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婉 零創藝數的藝術科學實驗室 7月7日
讀書:中國孩子們缺乏創新力,是誰動了我們的想像力?
導讀:我們岌岌可危的想像力
曾經有這樣一則新聞:2009年,教育進展國際評估組織對全球21個國家進行的調査顯示,中國孩子的計算能力排名第一,而創造力和想像力排名倒數;在中國中小學生中,認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像力的只佔4.7%,而希望培養想像力和創造力的只有14.9%。
雖然後來這個調查本身的權威性和來源都受到了質疑,但卻引發了人們長時間的感慨、議論與反思:某都市報還專門就這個有爭議的調查結果發起了一個調查問巻,共有632位讀者參與了這項「你認為我們中國孩子想像力如何「的主題調查。結果顯示,82%的參與者在「中國孩子想像力排名倒數「的調查結果面前並沒有一味護短,而是認同這個結果,認為實際情況確實如此。
在2000年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聯合北京師範大學發展心理研究所就做過
一項名為「我國城市兒童的想像力與幻想」的調研。課題組採用著名教學研究專家威廉士編制的創造傾向試巻,對小學三年級到初中二年級的1370名學生進行了測試,結果想像力、好奇心都低於平均分。
而2012年某知名早教機構發布的全球早期教育比較報告的結果似乎更讓人擔憂:全球兒童平均室外活動時間為3.41小時,中國孩子室外活動時間最少,為0.86小時;在音樂、藝術、自然與科學啟蒙方面,中國家庭的指標明顯落後,「識字背詩」 「數學思維「和&34;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知識是有限的,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
魯迅先生也曾說:「文藝是國民精神的光,它總是不經意地表現出來國民精神的狀態。」
很多人不能理解愛因斯坦的「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想像力怎麼可能概括這世界上的一切呢?這本書就做出了很詳細的科學解答,還有很多有趣的案例分析。
書中提出我們以往的教育太重視物質世界的教育,太重視「術」的教育,忽視了精神教育。而我們人類的精神狀態才是最重要的,因為它時時刻刻地影響著我們的行為。無視精神世界,導致了創新科技人才的斷層。國家需要科技創新的人才,教育需要重視精神世界和物質世界發展的平衡性,而不是培養複製背誦的機器人。
Part 03
了解想像力,能改變自我
科學表明,真正讓人感受到喜怒哀樂等情緒的其實是大腦的聯想功能,大腦接收到的刺激神經由神經系統傳遍全身,形成一連貫的生理行為反應。聯想的基本釋義是由於某人或某種事物而想起其他相關的人或事物的思想活動。例如現在比較流行的聯想記憶法、聯想訓練等等。這些訓練方法都是在想像力空間的基礎上展開的。想像力是情緒的關鍵點和產生點。我們的情緒是時時刻刻影響著我們的行為習慣和行為模式。控制想像力控制自己的好情緒。
疫情當下,洪水泛濫,網絡信息爆炸,災難來臨,很多人都處於一個焦慮的狀態,那麼怎麼才能治療自己的心理狀態呢?書中不光介紹了想像力心理學的方式來控制自我的情緒等...,還教家長和孩子很多保護想像力和治癒心情的方法。
作者認為沒有一個功能是比心理自愈力更強大的了,就像我們身體的免疫力一樣,沒有什麼比身體免疫力更強大的自愈功能了。同樣我們了解想像力,就能了解我們自己,讓我們自己的大腦機制,心理自身產生心理抗體,來治療我們的負面情緒。
Part 04
成敗在於控制想像力
喬納斯·索科爾是研發索科爾脊髓灰質炎疫苗的先驅科學家。他說,如果所有的昆蟲都消失了,那麼地球上其他形式的生命將會在 50 年內消失殆盡。但是,如果人類從地球上消失了,所有生物在 50 年後都會活得更好。人類本身已經暴露出了巨大的問題,人類非凡的想像力催生了影響深遠的各項發明,有的發明讓我們走向文明,但也有的發明讓我們走向死亡。人類使用各種工具在地球上進行大規模的捕殺、汙染,發明大量生化武器,戰爭武器。
思想的防線是一個國家最廉價和最有效的國防。
——亞里斯多德
想像力也是人類在智能時代的最後一道防線。
我們生活的世界,正在呈現幾何級的變化,根本停不下來。我們這個時代,再也沒有所謂的鐵飯碗了。不變的模式是不可能長存的,更沒有一種競爭力是可以永恆的。若想很好的發展,想像力成了制勝的關鍵。國家如此,企業如此,我們每個普通的個體更是如此。我們需要擁有強大的創造力,以及適應能力、綜合能力。當變化來臨時,是選擇因勢而變,積極主動地擁抱變化,迎接挑戰,還是因循守舊、墨守成規,排斥或無視變化,會造成兩種截然不同的後果。
打個比方,學習就像在用磚瓦蓋樓,每一塊磚和瓦就像每一個知識點,而想像力就像磚與磚之間黏合的水泥。想像力能讓知識連貫鞏固起來。想像力能幫助我們理解知識與知識之間的邏輯關係,而想像力與知識的結合就是無限的創造力。控制想像力的能力就是專注力的出現。
知識固然重要,但是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原因是想像力在一定程度上能打破既有的思想禁錮。 如果沒人敢想像我們可以登上月球、火星,那便沒有蓬勃發展的航空工業和太空探索。科學到了最後階段,必然需要想像力的力量。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或一家公司,都需要想像力。失去想像,就會失去持續發展的生機。沒有一種心理機能,比想像力更能深化人類對世界的認識,未來的成敗取決於想像力的開發。
Part 05
顛覆你我三觀的百變教學方法
沒有比只有一個創意更可怕的事了。藝術和科學都是創造力的產物,而創造力等於科學知識乘以想像力。——法國哲學家艾米勒·夏蒂埃
《誰動了我的想像力?》一書從構思到正式出版,歷時6年多時間,期間作者遊歷了30多個國家,考察不同的美術教育體系。她認為,這本書不僅可以為家長提供激發孩子想像力的解決方案,對每個人的情緒管理也提供了很大的幫助,對幼小階段培訓機構的課程開發也具有實際的參考價值。
書中列舉了百變的保護想像力和控制想像力的教學雙嚮導的方式以外,6年的實踐教育,對教案的設置也進行了系統的研究,並根據孩子的弱點,針對性地修改了藝術科學課的教學方案,堅持因材施教。藝術和科學課的學習方案能大量增長學生多方面的綜合知識,並能讓孩子平時在學校裡接受的知識得到實際的運用。這本書是不可多得的好書。
書中每一章節的解說都十分有趣,觀點新穎,並有實際的大量案例分析。
Part 06
作者籤名售書
《誰動了我的想像力》這本書2020年6月份才出版,社會反響極大,各大媒體爭先報導。才一個月的時間新華網的讀書瀏覽量已經112萬。
由於學校一直未能開學,作者本人也因為疫情不能如期展開籤售會和畫展。這次我們和作者本人合作,首推網上籤售,添加作者微信號,購書成為朋友,不懂的問題還可以諮詢她。如果想購買贈送孩子,可以告訴作者孩子的姓名,作者寫上寄語,機會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