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錯了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教育中的「多米諾骨牌」效應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每個人都會犯錯,孩子也一樣。可是孩子犯了錯家長們該如何讓孩子改正呢?這幾乎是每一名家長的困惑。
黃州的羅女士對自己兒子痴迷手機遊戲,不寫作業甚至厭學的情況頭疼不已。羅女士說:「道理講了不知道多少遍,打也打了,罵也罵了可是只要一眼沒盯住他就玩手機打遊戲,能拿他怎麼辦呢?」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刪
提起自己兒子的情況,羅女士憂心不已,「兒女都是債」,是羅女士最無奈的感慨。
屢教不改的熊孩子不可謂不是家庭中最大的「痛點」
人們總是很擅長自我安慰,犯錯誤時告訴自己:錯誤令人成長。可是在遇到自己孩子時卻恨不得為他掃平成長中的所有坎坷,自己吃過的虧,受過的苦再也不要讓孩子再嘗一遍。因此盡職盡責的父母對孩子的事情「親力親為」小到生活瑣事,大到學習交朋友無事不叮囑,無事不過問。
可是成長原本就是不斷的試錯。學習使用筷子,學習寫字、學習讀書······,在孩子成長中的每一件事似乎都沒有一帆風順的。只是伴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加試錯成本逐漸高昂,讓父母對孩子的一些舉動變得草木皆兵,而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受到外部影響越來越多,也有了自己的喜好和想法,主觀能動性更強。
圖片來源與網絡,如有侵權刪
因此很多時候父母應該做好讓孩子受到「教訓」的心理,甚至對這一過程進行催化。要讓孩子意識到為自己錯誤買單的痛苦。
段女士也是一位母親,在教育自己孩子上也曾經畏首畏尾。孩子在小學的時候就已經很不聽話,不寫作業是家常便飯,曾經她也為此頭疼,甚至放棄工作,在家專門照顧孩子,有效果但也只是維持了一段時間罷了,後來與丈夫商量暑假將兒子送回陝北農村,和奶奶一起生活。
陝北農村每一戶人家都離得很遠,留在村裡的大多是故土難離的老人,村裡的孩子上學都需要跑很遠的路,因此將孩子送到農村後段女士沒過多久就希望將孩子接回來,可是丈夫卻堅決反對,並給段女士做足了思想工作。兒子在老家的一個月兩人硬生生忍著,沒有過問孩子的生活,甚至孩子鬧著要回去的時候段女士也沒有第一時間同意。
最終的結果是孩子在老家認認真真的完成暑期作業,並制定好自己的學習計劃,在開學前夫妻兩人將孩子接了回來。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刪
其實孩子的成長過程也是不斷犯錯和糾錯的過程。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出錯不犯錯,這是不可能,也是不人道的行為。可是在發現孩子意識到自己錯誤卻拒絕改正只是貪圖一時安逸時則需要外界給孩子一些教訓。
我們不能說段女士的做法是對的,因為這會讓孩子不安,但是我們也不能否認,一個月的農村生活會給這個生活在城市的孩子帶來很多改變。當然孩子回來後夫妻二人一定會向孩子講述一些道理,但用一個月的時間讓孩子試錯,改正生活態度,變得更加具有條理性無疑是十分划算的,畢竟成長的路還很長。
孩子教育就如同多米諾骨牌,倒下一塊就需要父母及時糾正。因為孩子哭鬧糾纏甚至因為怕耽誤孩子學習而選擇隱忍做出讓步都不是一個好的方法。成就一個孩子就讓他養成好習慣,毀掉一個孩子讓他養成一個壞習慣就夠了。因此對於孩子的錯誤家長應該做到不放任,讓孩子形成底線思維,並認識到有意識的犯錯,知錯不改一定會為自己的錯誤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