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錯後,媽媽的第一句話,請一定這樣說!沒有比體罰再低級的教育方式了

2021-02-28 孩子的成長

孩子犯錯後,批評是可以的。

正確的批評,

可以很好地幫助孩子改正錯誤,進步成長。

不要把批評教育,

演變成了自己發洩情緒的出口.

很多父母都有一個疑問:孩子犯錯後,到底要不要批評?怎麼批評才能既不打擊孩子的自信、挫傷孩子的自尊,又能起到教育的目的呢?

孩子犯錯後,批評是可以的。正確的批評,可以很好地幫助孩子改正錯誤,進步成長。

但是批評一定要視情況而定,把握好度。很多家長往往在孩子犯錯後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緒,夾雜著斥責和辱罵,把批評教育演變成了自己發洩情緒的出口,對孩子造成了不可磨滅的傷害。

那麼,孩子犯錯後,家長如何做到正確的批評呢?

01

需要強調的第一點就是,孩子犯錯時,家長一定要克制自己的情緒。

因為在很多時候,孩子並不知道自己犯了錯,他們不是故意犯錯惹家長生氣的。孩子的心思細膩而脆弱,在我們沒有弄清楚事情真相之前,千萬不要妄加批評。否則,除了讓孩子產生畏懼和牴觸心理,起不到任何教育的目的。

所以,越是在這種時候,我們越是要選擇深呼吸,冷靜下來,暫時迴避一下。等情緒得到了控制,再和孩子好好談一談。

02

在批評之前,家長首先了解事情的原因,問清楚事情的經過,讓孩子有說話的權利,不要一上來就是狂風暴雨的責罵。

先了解再批評,家長才會對孩子所犯的錯誤有一個更清楚更全面的認識,對孩子的教育批評才會更有針對性,孩子才能心悅誠服地接受批評。

批評時,一定要告訴孩子錯在了什麼地方。孩子的認知能力有限,只有被明確地告知,才有改正的可能,才能成長。

03

家長在教育或批評孩子時,一定要就事論事,指出孩子存在的問題,並展開討論,提供建議,引導孩子去改正即可。

千萬不要牽扯到其他的事情,把陳芝麻爛穀子的事都扒出來,「新仇舊恨」一併算帳。這樣泛化的批評會讓批評失焦,不僅無法給孩子具體的教育和指導,還會引起孩子的反感。

04

很多父母也許因為一時心急,也許因為憤怒,常常帶有侮辱性的語言,比如「你還能幹點什麼?」「你的腦子被豬吃了嗎?」「你就是好吃懶做」之類的。

「家長必讀講堂」範葳老師說,心理學裡有個「權威期待」的概念,父母很多時候就是孩子的權威,當父母對孩子持有某種期待時,孩子未來的發展很可能就會往該期待前進。這個「權威期待」不僅僅是正面期待,還包括負面期待。

如果家長劈頭蓋臉地把一個帽子蓋下去,給孩子貼負面標籤,那會給孩子很大的心理暗示,覺得自己在某方面真的存在缺陷,從而放棄自我成長,朝著父母口中的那個負面的自己發展。

05

批評完孩子後,一定要告訴他們,我們生氣只是因為他犯的錯誤,做的錯事,並不是因為他這個人,對事不對人。

批評他,並不代表我們不喜歡他。正是因為我們愛他,想讓他變得更好,才會指出他的錯誤。

06

最後一點,千萬不能體罰孩子。

體罰孩子,雖然很多孩子表面上誠惶誠恐,其實內心不會去思考並修正自己的錯誤行為,甚至會激發他們的叛逆行為。

沒有比體罰再低級的教育方式了,它會激發孩子冷漠的那一面,讓孩子們再看不到父母冬日肩上的雪,夏日背上的汗,再看不見父母含辛茹苦的付出和努力,記住的只有充滿暴力的一雙手。

家庭教育不成功 

「問題兒童」才沉迷遊戲

  最近,電子遊戲又成了一個備受批判的「靶子」。一方面,不少家長紛紛譴責電子遊戲「害」了他們的孩子,讓他們的孩子變得沉迷、孤僻;另一方面,教育部門也在最新的通知中呼籲,要讓孩子在暑假「遠離網遊、手遊」。

  過去,電子遊戲背負「電子海洛因」的罵名,也遭受過「網魔」之類的抹黑。如今歷史重演,遊戲再次背上了令孩子墮落的罪名。有人認為,小孩子玩遊戲不美好、不自然、不健康,對孩子成長不利。

  然而,作為一個按照家長期待一路就讀名校,並成長為社會人的「前任孩子」兼「遊戲玩家」,我很難同意這樣的判斷。

  記得上小學時,一到假期,最令我激動的事情之一,就是可以自由自在地和小夥伴們一起「打遊戲」。伴著蟬鳴、酷暑、西瓜和電扇,在燥熱而自由的暑假裡,我和幾個要好的同學一起圍在我家那臺配置落後的臺式機前,你一言、我一語地「指導」著輪流上機操作的小夥伴玩《仙劍奇俠傳》。毫不誇張地說,這是我童年最美好的回憶。

  誰能說這樣的場景不美好、不自然、不健康呢?孩子與同齡人在玩耍中嬉笑談天、培養友誼,難道不是最符合他們天性的事嗎?

  追根溯源,很多因為沉迷遊戲而變得孤僻的「問題兒童」,都是不成功的家庭教育的受害者。有些家長從小向孩子灌輸「只有學習最重要」的極端價值觀,將孩子和娛樂隔離開來。在這種家庭教育中成長的孩子,對各種娛樂都缺乏「免疫力」,一旦接觸到網遊、手遊這類逃避學習的「避風港」,就一發不可收拾;也有一些家長不放心把孩子放出去與同齡人社交,總是把他們牢牢「箍」在自己身邊。於是,孩子自然越變越孤僻,把自己封閉在遊戲世界的堡壘中。

  所以,錯的從來不是遊戲本身,而是遊戲的「打開方式」,以及家長的教育方式。同樣的遊戲,既有可能讓孩子在獨自玩耍的過程中變得孤僻,也可能在共同玩耍時成為孩子們友誼的黏合劑。玩遊戲放縱無度,可能會讓孩子無心學習;玩遊戲恰到好處,卻可以成為緊張學業的良好調節劑。愛玩是孩子的天性,而電子遊戲本來就是當代未成年人最主要的娛樂方式之一,堵不如疏,與其逆天性地要求孩子「遠離遊戲」,不如以更包容和開放的態度,將玩遊戲引導到健康的軌道上。

  說句老實話,不論是家長們的憤怒控訴,還是有關部門的通知,恐怕都不能阻止遊戲的流行。家長和有關部門不如多想些辦法,給孩子創造更健康、更多元的成長環境,讓他們能和父母度過更愉快的親子時光,能走出家門和朋友盡情相處,能實現學習與娛樂的有機統一。

  遊戲不一定是洪水猛獸般的敵人,反而可能成為良好的助力。《你畫我猜》等互動遊戲可以創造良好的親子溝通空間;《煮糊了》(Overcooked)等合作遊戲可以在無釐頭的娛樂之餘給孩子們留下難忘的團隊協作經歷;而像《我的世界》《文明》等具有教學潛力的電子遊戲,甚至已經在國外走進了小學課堂,成了幫助孩子們更好地學習知識、認識社會的教育工具。

  當下有些遊戲確實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並不適合一些孩子玩耍,但是這不是遊戲本身的錯,一把刀可以在雕刻家手中化腐朽為神奇,也可能成為兇手的傷人利器。我們真正需要的,是引導孩子以正確的「打開方式」玩遊戲,並且要求遊戲廠商更多地考慮到孩子們健康成長的需求,開發更適合孩子們的遊戲。這樣做遠比以簡單粗暴、因噎廢食的方式強行讓孩子們「遠離遊戲」好得多。希望今天的孩子們,也能擁有如我小時候一般美好的回憶。

相關焦點

  • 孩子犯錯可以嚴厲到體罰的程度,但體罰過後請對孩子說這2句話
    但是小嵐卻發現自己的溫言勸告並不能讓孩子長記性,孩子最近調皮到開始在家翻東西,有次還把丈夫書房的一個文件夾翻出來,差點把文件夾裡的文件給撕毀了。小嵐覺得這樣不行,得好好管教孩子了。現在很多家長覺得用打罵來教育孩子是不對的,很少家長用體罰的方式了。其實面對孩子屢次犯錯的情況,家長可以用體罰的方式讓孩子長記性,孩子犯錯可以嚴厲到體罰的程度,但體罰過後請對孩子說這2句話。
  • 孩子犯錯就體罰?家長最無效的管教方法,就是體罰孩子
    文 | 朗姐育兒說(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管教孩子的方式有很多種,但是很多家長卻選擇用體罰這種極端的方式來教育孩子,這種錯誤的管教方式對孩子來說就是一種傷害。家長要學會管理孩子,用正確方式去對待孩子的成長。
  • 孩子犯錯後,母親的第一句話,請一定那樣說
    許多父母都是有一個疑惑:孩子犯錯後,究竟需不需要批評?如何批評才可以既不嚴厲打擊孩子的信心、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又能具有文化教育的目的呢?孩子犯錯後,批評是能夠 的。恰當的批評,能夠 非常好地協助孩子糾正錯誤,發展發展。可是批評一定要視狀況而定,掌握掌握分寸。
  • 孩子犯錯後,父母的第一句話很重要,說對了不傷娃
    孩子能感受到的只有斥責、貶低、諷刺挖苦,至於孩子錯在哪裡,該怎麼改正,一概不知。在這樣的教育方式下,孩子犯過的錯還是會繼續犯,這就達不到教育的目的。那孩子犯錯後,家長應該怎麼做呢?其實孩子在犯錯後,本身也會產生內疚感,會自責。如果這個時候父母再去打罵孩子,只會抵消孩子內心的愧疚感,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父母對孩子若管得太嚴,孩子就會為了避免犯錯而畏手畏腳,不敢嘗試和探索,甚至還會通過說謊來躲避父母的責罵。
  • 孩子犯錯後,家長說的第一句話很重要,這三句話對教育孩子有奇效
    脾氣暴躁的家長會衝著犯了錯誤的孩子一頓吼,通過這樣暴力的方式讓孩子長記性;慢性子的家長面對孩子所犯的錯誤,一如既往的不著急,好像孩子犯錯誤這件事和他們沒多大關係似的;而那些懂得不少育兒知識的家長,則會對孩子所犯的錯誤通過循循善誘的言語讓孩子長記性。
  • 孩子犯錯後,父母的第一句話很重要,對孩子的影響遠大
    責備並不是教育,而是在剝奪孩子的自尊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特別嚴格,孩子一犯錯就會被罵或被打,而且不少父母在孩子做錯事情時,第一句話就是否定或諷刺孩子,卻不知道對孩子的影響遠大。「都說你不行了,還非要自己來,搞砸了吧。」看似很平常的話,其實聽在孩子的耳朵裡是非常傷自尊的,可是父母卻覺得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而父母也不知道自己這樣的行為其實只是在宣洩自己的情緒,對孩子的教育並沒有起到任何作用,反而讓孩子不明白自己到底哪裡做錯了,同樣的錯下次照樣還是會犯。
  • 孩子犯錯後,你的第一句話很重要
    當孩子做錯事了,你的第一句話是什麼?所以這些錯誤孩子還會一而再再而三地犯,背後的問題也得不到解決。這就背離了教育的初衷。但如果父母能在孩子犯錯時正確引導孩子,那錯誤就是孩子的一次學習機會,這樣想來,就沒必要大發脾氣。
  • 孩子犯錯後,你的第一句話很重要
    當孩子做錯事了,你的第一句話是什麼?發現了嗎?這些話全部都帶著情緒,只是父母在一味地宣洩情緒,孩子被斥責,卻沒有受教,不知道錯在哪裡,該怎麼改正。正確看待孩子犯錯法國作家羅曼·羅蘭說:「人生應當做點錯事。做錯事,就是長見識。」如
  • 孩子犯錯後,第一句話最關鍵……
    明天你去跟老師解釋,請老師把錯字扣掉的分數還給你。果然,孩子聽了面色逐漸「陰轉晴天」,後來的考試中,再也沒有將「登」字寫錯過。 孩子犯錯時,父母的態度決定了把孩子帶向何方? 相反,事實上孩子在犯錯後,本身也會產生內疚感,會自責。如果這個時候父母去打罵孩子,只會抵消孩子內心的愧疚感,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在正面管教裡,有一個關於懲罰造成的4R理論。 1.憤恨(Resentment) ——「這不公平!我不能相信大人!」
  • 孩子叛逆、愛發脾氣?家長第一句話很重要,高情商父母這樣說
    孩子叛逆、愛發脾氣?家長第一句話很重要,高情商父母這樣說你家孩子是否也經常發脾氣?其實對於很多孩子來說,暴露問題反而是好事,因為這樣能及時發現問題並給予糾正,而那些將情緒和壓力隱藏起來的孩子,才是潛在的危險。當孩子生氣、發脾氣時,你第一句話會說什麼?
  • 孩子犯錯後,父母常說這樣的話,會讓孩子一錯再錯,千萬別說了
    你的這些行為,爸爸媽媽之前已經警告過你了,只是因為你沒有聽父母的話,才造成現在的傷痛。甚至會在情急之下,說出一些特別傷害孩子自尊的話來。這樣不但不會解決孩子犯錯的問題,反而會在孩子心中激起逆反的心理。人類是以不斷犯錯的方式來適應世界的,不允許孩子試錯,意味著在謀殺孩子的生命力。
  • 別再吼罵孩子了!孩子犯錯後,父母只需說這1句話,比打罵更管用
    別再吼罵孩子了!孩子犯錯後,父母只需說這1句話,比打罵更管用疫情期間,鄭州的一位大姐被兒子氣得幾近崩潰。「我裝一袋水泥是1塊錢,4萬多塊錢,我得裝4萬袋子水泥啊!」原來,大姐是做水泥生意的,每天都起早貪黑地工作。
  • 《放牛班的春天》:學會「拉波波特法則」,拒絕用體罰教育孩子
    豆瓣評分9.3的《放牛班的春天》,是於2004年上映的一部有關青少年教育的影片,影片上映後相繼斬獲了第77屆奧斯卡金像獎以及第62屆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提名。我們可以看到,在「池塘之底」的學生們,老師對他們的教育方式就只有謾罵、指責和打罵,這不僅沒有達到教育目的,反而讓孩子們在錯誤的成長道路上越走越遠。所以,本文將著重分析「體罰」教育給孩子帶來的影響,在文章的最後一部分將著重分析如何學會「拉波波特法則」,拒絕用體罰教育孩子。
  • 不吼不叫教育孩子,鍾南山說:我如果犯錯,父親只會說一句話
    一、鍾南山說:我如果犯錯,父親只會說一句話誰也沒想到2020年,一場疫情輕而易舉的打亂了人們的生活,就在國家危難之際,鍾南山老先生在次&34;,成為了那個拯救中國的超人,有人說,鍾老之所以能在國家危難之際挺身而出,與鍾老良好的人格教育離不開關係。
  • 孩子犯錯時,你的第一句話至關重要!
    孩子犯錯了,第一句話你會說什麼?你恐怕永遠也想不到,你帶著情緒下的斥責,謾罵,諷刺對孩子造成了多大的傷害,直到有一天,最後一根稻草壓垮了他們弱小的身體。去年,一名九歲孩子跳樓自殺身亡,他留下一封簡短的遺書告訴奶奶:我不小心把學校玻璃打破了,我知道事情做錯了,我選擇跳樓謝罪。
  • 跟孩子要怎麼講理?鍾南山說:我一旦犯錯,父親就只和我說一句話
    文/瀟媽聊育兒很多家長都知道孩子犯錯要溝通,不能打罵,但是溝通沒有效果,還不如打罵孩子,讓孩子害怕就好,但是越打孩子,孩子要麼會更自卑不愛說話,要麼就是更加叛逆,這個時候再講道理就更沒有用,錯誤的溝通方式也促使了很多悲哀的事情發生。
  • 孩子犯錯,父母光說教不管用,無聲的言語往往是最有力的教育方式
    但是,在經歷了這樣的語言教育之後,家長們會發現,自己終究還是沒有達到自己想要的目的,孩子給自己的反饋也是很小的,甚至有些時候反而會朝著反方向走。之前去接孩子放學的時候,看到這樣一幕。一位媽媽站在學校門口,而旁邊站著她的兒子,我斷斷續續聽見這位媽媽在訓斥孩子:「我給你說了,到了學校就好好學習,別給我惹事,你呢?你是不是嫌我不夠忙啊?
  • 孩子犯錯後,你第一句話說的是什麼?很多父母說錯了
    網友看了後也紛紛表示道:非常理解這位媽媽的心情以及行為。但每個人都會犯錯,更何況是孩子,這位媽媽在面對小孩犯錯後說的第一句話時,便錯了。小孩犯錯時,父母對他說的第一句話很重要小孩犯錯時,大多數父母都會責怪小孩,甚至打罵小孩。其實小孩犯錯了,他自己內心也難受。面對孩子犯錯,如果對TA說一些狠話,或者打罵TA,只會讓孩子心中不服氣。孩子更不會真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而且更加會變本加厲地去犯錯。
  • 犯錯挨打,跑和不跑的孩子長大後有啥區別?性格差距不可忽視
    不得不說,在中國出生的孩子,80%以上都有被父母體罰的經歷,有些孩子只要犯錯,家長就會用體罰解決問題,直到孩子長記性。有些孩子在被懲罰的時候,非常聽話,父母怎麼說就怎麼做,但有些孩子性格卻比較皮,家長越打他跑的越快。小美和小麗是一對雙胞胎,本以為雙胞胎兩個人的性格會比較像,結果她們正好相反,小美的脾氣急躁,遇事比較機靈,而妹妹小麗卻比較溫柔,性格很冷靜。
  • 孩子放學回家,您的第一句話請一定說這句!(家長必知)
    孩子放學回來後,你問的第一句話是什麼 ?想必很多父母首先會詢問孩子的吃穿等生活情況,其次是詢問孩子今天學啥了,還有少數家長甚至會像偵探一樣,詢問孩子今天是否受欺負了、磕著了嗎?問什麼話其實反映了大人的生活態度,這不僅影響孩子的人生觀,還會把孩子向正面或反面的方向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