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12月底,毛主席、周恩來、彭德懷、賀龍等總部機關領導,經過三天開會決議,提出了與劉鄧大軍千裡躍進大別山區,殊途同歸的第二個全軍大躍進戰法,分出一部分主力軍渡江南下,逼迫敵軍橫踞在長江以北的重兵集團大部回援,以釋放我軍在江北遇到的層層壓力。
1948年初,離開華野司令部北上的陳毅,安全抵達陝北總部機關參加會議,當被問到對提前渡江南下決策的意見時,陳毅表示非常贊同總部同志提出的躍進江南軍事行動。
而且他還提出了華野可以拿出三個主力縱隊配合機動使用,而陳毅提議也符合總部的作戰意圖。
在中原戰局上,劉鄧在大別山已經陷入四面合圍的困境,陳謝兵團實力不強,只有陳粟大軍適合分出主力軍渡江南下作戰,所以作戰方案在會上基本通過後,毛主席適時下達命令:「粟裕作為戰役總指揮,在夏秋兩季帶領三個主力縱隊先期渡江南下作戰。」
圖|粟裕
1949年2月至3月份,華野另集結三個縱隊繼續南下,同時專設東南分局和東南野戰軍,陳毅為主,粟裕為輔,保證渡江南進戰略的順利進行。
萬事俱備,只待大軍開拔,但對於毛主席和總部機關領導的作戰意見和戰略,粟裕卻提出了不同的意見,他認為原本就在中原打不成殲滅戰的三路大軍,不僅沒有進一步集中起來,反而是更加分散了,這與他設想在江北打出幾場大型殲滅戰的戰略構想嚴重不符。
所以當陳毅正準備拿著毛主席親筆手書的書面命令離開時,粟裕給總部機關寄出的第一次鬥膽直陳「今後作戰建軍意見」突然遞到,粟裕在該意見中著重提到我軍應該採取「忽集忽分」的戰術,將兵力集中在中原和江北,打出幾場大的殲滅戰。
這與總部領導開會決議的戰略恰好相反,所以毛主席專門逐字逐句地對粟裕的建議勾畫批註反覆閱讀,並傳送周恩來和陳毅徵求他們的意見。
圖|粟裕
影響毛主席和總部領導作出渡江第二次躍進戰略方案,並堅定執行的誘因,主要是劉鄧大軍在先期越出大別山區後,曾發電報告急:如果沒有陳謝和陳粟兩大兵團的鼎力相助,將敵軍胡璉的王牌整編精銳11師吸引調走,唯恐大軍發生兇難。
而這種吸引敵軍火力,來達到圍魏救趙的戰術,正和毛主席構想的戰略初衷一致,所以想要改變我軍在江北遇到的不利局面和壓力,毛主席親自下令:「粟裕按原計劃率領三大主力縱隊繼續南下,利用半年到一年的時間,分批次躍進到閩浙蘇一帶,吸引敵軍在江北30個主戰旅回援江南。」
軍令如山,但粟裕仍保留自己的作戰建議,在命令下達第三天,第二次對毛主席鬥膽直陳,重申他的觀點和建議:「三大野戰軍統一指揮,以忽急忽分的突然性戰法,在山東、河南等地尋機殲敵,是有可能在短期打出大型殲滅戰,改變中原戰局的。」
圖|粟裕
毛主席讀懂了粟裕的意思,只要戰役勝利,我軍就能夠贏來更多休整和提高戰術的時間,還能夠獲得兵力數量優勢,進一步推進戰局。
但在進一步開會決議後,總部領導仍然一致認為渡江打擊江南是最為有效的,所以最後毛主席同意了華野留下陳唐兵團,配合劉鄧和陳謝大軍統一指揮,在中原戰場忽急忽分、機動性突然殲敵。
但粟裕兩次鬥膽直陳的暗諫卻以失敗告終,華野主力軍還是繼續渡江南下作戰,所以在整軍備戰的那段時間裡,據後來的開國中將張震回憶:「粟司令經常一個人在地圖前,一站就是大半天,仔細閱讀琢磨,陷入沉思,用筆和手指比來比去,反覆比較自己和總部領導們提出兩個戰略的優劣。」
粟裕始終堅持認為,想要在解放戰爭破局,必須在長江以北,也就是中原戰區繼續打出幾個大的殲滅戰,將敵軍的優勢兵力儘可能的消滅在江北,值此關鍵時期,分兵渡江南下的條件尚不成熟,最多分兵調走敵軍五個整編師部,而三個整編師和一個軍的兵力依然會留在江北,而在徐州黃淮地區打大仗的機會已經顯現。
兩相權衡之下,粟裕依然堅持自己的戰略初衷,鬥膽進行第三次直陳,終於讓總部領導確認主力暫不渡江,繼續留在中原地區打殲滅戰,但卻給粟裕開出,並定下了8個月殲敵10萬的苛刻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