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的玩具別人碰一下就瞪眼?巧用"3個原則",讓孩子主動變大方

2020-09-05 育兒點金術

文丨小凡媽媽-育兒點金術(歡迎新手爸媽交流育兒經驗,老手爸媽探討養娃心得)


有寶媽留言說:&34;

另外這位媽媽本人也承認自己脾氣也不好,是不是自己帶給孩子的影響,導致形成了上面說的自私的性格。


其實這位媽媽脾氣差,也是影響孩子的一個方面,但是主要方面還是還在孩子自私的性格導致的。

孩子越小,判斷是非的能力越弱,他們只能察覺到周圍的世界,但是不能對做事情的好壞作出明確的認識,比如說他們不認為自私是一個壞毛病,因此也不知道分享可以得到快樂和收穫友誼等事情。

孩子的潛意識裡只有&34;這三個字,只要事情順心,他們就會變得開心無所憂慮。



提到玩具不能讓人碰,除了自私,還涉及到孩子的自制力。

孩子玩玩具一個是天性使然,另一個就是就是放鬆自己的一種方式。就跟成年人長時間工作學習外,會選擇在家裡看電視點點外面來得到身心放鬆一樣,孩子玩玩具也是發揮身心,放鬆大腦的表現之一。

但是孩子不具備很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對一件事情或者玩具上癮就會長時間,恨不得捧著睡覺,如果這個時候別人去碰它,很可能就觸及到孩子的底線,導致孩子瞪眼打罵,甚至是不理人。



很多孩子都會有自私的表現,雖然是孩子自我意識的表現,但是父母也要掌握好度,否則孩子長大會形成自私自利的性格表現,不利於社交和工作。

我國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曾說過:大多數有犯罪傾向的青少年,根本不是一時起了邪念,而是在長時間的家庭教育中被錯誤的方式埋下了犯罪的種子。

孩子自私的性格,就像是一個壞了的果實,如果不加以制止,孩子長大後就會就可能因為別人搶奪自己喜歡的東西而大打出手,甚至是傷害對方發洩自己的情緒。



說到這裡,我想各位家長朋友都意識到了從孩子不讓別人碰玩具而引出的自私的壞性格可能帶來的後果。

那麼我們父母如何糾正孩子自私的性格,讓娃主動變得大方呢?

李玫瑾教授提到:3-6歲是孩子性格品質發展的黃金期,父母可以抓住這一時期打好孩子成長的基礎!

3歲之後,孩子的行為意識有助於父母培養認識事物,父母在這個時期可以採取科學的方式幫助孩子避免或者糾正自私的性格趨向。



喜歡的玩具別人碰一下就瞪眼?巧用&34;,讓娃主動變大方

具體來說,跟身邊家長朋友交流過之後,發現有這麼3個原則,或者說是3個妙招,可以幫助新手爸媽更好更快的糾正孩子自私的習慣,特意放到下面,希望有所幫助~


1、 父母以身作則

孩子小的時候,總是受到父母的潛移默化,一方面是自我意識的覺醒,另一方面怎麼不是跟著父母學的呢?

其次,父母可能沒有在平常生活中給孩子傳遞自私是種不好的習慣,而分享是與之相對的好習慣,可以得到雙倍的快樂,還能交到好朋友,促進自己情感的全面發展。

平常生活中,家長親自示範並且分享給孩子自己愛不釋手的玩具或者是繪本,並且運用帶有分享意味的話語引導孩子,比如說&34;,久而久之孩子會學習家長的行為分享給夥伴。



2、 激發孩子主觀能性

什麼是主觀能動性呢?一般大學哲學上提的多一些。最通俗的說法就是心中&34;的意識態度。

主觀能動性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比如說完成作業,起床吃飯,工作學習等,只要是對自己社會有幫助的事情,我們懷著積極地心態去完成,都是在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

對於糾正孩子自私,培養大方的好習慣的過程中,父母學會激勵孩子分享的意識,但也不應強迫孩子,給孩子說明分享可以產生快樂,還能創造出新的玩法,孩子就會明白自己有東西的決定權,別人的也是,別人喜歡自己的玩具證明自己的眼光高。



3、 擴大孩子社交範圍

這點看著跟培養孩子樂於分享的性格品質沒什麼關係,但是卻是一條重要的途徑。

第一條原則說了家長要以身作則教孩子分享,第二條說了激發孩子主動分享,並從中得到快樂,而這一條說的就是要給孩子創造樂於分享的環境條件。

對於孩子來說,同伴的行為比父母的更有說服力,如果他處於一個人人都愛分享,沒有人自私的環境下,相信用不了多久改善自己的意識,學著身邊的小朋友一樣開心的拿出自己最喜歡的玩具給別人玩耍。



第三條可以說起前兩條原則的踐行,也跟前兩條相輔相成。父母不用擔心這3條有沒有先後順序,他們總而言之都是從內往外或者由外往內的激發孩子的分享意識,在這個過程中讓孩子體會到快樂的感覺。

培養孩子的分享意識,讓娃變得主動大方是越早越好的事情。


喜歡的玩具別人碰一下就瞪眼?巧用&34;,讓娃主動變大方

孩子的未來是家長的希望,正確的教育可以促使孩子的成長事半功倍。

我是小凡媽媽,希望跟新手爸媽分享&34;,跟老手爸媽交流&34;!

相關焦點

  • 孩子4歲大被搶玩具會打人?家長掌握這「3部曲」,寶寶乖順又大方
    家長掌握這「3部曲」,寶寶乖順又大方四歲的寶寶自私,寶媽干著急,掌握這3點讓寶貝更優秀現代家長給孩子提供了優質的學習條件和物質生活,不僅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還會培養孩子的好習慣,比如說孩子大方乖順就是家長所希望的。
  • 小孩總愛搶別人玩具?德培DAP:3個妙招培養孩子物權意識
    在一家玩具店的暢玩區,一個胖嘟嘟的小男孩和一個瘦小的小男孩爭搶一個汽車玩具。兩個寶寶爭得面紅耳赤,都說「玩具是我的。」兩個孩子的家長在旁邊無奈的告訴他們:「玩具是全部人都可以玩的,不屬於哪個孩子……」然而,兩個孩子聽不進,仍舊堅持玩具是自己的。
  • 小孩總愛搶別人玩具?德培DAP:3個妙招培養孩子物權意識
    在一家玩具店的暢玩區,一個胖嘟嘟的小男孩和一個瘦小的小男孩爭搶一個汽車玩具。兩個寶寶爭得面紅耳赤,都說「玩具是我的。」兩個孩子的家長在旁邊無奈的告訴他們:「玩具是全部人都可以玩的,不屬於哪個孩子……」然而,兩個孩子聽不進,仍舊堅持玩具是自己的。
  • 孩子吃泥土咋勸也不聽?巧用"3個原則",輕鬆把話說到娃的心裡
    ,而是有了自己的想法,可會主動的去做一些事情,比如說找一個上周買的玩具,去房間沒去過的地方坐會,當然了也會嘗試一些危險的新鮮事情,讓爸媽看的是既高興又擔憂。在生活中不難發現,一群陌生人去哄娃, 有的一兩句話就能逗得孩子咧嘴微笑,而有的人無論是作什麼怪聲音,孩子也不為所動,這個跟人的顏值性別關係不是很大,而取決於是否掌握&34;以及溝通的原則。
  • 孩子搶別人玩具怎麼辦?
    昨天帶小寶在我家小區的兒童遊樂區玩,當時有好幾個小朋友,開始時,小寶有點害羞,總是躲在一邊,後來突然就活躍起來了,還主動找別的小朋友玩。其次,家長可以引導孩子,比如,想玩別的小朋友的玩具,不可以搶奪,我們可以把自己的玩具給別人,和別人交換著玩。
  • 孩子出手大方,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3個方法引導他們金錢觀
    其實不少家長都發現,自家孩子好像有點太大方了,毫不吝嗇地把自己的玩具、零食送給別人。經常有家長表示自家孩子特別小氣,自己的東西不願與別人一起分享。這其實是他們自我意識的發展,他知道這件東西是自己的,所以不願給別人。而太大方的孩子正說明他們的自我意識模糊,他們根本沒有&34;意識,所以可以毫不在意地把東西給別人。
  • 【巧用玩具】美味的水果蔬菜,畢老師教你如何康復教學
    成人拿出一個蘋果,放在孩子眼前,告訴他:這是蘋果,是紅色的,圓圓的,脆脆的,a~~m——好吃!認識各種各樣的蘋果,紅蘋果、綠蘋果、黃蘋果,大蘋果、小蘋果,真蘋果、玩具蘋果、卡片上的蘋果等等。2.分辨蘋果和其他物品。用聽覺描述的方式,通過描述:它是水果,是紅色的,圓圓的,脆脆的,am——好吃!
  • 當孩子對別人說:「這是我的玩具」時,父母怎麼做才是正確的?
    媽媽把玩具還給了孩子,英英就開始大哭大鬧。後來怎麼勸都沒有用,為了讓英英停止哭鬧,這位媽媽只能答應給孩子買新玩具才就此作罷。平時的英英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也常常會喜歡別的小朋友手裡的玩具,會衝上去搶。遇到搶得過的,以對方孩子大哭告終;遇到搶不過的,以英英大哭告終。
  • 孩子3歲,玩具一大推,碰到新的還要買,怎麼辦?變被動為主動
    孩子2歲多能講話了,要玩具,沒二話,買!孩子剛說話,要個玩具算什麼,買!路上碰到有趣的玩具,也會給孩子帶回去,看著他高興,心裡也是樂開花的。沒過多久,家裡的各個角落裡就堆滿了玩具。回去著那些缺胳膊少腿的玩具,確實是這樣。還有,誰會讓自己的寶貝孩子玩別人玩過的玩具咯?玩具是孩子認識世界的一扇窗,關掉肯定是不行,一直這麼買也不是好辦法。
  • 孩子不願分享玩具是不乖?不,也許孩子正在經歷「物權意識」階段
    有時候孩子在幼兒園也會出現這種情況,每天上學書包裡都會放一些玩具,孩子們課間在一起玩的時候孩子總是很「護短」,自己的玩具從來不願意分享,甚至別人碰一下都不行。這種情況可愁壞了一些媽媽,甚至有些媽媽調侃的說「我和孩子爸爸都不小氣啊,這孩子不知道到底隨了誰呢?真是愁人!
  • 為什麼孩子不願意與別人分享玩具?李玫瑾:不是自私,天性決定
    很多父母在苦惱,為什麼自己家的孩子不懂得分享,出去就會搶別人的玩具或者死命護著自己的,即使扔到一邊不玩,也不讓別的孩子碰。 0-3歲孩子不懂得也不理解什麼是分享,以自我為中心是本性。如果強行讓孩子把正在玩的東西讓給別人,他會覺得自己被拋棄了。 允許不分享,允許孩子保護自己喜歡的東西,就是最好的選擇。
  • 培養一個熱情、大方、主動、受人歡迎的孩子,讀了這篇你也可以
    覺得一個人沒有禮貌的時候,很多人就喜歡用一個詞來形容這個人,沒家教。確實很多家長在這方面對於孩子疏於教導。一天三頓飯,年齡差不多了就直接丟給學校。讓學校去管理。孩子長大之後,就算學問了得,但還是容易讓人說成有文化,但家教卻不好。這不光是否定的是孩子自己也是孩子父母。
  • 巧用「椰殼效應」,3步讓孩子由「被動」變「主動」
    ,讓孩子由"被動"變"主動"。"椰殼效應"來源於這樣一個事例:一個孩子很不喜歡吃飯,家長為此傷透了腦筋。一次,孩子的父親帶回了一個新穎別致的椰殼。孩子看到椰殼後愛不釋手,父親就把椰殼鋸成兩半,給孩子當吃飯的碗。結果,孩子愛上了吃飯,問題迎刃而解。這一現象被稱為「椰殼效應」。
  • 「媽媽,他搶了我的玩具」:孩子玩具被搶時,你的做法影響他一生
    我還告訴閨蜜這是因為孩子正處於物權敏感期。物權敏感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無數個敏感期之一,大多發生在2~3歲。這個階段的孩子特別保護自己的東西,別人碰一下都不可以,所以就會出現搶玩具的現象。這是每個小孩都會出現的情況,知道孩子都會出現這樣的原因後,我們就不能怪小孩了。
  • 別人要拿走朋友家孩子的玩具,她發一個連結給對方,對方直瞪眼
    過年帶娃串門自然少不了,但有時孩子之間的小事也會讓家長很為難。前兩天,我帶著小兒子去閨蜜穎的家裡去玩,那天穎還約了另外一個朋友芬,芬帶著她三歲的女兒一起過來的。穎拿出她女兒的玩具招待這些小客人,三個孩子年齡相仿,玩得很開心。
  • 孩子太大方,總是把家裡東西送給別人?注意這是父母的絕佳機會!
    可就是有一點,孩子什麼都送給別人。上個月把姚媽媽給他買的自行車送給了那個男孩,前天又把他奶奶的手機給那個孩子,孩子還撒謊說不知道弄哪裡去了。你有面對過這種孩子太「大方」的情況嗎?對於這種事情又該怎麼處理呢?
  • 【巧用玩具系列2】「切切樂」孩子常玩,但你知道可以融入哪些康複目標嗎
    畢老師來分享啦:一個廢舊盒子,各種各樣的夾子,喝完扔掉的酸奶盒……在畢老師眼裡,這些看似不起眼的東西卻是無價之寶,經過精心設計都成了非常有趣且實用的玩教具,聽覺、語言等五個領域的康複目標就這樣巧妙地實現嘍~今天與大家分享巧用玩具系列2,玩具名稱:切切樂。
  • 孩子太大方,總把家裡的東西送給別人怎麼辦?三步走方針能解決
    歲,是個很懂事的孩子,但是朋友說就是「手太松」,稍不留神家裡的東西就被他給送人了。而收穫友誼最好的方式,就是把東西給別人或者讓別人玩。如果在這個關鍵期,家長沒有給出正確的引導,孩子很可能出現想用東西來換取「友誼」的心理。③家長平時太慣著孩子,孩子得到東西太容易有些孩子從小就被一家人寵著慣著,想要什麼家長就立馬買。所以,家裡玩具、衣服、零食一大堆,多到孩子一點都不在乎,也不懂珍惜。所以,當別人想要他的東西時,他就會很大方的把東西都送給別人。
  • 孩子喜歡搶別人玩具是自私嗎?不是的,自我意識形成期需正確引導
    媽媽覺得菲菲太強勢,要求菲菲不要搶了,但是菲菲不依不饒,偏要小哥哥的玩具。後來朋友沒辦法,把自己孩子的玩具遞給她才算結束了這場吵鬧。菲菲不僅去朋友家這樣,在自己家裡,有時候小表弟小表姐過來玩兒,她自己的玩具不許別人動一下。
  • 「懂分享」就是大方?這不是一件好事,教會孩子凡事要有「尺度」
    前段時間我發現孩子房間很多玩具都不見了,我以為孩子到處亂丟,我在家裡收拾了一下還是沒找到。孩子放學回來,我就問了孩子,孩子說:「我同學說他很喜歡我的玩具,我就送給他玩了。」我感覺孩子好像並不樂意把玩具送給別人,我就問孩子是不是在學校受欺負了,孩子搖搖頭。我剛開始本來以為孩子是愛分享,後來發現即使是一些很昂貴的玩具,有同學想要借來玩,孩子都拒絕不了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