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進展國際評估組織曾對全球21個國家進行了一個調查,結果顯示 中國孩子的計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像力卻排名倒數第一, 創造力排名倒數第五。著名教育家、武漢大學前校長劉道玉在一個公開場合表示,中國孩子的想像力狀況令科學界陷入憂慮,傳統的教育觀念束縛了孩子的想像空間。
專題採寫 記者 梁嬋 圖:gettyimages
新聞背景: 僅4.7%中小學生認為自己有想像力據《長江日報》報導,2009年,教育進展國際評估組織對全球21個國家進行的調查顯示, 中國孩子的計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像力卻排名倒數第一, 創造力排名倒數第五。在中小學生中,認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像力的只佔4.7%,而希望培養想像力和創造力的只佔14.9%。
此外,美國幾個專業學會共同評出的影響人類20世紀生活的20項重大發明中,沒有一項由中國人發明。中國學子每年在美國拿博士學位的有2000人之多,比排第二的印度多出1倍。但美國評論說,雖然中國學子成績突出,想像力卻大大缺乏。劉道玉拿世界上兩個最重視家庭教育的國家——中國和以色列做了比較。以色列家長教育奉行「獅子育兒法」:讓小獅子離開母親,自己學會生存;中國的家庭教育則走向兩個極端:要麼嬌寵,要麼棒喝。結果是,以色列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有近10位,而中國卻一個人也沒有。「中國孩子的創造力被傳統教育扼殺了。」
教育原因: 「規定」太多扼殺想像力廣東省家庭教育研究會理事黃玉華認為,如今青少年想像力、創造力水平較低的現象,家庭教育要負上一定責任。「我們很多孩子,一出生人生之路便被安排好了,也不管它是否符合孩子天性及興趣,其實應該讓孩子順其自然地發展自己。」
如今孩子多是獨生子女,寄託一個家庭未來的希望,孩子們在父母和4個老人的注視下長大,在全方位照顧的同時,也教育孩子要遵從各種各樣的「規定」,沒有思想的天馬行空,何來創造力?此外,黃玉華介紹,如今城市高樓大廈壓縮孩子的活動空間,鄰裡、同伴溝通減少,這種因素也無形中削弱了孩子的創造力,因為交流和互動能為創造力提供較好的環境。
對此,黃玉華認為,要保持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家長對孩子的成績要放鬆心態,多讓他們與大自然接觸,畢竟,健康快樂地成長才是更重要的。此外,父親要多介入對孩子的教育中。
專家支招: 家長要「蹲下來」傾聽孩子中國社工協會婚姻家庭部顧問、壹情商首席培訓師邱少波在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想像力和創造力密不可分,它們與智力有關,但更與後天情商有很大關係。國內青少年的智力並不比國外的差,主要是後天的情商上有較大差別。
一個是自我激勵的能力。創造一種東西,事實上是利用想像力達到某種目標的過程,當想像力遇到困難時,會產生挫敗感,而克服挫敗,走出困境,國內青少年在這方面的能力稍弱。
另一個便是我國青少年好奇心在成長過程中受到壓抑。他舉了一個例子,如果一個小孩在洗澡間玩花灑,弄得地都溼了,國內的家長多數會罵小孩,而國外的家長可能會選擇跟他一起玩。「和孩子一起開心地玩,事實上是認同和鼓勵了孩子的好奇心。」他認為,不只好奇心,中國青少年的情感表達在現行教育之下也受到壓抑,內在的情緒不能發洩,負性情緒受到抑制,也會使得想像力和創造力下降。「只有當情感處於"興奮",即愉悅、快樂時,想像力和創造力才是最豐富的時候。」他說。因此,家長在平時生活中,當孩子有情緒感受時,要以蹲下來的姿態,幫助和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這對小孩心理的健康成長也很重要。
社會對策: 發展職業教育來刺激創造力「這個排名,實際上算是客氣了。」廣東省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曾錦華在接受本報採訪時開門見山地說道。他介紹,這個報導指出了我國教育長期以來存在的弊端。我國的青少年從幼兒園開始,就按照由老師、書本以及課堂所規定的一個模式接受教育,在長達10多年的學習生涯中,所有孩子形成相同的牢固思維定式。中國曾有一個機構做過調查,自恢復高考以來的二三十年間所出現的高考狀元,在其所從事的領域成為領軍人物的不足5%。此外,這個排名也反映我國當今教育碰到的難題。「我國現行教育沒有從根本上解決需要培養什麼人的問題。與如今社會發展相比,教育制度改革滯後了。」在如今一切向分數看齊的體制下,科學評價一名學生的標準並沒有建立。
而要從根本上改變這種狀況,曾錦華認為光站在教育領域已經不足以解決問題,必須站在社會發展的高度。「我們都說高考指揮棒,但我們需要思考的是:誰在指揮高考指揮棒?」他舉例,德國是世界工業強國,以可靠、創新力強著稱,但近80%的年輕人接受的是職業教育,一個中等技術職稱的工人比高等院校的學生工資都要高。曾錦華認為德國的經驗值得我們深思。
記者手記: 想像力和知識誰更重要?愛因斯坦曾有過這樣一段精闢的言論:「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而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
然而,我國現行教育體制下,長期以來我們更注重的卻是知識的理解和傳承,孩子的創造力並沒有得到足夠重視,天馬行空的想像甚至被斥為幻想、妄想,一切僅以紙面的成績為標準。教育的日漸浮躁和功利化,從長遠來說對於整個國家、整個民族將是一種傷害。這次教育進展國際評估組織的調查令人警醒。誠然,從想像力到創新,以至轉化為生產力並不容易,這中間是一個充滿挑戰的過程,然而,如果我們再不注重保護孩子的想像力,我們國家未來創新將從何談起?國家的競爭力將何以提升?
觀察眼 中國孩子想像力倒數第一該怪誰?現在一件很時髦的事就是批中國教育。不管高考幫助了多少寒門子弟改變命運,它都是毀人不倦的罪魁。好多新時期的教育家還發明了很多號稱很素質、其實淪為當代孩子沉重枷鎖的新課——比如佔據孩子太多業餘時間的各類殘酷的興趣班。
2009年,教育進展國際評估組織對全球21個國家進行的調查顯示,中國孩子的計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像力卻排名倒數第一,結論很熟悉——「中國孩子的創造力被傳統教育扼殺了」。
其實,現階段中國無法撐起孩子們想像力的天空。
老師不能。這些人沒有受過創新教育的訓練,而且應試教育體制不改,其一切職業榮辱都與成績牢牢掛鈎,孩子上學只有一件事,就是想著取得好成績,甚至將想像力用於寫撒謊作文。
家長不能。他們大多知道轉型社會競爭之慘烈和上升通道之狹窄,如果自己沒混好,為了自己孩子將來能在拼爹盛行的社會中獲得更多生存空間,必須逼迫孩子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經濟不能。中國製造處在產業鏈的最低端,山寨成風,市場創新主體得不到國民待遇,急功近利嚴重。
社會不能。中國社會評價體系是文憑大於文化,關係大於能力。有想像力不如重溫一下民諺——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
我沒有刻意得出當代中國想像力無用論的結論。我的真實意圖是:對於中國孩子想像力世界倒數第一,僅僅痛批中國教育是於事無補的。即使教育界有識之士如今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尊重孩子天性,倡導創新思維,理解尊重培育其想像力,並助其意外成才,也難逃為西方發達社會輸送人才的結局。
一個盛行的邏輯是:教育改革應首先從高考制度下手。事實上,首先應下手的是:整個落後於經濟社會發展的行政管理體制的改良,進而帶動整個文化系統的徹底嬗變。只要法治的市場經濟體制形成,每個人能在公平、公正、公開的前提下展開博弈,能力至上的評價體系得以回歸,高分低能的教育,何以徒存? (石述思)
網友跟帖:教育就像是一條河,學生就像河裡的石頭,不管你是長的、方的、還是帶角的,統統都給你磨成圓的,放眼一望:呵!有紀律啊!
小學時我的想像力也很豐富,結果老師說我有病,還要父母帶我去查智商。
沒有想像力和創造力的民族是無法想像的,永遠都在步人後塵,永遠都在模仿別人,我見過好多兒童發表自己獨到見解的時候被老師和家長視為傻子、異類,甚至訓斥!唉!可憐、可悲、可恨! (來源:廣州日報)
(責任編輯:reny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