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接到了幼兒園老師的電話,說你家小朋友在幼兒園揍了另一個小朋友。具體原因不詳,大概就是因為搶玩具的事,反正就是把另外一個小朋友打哭了。
你要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
《正面管教》裡提到了一個溝通方法:贏得與孩子合作的的四個步驟:
1、表達出對於孩子的理解
一定要向孩子確認你的理解是對的,例:你說你打了你旁邊的小朋友是因為他搶了你的玩具,所以你很生氣對不對?
2、表達出你對孩子的同情
注意是同情,而不是寬恕,同情意味著你理解孩子的感受,而不是已經原諒了他的行為,如果你告訴孩子你也有類似的經歷效果會更好。
例:你知道嗎?爸爸曾經也因為和別人搶玩具打過架呢!我覺得你當時因為玩具被拿走這件事一定很憤怒吧?
3、告訴孩子你的感受
如果家長真誠而友善的進行了前面兩步,孩子現在應該願意聽你說話了。
例:爸爸覺得雖然你當時很生氣,但是你處理這個問題的方式還是不恰當的,因為我們之前就約定過,不許用打人的方式解決問題,你犯錯的時候我也沒有打過你對不對?
4、讓孩子關注於解決問題
問一問孩子對於避免將來再出現這類的問題有什麼想法,如果小朋友還小,家長就可以提出一些建議。耐心的溝通,直到你們達成共識。
例:那你覺得這件事你怎麼處理會更好呢?我的建議是你可以跟他溝通,告訴他你正在玩的玩具,他不可以直接搶走,如果他還是不給你,你還可以尋求老師的幫助。
小朋友能從上面這一系列的對話中學到什麼呢?
共情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承擔責任,傾聽的能力,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的能力。
最最最重要的是,小朋友能夠感受到爸爸對於他是無條件支持的,爸爸在幫助他,在教他解決問題。
如果你用指責、羞辱、說教的方式去解決這個問題的時候,孩子能學到什麼呢?
是疏遠、敵意、憤怒,甚至孩子會感受自己是一個不好的人。
久而久之,孩子遇到了事還會向你尋求幫助嗎?
經常有孩子在青春期的家長抱怨說孩子不和自己溝通,叛逆。
不是孩子不溝通,而是孩子知道,向家長求助只會讓自己感覺更差。
我們跟孩子的每一次對話,你可以把它當做一次敷衍,一次下一秒就要起效的恐嚇,也可以把它變成一堂有價值的人生課。
與各位家長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