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錯後,你的第一句話很重要

2020-08-23 錢志亮

當孩子做錯事了,你的第一句話是什麼?

大多數父母,不外乎如下幾種:

指責、訓斥:

「怎麼回事啊!」「能讓我省點心嗎?」

否定、侮辱人格:

「這麼簡單的事都做不好!」

「你有什麼用?」「蠢死了!」

諷刺、挖苦:

「早跟你說你不信,這下高興了?」

「你不是能嗎?還去試試?」

發現了嗎?這些話全部都帶著情緒,只是父母在一味地宣洩情緒,孩子被斥責,卻沒有受教,不知道錯在哪裡,該怎麼改正。

所以這些錯誤孩子還會一而再再而三地犯,背後的問題也得不到解決。

這就背離了教育的初衷。

一、正確看待孩子犯錯

法國作家羅曼·羅蘭說:

「人生應當做點錯事。做錯事,就是長見識。」

對孩子來說,犯錯是成長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如果父母把孩子的錯誤看成是闖禍、麻煩,一看到孩子犯錯就衝他發脾氣,那錯誤就只能是錯誤。

但如果父母能在孩子犯錯時正確引導孩子,那錯誤就是孩子的一次學習機會,這樣想來,就沒必要大發脾氣。

當孩子做了錯事,大部分是能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的,內心會有愧疚感、自責感。

這個時候,父母的打罵,反而會抵消孩子心中的愧疚感,讓他開始為自己找藉口、推卸責任,甚至產生叛逆心理,不服氣。

父母如果對孩子犯錯過於嚴厲,孩子會為了避免犯錯而畏畏縮縮、不敢嘗試和探索,甚至會用撒謊來逃避父母的責怪、內心對父母也更加防禦。

所以父母首先應該學會正確看待孩子犯錯這件事,允許孩子犯錯,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二、孩子做錯事,也需要愛和支持

有時候,孩子犯錯了是驚慌失措的,特別是年齡小的孩子。這時父母的斥責只會加重孩子的心理負擔,破壞他的安全感。

所以我們常常看到有些孩子、甚至成年人做錯事了不敢告訴父母,自己默默承受,有時甚至會釀成嚴重的後果,造成悲劇。

看過一則新聞,一個9歲的孩子,因為打碎了學校的玻璃,需要賠償,不敢告訴家長,於是留下一封遺書跳樓自殺了。

只是打碎一塊玻璃,卻讓孩子寧願放棄生命,也不願讓家長知道,多麼讓人心疼。

因此,在孩子犯錯時,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讓孩子知道,父母對他的愛不會變,永遠站在他這邊,和他一起面對。

給孩子心理支持,他會更有勇氣去面對錯誤。

在某節目中,演員陶虹曾分享了一段自己的經歷:

有一次出門前,女兒不小心打翻了牛奶,她衝上去劈頭蓋臉衝女兒吼:「你怎麼回事啊?」

被她這麼一吼,女兒一哆嗦,當即就愣住了,滿眼恐懼地望著她不說話,甚至連哭都忘了。

陶虹看到女兒的這個表情後,立馬意識到自己錯了。

這之後,當女兒再把牛奶摔到地上的時候,她不會劈頭蓋臉地批評,而是走過去抱住手足無措的孩子。

處理好孩子的情緒,當孩子能夠感受到父母的愛和關懷,而不是處於犯錯帶來的恐慌和害怕之中,這時父母的教育才更有效果。


三、當孩子犯錯了,應該怎麼說呢?


① 「發生什麼了?/怎麼了?」

父母首先應該給孩子解釋和表達的機會,了解清楚事情的原委再下判斷。

韓國綜藝《超人回來了》某一期節目中,爸爸樸柱昊起床後,客廳變成了「災難現場」:滿地的麥片,姐姐趴在地上吃麥片,弟弟光屁股坐在麥片上。

本以為爸爸終於要發飆了,沒想到他只是彎下腰,問了姐姐一句:

「因為爸爸不在,娜恩給建厚做的飯嗎?」

原來是因為弟弟餓哭了,娜恩想要照顧弟弟,所以把麥片和牛奶拿出來和弟弟一起吃。

問清楚了原因,樸柱昊不但沒有批評姐姐,反而對她說「謝謝」。

父母多一點耐心,當孩子犯錯後,首先問一句:「發生什麼了?」/「怎麼了?」。

了解清楚情況後,更有利於正確教育孩子,也不至於在一些事情上誤會了孩子,傷害他善良純真的心。


② 看見孩子行為背後的需求

很多家長可能會發現這樣的現象:當家裡有其他小朋友來的時候,孩子就會表現地格外調皮,和小朋友爭搶玩具,惹出各種「麻煩」。

其實,孩子這些行為背後,本質需求是想獲得家長的關注,害怕別的小朋友會分走爸爸媽媽的愛。

這種情況下,家長只需安撫一下孩子的情緒、多關注他,讓他放心、更有安全感,他自然會調整自己的行為。

因此,當孩子犯錯時,家長要懂得「透過現象看本質」,透過孩子的行為,看到他的需求,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

比如孩子到了2歲之後,總是喜歡在牆上、地上到處亂塗亂畫,可能是到了「塗鴉敏感期」,家長只需給孩子買好畫筆、畫板,讓他有足夠的空間去施展「才華」。

滿足了孩子這個需求,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僅僅打罵,孩子可能暫時聽話,但根本的問題沒解決,類似的事情還是會發生。


③ 就事論事,不攻擊孩子人格

「沒出息」、「笨死了」、「你就是愛惹是生非」······

這些負面的評價,會讓孩子充滿自卑、自我否定、自暴自棄。

孩子做錯事,父母應該和善而堅定地讓孩子認識到錯誤所在,就事論事,不翻舊帳、不攻擊孩子人格。

就錯誤這件事情本身進行討論,比如「這個事情上我覺得······」說出自己的意見和想法,引導孩子思考。


④ 後果教育、承擔責任

孩子犯錯了,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讓他認識到自己行為的後果、承擔責任。

和孩子站在一起,是指不管發生什麼父母都會給他支持和幫助,但絕不意味著包庇、縱容孩子的錯誤。

父母一定要有原則,幫助孩子明確是非,培養責任感

比如把碗打碎了就要幫忙收拾碎片、清理垃圾;打了同學就要專門賠禮道歉、贈送禮物;影響了公共衛生或環境就要付出行動承擔相應責任······

不要覺得孩子小,就可以不追究不計較,責任教育,需從小做起。

作者|錢志亮,北京師範大學名師。86級畢業留校,1994年留學歸國,博士學歷。研究方向為兒童發展問題諮詢、特殊需要兒童教育。


微信公眾號:錢志亮工作室(ID:qzlgzs)周一至周五,每天推送一篇原創文章,致力於為家長提供專業、實用的育兒知識和理念。

相關焦點

  • 孩子犯錯後,你的第一句話很重要
    當孩子做錯事了,你的第一句話是什麼?發現了嗎?這些話全部都帶著情緒,只是父母在一味地宣洩情緒,孩子被斥責,卻沒有受教,不知道錯在哪裡,該怎麼改正。所以我們常常看到有些孩子、甚至成年人做錯事了不敢告訴父母,自己默默承受,有時甚至會釀成嚴重的後果,造成悲劇。看過一則新聞,一個9歲的孩子,因為打碎了學校的玻璃,需要賠償,不敢告訴家長,於是留下一封遺書跳樓自殺了。只是打碎一塊玻璃,卻讓孩子寧願放棄生命,也不願讓家長知道,多麼讓人心疼。因此,在孩子犯錯時,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讓孩子知道,父母對他的愛不會變,永遠站在他這邊,和他一起面對。
  • 孩子犯錯後,父母的第一句話很重要,對孩子的影響遠大
    人活著,哪有不犯錯的,可是生活中我們往往是不被允許犯錯的,尤其是最弱小的群體:孩子。責備並不是教育,而是在剝奪孩子的自尊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特別嚴格,孩子一犯錯就會被罵或被打,而且不少父母在孩子做錯事情時,第一句話就是否定或諷刺孩子,卻不知道對孩子的影響遠大。
  • 孩子犯錯後,父母的第一句話很重要,說對了不傷娃
    孩子能感受到的只有斥責、貶低、諷刺挖苦,至於孩子錯在哪裡,該怎麼改正,一概不知。在這樣的教育方式下,孩子犯過的錯還是會繼續犯,這就達不到教育的目的。那孩子犯錯後,家長應該怎麼做呢?其實孩子在犯錯後,本身也會產生內疚感,會自責。如果這個時候父母再去打罵孩子,只會抵消孩子內心的愧疚感,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父母對孩子若管得太嚴,孩子就會為了避免犯錯而畏手畏腳,不敢嘗試和探索,甚至還會通過說謊來躲避父母的責罵。
  • 孩子犯錯後,家長說的第一句話很重要,這三句話對教育孩子有奇效
    通常每次孩子犯了錯誤之後,家長就會語重心長的講一通大道理,孩子的耳朵快磨出繭子,他們也不會罷休。只是這樣的說教真會讓孩子往心裡去嗎?育兒實踐證明,當孩子犯錯後,家長的第一句話對孩子很重要,有時甚至會收到奇效,下面這三句話可以起到一兩撥千斤的作用。
  • 孩子犯錯時,你的第一句話至關重要!
    孩子犯錯了,第一句話你會說什麼?你恐怕永遠也想不到,你帶著情緒下的斥責,謾罵,諷刺對孩子造成了多大的傷害,直到有一天,最後一根稻草壓垮了他們弱小的身體。去年,一名九歲孩子跳樓自殺身亡,他留下一封簡短的遺書告訴奶奶:我不小心把學校玻璃打破了,我知道事情做錯了,我選擇跳樓謝罪。
  • 孩子犯錯時,你的第一句話至關重要
    作者:林林老師 來源:家長幫孩子犯錯了,第一句話你會說什麼?你恐怕永遠也想不到,你帶著情緒下的斥責,謾罵,諷刺對孩子造成了多大的傷害,直到有一天,最後一根稻草壓垮了他們弱小的身體。這些孩子並不懂,在家人眼裡,他們犯的小錯誤,怎麼比得上他的生命重要?但是,在他們小小的心靈裡,早已埋下了種子:我犯錯了,我罪不可赦。作為父母,恐怕也不知道,自己的語言竟然給孩子帶來這麼致命的傷害!為了逃避父母的責罵,有的人選擇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還有的人選擇結束別人的性命!
  • 孩子犯錯後,你第一句話說的是什麼?很多父母說錯了
    很多家長在面對小孩犯錯時,第一時間便是責備小孩,甚至是打罵小孩。對於大多數家長而言,如果小孩犯錯了家長不管教小孩,小孩下次還會再犯,管教小孩只是為了讓小孩長記性。然而小孩犯錯後,家長的第一句話說什麼是很重要的,但很多父母都說錯了。
  • 孩子犯錯後,第一句話最關鍵……
    明天你去跟老師解釋,請老師把錯字扣掉的分數還給你。果然,孩子聽了面色逐漸「陰轉晴天」,後來的考試中,再也沒有將「登」字寫錯過。 孩子犯錯時,父母的態度決定了把孩子帶向何方?,不允許孩子犯錯。 相反,事實上孩子在犯錯後,本身也會產生內疚感,會自責。如果這個時候父母去打罵孩子,只會抵消孩子內心的愧疚感,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在正面管教裡,有一個關於懲罰造成的4R理論。 1.憤恨(Resentment) ——「這不公平!我不能相信大人!」
  • 孩子放學後,你的第一句話很重要
    每天放學後,父母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孩子今天在學校過得如何,這種急切心情是人之常情。不該問的話1.學校or幼兒園有人欺負你嗎?小孩子之間有衝突是很正常的現象,我們應該相信孩子有能力處理好這些事件,如果真的存在欺凌,這樣一句話也很難問出什麼,反而讓孩子看到了你對他的焦慮和擔心。2.老師有沒有批評你?有的孩子比較調皮,家長就會擔心他在學校裡闖禍,忍不住用類似的問題去打聽孩子在學校的表現。
  • 孩子犯了錯,你的第一句話很重要
    他的第一句話就是:「誰幹的?」我立馬說:「不是我。」他轉向阿肥:「是你打破的嗎?」「不是!」爸爸一直在尋求答案,並觀察我們的反應。子打破了花瓶,他的心情是緊張得害怕的,因為他也知道自己犯錯了,如果這個時候父母給他的反應是關心他,他一下子找到歸屬感,原來我對爸爸媽媽來說這麼重要,這個時候兩個人就建立情感連接了,然後你用了啟發式提問,問他怎麼處理現場,問題就算是圓滿解決了。
  • 孩子犯錯後,母親的第一句話,請一定那樣說
    許多父母都是有一個疑惑:孩子犯錯後,究竟需不需要批評?如何批評才可以既不嚴厲打擊孩子的信心、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又能具有文化教育的目的呢?孩子犯錯後,批評是能夠 的。恰當的批評,能夠 非常好地協助孩子糾正錯誤,發展發展。可是批評一定要視狀況而定,掌握掌握分寸。
  • 當孩子犯錯後,父母的第一句話,影響孩子一生!
    家長對待孩子犯錯時的反應通常分為兩類:■ 「玻璃心」型,見不得孩子犯錯,情緒容易失控,不能冷靜下來處理問題,只是從表面上呵斥或責備孩子,簡單粗暴;■ 「老好人」型,不能正確看待每一種錯誤的輕重和性質,沒有原則和規矩,笑一笑就過去了。不恰當的方式將對孩子的習慣養成、性格塑造產生十分不利的影響。
  • 孩子叛逆、愛發脾氣?家長第一句話很重要,高情商父母這樣說
    孩子叛逆、愛發脾氣?家長第一句話很重要,高情商父母這樣說你家孩子是否也經常發脾氣?其實對於很多孩子來說,暴露問題反而是好事,因為這樣能及時發現問題並給予糾正,而那些將情緒和壓力隱藏起來的孩子,才是潛在的危險。當孩子生氣、發脾氣時,你第一句話會說什麼?
  • 孩子犯錯時,你的第一句話至關重要!
    孩子犯錯了,第一句話你會說什麼?
  • 孩子放學後,你的第一句話很重要(轉給家長)
    很容易給孩子一種在學校「可能會有人欺負我」的錯覺,孩子在這個問題中,冥思苦想一天中的社交衝突,宛如「被欺負者」,讓他對正常的同學交往的產生負面的看法。孩子之間有衝突是很正常的現象,我們應該相信孩子有能力處理好這些事件,如果真的存在欺凌,這樣一句話也很難問出什麼,反而讓孩子看到了你對他的焦慮和擔心。2.老師有沒有批評你?
  • 當孩子犯錯後,父母的第一句話,影響孩子一生!(受益匪淺)
    家長對待孩子犯錯時的反應通常分為兩類:■ 「玻璃心」型,見不得孩子犯錯,情緒容易失控,不能冷靜下來處理問題,只是從表面上呵斥或責備孩子父母不妨試試這樣做: 孩子犯錯,不要批評只要八句話就搞定美國心理學家的研究成果表明,孩子是否能成功解決問題,更多地取決於他的經歷而非聰明程度。而孩子的經歷往往也取決於父母,「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出現問題不要著急幫孩子去解決,而要讓孩子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 清明節講重耳:孩子犯錯後比改正更重要的,是讓娃提高認知水平
    給孩子講完後,我問女兒:從這個故事裡面,你學到晉文公重耳的哪些品質啊?女兒說:知錯能改呀!我說:是的。但是,你要學習他怎麼知錯。有的時候,認識錯誤,比改正錯誤更重要。有史學家說:晉文公之所以能夠成大事,流亡十九年後能夠稱霸中原,是"知錯"成就了他,但是晉文公的知錯又高級些,他不僅僅能改,重要的是在每一次錯誤中,找到了自己的不足,提高了認知。
  • 孩子做錯事後會說什麼?說第一句話的寶寶,內心可能十分脆弱
    對於一位善於觀察的寶媽來講,你有沒有注意到寶寶犯錯以後會說什麼話呢?不同的話語代表著孩子的性格。通過詢問身邊不少的家長,有這麼三句話是寶寶經常性會說的。如果你家寶寶說了第一句話,說明他們的耐心十分脆弱,家長可不能忽視哦。
  • 孩子哭鬧時,你的第一句話很重要,別說錯
    兩個小朋友在公園玩,媽媽突然聽到「啪」的一聲,原來兩個孩子拿著剛買的冰淇淋打鬧,結果兩個人手裡的甜筒都掉在了地上,孩子們不約而同地哇哇大哭起來。 兩個媽媽急忙跑過來,一個媽媽著急地拉住孩子:「叫你吃東西時別鬧,這下行了吧,
  • 孩子犯錯後,媽媽的第一句話,請一定這樣說!沒有比體罰再低級的教育方式了
    孩子犯錯後,批評是可以的。正確的批評,可以很好地幫助孩子改正錯誤,進步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