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蘇區放牛娃
1949年9月,新中國即將成立之際,賀龍不無自豪地說:「湘西出了許多人才,比如粟裕、滕代遠。」
這時候的賀龍,是第一野戰軍代表團團長兼首席代表,而粟裕是第三野戰軍代表團團長兼首席代表。
粟裕
粟裕出生於湖南會同,他出生的時候,家境還算殷實,父親粟周亨是一名秀才,博聞強識,能詩善書,但性情恬淡,深居簡出,常以詩書自娛。家裡添了一個男丁,粟周亨滿臉喜色,給兒子取名「繼業」,期望他能像自己一樣,滿腹詩文,將來承繼家業。然而,粟裕沒有如父親期待的一樣,做個獨善其身的儒雅文士,而是選擇了一條令父親提心弔膽的革命之路。
粟裕打小機靈頑皮,也聰明勤勉,動手能力強。除了爬山上樹、下水摸魚,甚至還將一床竹床漂在門前的小溪裡,優哉遊哉躺在竹床上納涼。此外,他還自個琢磨著學下棋、理髮和縫紉,就連做木工這種力氣活,他也幹得津津有味,沒有一點少爺架子。
青年粟裕
粟裕的母親依照舊習纏足,一雙小腳行走很不方便。粟裕看在眼裡,躲在屋中敲敲打打好幾天,給母親做了一雙模樣樸拙,卻結實耐用的布鞋,母親高興得合不攏嘴,用了多年。
湘西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區,民風強悍尚武,好勇鬥狠,舊時兵匪為患,幾百年未絕。粟裕家僱請的長工阿陀,年長他10來歲,貌不驚人,憨厚樸實,卻有一些拳腳功夫,幾個人不能近身,還有一肚子曲折離奇的俠客故事。粟裕平日和他最玩得來,茶餘飯後常常纏著他講劍俠故事,而且還纏著阿陀傳授武藝。
阿陀被粟裕纏得沒辦法,偷偷背著東家傳授他「飛毛腿」基本功:拿兩個布袋裝滿細碎的沙子,綁在兩條小腿上,每天按時跑跳,常常累得汗流浹背,腰酸背痛,但他勁頭十足,從不懈怠和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粟裕的苦練頗有成效,後來還派上了大用場。
湘西土匪
1928年4月,粟裕在井岡山剛組建的紅四軍裡當連長,每天起床後第一件事,就是集合隊伍訓練爬山。不管山多高、路多險,他總是身先士卒,帶著戰士跑向山頂,稍稍休息片刻後,又第一個跑回山下駐地,之後才吃早飯。
再後來,粟裕擔任紅軍挺進師師長,在浙南雲封霧鎖的叢林深處堅持遊擊戰,在崎嶇山路來去如飛。很長一段時間,前來「圍剿」的蔣軍總是空手而歸,很多時候還損兵折將。久而久之,還有傳言說粟裕能「飛簷走壁」,其實這只是粟裕少年時經常鍛鍊打下的底子。
粟裕除了跟阿陀練過「飛毛腿」外,還學過兵器,而且練的是有些特殊的狼牙棒。阿陀領著他到山上,挑了根一丈左右長的竹竿,除一頭的竹節留下外,其餘全部打通,又到小溪邊灌滿沙子,再用碎布條將另一頭牢牢塞緊,一根簡單實用的狼牙棒就做好了。
粟裕遵照阿陀傳授的要領,早早晚晚揮動這沉甸甸的「兵器」苦練,常常累得筋骨酸痛。經過苦練,他終於能將沉重的「狼牙棒」舞得呼呼響了。
軍閥混戰時期,湘西也兵多匪多,槍也多。粟裕開始對槍感興趣,不斷央求阿陀傳授槍法。阿陀和官匪都沒交往,沒辦法弄到真正的槍,便找當地一名師傅,自製了一把土銃。粟裕對這把「土銃」愛不釋手。
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多年後,粟裕棄筆從戎,遠赴武漢參加葉挺的部隊,他開始練習真正的槍法。武漢的夏天酷熱難耐,他和戰友們一道冒著烈日,苦練手勁和臂力。他在隊伍中脫穎而出,能紋絲不動地單手舉槍瞄準,一連持續20分鐘,射擊也很精確,成為彈無虛發的「神槍手」。
1934年12月,粟裕所在的紅10軍團在安徽譚家橋設伏,準備伏擊「追剿」的王耀武補充一旅。12月14日上午,王耀武的2團首先進入伏擊圈。紅軍躍身而起,攻勢凌厲,黃埔軍校四期出身的敵團長周志道連忙命令吹號,呼喚援兵。粟裕見狀,從一個戰士手中接過步槍,抬手一槍,號兵應聲而倒。
周志道叫來第二個號兵,粟裕再開一槍,號兵又被擊斃。隨後,粟裕不容周志道再下令,第三槍將他打成重傷,昏死過去。這一仗,紅10軍團雖然失利,但紅軍的這個「狙擊手」,讓周志道心有餘悸。
粟裕少年時代練就的「飛毛腿」,為日後井岡山、浙西南和浙南崇山峻岭間的遊擊戰乃至南徵北戰打下良好的體質基礎。在紅軍的登記表裡,他在「有何特長」一欄裡寫了三個字:跑長路。
垂暮之年的粟裕,曾對眼前連綿起伏的群山感慨:「曾經一天打過5仗,走過180華裡,現在這麼些山,是根本不在話下的。」有了「走長路」這一特長,敵人多次想要捉拿粟裕,均無果,反而是粟裕活捉了不少敵人。
對影響自己一生的長工阿陀,粟裕晚年時很懷念,他深情地說:「幾十年來,阿陀的形象一直印在我的腦海裡,我深深地懷念他,因為他對我的影響很深刻,可以說是我童年的啟蒙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