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在說淮海,一般指的是以江蘇徐州為中心的一片經濟特區,也就是淮海經濟區,軍事歷史上的淮海,一般指的是鼎鼎大名的三大戰役之一——淮海戰役。
左起粟裕、鄧小平、劉伯承、陳毅
淮海戰役很了不起,是三大戰役中唯一一個以少勝多的戰役。
解放軍60萬人,戰勝了國民黨軍隊80萬人,殲敵55.5萬人,這個數字甚至超過二戰時期蘇聯創下的記錄。(二戰中,蘇聯人在兩個重大戰役——莫斯科會戰和庫爾斯克會戰中,總共殲滅了50萬德國士兵)
所以,當我軍取得淮海戰役勝利的時候,史達林尤為吃驚,後來專門囑咐蘇聯駐華大使尤金,要好好研究一下淮海戰役我軍是怎麼打贏的。
當然除此外,關於淮海戰役,還有一個很有名的話題,就是關於「小淮海」戰役與「大淮海」戰役。
簡單來說就是,我軍原先設想的淮海戰役,並沒有後來那麼氣勢磅礴,而是規模比較小的,作戰範圍大概就是從江蘇淮安、淮陰,到江蘇連雲港一代,就是所謂的「小淮海」戰役。
只不過「小淮海」戰役剛打了兩天,戰場形勢發生了變化,粟裕果斷「順水推舟」,將「小淮海」調整到了「大淮海」。
當時具體什麼情況,簡單說就是,蔣介石發現黃百韜兵團被圍之後,心急火燎之下,為了拯救愛將,迅速集中了7個兵團共80萬兵力,部署在江蘇徐州、安徽蚌埠一帶,似乎擺出了要與我軍大作戰的態勢。
在此情形下,粟裕就果斷髮電報給毛主席,建議擴大作戰範圍,決心既要吃掉黃百韜,又要吃掉剩餘6個兵團。
當然,粟裕有此決斷並不是「隨欲而為」的,而是考慮到之前濟南戰役、遼瀋戰役的勝利,說明我軍對於大規模殲滅戰是有一定成功可能的。
同時客觀事實表明,在長江以北決戰更有利於我軍,畢竟我軍指揮中心和後勤保障都偏向江北,於是粟裕才提出了「大淮海」戰役的方案,就是要同國民党進行大決戰,這也是是天時、地利、人和作用下的結果。
1948年11月8日,淮海戰役剛開打2天,粟裕詳細考慮後,向中央發電報,提出了自己的構想,電文名稱《對敵可能採取方針估計與對策》,這就是著名的「齊辰電」(齊辰指的時間,8日7時到9時)。(電文詳細內容附後)
收到粟裕的「齊辰電」之後,中央第二天就給了回復,這個回電對粟裕是極大的肯定,用粟裕晚年的話說就是:「這個電報雖短,但是字字千鈞。」
粟張,並告華東局、陳等,中原局:
齊辰電悉。應極力爭取在徐州附近殲滅敵人主力,勿使南竄。華東、華北、中原三方面應用全力保證我軍的供應。
軍委
佳(9日)亥(21-23時)
至此,整個「大淮海」戰場已經確定,這是一片介於黃河和長江之間、以徐州為中心的廣闊地帶,戰場縱橫千裡,東自黃海邊,西至河南商丘,北自山東臨城,南至淮河北岸,歷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
應該說,從「小淮海」到「大淮海」,不僅是作戰範圍、兵力的擴增,更重要的是極大加速了解放軍全面取勝的步伐,相當於解放戰爭的「進度條」一下子往前推了一半。
作戰範圍擴大到了「大淮海」之後,粟裕就徹底打開了,先是8天時間吃掉了武器精良的黃百韜兵團,後是7天吃掉了蔣介石的愛將——黃維的12萬多人,同時圍殲了想要增援黃維的杜聿明兵團(30萬人)。
從1948年11月6日開始,到1949年1月10日結束,淮海戰役總共歷時66天,是中國解放戰爭史上的一個奇蹟。
縱觀整個淮海戰役,功勞最大的必然是粟裕,最辛苦的也是粟裕。
他本人也曾說,在解放戰爭中有3個最緊張的戰役:宿北、豫東和淮海,其中最緊張的時候,就是淮海戰役第二階段中,殲滅黃維兵團的時候,7天7夜幾乎沒有睡覺,導致引發了美尼爾綜合症(聽力下降,眩暈,耳鳴,無法完全治癒),不過他帶病指揮戰鬥,後來導致這個病越來越厲害,之後的七屆二中全會(1949年3月)他都沒能參加。
對此,毛主席也曾在1949年的一次談話中說:「淮海戰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
最後附上粟裕將軍在1948年11月8日寫給中央的電文——「齊辰電」。
軍委,陳鄧,並報華東局、中原局:
對敵可能採取方針估計與對策
(一)由於近來全國各戰場的不斷勝利,尤其是東北的偉大勝利與完全解放,促成戰局的急劇大變化。在此情況下,蔣介石有採取下述兩種方針可能:
第一,以現在江北之部隊再加上由葫蘆島撤退之部隊,繼續在江北與我周旋,以爭取時間,加強其沿江及江南及華南防禦。
第二,立即放棄徐、蚌、信陽、兩淮等地,將江北部隊撤守沿江,迅速鞏固江防,防我南渡,並爭取時間整理其部隊,以圖與我分江而治,俟機反攻。
(二)蔣介石如採取第一方針,使我在江北仍有大量殲敵的機會。如果能在江北大量殲敵,則造成今後渡江的更有利條件,且在我大軍渡江之後,在蘇、浙、皖、贛、閩各省不致有大的戰鬥(如在江北大量殲滅了敵人,則嚴重的戰鬥要在華南才有打的),也不致使上述各省受戰爭之更大破壞,使我軍於解放後容易恢復。但如此,對江北及華北各老解放區的負擔仍將加重,又為不利。
如果蔣介石即採取第二方針,可以大大減輕我江北及華北各解放區的負擔,使這些解放區迅速得到恢復,但我今後渡江要困難一些(困難仍完全可能克服),並於渡江之時在蘇、浙、皖、贛各省尚須進行一些嚴重的戰鬥和部分的拉鋸戰,且在江南大量殲敵的條件亦較江北差一些,這又是不利的一面。
(三)我們不知各老解放區對戰爭尚能支持到如何程度。如果尚可能作較大的支持的話,則以迫使敵人採取第一方針為更有利。如果認為迫使敵人採取第一方針是對的,則我們在此次戰役於殲滅黃[百韜]兵團之後,不必以主力向兩淮進攻(新海敵主力已西撤),而以主力轉向徐(州)固(鎮)線進擊,抑留敵人於徐州及其周圍,爾後分別削弱與逐漸消滅之(或殲孫兵團,或殲黃維兵團),同時以主力一部進入淮南,截斷浦蚌鐵道,錯亂敵人部署與孤立徐、蚌各點敵人。為此,在戰役第一階段之同時,應即以一部破壞徐蚌段鐵道,以阻止敵人南撤。
管見是否有當,請即電示。
粟裕 張震
齊辰(8日7—9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