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到一則新聞,頓時出了一身冷汗。 常州一名6歲女孩隨爸爸到工地玩耍,在收拾工具回家時,女孩一不小心,觸發了氣釘槍。 一枚鋼釘直接對著孩子「穿膛」射進去了。看到這裡,嚇得我心裡咯噔一下,孩子該有多疼啊! 但由於沒有立即流血,女孩非常怕受到爸爸的責備,便一直咬牙忍著。 直到晚上胸口疼痛難耐,女孩才向父母說出了這件事。 父母趕緊帶孩子去了醫院,發現7釐米的鋼釘距離心臟僅26毫米,女孩與死神擦肩而過。 真是太驚險了,孩子如果因此延誤病情,後果真是不堪設想。但細思之下,不免難過: 父母本該是孩子最親近的人,可為什麼孩子寧願忍著鋼釘穿膛的痛苦,也不願意向父母吐露半分? 評論區說:「可能和父母說了得到的也不是他們的關心和安慰,反而會先被罵得狗血淋頭。」
一些孩子如果犯了錯,他們往往戰戰兢兢,他們生怕一不小心,就會收到呵斥甚至打罵。
可天下哪有不犯錯的人,更何況孩子? 錢志亮說過: 成長本就是「錯誤—學習—嘗試—糾正」不斷重複的過程,犯錯反而是孩子成長過程中非常必要的存在。 其實,小孩子犯錯沒有那麼大的害處,如果父母處理得好,可能是孩子越變越好的契機。
前段時間,湖南張家界一名12歲的女孩離家出走了。當乘警在列車上找到女孩並詢問時,她卻緊閉著嘴不肯說話。女孩成績優異,總是名列前茅,性格乖巧,這樣一個女孩,會有什麼「想不開」的事呢?原來,但凡女孩有一點錯誤,她的媽媽就會責罵、批評她,覺得她沒出息。長久之下,女孩對媽媽產生牴觸情緒,認為媽媽不愛自己了。 雖然學習成績很好,可女孩對自己失去自信,最終產生了離家出走的想法。
很多時候,我們責備孩子,並不是因為孩子有多不好,或做錯了什麼,只是因為孩子沒讓大人「順心」。 父母想要孩子好,卻總是以「指責」的態度,打擊的言語: 「就是因為你不努力」; 「就是因為你不按爸媽的話去做」; 「就是因為你太馬虎」 ;…………可在這樣的嘮叨、批評、指責之下,孩子就真的會變好嗎? 氣象學中有一個概念叫「蝴蝶效應」,指的是不起眼的一個小動作,也能引發巨大的反應。 其實,這個概念在家庭教育中,也同樣適用。 父母對孩子的言行,哪怕只表現在一些很細小的事上,也有可能在孩子的心裡產生巨大的反應,有的甚至能直接決定孩子一生。
孩子犯錯,也可以成為成長的契機
許多父母認為,孩子不罵不長記性,然而並不是這樣。 美國科學家史蒂芬·格倫,兩歲時從冰箱裡拿牛奶,不小心掉在了地上,牛奶濺得到處都是。 媽媽聞聲而來:「哇,你製造的麻煩棒極了!在打掃乾淨之前,想不想在牛奶中玩一會兒呢?」一句話讓忐忑不安的史蒂芬放鬆下來。 媽媽帶著史蒂芬一起把廚房收拾乾淨後,再來到院子中練習,如何拿裝滿水的瓶子才不會掉。兒時的經歷,讓史蒂芬從容面對科學實驗中一次次失誤和挫敗,他明白不要害怕犯錯,錯誤是通向新知的大門。
尹建莉說:一個缺少嘗試、不犯錯誤的童年是恐怖的。
每一個錯誤都可以成為生命的轉折點。世事無常,我們無法替孩子安排完美的人生,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讓他們懂得從自己的錯誤中找到出口,開創新局面,而不是畏懼哭泣。
孩子做錯了怎麼辦?
1. 批評時避免升級為語言暴力
全球兒童安全組織Safekids曾發布過這樣一則海報。 一個失落的孩子,拿著26分的考試卷。他眼角下垂,神情緊張,看起來十分害怕的樣子。 身上刻的,是父母對他說的話: 「你腦子讓豬吃了嗎?」 「考成這樣,還有臉回家?」 孩子不小心弄碎了花瓶,低著頭,不知所措。 還沒等開口認錯,父母難聽的話語,如往日一般,席捲而來: 「天天毛手毛腳,你上輩子是闖禍精啊?」 「家裡有你,真倒大黴了!」 都說人是語言化的生物,這也意味著,語言暴力對人的傷害是巨大的。 輕則有傷孩子的自尊,重則影響一生。 所以孩子出現行為問題,在沒有弄清楚事情真相之前,一定要冷靜下來,冷靜地問孩子發生了什麼,再去分析孩子哪裡做錯了,而不是簡單地發洩自己的不滿。
2.不翻舊帳 表姐的女兒小時候是個小饞嘴,有一次偷了媽媽兩元錢去買零食。 被媽媽發現後,劈頭蓋臉地訓了她一通。 可後面一旦家裡有少東西的時候,媽媽總會第一時間將目光投向她,而且有時她犯了別的錯後,媽媽也會提起這件事。 她搞不懂,是不是犯過錯的人,就不值得被信任,也永遠都抬不起頭來。這件事一直讓她在家人面前極度不自信,覺得自己是不被信任的。 都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在孩子犯錯後,身為家長,我們不是要急於給孩子定性、打標籤,像抓住把柄一樣,一再舊事重提。 因為你對孩子的每一次翻舊帳,都是一次對孩子的負面暗示。讓他覺得自己一無是處,繼而一再犯錯,與家長最初的期待背道而馳。
3.不要當眾批評孩子 孩子犯錯後的教育,千萬要考慮到孩子的自尊心。 曾經看過一條新聞,一位小男孩因為作業沒完成欺騙父母已經完成,被爸爸當眾懲罰跪在地上寫作業。 我想,這一刻的無地自容可能永遠刻在了孩子心上。 尼爾森在《正面管教》中說:「當我們注意維護孩子尊嚴、尊重孩子並且態度堅定時,孩子很快就會明白,他們的不良行為不會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這會激勵他們在保持自尊的情況下改變自己的行為。」 相反,一旦破壞了孩子的自尊心,一切教育都是白費功夫。
4.給與孩子心理上的支持 在《不完美的禮物》一書中有個暖心的故事: 布朗帶八歲的女兒逛百貨公司買鞋子,她的女兒跟著商場的音樂跳起自編的舞來。就在那時,專櫃旁邊剛好有幾個婦女來買鞋子,她們全盯著她女兒跳奇怪的機器舞。 布朗注意到旁邊人的表情,不是欣賞,反而是為她的女兒感到難為情,當時她也超尷尬的。看著旁邊人奇怪的表情,她女兒頓時不知所措,突然停了下來,無助地看著媽媽。 布朗看著女兒並告訴她說,你可以把稻草人的舞蹈加進去呀! 於是,女兒繼續開心地跳她的舞,從那一刻起,布朗的視線就不曾離開女兒身上,她在一旁欣賞著女兒的即興表演。 面對生活中一些煩惱,孩子有時候會不知所措。 所以我們有必要讓孩子知道:我永遠和你站在一起。無論你犯了什麼錯誤,我們都愛你。當然,你要為自己的行為承擔後果,必要的時候,我們可以和你一起承擔。 有了這種心理支持,孩子才有充分的力量去面對錯誤。 養娃路漫漫,家長們走的每一步都算數。 希望每一個父母都能在小樹苗成長的階段,給到好的澆灌、恰當的修剪,讓他們將來長成參天大樹。
作者簡介:一鳴,用一個個字溫暖你我他,一個熱愛文字的寶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