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小凡媽媽-育兒點金術(歡迎新手爸媽交流育兒經驗,老手爸媽探討養娃心得)
有寶媽留言說:&34;
另外這位媽媽本人也承認自己脾氣也不好,是不是自己帶給孩子的影響,導致形成了上面說的自私的性格。
其實這位媽媽脾氣差,也是影響孩子的一個方面,但是主要方面還是還在孩子自私的性格導致的。
孩子越小,判斷是非的能力越弱,他們只能察覺到周圍的世界,但是不能對做事情的好壞作出明確的認識,比如說他們不認為自私是一個壞毛病,因此也不知道分享可以得到快樂和收穫友誼等事情。
孩子的潛意識裡只有&34;這三個字,只要事情順心,他們就會變得開心無所憂慮。
提到玩具不能讓人碰,除了自私,還涉及到孩子的自制力。
孩子玩玩具一個是天性使然,另一個就是就是放鬆自己的一種方式。就跟成年人長時間工作學習外,會選擇在家裡看電視點點外面來得到身心放鬆一樣,孩子玩玩具也是發揮身心,放鬆大腦的表現之一。
但是孩子不具備很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對一件事情或者玩具上癮就會長時間,恨不得捧著睡覺,如果這個時候別人去碰它,很可能就觸及到孩子的底線,導致孩子瞪眼打罵,甚至是不理人。
很多孩子都會有自私的表現,雖然是孩子自我意識的表現,但是父母也要掌握好度,否則孩子長大會形成自私自利的性格表現,不利於社交和工作。
我國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曾說過:大多數有犯罪傾向的青少年,根本不是一時起了邪念,而是在長時間的家庭教育中被錯誤的方式埋下了犯罪的種子。
孩子自私的性格,就像是一個壞了的果實,如果不加以制止,孩子長大後就會就可能因為別人搶奪自己喜歡的東西而大打出手,甚至是傷害對方發洩自己的情緒。
說到這裡,我想各位家長朋友都意識到了從孩子不讓別人碰玩具而引出的自私的壞性格可能帶來的後果。
那麼我們父母如何糾正孩子自私的性格,讓娃主動變得大方呢?
李玫瑾教授提到:3-6歲是孩子性格品質發展的黃金期,父母可以抓住這一時期打好孩子成長的基礎!
3歲之後,孩子的行為意識有助於父母培養認識事物,父母在這個時期可以採取科學的方式幫助孩子避免或者糾正自私的性格趨向。
喜歡的玩具別人碰一下就瞪眼?巧用&34;,讓娃主動變大方
具體來說,跟身邊家長朋友交流過之後,發現有這麼3個原則,或者說是3個妙招,可以幫助新手爸媽更好更快的糾正孩子自私的習慣,特意放到下面,希望有所幫助~
1、 父母以身作則
孩子小的時候,總是受到父母的潛移默化,一方面是自我意識的覺醒,另一方面怎麼不是跟著父母學的呢?
其次,父母可能沒有在平常生活中給孩子傳遞自私是種不好的習慣,而分享是與之相對的好習慣,可以得到雙倍的快樂,還能交到好朋友,促進自己情感的全面發展。
平常生活中,家長親自示範並且分享給孩子自己愛不釋手的玩具或者是繪本,並且運用帶有分享意味的話語引導孩子,比如說&34;,久而久之孩子會學習家長的行為分享給夥伴。
2、 激發孩子主觀能性
什麼是主觀能動性呢?一般大學哲學上提的多一些。最通俗的說法就是心中&34;的意識態度。
主觀能動性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比如說完成作業,起床吃飯,工作學習等,只要是對自己社會有幫助的事情,我們懷著積極地心態去完成,都是在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
對於糾正孩子自私,培養大方的好習慣的過程中,父母學會激勵孩子分享的意識,但也不應強迫孩子,給孩子說明分享可以產生快樂,還能創造出新的玩法,孩子就會明白自己有東西的決定權,別人的也是,別人喜歡自己的玩具證明自己的眼光高。
3、 擴大孩子社交範圍
這點看著跟培養孩子樂於分享的性格品質沒什麼關係,但是卻是一條重要的途徑。
第一條原則說了家長要以身作則教孩子分享,第二條說了激發孩子主動分享,並從中得到快樂,而這一條說的就是要給孩子創造樂於分享的環境條件。
對於孩子來說,同伴的行為比父母的更有說服力,如果他處於一個人人都愛分享,沒有人自私的環境下,相信用不了多久改善自己的意識,學著身邊的小朋友一樣開心的拿出自己最喜歡的玩具給別人玩耍。
第三條可以說起前兩條原則的踐行,也跟前兩條相輔相成。父母不用擔心這3條有沒有先後順序,他們總而言之都是從內往外或者由外往內的激發孩子的分享意識,在這個過程中讓孩子體會到快樂的感覺。
培養孩子的分享意識,讓娃變得主動大方是越早越好的事情。
喜歡的玩具別人碰一下就瞪眼?巧用&34;,讓娃主動變大方
孩子的未來是家長的希望,正確的教育可以促使孩子的成長事半功倍。
我是小凡媽媽,希望跟新手爸媽分享&34;,跟老手爸媽交流&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