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粟裕上級,也是粟裕冤家的對頭,後官越做越小,52年自殺身亡

2021-02-07 笑話大放送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會有分享,都是免費訂閱,請您放心關注。                 


註:本文轉載自網絡,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僅供讀者參考,著作權屬歸原創者所有。我們分享此文出於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如有侵權,請在後臺留言聯繫我們進行刪除,謝謝!


1934年10月,由於第五次反」圍剿「的失利,中央蘇區的形勢岌岌可危,紅軍被迫踏上了長徵徵途。出發前中央紅軍曾對部隊進行整編,比如紅八軍團就是在9月21日組建的,成立時全軍團約一萬餘人,但裝備低劣,只有不到3000支槍,很多戰士還拿著梭鏢當武器。

雖然紅八軍團是新軍,但在長徵初期打得很頑強,但經過四道封鎖線後,當晚羅帥收容過江人員,整理隊伍,發現此時紅八軍團僅剩600多人,即使加上挑夫、勤雜人員也也剛過千人。不久在黎平會議上,決定將紅八軍團取消建制併入紅五軍團。

紅八軍團從成立到裁撤,僅僅不到三個月的時間。而紅軍另一個軍團紅十軍團,存在的時間還要短。1934年11月4日成立,一個多月後就在懷玉山陷入敵軍重圍,最終全軍覆沒,方志敏和軍團長劉疇西被俘犧牲。

在進入懷玉山之前,軍團參謀長粟裕帶著一支幾百人的先頭部隊出發,成為紅十軍團僅存的兵力。除了粟裕隊伍中還有兩位軍團級幹部,政治部主任劉英和政委樂少華。兩位多年後都沒有參加授銜,1942年劉英在溫州被捕遇害。

樂少華倒是活到建國後,按他的資歷能授大將,最起碼也是個上將了,可是在1952年就自殺身亡了。

蔣介石的老鄉

1903年,樂少華生於浙江鎮海,說起來他與蔣介石還是寧波老鄉,不過樂少華的此生卻與蔣介石沒有什麼交集,而是站在老蔣的對立面,一生對黨忠誠。

早年樂少華因家境貧寒,沒讀幾年書就輟學來到上海謀生,1925年參加了五卅運動,開始了自己的革命生涯。1927年初,樂少華在組織派遣下來到莫斯科的中山大學進修,在這裡結識了王明等人,並成為「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之一。

1932年,回國後的樂少華從上海來到蘇區,這位29歲的青年人終於參加了紅軍。此時的樂少華不僅是從蘇聯留學歸來的高材生,之前也參加領導數年的工人運動,是一位鬥爭經驗豐富、革命理論水平高超的優秀人才。

所以樂少華一來到蘇區就被委於重任,出任紅五軍團第15軍副政委,沒過多久又升任紅三軍團第七軍政委,成了紅軍軍級幹部。

1933年紅七軍團成立後,22歲的尋淮洲成為軍團長,軍團政委是蕭勁光,沒多久蕭勁光被撤職,由於樂少華堅持執行王明的左傾路線,被提拔為軍團政委,與尋淮洲成了搭檔。

樂少華與粟裕

樂少華與尋淮洲關係一直不太融洽,特別是在紅七軍團成為北上抗日先遣隊後,大權一直把持在中央代表曾洪易和政委樂少華手中,他們對紅軍中從基層成長起來的有實戰經驗和領導水平的幹部,採取排斥和不信任態度。

特別是樂少華對行軍作戰都要指手畫腳瞎指揮,這令尋淮洲無法進行有效的指揮,兩人一開會就吵架。樂少華連軍團長都不服氣,就更不要說參謀長粟裕了。

通過實踐證明,粟裕的很多主張都是正確的,得到中下層指戰員的擁護。但因他不是軍團軍委會委員,得不到曾洪易、樂少華的重視,還受到排斥。而樂少華還認為粟裕是「反對政委制度的危險分子」,還曾揚言要撤了粟裕的職位。忍不可忍的粟裕抗議說:「你還資格撤我的職」。

不過為了顧大局,粟裕盡職盡責,每次提出建議和方案後,讓曾洪易、尋淮洲、樂少華三個人籤名蓋章都同意後再去組織實施。

對於這段時期,粟裕回憶道:『那時樂少華把我當成企圖廢除政委制度的危險分子,處處提防、監視我,我只能小心謹慎,每天小心翼翼像做賊似的「。

而熟悉粟裕的陳老總說:」紅軍時期的高級將領中,粟裕是受委屈最多、提拔最慢的一個了「。

前排左一樂少華

後來紅七軍團與紅十軍合編為紅十軍團,此時的粟裕還算好,仍為軍團參謀長,而尋淮洲降為紅19師師長。不久紅十軍團北上,先是在譚家橋一戰,因指揮失利伏擊戰打成陣地戰,紅軍損兵折將,連尋淮洲也犧牲了。

不久紅十軍團殘部在懷玉山遭敵人圍殲,只有粟裕帶著400多人的先頭部隊突出重圍。受重傷的樂少華跟隨他們脫離危險,沒有像方志敏、劉疇西那樣被俘。如此來看,粟裕也算是他的救命恩人了。

不久樂少華被送往上海治傷,1936年8月傷愈後的樂少華來到了延安。

成為鄧公的連襟

抗戰爆發後,從抗大畢業後樂少華調到組織部工作。當時同在組織部的蔡暢非常熱心,經常給別人牽針引線。在她的撮合下,樂少華與蒲代英成了戀人,當年年底兩人結了婚。

蒲代英有個妹妹叫做蒲瓊英,如果這個名字不熟悉的話,她還有個名字叫卓琳,沒錯她就是鄧公的妻子,也就是說樂少華與鄧公是連襟。

卓琳與兩個姐姐以及大姐夫樂少華

1942年樂少華擔任陝甘寧邊區兵工廠廠長,成為我軍軍工工業的早期領導人。抗戰勝利後,樂少華調任東北,仍負責軍工生產。

建國後樂少華擔任東北工業部副部長兼軍工局局長,他領導下的幾所大型軍工企業,源源不斷地向朝鮮前線輸送武器,有很多是新研製的武器。比如說八一廠成功研製生產了90毫米反坦克火箭彈,在朝鮮戰場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不過在1952年,在三反運動中,樂少華受到錯誤的批判,在寓所自殺。直到1980年,組織才為他平反昭雪,恢復了名譽。

相關焦點

  • 蔣介石的心腹大將杜聿明被俘後,他是如何評價粟裕的?
    小編今天就來講一講杜聿明戰敗後是如何評價粟裕的。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解放戰爭後期,國民黨早已經是強弩之末,而解放軍節節勝利。淮海戰役,杜聿明沒能保持住自己的好名聲,他敗了,還被俘虜了。一個將軍,戰敗了,自己當然是無顏面對自己的上級,更沒有臉面面對自己的下屬和戰士們。他一心想著自殺,以死殉國。
  • 21歲成為軍團長,22歲犧牲,14年後,部下粟裕為他成功報仇!
    喜歡小編為你精心編輯的文章嗎?歡迎留言評論,小編都會虛心接受的,你們是小編前進的動力哦。每天一點點進步,分享彼此的歡樂!如果喜歡就關注訂閱吧!也不要忘記點讚哦。在粟裕多年的軍事生涯中,讓他記憶最為深刻的戰鬥,其中有一場就是譚家橋戰鬥,這是紅軍於1934年11月,與國民黨軍隊打的一場艱苦卓絕的戰鬥,整個紅十軍團此戰過後差點全軍覆沒,粟裕時任軍團參謀長。今天我們要介紹的人,是粟裕的上級,21歲就成為紅軍軍團長的尋淮洲。
  • 粟裕是戰神,但他卻說:一對一,我不是他對手,這個「他」是誰?
    黃百韜說到黃百韜,他一開始真的是什麼都沒有。其一,他沒入過軍校,也沒有接受過什麼特殊訓練。其二,他也沒有自己的軍隊,那個他一開始帶的25軍,也是經過改編的中央軍隊,不是他自己的。其三,他也沒什麼靠山,他的長官本來就不太喜歡他,受不到別人照顧。
  • 解放軍大將粟裕的名字是怎麼讀的 粟裕指揮的戰役都有哪些
    很多人都不知道粟裕怎麼讀,其實粟裕的讀音並不難,粟裕的讀音是su yu ,粟是四聲裕也是四聲。粟裕生於公元1907年,粟裕1984年,是國內著名傑出的軍事家和革命家,也是我國的開國將領之一,曾經參加過多次的重大戰役,所擅長的也是大規模戰役的指揮和作戰,曾經在1958年的時候受到了錯誤的批判,從此受到了許多不好的的對待,但是在1994年,國家政府已經替粟裕平反。「裕」的結構是左右結構,原來的本意是精神鬆弛,遇到什麼事情都不容易緊張。
  • 毛主席下令渡江作戰,與粟裕的想法相悖,粟裕鬥膽直陳三次勸諫
    而且他還提出了華野可以拿出三個主力縱隊配合機動使用,而陳毅提議也符合總部的作戰意圖。在中原戰局上,劉鄧在大別山已經陷入四面合圍的困境,陳謝兵團實力不強,只有陳粟大軍適合分出主力軍渡江南下作戰,所以作戰方案在會上基本通過後,毛主席適時下達命令:「粟裕作為戰役總指揮,在夏秋兩季帶領三個主力縱隊先期渡江南下作戰。」
  • 建國後粟裕長期低調行事,死後才查出,折磨他幾十年的真兇
    從1946年7月13日到8月31日,粟裕、譚震林指揮華中野戰軍3萬餘人,在蘇中同12萬餘國民黨軍隊作戰,取得了七戰七捷的戰績,朱德說:「粟裕在蘇中戰役中消滅的敵人,比他自己的兵力還多。」  在多年的徵戰中粟裕也多次受傷,粟裕一共受傷6次,其中2次是頭部受傷,有一次還差點死掉了,當時在武平戰鬥中,子彈從他的右耳上側的位置穿過,如果再偏一點他就沒命了。
  • 粟裕是戰神,但他卻說:一對一,我不是他對手,這個「他」到底是誰?
    黃百韜說到黃百韜,他一開始真的是什麼都沒有。其一,他沒入過軍校,也沒有接受過什麼特殊訓練。其二,他也沒有自己的軍隊,那個他一開始帶的25軍,也是經過改編的中央軍隊,不是他自己的。其三,他也沒什麼靠山,他的長官本來就不太喜歡他,受不到別人照顧。但是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一九四零年,他去了第三戰區當了參謀長之後,整頓軍隊,把一些無作為的將士全部換掉,每天嚴查部隊紀律,打造了一支強悍的軍隊,表現非常出色,但還是始終得不到上級信任,甚至又把他分配到了邊遠戰區。黃知道自己沒什麼靠山,一切只能靠自己打拼來獲得上級的賞識。
  • 秘書鞠開:從未聽到粟裕下死命令或者見他發脾氣
    1952年初一個周六的晚上,鞠開早早吃完晚飯,提前一個多小時來到春藕齋,果然見到了毛澤東。他激動得不行,禁不住自言自語:「是毛主席!是毛主席!」  這年1月,經毛澤東批准,粟裕住進北京醫院,開刀取出了埋在手臂裡17年的一個子彈頭。鞠開看到子彈紅絲絲的,已經生了鏽。粟裕把這顆子彈裝進了一個小盒子裡,保存在身邊,一直到去世。
  • 粟裕童年苦練槍法,多年後參加紅軍,在特長一欄他寫下3個字
    30年前的粟裕,也許從未想過自己會戎馬一生,那個時候,他腦子裡裝的,全部都是除暴安良,行俠仗義,飛簷走壁的大俠夢。粟裕的父親粟周亨是一位秀才,1907年粟裕出生後,父親給他取名為繼業,希望將來孩子能夠繼承自己的家業,過富足的日子。
  • 三野大將們為什麼不服粟裕?
    感謝大家的閱讀,喜歡小編為你精心編輯的文章嗎?歡迎留言評論,小編都會虛心接受的,你們是小編前進的動力哦。每天一點點進步,分享彼此的歡樂!如果喜歡就關注訂閱吧!也不要忘記點讚哦~親,看的開心可以點個在看。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是由華東野戰軍整編而成的,所以又稱作「華野」,陳毅擔任三野總司令,而粟裕則是副司令員。
  • 粟裕兩次與死神靠近,一次子彈打穿耳部顳骨,另一次彈片嵌入頭顱
    而頭部中槍居然能奇蹟般地活著、與死神擦肩而過的粟裕,以堅定的信念為革命事業無畏犧牲,受到上級的肯定與戰友們的稱讚。1927年10月底,朱德率領剩餘的起義部隊到達信豐,進入贛粵邊界的大庾山地區與陳毅率領的軍隊匯合。朱德、陳毅將部隊進行整頓,縮編為一個團,朱德任團長,陳毅任團指導員。全團由九個連隊組成,粟裕被任命為第五連的政治指導員。
  • 粟裕:認準就不放棄,純情將軍的漫漫追妻路,事業愛情雙豐收
    愛情的小船還沒揚帆就慘遭擱淺,真替粟裕心塞啊,連陳毅將軍都勸他,要不換個人吧,可三十多歲的粟裕也是個純情小男生呀,認準了一見鍾情就毫不動搖了,他相信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更是個情深似海,忠貞不貳的犟脾氣,在挫折面前毫不氣餒,卻也尊重他人的選擇,終於,以真心、誠心贏得了意中人的芳心。
  • 粟裕的求學之路:棄讀私塾,轉學新式課堂,最後考取湖南第二師範
    1955年,時隔新中國成立6年後,粟裕和一眾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韓戰中立下不朽功勳的將領,在北京參加了由周恩來總理擔任頒獎嘉賓的授銜儀式。在授銜儀式上,粟裕被授予大將軍銜,而後被提升為中央軍委委員,對於適應現代戰爭的人才儲備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
  • 粟裕槍法如神,帶隊打野味吃,許世友拍手叫好:我老許甘拜下風!
    前言粟裕的一生是輝煌的一生,戰鬥的一生,也是傳奇的一生。從一位普通士兵成長為戰略區指揮員,為中國人民的革命建設事業立下汗馬功勞。氣走先生粟裕生於1907年,9歲進入叔父創辦的第八國民學校讀書,與粟永華、粟永年一起。
  • 孟良崮戰役勝利後,被俘74師副旅長說:很想聽粟裕的教誨
    孟良崮戰役後,被俘的74師副旅長說,很想領教粟裕的教誨解放戰爭為期3年,擁有幾百萬精銳部隊的國民黨反動派,瞬間土崩瓦解。在孟良崮戰役中,整編74師師長張靈甫兵敗身亡,副旅長不幸被俘。副旅長被俘以後,為何直呼很想聽粟裕教誨?1947年5月13日至1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在陳毅、粟裕指揮下,巧妙運用以我之中央突破對付敵人之中央突破的強硬戰法,從國民黨重兵集團中將其頭號主力,張靈甫的整編第74師分裂出來,進而將其徹底圍殲於沂蒙山區蒙陰東南的孟良崮、蘆山地區。
  • 「古有韓信,今有粟裕」,你怎麼看?
    有意思的是,葉劍英元帥也習慣稱粟裕將軍為「粟總」。1958年9月,粟裕調任軍事科學院副院長,葉劍英元帥一直稱他的這位副手為「粟總」,從來沒有稱其為「粟裕同志」或「粟副院長」。粟裕將軍究竟怎麼獲得如此殊榮的?讓我們看看來自各個方面的評價吧。
  • 粟裕苦追楚青2年不成,卻在小河邊吐露心跡,搞定女神:我答應你
    當時,粟裕住在一個祠堂邊小閣樓的樓上,楚青等幾個女兵住在樓下。粟裕平時經常工作到深夜,警衛員怕他晚上挨餓,就買了些餅乾放在床頭的一個竹筒裡,一次,楚青等幾個女兵將竹筒裡的餅乾偷吃完了,還寫了一張「小老鼠偷吃了」的紙條,放在空竹筒裡,粟裕晚上看到後哈哈大笑。
  • 孟良崮戰役全殲整編七十四師,粟裕靠什麼贏得勝利
    孟良崮戰役是粟裕指揮的經典戰役,全殲國民黨王牌軍整編七十四師,擊斃中將師長張靈甫,讓老蔣潸然淚下。那一年,粟裕剛剛走近不惑之年,不惑之年真沒困惑了,怎麼打怎麼贏,怎麼打怎麼有,粟裕將軍憑什麼贏得勝利?今天這篇文章為大家解密。
  • 「小淮海」如何打成了「大淮海」?毛主席為何說粟裕立了第一功?
    同時客觀事實表明,在長江以北決戰更有利於我軍,畢竟我軍指揮中心和後勤保障都偏向江北,於是粟裕才提出了「大淮海」戰役的方案,就是要同國民党進行大決戰,這也是是天時、地利、人和作用下的結果。
  • 粟裕將軍的隨身「四寶」:手槍、地圖、指北針,還有一架……
    孟良崮戰役的勝利,是華東野戰軍全體指戰員浴血奮戰的輝煌戰果,也是陳毅、粟裕等華野各級指揮員高超軍事指揮藝術的經典展現。那麼他們是如何在這場戰役中創造奇蹟的?本期《講武堂》將為您解密!節目現場,來自國防大學的盧勇老師表示:「當年華野的高級將領也許都知道粟裕的槍法超好,槍不離身。但是望遠鏡、地圖、指北針更能體現他的身份特點。尤其對於地圖,粟裕將軍是一個'圖痴'。有時候在作戰室,一看就是一整宿。」 那麼在孟良崮戰役中,粟裕將軍是如何發揮專長,沉著指揮部下的?請鎖定本期《講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