,情急之下吼了妹妹。
楊威知道後沒有指責他,而是與他進行了一次「man's talk」。
他用《跟屁蟲》的童話故事開導楊陽洋:
「貓和狗在一起也打架,當貓沒有跟著狗了,狗就會覺得貓去哪了。」
「你要想著妹妹坐在那裡,是因為她想跟著哥哥一起玩。」
「她不跟著你,她要跟著誰呢?」
在爸爸的溫柔開導下,楊陽洋慢慢明白了兄妹之間要相互陪伴。
中國少兒基金會曾做過一次調查,調查顯示:孩子犯錯時,69.17%的家長會耐心撫慰並講道理。
好的教育,全在孩子犯錯後,父母和孩子說的第一句話裡。
沒有批評指責,只是在關鍵時刻,三言兩語,看似不經意間,步步為營地把孩子引導到我們想要他明白的道理上。
教育學家弗洛姆曾說過:父母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孩子的每次犯錯,都是他們在探索世界之路的過程。
父母的態度,決定了他們前進的方向是否正確。
所以,請認真對待孩子的每次犯錯,認真準備好你說的第一句話,因為這句話,既有可能會讓孩子實現精彩的逆襲,也有可能讓他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