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下令渡江作戰,與粟裕的想法相悖,粟裕鬥膽直陳三次勸諫

2021-01-10 裘克談歷史

1947年12月底,毛主席、周恩來、彭德懷、賀龍等總部機關領導,經過三天開會決議,提出了與劉鄧大軍千裡躍進大別山區,殊途同歸的第二個全軍大躍進戰法,分出一部分主力軍渡江南下,逼迫敵軍橫踞在長江以北的重兵集團大部回援,以釋放我軍在江北遇到的層層壓力。

1948年初,離開華野司令部北上的陳毅,安全抵達陝北總部機關參加會議,當被問到對提前渡江南下決策的意見時,陳毅表示非常贊同總部同志提出的躍進江南軍事行動。

而且他還提出了華野可以拿出三個主力縱隊配合機動使用,而陳毅提議也符合總部的作戰意圖。

在中原戰局上,劉鄧在大別山已經陷入四面合圍的困境,陳謝兵團實力不強,只有陳粟大軍適合分出主力軍渡江南下作戰,所以作戰方案在會上基本通過後,毛主席適時下達命令:「粟裕作為戰役總指揮,在夏秋兩季帶領三個主力縱隊先期渡江南下作戰。」

圖|粟裕

1949年2月至3月份,華野另集結三個縱隊繼續南下,同時專設東南分局和東南野戰軍,陳毅為主,粟裕為輔,保證渡江南進戰略的順利進行。

萬事俱備,只待大軍開拔,但對於毛主席和總部機關領導的作戰意見和戰略,粟裕卻提出了不同的意見,他認為原本就在中原打不成殲滅戰的三路大軍,不僅沒有進一步集中起來,反而是更加分散了,這與他設想在江北打出幾場大型殲滅戰的戰略構想嚴重不符。

所以當陳毅正準備拿著毛主席親筆手書的書面命令離開時,粟裕給總部機關寄出的第一次鬥膽直陳「今後作戰建軍意見」突然遞到,粟裕在該意見中著重提到我軍應該採取「忽集忽分」的戰術,將兵力集中在中原和江北,打出幾場大的殲滅戰。

這與總部領導開會決議的戰略恰好相反,所以毛主席專門逐字逐句地對粟裕的建議勾畫批註反覆閱讀,並傳送周恩來和陳毅徵求他們的意見。

圖|粟裕

影響毛主席和總部領導作出渡江第二次躍進戰略方案,並堅定執行的誘因,主要是劉鄧大軍在先期越出大別山區後,曾發電報告急:如果沒有陳謝和陳粟兩大兵團的鼎力相助,將敵軍胡璉的王牌整編精銳11師吸引調走,唯恐大軍發生兇難。

而這種吸引敵軍火力,來達到圍魏救趙的戰術,正和毛主席構想的戰略初衷一致,所以想要改變我軍在江北遇到的不利局面和壓力,毛主席親自下令:「粟裕按原計劃率領三大主力縱隊繼續南下,利用半年到一年的時間,分批次躍進到閩浙蘇一帶,吸引敵軍在江北30個主戰旅回援江南。」

軍令如山,但粟裕仍保留自己的作戰建議,在命令下達第三天,第二次對毛主席鬥膽直陳,重申他的觀點和建議:「三大野戰軍統一指揮,以忽急忽分的突然性戰法,在山東、河南等地尋機殲敵,是有可能在短期打出大型殲滅戰,改變中原戰局的。」

圖|粟裕

毛主席讀懂了粟裕的意思,只要戰役勝利,我軍就能夠贏來更多休整和提高戰術的時間,還能夠獲得兵力數量優勢,進一步推進戰局。

但在進一步開會決議後,總部領導仍然一致認為渡江打擊江南是最為有效的,所以最後毛主席同意了華野留下陳唐兵團,配合劉鄧和陳謝大軍統一指揮,在中原戰場忽急忽分、機動性突然殲敵。

但粟裕兩次鬥膽直陳的暗諫卻以失敗告終,華野主力軍還是繼續渡江南下作戰,所以在整軍備戰的那段時間裡,據後來的開國中將張震回憶:「粟司令經常一個人在地圖前,一站就是大半天,仔細閱讀琢磨,陷入沉思,用筆和手指比來比去,反覆比較自己和總部領導們提出兩個戰略的優劣。」

粟裕始終堅持認為,想要在解放戰爭破局,必須在長江以北,也就是中原戰區繼續打出幾個大的殲滅戰,將敵軍的優勢兵力儘可能的消滅在江北,值此關鍵時期,分兵渡江南下的條件尚不成熟,最多分兵調走敵軍五個整編師部,而三個整編師和一個軍的兵力依然會留在江北,而在徐州黃淮地區打大仗的機會已經顯現。

兩相權衡之下,粟裕依然堅持自己的戰略初衷,鬥膽進行第三次直陳,終於讓總部領導確認主力暫不渡江,繼續留在中原地區打殲滅戰,但卻給粟裕開出,並定下了8個月殲敵10萬的苛刻條件。

相關焦點

  • 「古有韓信,今有粟裕」,你怎麼看?
    ;劉伯承說:「粟裕同志智深勇沉,非常優秀,百戰百勝,有古名將之風,是我軍最優秀的將領,是中國的戰略家」;渡江戰役時,劉伯承再次提到粟裕將軍:「將來過了江,我就不帶兵了,把部隊都交給粟裕吧。」老照片 粟裕將軍在前線指揮作戰民間評價粟裕將軍「智如張良,才如韓信,義如關羽」;蘇中老百姓在民謠中這樣唱: 「毛主席當家家家旺,粟司令打仗仗仗勝
  • 1950年發生什麼事,粟裕在沿海集結65萬人,都沒解放臺灣
    1949年渡江戰役結束後,解放軍各大野戰軍向中南,東南,西南各省大規模挺進,全國解放軍指日可待。在這個時候,解放臺灣的計劃也就被提上了日程。早在1949年3月的一次會議上,毛主席就曾做過指示:「當渡江戰役還在進行的時候,粟裕就應該把注意力轉移到如何爭取解放戰爭的全部勝利上。
  • 毛主席為何說粟裕立了第一功?
    在此情形下,粟裕就果斷髮電報給毛主席,建議擴大作戰範圍,決心既要吃掉黃百韜,又要吃掉剩餘6個兵團。 (電文詳細內容附後) 收到粟裕的「齊辰電」之後,中央第二天就給了回復,這個回電對粟裕是極大的肯定,用粟裕晚年的話說就是:「這個電報雖短,但是字字千鈞。」 粟張,並告華東局、陳等,中原局: 齊辰電悉。應極力爭取在徐州附近殲滅敵人主力,勿使南竄。華東、華北、中原三方面應用全力保證我軍的供應。
  • 三野大將們為什麼不服粟裕?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是由華東野戰軍整編而成的,所以又稱作「華野」,陳毅擔任三野總司令,而粟裕則是副司令員。眾所周知,三野大將很多,但大部分將領都不服粟裕,且基本上都跟粟裕有矛盾,這是為什麼呢?
  • 1950年, 發生了兩件大事, 粟裕手握重兵卻不得不推遲解放臺灣
    渡江戰役結束之後,粟裕被任命為攻臺委員會主任,具體籌備解放臺灣的事宜。渡海登島作戰最重要的就是海空軍的配合,尤其是解放臺灣,以蔣介石為首的革命的殘餘勢力一定會拼死一搏,如果沒有一支強大的海空軍力量,很難完成解放臺灣的準備。為此,為了配合粟裕解放臺灣,解放軍海空軍迅速建立起來,劉亞樓被任命為空軍司令,蕭勁光被任命為海軍司令。
  • 秘書鞠開:從未聽到粟裕下死命令或者見他發脾氣
    粟裕一直保存著這封信。1983年4月,他將信贈給了中央文獻研究室,並附上了親筆說明:「信中所指新任務是參加抗美援朝作戰,因我的病經久未愈,後來改由彭德懷去擔任了。」  國防大學教授徐焰也著書稱:掛帥出徵朝鮮的人選,毛澤東最先考慮的是粟裕,次考慮的是林彪。  直到11月底,粟裕的病情仍不見好轉,經毛澤東批准,赴蘇養病。
  • 解放軍大將粟裕的名字是怎麼讀的 粟裕指揮的戰役都有哪些
    很多人都不知道粟裕怎麼讀,其實粟裕的讀音並不難,粟裕的讀音是su yu ,粟是四聲裕也是四聲。粟裕生於公元1907年,粟裕1984年,是國內著名傑出的軍事家和革命家,也是我國的開國將領之一,曾經參加過多次的重大戰役,所擅長的也是大規模戰役的指揮和作戰,曾經在1958年的時候受到了錯誤的批判,從此受到了許多不好的的對待,但是在1994年,國家政府已經替粟裕平反。「裕」的結構是左右結構,原來的本意是精神鬆弛,遇到什麼事情都不容易緊張。
  • 他被稱作書法大師,和粟裕平級,毛主席說他適合在臺灣工作
    說到戰神粟裕,大家肯定會想到他的老搭檔陳毅。他們一個人在前線指揮戰鬥,一個人發號軍令,所以,兩個人的名氣都是非常大的。但是,在當時的三野中,還有很多在幕後工作的人,他們的級別也沒有比粟裕的低,只是名氣沒有粟裕那麼大,不被人熟知。
  • 粟裕兩次與死神靠近,一次子彈打穿耳部顳骨,另一次彈片嵌入頭顱
    談秦說漢(346)粟裕兩次與死神靠近,一次子彈打穿耳部顳骨,另一次彈片嵌入頭顱在和平的年代裡,沒有人喜歡戰爭;但在特殊的年代中,戰爭卻可以換回和平;我們不應該忘記,那些為我們今天的繁榮與穩定無私奉獻的人。粟裕大將一生曾經六次身負重傷,南昌起義後,部隊轉移到廣東潮州時,被子彈打穿了右耳上側顳骨,但大難不死,稍作包紮就馬上去追趕部隊。
  • 粟裕以反突破對付強敵突破,講了四點原因,陳毅聽完拍手叫好
    三兵團總兵力約250000人,執行機動突襲任務。另設七個整編師,十七個整編旅,共二十萬餘人,設守備隊,駐徐州、濟南、魯西南。對於作戰方針,蔣介石也是挖空心思,變化多端,提出了「密集靠攏,加強維繫,穩紮穩打,逐步推進」的方針,並妄圖進一步增加外空兵力密度,使外空呈縱深的梯次部署,作弧線一線推進。
  •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曹操重賞諫臣與粟裕論功獎勵
    賞戰篇大致內容為,無論是在攻城作戰中遇到高牆深壕,箭石交下的情況,還是當兩軍短兵相接,展開白刃格鬥時,要使士卒奮不顧身地前赴後繼,奮勇殺敵,都必須以重賞來激勵他們。如此,就沒有打不敗的敵人。誠如兵法所說:「重賞激勵之下,必有勇士出現。」該篇旨在闡述攻堅克難時,以重賞調動士氣、激勵部隊鬥志。
  • 孟良崮戰役全殲整編七十四師,粟裕靠什麼贏得勝利
    孟良崮戰役是粟裕指揮的經典戰役,全殲國民黨王牌軍整編七十四師,擊斃中將師長張靈甫,讓老蔣潸然淚下。那一年,粟裕剛剛走近不惑之年,不惑之年真沒困惑了,怎麼打怎麼贏,怎麼打怎麼有,粟裕將軍憑什麼贏得勝利?今天這篇文章為大家解密。
  • 對粟裕影響巨大的幾個人,每一位都是頂尖的人物,他們都是誰?
    讓劉帥如此評價的將軍不是別人,正是十大將之首的粟裕將軍,粟裕將軍有著戰神之稱,雖然沒有讀過正式的軍校,但是他的軍事指揮水平是首屈一指的。特別是在解放戰爭中,粟裕將軍大放異彩,深得主席讚揚,其實在粟裕將軍成長的過程中,他遇到了不少影響他以後人生的人物,我們來具體看一下都是誰?
  • 建國後粟裕長期低調行事,死後才查出,折磨他幾十年的真兇
    從1946年7月13日到8月31日,粟裕、譚震林指揮華中野戰軍3萬餘人,在蘇中同12萬餘國民黨軍隊作戰,取得了七戰七捷的戰績,朱德說:「粟裕在蘇中戰役中消滅的敵人,比他自己的兵力還多。」  在多年的徵戰中粟裕也多次受傷,粟裕一共受傷6次,其中2次是頭部受傷,有一次還差點死掉了,當時在武平戰鬥中,子彈從他的右耳上側的位置穿過,如果再偏一點他就沒命了。
  • 都說「土木不及一粟」,看土木系的陳誠是怎麼敗給戰神粟裕的
    他精心制定了一個所謂的「魯南會戰計劃」,意圖徹底打垮粟裕領導的華東野戰軍,除去這一心腹大患。陳誠作為國民黨中央軍精銳派系「土木系」的核心人物,早在一年前的1946年的10月17日,陳誠就在北平向中外記者放言「三個月至五個月內解決共產黨解放區問題。」隨即陳誠一手制定了「魯南會戰計劃」,並大言不慚道:「國民黨軍憑著優勢兵力,即使全是豆腐渣也能脹死中共軍隊。」
  • 粟裕善用心理戰,虛虛實實,兩股敵人殲其一
    開封之戰是豫東戰役的第一場大規模的攻堅戰,是粟裕將軍關於「在中原地區打大的殲滅戰」思想的一次成功實踐,面對敵人強大的防禦工事,華野西線兵團全殲敵整編第66師、第68師1個團、河南保安旅共計3萬餘人,為我軍之後進攻大型城市提供了寶貴的經驗,邁出了農村革命根據地包圍城市的一大步。
  • 毛主席說:久仰你的大名,你仗打得很好嘛
    導讀:他與葉飛、王必成合稱三大鐵拳,是粟裕最器重的一個縱隊。他所向披靡,戰功赫赫,解放戰爭中他領導的部隊是殲敵最多的縱隊。他作戰勇敢,性格豪爽,脾氣火爆,被陳毅稱為「拼命三郎」。他就是開國中將陶勇。1929年4月,參加河南商城遊擊隊,先後參加了開闢川陝蘇區的鬥爭和反三路圍攻、反六路圍攻作戰。在多年的革命戰爭與火的考驗中,從普通一名士兵,逐步成長為我軍一名優秀的揮戰員,先後擔任排長、連長、團長等職。紅四方面軍長徵到達陝北後,陶勇任紅9軍教導師師長。
  • 他是粟裕上級,也是粟裕冤家的對頭,後官越做越小,52年自殺身亡
    1934年10月,由於第五次反」圍剿「的失利,中央蘇區的形勢岌岌可危,紅軍被迫踏上了長徵徵途。出發前中央紅軍曾對部隊進行整編,比如紅八軍團就是在9月21日組建的,成立時全軍團約一萬餘人,但裝備低劣,只有不到3000支槍,很多戰士還拿著梭鏢當武器。
  • 粟裕是戰神,但他卻說:一對一,我不是他對手,這個「他」到底是誰?
    蔣介石與黃百韜一九四八年,發生了豫東戰役,黃百韜的軍隊突襲豫東,而此時粟裕將軍帶領的軍隊剛剛經歷激烈的戰鬥,兵力較弱,也沒有想到敵人會偷襲,完全沒有準備好迎戰,並且黃的軍隊攻勢迅猛,最後粟裕將軍實在沒有辦法,只好下令撤退
  • 粟裕是戰神,但他卻說:一對一,我不是他對手,這個「他」是誰?
    蔣介石與黃百韜一九四八年,發生了豫東戰役,黃百韜的軍隊突襲豫東,而此時粟裕將軍帶領的軍隊剛剛經歷激烈的戰鬥,兵力較弱,也沒有想到敵人會偷襲,完全沒有準備好迎戰,並且黃的軍隊攻勢迅猛,最後粟裕將軍實在沒有辦法,只好下令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