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錯挨打,跑和不跑的孩子長大後有啥區別?性格差距不可忽視

2021-02-23 常青藤育兒百科

「棍棒底下出孝子,打是親罵是愛,不打不成器……」,這是大部分中國家長的教育方式。

不得不說,在中國出生的孩子,80%以上都有被父母體罰的經歷,有些孩子只要犯錯,家長就會用體罰解決問題,直到孩子長記性。

有些孩子在被懲罰的時候,非常聽話,父母怎麼說就怎麼做,但有些孩子性格卻比較皮,家長越打他跑的越快。

小美和小麗是一對雙胞胎,本以為雙胞胎兩個人的性格會比較像,結果她們正好相反,小美的脾氣急躁,遇事比較機靈,而妹妹小麗卻比較溫柔,性格很冷靜。

當兩個孩子一起犯錯的時候,姐姐永遠是第一個先跑的,媽媽根本找不到,而妹妹每次都會老實地站在角落,聽從媽媽發落。

找不到小美的媽媽,只能將全部脾氣撒到小麗身上,久而久之,媽媽說話越來越難聽,小麗依舊不走不跑,站在那裡聽著。

漸漸地,兩個孩子都長大了,小美因為性格開朗,走到哪裡都能成為焦點,但小麗卻因為長期聽媽媽的惡語相向,性格極度自卑,甚至有輕微抑鬱的傾向。

其實很多家長都沒有意識到,孩子聽話,在很多問題上並不是好事,他們很容易爸爸媽媽或者其他人隨便的一句話,在心裡記很久。

也正是因為這些無心的話語,對這個孩子造成了很久都無法抹去的陰影,前文中的妹妹小麗,就是這樣的孩子。

「挨打會跑」的孩子,為什麼性格更加開朗?

在父母眼中,孩子犯錯是必須受到懲罰的,他們只有在體會犯錯帶來的痛苦時,才能積攢經驗,才能長記性。

所以在中國,體罰孩子是常見的教育方式,不同家庭都有自己不同的體罰方式,比如打手心、罰站等等。

家長教育孩子是用心良苦,但並不是所有孩子都能好好聽話,有些性格比較調皮的孩子,在父母轉身走後,他們也會躡手躡腳地走開,或者在感覺到父母已經生氣時,飛快的逃跑。

「不守規矩」的孩子,往往更能獲得甜頭,他們的性格中有不羈的一面,有用於對抗傳統的勇氣。

這種性格往往是天生的,出生後就算父母刻意培養,其他孩子也未必能養成這種「勇敢」的天性。

所以,挨打會跑的孩子一般性格更加開朗,他們有對抗傳統的勇氣,也十分懂得變通,這種性格特點在如今的社會中是非常吃香的。

「挨打不動」的孩子,為什麼更容易受到傷害?

在父母眼中非常聽話的孩子,往往是性格極度內向、自卑的,他們不敢與權威抗衡,更不敢違背別人的命令。

在家庭中,父母教育孩子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孩子的應對方式也體現了他們的聰明程度。挨打會跑的孩子很聰明,他們懂得變通。

但挨打不動的孩子,與其說是孝順,倒不如說他們更願意為別人著想,性格相對於保守,很難接受新鮮事物。

也正是因為不懂變通,在面對選擇時更傾向保守的那一個,所以長大後往往很容易吃虧,尤其在有童年陰影的情況下,性格也會極度自卑。

進入社會後,他們很難有特別大的成績,儘管也能安然地度過一生,但因為性格懦弱不懂變通,很容易被人欺負,慢慢的就會出現抑鬱傾向。

因此,相比較不聽話的孩子,聽話懂事的孩子才是家長更應該保護的,兩種不同的性格差距,會給他們帶來不同的人生。

孩子過於懂事,家長應該怎麼辦?

要傾聽孩子的想法

無論孩子善不善於溝通,家長都要時刻關注他們的想法,如果孩子想表達什麼,家長首先要學會傾聽,而不是立刻給意見。

作為家長,不應該總認為孩子太小,什麼都不懂,他們其實也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見,別總認為孩子很優質,不成熟,他們是非常需要父母支持和理解的。

家長不要隨意發脾氣

如果你的孩子本身性格非常內向不善於溝通,家長最好控制好自己的脾氣,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來。

與孩子溝通,應該心平氣和,要儘可能壓制住自己的怒火,如果孩子有錯,要想辦法讓他們自己承認錯誤,這樣才不會讓他們變得更加懦弱和自卑。

以身作則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父母是什麼性格,孩子大概率也會是什麼性格,在家庭中,父母的交往方式往往會影響孩子的認知。

如果有人犯錯能及時承認並改正,孩子也會變成這樣的人,但如果父母本身就是死鴨子嘴硬的人,孩子也不會通情達理的。

相關焦點

  • 李玫瑾:「總挨打」和「沒被挨打」的孩子,長大後性格差距很大
    從小挨打長大的孩子心理發展是扭曲的,因為他們在童年時並沒有得到父母的愛,未來的生活中常常懷疑自己,我們經常會看到有的家長說笑:誰小時候不挨打,這有這樣孩子變得更堅強。如果家長們知道孩子小時候挨打和沒挨打的區別
  • 孩子「出去跑」和「家裡蹲」,長大後有啥區別?差距可不止一點
    每一個孩子的性格都不一樣,有的比較調皮,有的比較安靜。就像上學的時候,放學後有的孩子喜歡在外面玩很久,還有的孩子一放學就回家呆著一樣。其實作為家長,會更加喜歡老老實實在家呆著的孩子,因為孩子在外面瘋跑總會讓人忍不住擔心,孩子出現什麼意外。但是事實好像並非如此!
  • 李玫瑾:「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很大
    每個父母都對孩子寄予厚望,希望孩子長大後能有一番作為,因此當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出現失誤時,家長都會想辦法糾正孩子的行為,但是教育孩子的方式有很多。另一部分父母認為:「棍棒出孝子,孩子不聽話,打打就好了,打完之後孩子才會長記性,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成才。」李玫瑾教授是研究青少年犯罪方面的專家,她發現很多問題少年受家庭教育影響特別大;因此她經常會在一些講座中發表自己的想法,其中很多教育方式給很多父母提供了思路,李玫瑾教授曾經表示:「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很明顯。
  • 李玫瑾提醒:「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很大
    「子不教,父之過」,天下沒有父母想打孩子,無奈孩子就是太不聽話了,真的很讓人生氣,只能打一頓,才能孩子消停會,不會再犯錯了。 李玫瑾:挨打的孩子和從沒挨打的孩子,長大後性格差距很大 1、性格的差別
  • 李玫瑾:"常挨打"和"從未挨打"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很明顯
    李玫瑾:"常挨打"和"從未挨打"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很明顯李玫瑾:"常挨打"和"從未挨打"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很明顯中國自古以來有個觀念我國著名的犯罪心理學教授、育兒專家李玫瑾就曾坦言"常挨打"和"從未挨打"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真的很大!
  • 小時候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那孩子,長大後,性格差距明顯
    執筆:小夢定稿:筱沐「每個孩子的性格差距都是很大的」其實每個孩子從出生開始,他們都是最公平的,因為這個時間他們都是一無所有和一無所知的嬰兒,這也就是真正意義上的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線上。隨著時間的流逝,孩子一點點長大,家長們也都要開始對孩子進行不同的教育,家長的教養和家庭環境都導致這個孩子變成了另一種模樣,而也導致了世界上的孩子大不相同。每個家庭的教育模式是完全不同的,有的家庭主張自由快樂童年,有的家庭主張自律,完美追求,而這其實也和本身父母的性格和他們所接受的教育有關。
  • 「挨打」和「沒挨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明顯
    挨打和沒挨過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明顯由此可見,長期挨打的孩子,和沒挨打的孩子,長大後有明顯差距:1、心理傷害小孩子其實對於大人的言行是很敏感的,當孩子犯錯了以後,父母用打的方式去懲罰他,他會覺得父母不愛他了。
  • 經常挨打和沒挨過打的孩子,有啥區別?結果跟你想的不一樣
    很多老人也說,孩子小時候就應該挨打,不打沒出息。但是也有人說,從小總被挨揍,孩子長大心裡容易出現問題。那麼,孩子該不該打?經常挨打的孩子和沒挨過打的孩子有啥不一樣?一起來看看吧。首先,要從孩子的性格方面來說。有的孩子生來就聽話,很乖,甚至是雙胞胎,也會有性格不一樣的,所以教育方式就不同了。被挨打會有心理陰影?
  • 「總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真不是一星半點
    家長在面對孩子犯錯的時候通常會有以下三個做法,第一種就是和孩子進行講道理,希望用道理讓孩子自己明白錯誤的地方在哪裡;還有一種就是家長對孩子不管不顧,放縱孩子去犯錯誤,這就是「熊孩子」的養成;最後一種,就是家長通過打孩子讓他們記住這次的錯誤,下次不要再犯。這三種方法對孩子未來的發展影響很大,經常挨打和不挨打的孩子在各個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異。
  • 「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差距明顯,父母別不在意
    「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差距明顯,父母別不在意鳳凰教師鳳凰教師 發起了一個讀者討論老師家長們,您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動過手」嗎?是因為家庭教育?還是因為輔導作業?參與討論中國有句老話,叫做「棍棒底下出孝子」,意思即為對待孩子應該敢於去打罵,這樣對於他們的性格塑造,以及未來的成長很有幫助。
  • 「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差距大,家長要重視起來
    今日話題:孩子是否挨過打,使得他們長大後的狀態不一樣中國有句老話,叫做「棍棒底下出孝子」,意思即為對待孩子應該敢於去打罵,這樣對於他們的性格塑造,以及未來的成長很有幫助。我們中國的家長可能更願意用這種方式去解決問題,但是西方的教育中,卻不贊同這種做法,而這主要是大家文化和思想觀念不同的原因。
  • 「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後的差別一目了然
    ,這些「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在長大後顯現出來的差別,往往讓旁人一目了然。,打罵教育帶來的傷害很難彌補,常常會讓他們一生都籠罩在自卑的陰影中,而且性格也會變得懦弱膽怯,同時,打罵教育還會滋生孩子的叛逆心理,等到孩子有一天可以反抗,那麼,一件小事有可能就會成為導火索,引發一場激烈的矛盾。
  • 經常挨打和很少挨打的孩子,長大後雙方差距很大,家長們要重視
    想要第一時間獲取育兒小知識,請點擊右上角「關注」哦~文|哺苗育兒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很多家庭教育孩子的時候,都會忍不住對孩子進行打罵,甚至有的家庭認為這樣經過打罵出來的孩子會更加的優秀,但其實從小在父母打罵之下長大的孩子,在長大後和其他孩子之間的差距就會非常明顯了。
  • 從小被打大的孩子,和沒挨過打的孩子,長大後區別不止一星半點
    那麼從小就挨打的孩子和沒挨打的孩子有區別嗎?其實是有的,可能還不止一星半點兒。,和沒挨過打的孩子,長大後區別不止一星半點1,孩子心理成熟度不同從小就被父母打大的孩子,心理髮育會更加成熟,因為孩子害怕挨打,在一些事情上就會更加小心翼翼,不管做什麼都是全方面的去考慮自己是否做的對父母是否會生氣,孩子心靈會快速成長。
  • 李玫瑾:「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將來差距明顯
    老一輩的眼中,他們一直認為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不打是不能成才的,不過到了現在,很多年輕的家長似乎改變了教育的方式,那麼到底孩子犯錯要不要教訓呢?」和「從不挨打」的孩子,將來差距明顯!」和「沒被挨打」的孩子,長大後性格差距很大1、性格差異從教育孩子的角度上來看,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如果孩子犯了錯誤,家長也不管青紅皂白,直接採取暴力的方法解決,那麼這種教育模式會影響孩子的性格發展,等到他們未來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心中第一個想法就是用暴力,甚至孩子還會做出極端的行為
  • 李玫瑾:「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這幾方面差距很明顯
    我國著名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就曾表示:經常挨打的孩子和沒挨過打的孩子,長大以後是有很大差距的。經常挨打和從沒挨打孩子的區別一、性格方面的差距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父母有哪些行為,孩子潛移默化地就會跟著學習父母的一些行為。
  • 常常挨打和不挨打的孩子,以後區別是什麼?實際情況你可能想不到
    現在很多夫妻有了孩子之後,對教育非常重視,每天翻閱資料照書養,從來不會動孩子一根指頭。而有些爹媽就很隨意,孩子不聽話就打一頓。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這樣兩種家庭培養出來的孩子有什麼區別。而現在隨著各種西方育兒理念的湧入,越來越多爹媽將孩子看成水晶般的小人兒,生怕隨便動一指頭他們就碎了,關於打孩子的分歧也越來越多。其實打孩子這種教育方法好不好,爭論可能很難下結論,看孩子長大後的變化更有說服力。下面要和大家談談的就是常常挨打和不挨打的孩子以後區別有哪些?
  • 「常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娃,長大後差距很大,網友:很真實
    那麼,&34;和&34;的娃,長大後差距有多大呢?有一對父母離異的雙胞胎,哥哥跟著爸爸,弟弟隨著媽媽生活,本來性格差不多的兩個孩子,卻因為父母各不相同的教育方式,性格也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大相逕庭。爸爸性子急,比較火爆,加上離婚後生活壓力不斷變大,每個月都需要拿出錢來給自己的父母,工作也不是很順利,每次回到家都是低壓,但凡哥哥一做錯小事,或者學習成績不理想,爸爸便會爆發。
  • 李玫瑾: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20年後的差異懸殊
    著名親子教育專家李玫瑾教授曾經在講座中提到:「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將來差距非常大。 每家現在都有隻有一個寶貝,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優秀可以出人頭地,希望孩子長大後能成就一番事業,因此家長在孩子犯錯的時候,都會糾正,可是教育方式很多種,家長要怎麼選。
  • 小時候從沒挨打和經常挨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驚人,值得父母反思
    導讀:小時候從沒挨打和經常挨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驚人,值得父母反思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小時候從沒挨打和經常挨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驚人,值得父母反思!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