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如冰(爸媽進化論主筆)
前幾天,一則3歲男童摳壞幼兒園牆壁被勸退的新聞引發熱議。
起因是3歲的男童辰辰,摳壞了幼兒園牆壁的抹灰層,幼兒園聯繫了辰辰爸爸古先生。
古先生覺得孩子淘氣很正常,摳壞牆壁也不是大事,給老師轉了300塊錢作為賠償。
幼兒園負責人表示不需要經濟賠償,希望家長能和孩子一起把摳壞的抹灰層刷好。
最後,雙方談崩了,幼兒園退還300塊錢,並作出勸退的決定。
對此網友也是看法不一。
有的認為幼兒園太小題大做,小孩哪有不淘氣的,不就是摳壞了一塊抹灰層嗎?勸退孩子太過了。
也有的認為家長用錢來解決問題的做法不妥,不是什麼都能用錢來解決。
孩子摳壞牆壁,的確是件小事,但被幼兒園勸退,在孩子的整個成長路上,都算是件大事。
孩子犯錯,家長的態度和做法或將影響孩子的一生。
可惜,古先生完全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接受媒體採訪時,他認為是園方嫌300塊錢太少了。
這樣的腦迴路,也難怪幼兒園負責人說他「無法溝通」。
現在的孩子經常被吐槽沒有擔當。反觀古先生,孩子犯錯,他二話不說攬在自己身上,想用300塊錢了事。
這會讓孩子覺得,犯了錯不要緊,爸爸會幫我解決。類似的事情多了,熊孩子會肆無忌憚地捅婁子,因為無論他怎麼造,後面都有家長兜底。
這樣的孩子,何來擔當呢?
你以為孩子的錯「小」,TA便以「大」錯來回報
愛玩、淘氣,都是孩子的天性。
我們應該保護和順應孩子的天性,這當然沒錯。
但天性不能成為孩子的保護傘,在TA犯錯時用來掩蓋「錯」的本質。
很多家長像古先生一樣,認為孩子犯錯是小事,大不了花點錢善後,「破錢消災」。
殊不知,今天是一件小事,300塊錢就能解決。孩子大了,闖了更大的禍,需要30萬,甚至再多錢都無法解決呢?
電影《少年的你》中,魏萊是一位校園霸凌者。因為她的霸凌,同班同學胡小蝶跳樓自殺了。
當警察把這一切告訴魏萊的媽媽,她絲毫不認為自己女兒有錯,反而咄咄逼人:對方家長什麼身份?他們孩子的心理素質怎麼那麼差?
魏萊更是沒有一點內疚:胡小蝶死了不好嗎?她要是沒死的話她媽也弄不到那麼多錢!
在魏萊和她媽媽眼裡,胡小蝶自殺,是她心理素質不好,她的死能換來那麼多錢,值了。
這是不是和江歌案中的劉鑫很像?你女兒死了,是因為她短命,和我有什麼關係!
魏萊哪怕表現出一丁點對生命的敬畏,後來的悲劇也不會發生。
她找到被她霸凌的陳念求和時,完全沒有提到自己錯了,而是說「玩過火了」,還問陳念想要多少錢。也正是這一點,徹底激怒了陳念。
陳念在推下魏萊的那一刻,她自己的人生也就此改寫。
我們都聽過小時偷針,長大偷金的故事。
孩子小時候犯小錯,如果家長不藉機會培養孩子的是非觀、責任感,等TA長大了,就可能是犯大錯,逃避責任,沒有擔當。
有些事,必須讓孩子自己解決。當孩子在解決了一件件小事以後,自然在這些經歷中具備了解決大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放大孩子犯的錯,TA會因恐懼而逃避
教育無小事,孩子犯錯,家長不應認為事「小」而不重視。但也不能因為重視而放大,加重孩子的心理負擔。
在網上看到一個署名「迷茫的媽媽」的帖子:
老師打電話告訴我,班上一個小朋友丟了自動鉛筆,卻在女兒的書包裡發現了。我這才知道,上二年級的女兒已經不止一次有「偷」的行為。
出了這件事,首先是老師問她,她一開始不承認,老師逼急了她才承認了一點點。
晚上我和她爸爸嚴厲地罵了她,罵完又心平氣和地跟她講道理,不能偷拿別人的東西,她答應了。
可是沒過幾天,我又在她書包裡發現了一支水彩筆,她說是同學送的,問是哪位同學,卻說不上來。
第二天一早,校門還沒開,我就讓她挨個看,到底是哪位同學送的。
最後同學們都到了,還是沒有看到那個送她水彩筆的同學。她被逼急了,才說出筆是在門衛室拿的。
這位媽媽說,她沒想到孩子一再「偷」東西和「說謊」,她又絕望又迷茫,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和那些認為孩子犯點錯不要緊的家長比,這位媽媽三觀很正,她非常重視孩子的品行教育,但做法卻不可取。
孩子拿了別人的東西,就是「偷」,孩子沒有說真話,就是「說謊」。為此她嚴厲批評,這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犯了「滔天罪行」。
在這種情況下,孩子表面承諾會改,實際卻換了一種更隱蔽的方法去「偷」,為了避免再次被罵,她只好又一次「說謊」。
在知乎上看到這樣一個故事:
小時候偷家裡的錢買東西,有一次媽媽拿菜刀要剁我的手,害怕的我當時想,要是剁手能讓我不再偷我也忍了,但不明白為什麼我就是改不了。
直到有一次,爸爸語重心長地對我說:你想花錢跟大人要,別偷。我那時候才明白,原來還可以這樣做,從那以後我再沒偷過錢。
如果爸爸能早點告訴我可以這樣,我就不會一邊背負著「小偷」的名一邊又忍不住伸手了。
孩子很小,TA的世界也很小。放大孩子的錯,會讓TA無法承受。可能會產生兩種後果:
孩子承受不了這樣的罪名,也沒有改正的能力。表面答應不再犯,卻忍不住以更隱蔽的方式再犯;
孩子認為一旦犯錯,就會有很嚴重的後果,所以從此害怕犯錯和嘗試,成為「從小就不自信的孩子」。
重視孩子犯錯,不等於要放大,適度的壓力有積極作用,過度的壓力只會擊垮孩子。
矯正錯誤的三個R
《正面管教》一書中說,犯錯誤是學習的好時機:
如果我們把犯錯誤看成一件壞事,我們會傾向於覺得自己無能,感到灰心,並且可能會為自己辯解、推託、輕下判斷或者好批評——既對別人又對自己;
當我們把犯錯誤看作一個學習機會而非什麼壞事時,為自己的錯誤承擔責任就變得容易多了。
書中為我們提供了矯正錯誤的三個R,即承認(Recognize)、和好(Reconcile)、解決(Resolve)。
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則新聞,為我們提供了矯正錯誤的範例。
王先生的兒子在電梯裡把自己家以上的所有樓層按鍵都按亮了,為此遭到其他業主投訴,小區保安上門溝通。
當著保安的面,孩子不敢承認。保安走後,在王先生的引導下,孩子最終承認了。但王先生覺得這還不夠,應藉此機會給孩子上一課。
他先是讓兒子寫檢討書貼在電梯裡,向鄰居公開道歉。
自己也寫了份檢討,以沒有教育好孩子的父親的身份,向其他業主致歉,並保證以後一定不會再發生同樣的事情。
兩份檢討讓父子倆在小區裡火了!業主們紛紛點讚王先生的教育方式,並表示要向他學習。
從一開始業主們的集體討伐,到後來的讚賞,這樣的神反轉,只因為家長在孩子犯錯時正確的態度和對待方式。
《正面管教》中說,孩子犯錯時,要確保把愛的訊息傳遞給孩子:你犯錯了,我也有責任,不過沒什麼大不了,我們一起來解決問題。
當孩子發現,自己犯錯了,父母依然愛著TA,TA便不會害怕承認錯誤,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父母的身體力行也讓TA明白,要為自己的行為承擔後果。
孩子成長路上的每一步,都不會浪費,哪怕是錯路、彎路。
將錯誤及時扭轉,也會有不一樣的收穫。
作者簡介:如水,富書專欄作者,本文首發爸媽精讀,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
圖片源於網絡,版權歸圖片所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