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版南昌地圖上的偰家塘位置(今大士院附近)
700年前,有這麼一個家族,創造了中國科舉史上的奇蹟,這一家兩代人中,有九個中了進士,全部是隆興(今南昌市)籍的生員,在中華大地上留下了「一門三節、九進士、兩尚書」的傳奇。他們就是在元朝被稱為「色目人」的畏兀兒(維吾爾族先祖)高昌國(今新疆吐魯番一帶)宰相後裔——南昌。
偰氏家族在南昌學習儒家文化,參加元朝科舉,成就了家族的輝煌,樹立了一個家族融入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典範。南昌老城區的 「偰家塘」「五桂坊」等老地名,就是因為紀念偰氏家族而遺存,《江西通志》《南昌府志》等都記載了他們家族的科舉功名、官宦事跡、人物古蹟、紀念詩賦等。
今天,偰氏家族民族融合的傳奇歷史,仍在贛鄱大地發揚光大,無論是獲得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的新疆籍南昌創業者阿卜杜拉,還是江西人民的援疆行動,都在進一步抒寫維漢民族團結的新篇章。
中國科舉史上的奇蹟,一家兩代九進士均是「南昌籍」
4月,正是春和景明時節,在南昌市東湖區三經路的一間辦公室裡,南昌市政府參事、文史專家陳東亮的辦公桌上,堆放著《江西通史》《南昌地名志》等各種史料,這些史料的很多頁面上,都用紅筆做了標註,而被標註的內容,都指向了同一個關鍵詞——南昌偰氏家族。
陳東亮對記者說,經過他的系統梳理、潛心研究、實地調查,在南昌的歷史上,偰氏家族無論在政治地位、家國情懷、顯赫家世、民族融合、文章節義等諸多方面,都是值得當代人去回望、追尋與紀念的。
偰氏家族為何與江西這片大地結緣?這還得從這個家族的始祖偰文質說起。
偰文質,生於公元1274年前後,原為高昌國回鶻貴族,其祖先曾生活在今天的貝加爾湖畔,即偰輦傑河流域。偰文質的父親合剌普華(1245年-1284年)為元代官員,曾擔任廣東轉運使。一次,在督運糧草途中遇到劫匪,他對部下說「軍餉重事,退縮誤國,可呼?」便身先士卒率眾突圍,終於矢盡馬創被俘。土匪欲請他落草為寇,佔山為王,合剌普華拒不從,因而被殺,時年僅39歲。
父親離世後,少年偰文質便隨母親投靠在隆興(今南昌)任達魯花赤(元朝時當地的最高行政長官)的叔叔獨可理普華,在這裡學習漢族的儒家文化。偰文質自幼聰慧,又明事理,能刻苦攻讀,並學業有成,終得朝廷任命,為官為仕。曾先後擔任正議大夫、潭州路總管、贛州路總管、吉安路達魯花赤等官職,卸任後又回到南昌東湖居住。
正是在南昌,偰文質開始採用漢族的姓名習俗,大約在延祐初年即1313年,正式定姓「偰」,自此中華多民族大家庭中有了偰姓子孫。
偰氏家族,曾留下了「一門三節、九進士、兩尚書」的美談。
偰文質父親為國為民,不懼悍匪,英勇就義,此為「忠」;其父犧牲後,其母持家教子,守節終生,此可為「貞」;居粵南時,十歲那年母親患重疾,偰文質欲割大腿肉救母,此為「孝」。「忠、貞、孝」集於一身,偰氏家族「一門三節」的典故在史志典籍中流傳。
而一家兩代五子登科出了九個進士,則更在歷史上傳為佳話。
讓我們來看看登科的五子。偰文質長子偰玉立,字世玉,延祐五年(1318年)中進士,任翰林院侍制兼國史院編修官,後官至泉州路達魯花赤、湖廣廉訪金事、海南道肅政廉訪使等。偰玉立在泉州任上,多有建樹。政事之暇,偰玉立還親自主持《清源續志》編纂工作。是年冬,南昌籍著名航海家汪大淵來泉州,偰玉立探知他多年遊歷海外,熟悉海外諸國山川風物,就請他撰《島夷志》附於郡志之後,這才有了今天著名的《島夷志略》。
偰玉立主政泉州期間,能體察民情,興舉廢墜,修造橋梁,賑濟貧苦。泉州人民非常敬重他,在城東和橋南二處立祠奉祀。偰玉立還是個大文人,工於漢字詩文和書法,在泉州清源山有其不少題刻,被後人譽為「色目人之佼佼者」。
偰家老二名叫偰直堅,字世學,泰定元年(1324年)考中進士,歷任清河縣達魯花赤、宿松縣達魯花赤、新昌州同知等。
老三偰哲篤,字世南,延祐二年(1315年)考中進士,說起來比他哥哥還是早不少年頭呢。偰哲篤官至江西行省右丞、工部尚書等。
老四偰朝吾,字世則,至治元年(1321年)進士,歷任枝江縣達魯花赤、循州同知。
老五偰列篪,字世德,至順元年(1330年)進士,歷任湖廣行省管勾、潮陽縣達魯花赤、河南府經歷,退官歸居南昌。
此外,考中進士的家族其他四人分別是:偰文質侄子偰善著、侄孫偰正宗、孫子偰百僚遜(偰哲篤之子)、侄孫阿兒思蘭。
從元延祐二年首次會試開考的前六科,每次都有偰氏家族進士及第,其家族在短短的33年間,9人登科,這是在中國科舉史上絕無僅有的現象。
偰文質的三子偰哲篤、孫子偰斯還先後擔任過尚書職務。偰哲篤是元朝工部尚書;其子偰斯在明朝官至吏部尚書、戶部尚書。總之,偰氏一家,「兄弟五進士,父子兩尚書」,可謂全家都是學霸矣。
偰氏家族為何選擇江西?
那麼,偰氏家族為什麼選擇江西?是機緣巧合,還是這方水土的神奇召喚?
陳東亮說,當年,偰文質在江蘇溧陽為官的同宗幫助下,已在當地購地世居,但為了兒孫的將來,還是選擇遷徙江西。元時,江西與江浙是科舉教育中心,文化昌盛,書院多過江浙。可以說,人文底蘊的深厚積澱,是偰氏家族選擇江西的最大因由。
彼時,江西繼承兩宋以來的優勢,儒學研究盛行,當時的大儒絕大多數都出自江西。元代的「儒林四傑」 虞集、揭傒斯、黃溍、柳貫,其中虞、揭兩位是江西籍的,柳貫也在江西做過儒學提舉。元朝時期選官用人一直是以「根腳」世襲,為了使自己的兒孫們有更多入仕機會,他們判定科舉不失為將來的主流方向。於是,很多蒙古、色目人,漢人(包括北方漢人、契丹、遼金)紛紛南下,來江西接受科舉教育。
史料記載,至正三年(1343年),吉安路學有色目公卿子弟120多人。以儒教為核心的元科舉推動了蒙古、色目子弟學習漢文化,他們幾乎家家都有南人老師,元代著名的 「元詩四大家」中的江西籍三人虞集、揭傒斯、範梈,以及虞集的老師、臨川的吳澄,吉安大儒劉嶽申等,都當過他們的家庭教師。
「因為科舉,四等南人成為其他三等人的教師,南人的優秀士人傳受儒家文化給自己的學生,在南方的第二代第三代蒙古、色目人因科舉與當地的南人形成了師生、同學的關係,詩友文友的關係,融洽,有時又通過學生舉薦入朝為官,在延續儒家文化的同時,也形成了一種新的族群關係。」陳東亮感慨道。
新疆大學文學博士、偰氏家族研究專家楊紹固認為,偰氏先世是高昌回鶻源遠流長的高級知識分子官宦家庭, 入中原後又定居在士大夫文化水平較高的江南地區, 就會自然地接受儒家教育並參加科舉考試。雖然元代蒙古、色目人的科舉考試難度要比漢人、南人低,但也要具有相當的儒家文化水平。可見,偰氏家族隨著生活環境的變遷,積極吸收儒家文化的精華,不斷地充實自身的精神世界,調適適應社會的技能,同時還難能可貴地保留著先祖回鶻人豁達、開放的性格和勤奮、進取的文化精神。
偰姓的誕生是文化相融的見證
解讀偰氏家族漢字「偰」姓的誕生,我們發現,氤氳其中的是不同文化相互交融的見證。
偰文質原為高昌回鶻貴族,即偰輦傑河流域的突厥部落,為了不忘家鄉、不忘祖先發源地,就以漢字「偰」作為子孫的姓氏。
考證偰文質選擇漢文姓氏的表達意義,可以看出他漢文化學識的淵博。一要與祖先有關聯,二要與漢人的姓氏不雷同,三要有本民族的語境。偰文質一定考查過,偰在漢字裡面,除了表示殷商遠祖以外,現實中還沒有漢人用這個字作為姓氏使用。用這個漢字為姓氏,可以保持家族的獨特性。
對照《康熙字典》、《辭源》, 「偰」字釋義時,專指回姓,以至於時至今日只要看到是偰姓,就一定聯想到是色目人後裔,科舉世家等一系列他們家族的特色符號。
「從姓氏的變遷可以看出,文化習慣的改變,要經過幾代人文化薰染的積澱。」談到偰姓的由來,陳東亮說, 讓他感到奇怪的是,作為偰文質兄弟的越倫質一支,卻仍然保留著原先的姓氏,雖然其子孫中有三個進士,接受漢文化的程度較深,但此後該支系便沒有了歷史痕跡,這可能和該支系所處的社會環境有關。
經過陳東亮考證發現,三代後,偰氏家族大部分成員從江西南昌遷到江蘇溧陽,由此發展出溧陽偰氏、雲南姚安、安徽和州支系。元末明初偰遜(原名偰百僚遜)為避亂,在高麗王子的幫助下,帶領子孫進入高麗,成為韓國慶州偰氏的始祖。偰斯的後代進入雲南,又發展出雲南偰氏一支。
為進一步考證偰氏家族歷史,不久前,陳東亮還專程去了一趟溧陽,尋訪偰氏後人。讓他感動的是,世居溧陽溧城鎮沙漲村的偰氏後人,對自己家族遷徙史如數家珍。陳東亮發現,以偰文質父親合剌普華墓為核心的偰氏墓葬群,都是坐東面西。偰氏後人說,這是面向遙遠的西域祖先發源地,讓家族的人知道,我們是從那而來。當地偰氏研究會的秘書長偰雲洲告訴陳東亮,有合適的機會,他們一定會來南昌尋根問祖,追尋先人的足跡。
偰氏家族在江西的文化遺存
時光荏苒,雖然過去了700餘年,但當年偰氏家族的影響卻一直延續至今。
上了些年紀的南昌人都知道,在西湖區有個地方叫「五桂坊」。當年,偰氏五兄弟相繼折桂,這是豫章故郡科舉史上亙古未有過的,為紀念這歷史性的輝煌,官方首長在貢院前立了一個「五桂坊」 的牌坊以示表彰。《南昌地名志》記載,五桂坊大街1966年併入了現在的系馬樁街,系馬樁街也是因考生們應考系馬之處而得名。如今,「五桂坊」的牌坊已不知所蹤,系馬樁的石柱也沒有了蹤影,但歷史的遺存卻沒有被抹去,仍然活在浩瀚的典籍中與人們的追憶裡。
南昌還有一處與偰氏家族直接有關聯的地方,那就是東湖區的「偰家塘」。元代文人劉嶽申所作的《申齋文集》中記載 :「三節六桂堂者,前廣西都統元帥偰文質豫章私第之名堂也。」 從延祐前10年(1304年)起,到偰列篪殉難的至元十八年(1358年),偰氏家族在南昌居住五十多年,按家人的官職推斷,家境算得上殷實,可謂人丁興旺。
既然是三節六桂堂的元帥府,氣勢必定宏偉。然而,如今卻僅有偰家塘地名遺存。按畏兀兒人幼子繼承家產的傳統遺風,偰列篪退休後就居住在南昌私宅,其他兄弟與父親偰文質都回江蘇溧陽沙漲村了。由此推測,偰家塘應該是偰家住宅的所在地。從1926年南昌老地圖看,偰家塘是一條老街道名,就在現在東湖區八一橋街道轄區內,大致就是現「向榮小學」為起點、中段連接西萬宜巷、再轉彎至吉慶裡的範圍。
採訪中記者得知,「向榮小學」在1966年前就叫偰家塘小學,在學校門口,記者巧遇了兩位70來歲的老者,一問,居然都是偰家塘小學畢業的。老者回憶,偰家塘原有一口水質很好的古井,旁邊有一棵兩人合抱的大樹,然而時過境遷,這些痕跡已經看不到了。而《南昌地名志》記載,1966年偰家塘地名正式併入半步街和大士院街。
此外,偰氏家族衍生的名跡還有偰列篪墓。至正十八年(1358年),紅巾軍圍攻南昌城,偰列篪雖然退休,但仍領命守城。後不幸城陷,偰列篪等全家十一口人全部自殺投井,以身踐行忠孝節義。民國《南昌縣誌》卷五十九記載,偰列篪墓在德勝門內寶昌錢局西北垣下。其他名跡如偰家樓、偰公祠等,雖各種史志有所記載,但如今都已經消失在歷史煙塵中,唯有偰氏家族的忠烈節義之心,仍然在大地上盪氣迴腸。
民族團結與文化融合的延續
元朝是在中華歷史上建立的空前規模大帝國,在大統一的格局下,過去被區域隔絕的西北少數民族偰氏家族,從漠北到西域,然後又遷徙進入中原,先接觸了蒙古文化,再進入中華腹地南方,定居隆興南昌,從而演繹了其家族民族團結與文化融合的典範。
陳東亮認為,中華民族各兄弟,文化血緣相親,融合發展連綿不斷,這應當稱之為華化,華化不是單一的漢化,漢族也有夷化,華化是多民族順應社會發展的自然相互融合,元代如此,唐代、清代亦如此,而在當代,江西與新疆這種民族團結與文化融合的事例,更是層出不窮。
2019年9月5日,南昌西湖區的維族同胞阿卜杜拉·吾拉西木(以下簡稱「阿卜杜拉」),被授予第七屆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他同時也是江西省道德模範、江西民族團結進步模範獲得者。阿卜杜拉是南昌市阿布拉江餐飲公司的創建者,他告訴記者,17年前的秋天,他帶著妻子從新疆坐了五天五夜的火車,來到南昌這座陌生的城市,在火車站擺攤賣葡萄乾和核桃,期間得到了南昌人民太多的扶持與幫助。
17年來,阿卜杜拉始終踐行感恩進取、誠實守信的品格,把自己的事業由一個流動商販,發展成了擁有50家門店的企業,把家也安在南昌。如今他不僅經常參與慈善公益活動,幫助江西的困難群體,還成立了志願服務隊,積極倡導新疆同鄉誠信經營、幫扶濟困,共同塑造新時代的新疆人形象。
就在採訪即將結束的時候,記者看到,偰氏家族在南昌的居所舊址所在地——向榮小學裡,迎春花與杜鵑花正在春光裡絢麗綻放。向榮小學的校長餘露露說,學校坐落在這方底蘊深厚、文化璀璨的土地上,她們一定要讓孩子們走進歷史了解歷史,還要培養孩子們立德立心,向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先輩學習,做民族團結與文化交融的傳承者。(記者 毛江凡 文/圖)
(責編:邱燁、羅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