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錯後,批評是可以的。
正確的批評,
可以很好地幫助孩子改正錯誤,進步成長。
不要把批評教育,
演變成了自己發洩情緒的出口.
很多父母都有一個疑問:孩子犯錯後,到底要不要批評?怎麼批評才能既不打擊孩子的自信、挫傷孩子的自尊,又能起到教育的目的呢?
孩子犯錯後,批評是可以的。正確的批評,可以很好地幫助孩子改正錯誤,進步成長。
但是批評一定要視情況而定,把握好度。很多家長往往在孩子犯錯後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緒,夾雜著斥責和辱罵,把批評教育演變成了自己發洩情緒的出口,對孩子造成了不可磨滅的傷害。
那麼,孩子犯錯後,家長如何做到正確的批評呢?
01
需要強調的第一點就是,孩子犯錯時,家長一定要克制自己的情緒。
因為在很多時候,孩子並不知道自己犯了錯,他們不是故意犯錯惹家長生氣的。孩子的心思細膩而脆弱,在我們沒有弄清楚事情真相之前,千萬不要妄加批評。否則,除了讓孩子產生畏懼和牴觸心理,起不到任何教育的目的。
所以,越是在這種時候,我們越是要選擇深呼吸,冷靜下來,暫時迴避一下。等情緒得到了控制,再和孩子好好談一談。
02
在批評之前,家長首先了解事情的原因,問清楚事情的經過,讓孩子有說話的權利,不要一上來就是狂風暴雨的責罵。
先了解再批評,家長才會對孩子所犯的錯誤有一個更清楚更全面的認識,對孩子的教育批評才會更有針對性,孩子才能心悅誠服地接受批評。
批評時,一定要告訴孩子錯在了什麼地方。孩子的認知能力有限,只有被明確地告知,才有改正的可能,才能成長。
03
家長在教育或批評孩子時,一定要就事論事,指出孩子存在的問題,並展開討論,提供建議,引導孩子去改正即可。
千萬不要牽扯到其他的事情,把陳芝麻爛穀子的事都扒出來,「新仇舊恨」一併算帳。這樣泛化的批評會讓批評失焦,不僅無法給孩子具體的教育和指導,還會引起孩子的反感。
04
很多父母也許因為一時心急,也許因為憤怒,常常帶有侮辱性的語言,比如「你還能幹點什麼?」「你的腦子被豬吃了嗎?」「你就是好吃懶做」之類的。
「家長必讀講堂」範葳老師說,心理學裡有個「權威期待」的概念,父母很多時候就是孩子的權威,當父母對孩子持有某種期待時,孩子未來的發展很可能就會往該期待前進。這個「權威期待」不僅僅是正面期待,還包括負面期待。
如果家長劈頭蓋臉地把一個帽子蓋下去,給孩子貼負面標籤,那會給孩子很大的心理暗示,覺得自己在某方面真的存在缺陷,從而放棄自我成長,朝著父母口中的那個負面的自己發展。
05
批評完孩子後,一定要告訴他們,我們生氣只是因為他犯的錯誤,做的錯事,並不是因為他這個人,對事不對人。
批評他,並不代表我們不喜歡他。正是因為我們愛他,想讓他變得更好,才會指出他的錯誤。
06
最後一點,千萬不能體罰孩子。
體罰孩子,雖然很多孩子表面上誠惶誠恐,其實內心不會去思考並修正自己的錯誤行為,甚至會激發他們的叛逆行為。
沒有比體罰再低級的教育方式了,它會激發孩子冷漠的那一面,讓孩子們再看不到父母冬日肩上的雪,夏日背上的汗,再看不見父母含辛茹苦的付出和努力,記住的只有充滿暴力的一雙手。
家庭教育不成功
「問題兒童」才沉迷遊戲
最近,電子遊戲又成了一個備受批判的「靶子」。一方面,不少家長紛紛譴責電子遊戲「害」了他們的孩子,讓他們的孩子變得沉迷、孤僻;另一方面,教育部門也在最新的通知中呼籲,要讓孩子在暑假「遠離網遊、手遊」。
過去,電子遊戲背負「電子海洛因」的罵名,也遭受過「網魔」之類的抹黑。如今歷史重演,遊戲再次背上了令孩子墮落的罪名。有人認為,小孩子玩遊戲不美好、不自然、不健康,對孩子成長不利。
然而,作為一個按照家長期待一路就讀名校,並成長為社會人的「前任孩子」兼「遊戲玩家」,我很難同意這樣的判斷。
記得上小學時,一到假期,最令我激動的事情之一,就是可以自由自在地和小夥伴們一起「打遊戲」。伴著蟬鳴、酷暑、西瓜和電扇,在燥熱而自由的暑假裡,我和幾個要好的同學一起圍在我家那臺配置落後的臺式機前,你一言、我一語地「指導」著輪流上機操作的小夥伴玩《仙劍奇俠傳》。毫不誇張地說,這是我童年最美好的回憶。
誰能說這樣的場景不美好、不自然、不健康呢?孩子與同齡人在玩耍中嬉笑談天、培養友誼,難道不是最符合他們天性的事嗎?
追根溯源,很多因為沉迷遊戲而變得孤僻的「問題兒童」,都是不成功的家庭教育的受害者。有些家長從小向孩子灌輸「只有學習最重要」的極端價值觀,將孩子和娛樂隔離開來。在這種家庭教育中成長的孩子,對各種娛樂都缺乏「免疫力」,一旦接觸到網遊、手遊這類逃避學習的「避風港」,就一發不可收拾;也有一些家長不放心把孩子放出去與同齡人社交,總是把他們牢牢「箍」在自己身邊。於是,孩子自然越變越孤僻,把自己封閉在遊戲世界的堡壘中。
所以,錯的從來不是遊戲本身,而是遊戲的「打開方式」,以及家長的教育方式。同樣的遊戲,既有可能讓孩子在獨自玩耍的過程中變得孤僻,也可能在共同玩耍時成為孩子們友誼的黏合劑。玩遊戲放縱無度,可能會讓孩子無心學習;玩遊戲恰到好處,卻可以成為緊張學業的良好調節劑。愛玩是孩子的天性,而電子遊戲本來就是當代未成年人最主要的娛樂方式之一,堵不如疏,與其逆天性地要求孩子「遠離遊戲」,不如以更包容和開放的態度,將玩遊戲引導到健康的軌道上。
說句老實話,不論是家長們的憤怒控訴,還是有關部門的通知,恐怕都不能阻止遊戲的流行。家長和有關部門不如多想些辦法,給孩子創造更健康、更多元的成長環境,讓他們能和父母度過更愉快的親子時光,能走出家門和朋友盡情相處,能實現學習與娛樂的有機統一。
遊戲不一定是洪水猛獸般的敵人,反而可能成為良好的助力。《你畫我猜》等互動遊戲可以創造良好的親子溝通空間;《煮糊了》(Overcooked)等合作遊戲可以在無釐頭的娛樂之餘給孩子們留下難忘的團隊協作經歷;而像《我的世界》《文明》等具有教學潛力的電子遊戲,甚至已經在國外走進了小學課堂,成了幫助孩子們更好地學習知識、認識社會的教育工具。
當下有些遊戲確實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並不適合一些孩子玩耍,但是這不是遊戲本身的錯,一把刀可以在雕刻家手中化腐朽為神奇,也可能成為兇手的傷人利器。我們真正需要的,是引導孩子以正確的「打開方式」玩遊戲,並且要求遊戲廠商更多地考慮到孩子們健康成長的需求,開發更適合孩子們的遊戲。這樣做遠比以簡單粗暴、因噎廢食的方式強行讓孩子們「遠離遊戲」好得多。希望今天的孩子們,也能擁有如我小時候一般美好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