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託福寫作#
今天這一期內容,是我們中英思維繫列的第九期了,今天想要跟大家討論的是中英語態上差別。
語態有兩種:主動語態和被動語態。主語是動作的發出者時為主動語態,主語是動作的接受者時為被動語態。
中英兩種語言在語態上有一個顯著的差別,中文的主動句比較多,被動句相對較少,而在英語中,主動句和被動句兼有。那所以我們在進行英語表達的時候,就要注意主動與被動語態的相互轉換。
並且因為中文是強調「意合」的語言,所以有時候被動語態是沒有明確表達出來的,那很多同學就對於什麼時候該表達被動句有一些困惑,那我們今天就來講一下主動與被動如何進行轉換。
一、中文被動句表達為英文被動句
中文句子裡有體現被動結構的詞語時,一般要表達為英語的被動句。
(一)中文裡的典型被動句
中文裡的典型被動句,也稱有「形式標記」的被動態,往往帶有「被」、「挨」、「叫」、「讓」、「受」、 「加以」、「予以」等詞語,通常處理成相應的英語被動句。例如:
(1) 去年這個地區遭受到60年來最嚴重的旱災。
Last year the regionwas visited bythe worst drought in 60 years.
(2) 杯子被打得粉碎。
The cuphas been brokeninto pieces.
對於中文句中這些顯而易見的被動句,在進行表達時,通常也處理成被動句。
(二)「是……的」句型
中文裡有一類句型是以主動形式表現,但卻表達被動意義。
通常句型為:「主語 + 是 + 謂語 + 的」。
這類句子在常常表達為英語的被動語態。例如:
(1) 空氣中的含氧量是用這種方法測出的。
The quantity of oxygen in the air is known in this way.
(2) 咖啡斑漬是可以很快洗掉的。
Coffee stains can soon be washed out.
(三)無形式標記的被動態
(1) 那裡講什麼語言?
What language is spoken there?
(2) 這個任務必須按時完成。
This task must be done in time.
這類句子看似主動,但在主謂關係上卻有被動含義。這種語言現象在中文裡大量存在。這樣的句子,往往包括動賓結構,當賓語被拿來做主語的時候,其動詞要相應的採用被動式。
還有一些無被動標記的中文無主句,用來表達觀點、或態度、要求、告誡、號召等,表達到英語中,也要使用被動結構,如:
(3) 應該教育孩子講實話。
Children should be taught to tell the truth.
中文裡存在大量的類似無主句,很難說這些動作的發出者是誰,也很難確定某句 話所針對的對象。對於這樣的比較「泛泛而論」的口號性語言,就可以藉助英語的被動語態,進行比較完美的傳遞,也可以避免使用主動語態帶來的諸多尷尬。
二、中文被動句轉化為英語主動句
有些中文句子,雖然形式上像被動結構,實際上是把主語省略。這種句子表達到英文中如果使用被動結構就不太自然。例如:
(1) 這個練習要做嗎?
Shall we do this exercise?
(2) 這個句子最好這樣來解釋。
We』d better translate the sentence this way.
(3) 該公司員工代表被授予了光榮稱號。
Staff representatives of this company received certificates of honor.
我們可以從上述幾個例子中看出,中文的被動句在英譯時也要視情況而定。雖然中文主動句表達為英語被動句是主流,但也不排除一些中文被動句表達為英語主動句。一些句式簡短、形式上看似被動的句子,其實往往是省略了主語,而暗含的主語通過上下文能夠很容易得出。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一般就直接運用英語的主動形式表達。當然,可以根據中英詞彙及句式的特點,靈活運用英語中的動詞,如: 「被授予」在這裡被處理為「接受」。
三、中文主動句轉化為英語被動句
(一)處於習慣或禮貌上的考慮
有些時候,或出於習慣或禮貌或公文語氣上的考慮,或為了措詞圓通、語氣委婉中文句子中不出現主語。這樣的句子表達為英語時通常可用被動結構來表達。
(1) 匆匆忙忙擬定了一個應急計劃。
A contingency plan was hastily drawn up.
(2) 必須立即終止這種討厭的噪音。
The unpleasant noise must be immediately put an end to.
(3) 請旅客在此填寫報關表。
Passengers are requested to fill in the customs declaration form here.
中文裡這類不帶任何被動標誌的主動句子,表達為英語時常用被動語態,這種情況值得特別注意。這裡幾個例子中,都迴避了「誰」這個動作發出者,使得語氣比較客觀和委婉,通常是出於習慣或為了禮貌起見。
(二)為了迴避施事者
中文句子不願意提施事者,沒必要提及施事者,或無從指明施事者時,會利用「人們」、「有人」、「大家」、「據說」、「眾所周知」等作主語,表達為英語常常用被動句式,且句式通常為「It + be + done」的結構
It is said/reported/supposed that... 據說/據報導/據推測
It cannot be denied that... 無可否認
It is preferred that ... 最好
It will be seen from this that... 由此可見
It is well-known that... 眾所同知
It is asserted that... 有人主張
it is understood that.. 大家都明白
我們再來看一些句子表達的實例。例如:
(1) 據說我國沿海有大量石油。
It is said that there is plenty of oil off our coast.
(2) 有人通知明天開會。
It was announced that there will be a meeting tomorrow.
中文被動態的使用範圍比起用英語來說要狹窄得多。英語中被動語態使用範圍很廣,凡是在不必說出主動者、不願說出主動者或無從說出主動者,或是為了便於連貫上下文等等場合,往往都用被動態。因此,很多情況下,中文的主動語態都可轉換成英語的被動語態。
(三)為了加強上下文連貫和銜接
(1) Spencer愛Lisa,而Lisa也愛他。
Spencer loved Lisa ardently and was loved in return.
英文中強調主語的「統帥全局」的地位,一般不喜歡頻繁變換主語,因此,當上句的主語為下一句的賓語時,可以把兩句「合併」,共用統一的主語。這樣,英語的句子顯得很連貫、很緊湊,很「形合」。
小結:
綜上所述,中英轉化時,主動和被動語態的轉換時有發生。在表達時,一定要根據中英語言的特點,作出相應的語態變化。
以上就是今天的內容,希望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