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啟迪心中的夢想,更給予放飛夢想的翅膀。一支素質優良、甘於奉獻、紮根鄉村的教師隊伍,是夯實興國強國教育之基的戰略舉措。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扶貧必扶智。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貧開發的重要任務,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這是脫貧攻堅戰取得勝利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根本保障。
在湖南貧困地區,有一批紮根鄉村的女教師,她們雖只是在一個鄉村小角落裡默默耕耘,卻展現著自己生命的極大價值,為貧寒的山區孩子撐起一片藍天,也為孩子們播下了希望的種子,讓他們能飛向更高更遠的天地。她們紮根山區,幾十年如一日;她沒有舒適的辦公室,沒有優厚的待遇,沒有豐富多彩的生活,卻擁有著對貧困地區孩子無私的關愛,擁有著對教育扶貧的執著奉獻,默默踐行著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的囑咐和號召,切實推動著貧困地區教育事業發展。
在第36個教師節來臨之際,今日女報融媒體中心聯合湖南各地婦聯推出本期「湘村扶智者」專題報導,致敬並關注這些紮根貧困地區,為脫貧致富提供有力智力支持的女教師群體。
今日女報/鳳網記者 羅雅潔
破舊的教學樓、低矮漏雨的平房宿舍、荒蕪到周圍連間便利店都沒有……2012年9月,當「90後」羅琳踏進永州市零陵區郵亭圩鎮鄭家橋村完全小學時,她驚呆了,甚至懷疑自己能否在這所學校堅持下去。
如今,八年過去了,鄭家橋完小已變成了一所充滿孝愛文化的特色學校,多次被評為區教育先進單位、平安校園、文明校園,學生的成績在農村完小中名列前茅。羅琳也從一名普通教師成長為副校長、校長,獲得「永州市優秀校長」榮譽稱號。
9月4日,今日女報/鳳網記者來到零陵區,聽羅琳講述自己的「扶智」故事。
羅琳很喜歡和孩子們在一起的感覺,對於學生個人的成長和學習情況她一直都很關注。
留守兒童學校,成了孝愛特色學校
「剛工作的時候,教師宿舍漏雨。晚上睡覺時,我常常被雨水滴醒。」回憶起剛到鄭家橋完小工作的趣事,羅琳忍俊不禁。
可當年第一眼看到偏遠且簡陋的教學環境,羅琳心裡充滿了落差:「我怎麼會被分配到這樣的學校?」羅琳是鄭家橋完小的第一名「90後」教師。彼時,她從吉首大學師範學院畢業後,已在長沙一家房地產公司工作了一年。羅琳回憶:「當時,學校周邊連個商店也沒有,要買東西只能去鎮上,而來往鎮上的車一天只有一趟……」而且,鄭家橋完小當時還是郵亭圩鎮教學成績排名倒數的完全小學。
看到這樣的環境,不少老師很快就放棄了。
羅琳堅持了下來,並在2016年26歲時就任鄭家橋完小校長。有人對此不屑一顧:「農村學校沒人願意當校長,我要是想當也能當。」
羅琳被這些話激起了鬥志。「我要辦一所農村特色學校,讓他們知道,農村學校的校長也不是誰來都能當好的!」
羅琳告訴今日女報/鳳網記者,農村小學的留守兒童特別多,父母和他們溝通的機會很少,久而久之,不利於孩子的性格發展。
因此,借「國學經典進校園」之際,羅琳在學校做了孝心文化牆,每天課前帶領學生讀一句孝心名言,還給學生布置了簡單的小任務:幫家長做一次力所能及的家務、給父母打電話等。
每個月,學校還會有主題活動:「5月是寫給媽媽的一封信,6月是寫一篇家庭作文,7月是拍一個家庭微視頻,9月是尊師月,10月是敬老,11月是感恩,12月有一個孝心開放日,我們會邀請家長到學校來,看看孩子們學習生活的環境。」
很快,就有不少家長跟羅琳反饋,孩子越來越懂事了。
同時,羅琳思考如何提高孩子們的學習成績。
山區學生住得分散,有些學生為了搭車很早就起床了,放學後在家裡也得不到有效的輔導。「能不能讓高年級的孩子寄宿?」羅琳說,這樣學生既能休息好,老師也有更多時間來關注孩子。
羅琳頂著壓力,在學校食堂二樓開設了7個房間共84個床位的學生宿舍。四、五、六年級的學生在這寄宿,也有了早晚自習,「就是老師的工作量變大了」。
2017年,曾經是郵亭圩鎮排名倒數的鄭家橋完小在全區統考中,在完全小學類別裡拿了8個單科第一名。自此,鄭家橋完小的成績一直在全區名列前茅。
2018年9月,羅琳被評為「永州市優秀校長。」
年已三十,沒時間考慮戀愛結婚
在鄭家橋完小工作七年,羅琳從十指不沾陽春水的乖乖女,變成了刷漆修鎖的熟練工、雷厲風行的「羅校長」,她樂在其中,她的父母卻著急了:女兒還沒有找對象呢!
「我哪有時間呀!」羅琳說,自己只有周末才能回家,有時趕上開學、迎檢等特殊情況,可能一連半個月都回不了家,出去和相親對象吃個飯她都抽不出時間來。
2019年,羅琳被調到區教育局,父母安心了,這下,女兒有時間找對象了。
誰知半年後,羅琳又重新選擇到零陵區凼底鄉中心小學工作。羅琳的母親堅決不同意:「人人都盼著從農村回城市,你回到城市又跑農村去了,你還想不想結婚了?」但羅琳仍舊堅持初心:「教育局的工作確實相對而言輕鬆些,但我想去我該去的位置上。」
今年3月,30歲的羅琳就任凼底鄉中心小學副校長,8月成為校長,「還是想先搞事業,我怕結婚後,自己就沒辦法全心全意投入了。」
今年教師節,她的小心願是希望有更多人來關心農村留守兒童和貧困兒童。「我們學校有100多名學生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學校也有資助政策,但是名額有限,如果有更多人來幫扶他們就好了。」
編輯:依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