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宇宙中大質量星體的形狀總是趨於球形?

2020-12-16 科學探索菌

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

古代比較盛行天圓地方的世界觀,那時人們憑直覺認為大地是平的,而天空是圓的。

其實,在公元前就有人認為地球是圓球的。據記載 ,世界上最早認為地球是圓球形的人是古希臘時期的畢達哥拉斯,不過這在當時完全沒有任何證據可以支持這一觀點。之後的亞里斯多德也繼承和發展了這一觀點,並從科學上給出了一些依據。基於這一觀點,公元前三世紀時的古希臘學者埃拉託色尼根據不同地理位置上日影的長度,結合幾何學知識,首次測量出了地球的周長,並且測量得到的結果與現代的測量結果相差不大。

古羅馬時期的託勒密是天文學和地理學的集大成者,他為地圓說注入了新的活力,此後的大航海時代都要用到他的研究成果。16世紀初,在麥哲倫的帶領下,人類實現了首次環球航行,並確切的證明了地球是個圓球。從提出地球是球形的猜想,到完全證明這個結論,人類花了2000年的時間。

在衛星以及現代測量技術的幫助下,人類已經精確測量出了地球的極半徑為6357km,赤道半徑為6378km,兩者相差21公裡。這表明,地球並不是一個標準的球形,而是橢球形,赤道附近要稍微鼓一點。

近現代的天文觀測發現,不僅地球是球形的,金木水火土等其他七大行星也是球形的,太陽、月亮這些天體也是球形的。那麼為什麼這些大質量的星體都趨於球形呢?接下來,科學探索菌來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

天體和星球

宇宙包含了一切時間、空間和物質。在宇宙中存在的各種物質,不管他們的形式如何,都被稱之為天體。

物質在宇宙間或聚集、或彌散,不管是恆星還是星系、星雲,各種在宇觀層面上處於連續分布狀態的物質結構都可以被稱之為天體。比如銀河系就屬於天體,而銀河系中的單獨一個恆星也是天體。按物質分布的密實程度來分,處於聚集狀態的被稱之星體,處於彌散狀態的被稱之為星雲,呈彌散狀且極其稀薄的物質被稱之為星際物質。星雲和星際物質主要由各種氣體和塵埃構成。有時,天文信號源(射電源、紅外源、紫外源 、X射線源和γ射線源)及地外人造太空飛行器也可以被稱之為天體。

宇宙間天體的形狀各異,像行星、恆星等近似球狀的巨型星體則被稱之為星球,而像小行星、彗星這樣形狀不規則的星體則不能稱之為星球。地球就屬於天體,並且是一顆星球,而且還是已知唯一擁有生命的星球。

圓和球的數學之美

圓是最優美的平面圖形,而球是最優美的立體圖形。相傳,畢達哥拉斯就是據此提出地圓說的。那這是為什麼呢?

通過計算,數學家們發現:在所有平面圖形中,周長相等,圓所圍成的面積最大;在所有幾何體中,表面積相等,球的體積最大。此外,圓和球都是對稱的,任意兩個圓或者球都是相似的。

為什麼星體的形狀總是趨於球形?

星體的形成源於引力,它的形狀自然也與引力有關。

宇宙始於大爆炸,宇宙中最早的恆星是在大爆炸幾億年後形成的。爆炸初期,宇宙中溫度極高、物質密度極大,經過幾十萬年的膨脹和冷卻,宇宙中分布著由氫和氦構成的氣態物質。

由於質量分布不均勻,導致某些位置引力強、某些位置引力弱,在引力的作用下 ,這些氣態物質發生收縮,並凝聚成團。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質量較大的氣團又會吸引周圍其他質量較小的氣團。長此以往下去,這些雲團核心處的壓力和溫度會不斷升高,最終將會達到發生氫核聚變的條件,於是一顆恆星就這樣誕生了。恆星誕生之後剩下的塵埃盤,則形成了行星以及其它小天體。而構成地球的物質則來源於死亡後的恆星殘骸。

上圖為太陽系的形成示意圖

在星體形成時,物質會向著引力中心聚集,邊緣的物質在引力的拉扯下會逐漸向中心移動,直到保持平衡。引力作用於四面八方,假設引力源是個點,那麼在三維空間中所有到定點距離相等的點圍成的就是一個球面,隨著距離的增加,引力作用將以球面擴散開來,離引力源越遠的地方引力越弱。球的表面積為4πr^2,半徑越大、球的表面積就越大,而物理量的密度分布和面積成反比。物質之間的引力之所以和距離的平方成反比,也就是這麼個原理,通常被稱之為平方反比律。

當物質在引力的作用下發生收縮時,會受到來自物質內部的抵抗力。當天體的密度及質量過大時,只有當物質以球狀分布時,內部的支撐力與外部的壓力才能保持平衡,天體才能保持穩定的結構,並阻止進一步的坍縮。此時,這個星體便處於流體靜力平衡狀態,恆星之所以能夠維持穩定就是此原因。而形成黑洞的原因,就是因為引力過於強大,物質無可避免的發生了坍縮。

當星體的質量過小,比如小行星,它們的形狀就是不規則的,因為他們不需要達到了流體靜力平衡狀態,就能夠保持結構的穩定。天文學家在行星的定義中,首要的條件就是星體要達到流體靜力平衡狀態,也就是星體的形狀必須是球形,要想達到此標準,星體的質量就必須足夠大。因為只有足夠大的質量,才能產生足夠強的引力,在引力的作用下才能成為球形。

地球和太陽究竟有多圓?

前面已經說過了,地球的赤道半徑與極半徑相差21公裡,地球並不是一個標準的圓球,而是橢球。其實,自然界中的星球幾乎不存在標準的球形,幾本上都是橢圓。

上圖為太陽系家族主要成員的全貌

在數學中,我們用扁率來描述橢球體的扁平程度,其值介於0和1之間,數值越小越接近圓球。所有的星球都是在旋轉過程中形成的,而旋轉橢球的形狀和大小是由子午橢圓來決定的,若該橢圓的長半軸為a,短半軸為b,那麼橢球體的扁率為(a-b)/a 。通過計算,我們得出地球的扁率為0.0034。

說完了地球,來說說太陽。地球是一顆巖石行星,而太陽是一顆體積和質量巨大的、由等離子體構成的恆星。太陽的扁率為0.000009,可以看出太陽非常接近於標準的球,比地球圓多了。

大質量的星體在引力的作用下,總是趨向於形成球體。此外,星球的自轉對它自身的形狀也能夠產生一定的影響。大質量星球的潮汐力還會使小質量星球發生形變。因此,我們在宇宙中看到的星球基本上是橢球體。

我是科學探索菌,歡迎關注我。

相關焦點

  • 宇宙中存在扁平狀的星體嗎?專家稱向心力使其只能是球狀!
    在宇宙當中我們觀測到的星體都是圓形或者是橢圓形的,那麼有些好奇的人就開始納悶了,宇宙當中有平面狀的星球嗎?對於這個奇怪問題的答案,科學家們的回答是在宇宙當中不可能存在平面的星球,因為宇宙當中所有的星體都擁有圓形的外形或者是橢圓形外形。
  • 為什麼在宇宙中地球和其它的星星都是「圓」的?
    但是,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地球和宇宙中的星體都是圓的呢?其實,確切的描述應該是球形。為什麼它們基本上都是球形的,而不是圓柱形或立方體呢?宇宙太浩渺,在這裡我們可以拿人類較為熟悉的太陽系裡的行星來討論這個問題。在我們的太陽系中,所有的行星都是球形的,包括太陽。但是,沒有一顆行星是真正完美的球體,我們的太陽也不是。
  • 為什麼有的天體是球形有的天體形狀不規則?
    宇宙中有大大小小不計其數的天體。個頭比較大的恆星是球形的,類木行星和類地行星也是球形的,比行星個頭再小一些的矮行星也是球形的。如果天體的個頭再小一些,形狀很可能就不再是球體,小行星帶中的那些天體以及土星光環中的碎片都是一些不規則的形狀,第一個被確認來自太陽系外的小行星奧陌陌,它就是不規則的長條狀。為什麼質量大或個頭大的天體能夠是球形呢?我們可以設想一個情景:在地球上建起了一座高1000米的樓,建樓的時候會想盡各種方法避免這座摩天大樓的倒塌。
  • 宇宙中的星體都是圓的?宇宙是不是也是圓形
    人類一直對神秘的宇宙有著無限的好奇,想知道在別的星球是否有與人類相同的文明出現,現在的人類就好像處於大航海時代前夜的人們一樣一直想要掀開眼前的這片面紗,我們都知道整個宇宙是非常大的,在幾萬億年前宇宙發生大爆炸使得整個銀河系形成了許多的星體,對天文感興趣的人都知道大部分的星系都是圓形或者接近圓形的
  • 為什麼宇宙中的星球都是球體?看完長知識了
    說到宇宙,相信不少人對於天文知識是十分感興趣的,可能大家都有去參觀過天文展館,甚至家裡都備著夜觀天象的望遠鏡,準備隨時一睹星空的璀璨,或者是月食、流星雨等壯麗又奇妙的天文景觀。但不知道大家是否曾想過一個看似簡單但實際上有些負複雜的問題——為什麼宇宙中的星球都是球體呢?為什麼不會是其他的形狀呢?看完長知識了。
  • 宇宙真實的形狀是什麼樣的?
    仰望星空,我們通常能看到滿天的繁星,在浩瀚的宇宙中閃爍著神秘的光芒。眼見為實,它們的形狀在人類的長期觀測中都是球狀物,雖然本質上如太陽系,銀河系或其它星系,甚至是黑洞,其形狀都傾向於扁平的圓盤。這些都是重力作用在物體上的自然體現,那麼對於廣袤的宇宙,它的形狀會不會也是這樣的呢?
  • 在宇宙其它星體上,能否發現新的化學元素?
    那麼,宇宙中其它天體上的元素,是否和地球上的完全一致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得了解一下宇宙中元素的形成過程。縱觀宇宙發展史,能夠決定一個星體元素種類的因素,可以歸結為三個主要進程。第一個進程是宇宙大爆炸進程,奠定了宇宙中所有物質的基礎。
  • 我就想知道有沒有正方體或者其它不規則形狀的星球?
    NASA / ESA / STSCI /萊斯特大學我們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玫瑰是紅色的,行星是球形的。這就是事物本身存在的方式,對吧?如果我們建造太陽系模型時不使用小泡沫球,而是要製造一堆二十面體的球狀行星模型,這會更具挑戰性。但是你有沒有好奇過為什麼行星看起來都是這樣呢?
  • 為什麼宇宙中的天體或星球都是圓形的呢?
    拿一瓢水,撒向空中,不管你怎麼撒,撒多高,水珠都會以球形向使力點分散開來,這是受地球引力影響。至於天體為什麼是球形,我猜想也一樣,我們的宇宙,就是更高緯度生物灑的一瓢水,受一個更大的,大到我們觀察不到的引力場(俗稱,暗物質)的影響,所以宇宙中所有的球體都是成,球形。
  • 追尋宇宙的形狀--龐加萊猜想
    讓我們來做一個思想實驗,給一顆子彈尾部捆上足夠長的繩子,並且把這顆子彈射向太空,假設這顆子彈環繞宇宙一圈後回到了地球:這條繩子就被彈頭帶著圍繞宇宙轉了一圈,構成了一個繩圈,然後用手拉著繩圈的兩頭使勁往回扯:假想我們跳到宇宙的外面,會看到如果宇宙是球形的,那麼這個繩圈最終會收回地球:而如果宇宙是「甜甜圈」形狀的,這個繩圈會被中間的孔洞擋住
  • 宇宙的形狀非常不可思議——理解複雜的宇宙幾何結構
    這是我們對宇宙的心理模型,但它不一定是正確的。畢竟,有一段時間,每個人都認為地球是平坦的,因為我們的星球的曲率太微妙以至於無法檢測到,而球形的地球卻是不可思議的。今天,我們知道地球的形狀像一個球體。但是我們大多數人很少考慮宇宙的形狀。正如球體提供了一個平面地球的替代品,其他三維形狀也提供了「普通」無限空間的替代品。
  • 宇宙中哪個星體最亮?天狼星比太陽亮得多,這星體可比千餘銀河系
    天文學家們為了測定恆星本身實際的發光強度,就採用了等距離測量方法,就是把恆星放到相同的距離上來衡量它們的發光強度,這就是絕對星等了,它可以用來描述星體的實際發光本領,這無疑是比視星等更科學的評定恆星光度的方法,因為視星等只是我們在地球上看不同距離上的星體亮度。
  • 為何大部分天體是球形,又是什麼原因造成的?科學家:因為兩種力
    科學家:因為兩種力 我們在觀看各種宇宙天體的照片時,往往都會發現,這些天體大部分都是球形的,當然,這裡所說的球形,並不是一個完整的圓球,往往都會存在著一定的扁率值,就比如我們生存的地球,是一個偏橢圓的球形,那麼為什麼大部分的天體都是球形呢?又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為什麼不是長方體,或者是圓柱形狀的呢?
  • 宇宙是什麼形狀的,宇宙之前和之後是什麼?
    宇宙中所有的大天體基本都是圓球形的,所以我認為宇宙也是圓球形的,你把宇宙想像成一個肥皂泡,所有的星系、星雲都處在這個球形薄膜上。由於「萬有引力」的存在,無論你用光學還是射電望遠鏡去觀察宇宙,無論你向哪個方向觀察,光線和電波都會導向球型宇宙的表面。
  • 「專題」你所不知道的星體——太陽系星體的劃分
    宇宙的年齡估計為138億年,地球或形成於45億年前,智人是經過40萬年慢慢進化而來,而人類最早的文明出現在9000年前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中國發現最早的農耕文化遺址可追溯到公元前6000年。自文明之初,人類就開始了在這廣袤大地上的無盡探索。
  • 為什麼宇宙能毫不費力地造出這麼多圓球?
    我們周圍的大自然製造圓球也很在行,圓球形的氣泡、圓球形的水珠、圓球形的細胞……微觀世界製造圓球也是不遜色,雖然我們無法看清更微觀的粒子到底是什麼樣的,但是至少我們已經知道穩定的原子核基本是圓球形的……為什麼宇宙能夠如此毫不費力地造出這麼多圓球?又為什麼宇宙中方形的東西卻少得可憐?
  • 「千禧年難題」證明的真諦:破譯宇宙的形狀
    你在收集這根非常長的繩子同時,肯定會想知道它是什麼形狀?而它的形狀就正好是宇宙的形狀。雖然在現實中,你無法看到這個繩子圈出來的輪廓是什麼樣的,但你可以想像一下你從宇宙外面觀看這個繩子,是不是就能看清楚輪廓了呢?簡單來說,龐加萊猜想的設定這樣旅行的含義,完全是為了探究宇宙的一般形狀。
  • 地球、太陽和月球都是圓的,是什麼力量把宇宙中的星球搓圓了?
    在宇宙中像地球這樣的球狀天體有很多,月亮是圓的,太陽也是圓的,太陽系列的其他七大行星也是圓的。像這種圓圓的球狀天體被統稱為星球。湯圓需要人用手搓才能搓成圓球狀,那麼是什麼力量把宇宙中的這些天體搓圓了呢?在宇宙中,一般只有質量較大的密實天體才是球狀的。月球是球狀的,它是地球的衛星,質量比地球小。可宇宙中並不是所有衛星都像月球這麼圓。
  • 有人用G值模擬,演示地球形狀!
    地球為什麼是圓的?為何現在還有人相信地球是方的,歷史早有記錄!關於地球相信大家都對其有所了解。從宇宙中的空間站拍攝照片我們能看到。地球外型呈現藍色圓形的狀態。在很早之前,由於當時的科學技術並不發達,對地球的樣子流傳過很多的傳說與神話。
  • 宇宙是怎樣形成的 宇宙形成有哪些元素
    宇宙混沌一片,到處充滿各種物質,然而宇宙的形成過程是怎樣!宇宙的形成過程中,發生了什麼,為什麼只有地球會有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