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雙石】
本文不是一個戰役綜述或史記,而是對若干重要且有爭議的問題的剖析和探討,以此紀念淮海戰役70周年。
一、淮海戰役,徐蚌會戰,哪個命名更準確?
淮海戰役,是上個世紀40年代末的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也就是解放戰爭)中,人民解放軍中原、華東兩大野戰軍聯合實施的一次戰略大決戰。這場戰役,以中原、華東兩大野戰軍殲滅了國民黨軍徐州劉峙集團主力而告結束,因而對全國戰局產生了至關重要的重大積極影響。
與其他兩場決戰相比,淮海戰役具有以下特點:
(一)這是唯一一個在兵力、火器對比上不佔優勢的態勢下發起的決戰:遼瀋戰役、平津戰役,都是我方在兵力、火器和態勢上佔有優勢情況下發起的,而淮海戰役發起時,敵我力量對比共方仍處劣勢——正如毛澤東所言,是一鍋夾生飯。
(二)這是唯一一個打起來以後才明確「決戰」性質的戰役:遼瀋戰役發起前大半年多的1948年2月7日,毛澤東就提出了「封閉蔣軍在東北加以各個殲滅」的決戰設想,作戰方針的確立也是在戰役正式發起前的9月7日(以東野主力南下北寧線的9月12日為戰役正式發起始點);平津戰役發起前20天的11月9日,毛澤東就提出了「抑留蔣傅集團在華北就地殲滅」的決戰設想,作戰方針也於戰前一周左右的11月18日最後確定(以東野主力南下入關的11月23日作為戰役發起始點)。
而淮海戰役呢?一直到華野主力南下隴海路開始捕擊黃百韜兵團的11月5日(也就是淮海戰役正式開始的始點),統帥部也好,中野、華野首長也好,都還沒能確定與徐州劉峙集團「決戰」的決心——戰役的設想也僅僅是殲劉峙集團三分之一左右。
淮海戰役示意圖
直到華野主力即將完成對黃百韜兵團的包圍的11月9日,在充分徵求並取得共識的各方意見後,統帥部「就地全殲劉峙集團」決心才得以確定。
(三)淮海戰役基本上是通過戰鬥解決問題。遼瀋戰役中,東北蔣軍錦州、瀋陽、長春的三大重兵集團中,錦州、遼西之敵(實際上就是瀋陽之敵)是以戰鬥解決問題,而長春之敵起義的起義,投降的投降,是以和平方式解決的;平津戰役中,北平之敵(即傅作義集團主力)是以和平方式解決的。而淮海戰役中,除戰役開始之時,馮治安部三個半師在賈汪起義外,其餘的黃百韜集團、黃維集團、邱(清泉)李(彌)孫(元良)集團,均為戰鬥解決,中野、華野也為此付出很大代價——傷、亡、失蹤人數達到6位數。(參見表1-1)
淮海戰役,是共產黨方面的命名,在國民黨方面,這場戰事稱之為「徐蚌會戰」。
應該說,國民黨方面的稱謂,比共產黨方面更為準確。
淮海戰役最先提案者,是時任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的粟裕將軍,他在濟南戰役尚未完全結束時的1948年9月24日,就致電中央軍委、華東局和中原局,提出了濟南戰役結束後華野主力作戰建議。
粟裕在建議中提出了三個方案,其中的首案即為「淮海戰役」,其要點為:
⒈乘兩淮敵軍空虛,由華野蘇北兵團攻佔淮安、淮陰、高郵、寶興,華野主力位於宿遷至運河車站線,準備打擊出徐州出援之敵;
⒉爾後,以3個縱隊佔領海州、連雲港,華野全軍轉入休整。[1]
表1-1:三大戰役敵我損失對照表
在粟裕提出的「首案」中,淮海,當然指的是預設的戰場範圍,即兩淮(淮安、淮陰)和海州地區(廣義的理解,是指海州、連雲港地區)。戰役的目的顯而易見:首先取兩淮和海、連,殲滅國民黨軍在該地區的那兩個整編師(軍),同時準備打擊由徐州來援之戰,迫敵主力退守津浦沿線,減少劉峙集團機動作戰兵力,將山東、蘇北解放區連成一片,改善華東、中原我軍態勢,為渡江南進創造條件。
所以,粟裕將軍的這個「淮海戰役」,是名符其實的「淮海戰役」。
但是,後來那個「為以徐州為中心,東起黃海之濱,西至豫皖蘇邊,北自隴海鐵路兩側,南達淮河的廣闊戰場上,與國民黨軍徐州劉峙集團的大決戰」,與粟裕的這個「最初建議」相比,已經面目全非,完全不可同日而語了:後來那個「大決戰」,使位於津浦、隴海兩大鐵路幹線樞紐上的徐州為中心的地區,變成了一個燃燒的「十字架」,而粟裕原建議中的「淮海戰場」,卻反而被予以邊緣化,基本上就沒有發生過什麼值得一提的戰事。
此「淮海」,已非彼「淮海」,後來發生的「淮海戰役」,實際上已經名不符實。
倒是國民黨軍方面對這場決戰的稱謂更為準確:徐蚌會戰。
粟裕最初提出的「淮海戰役」,還是基於華野作戰範圍的視野,無論是作戰規模還是範圍都很小,戰役目標也很十分謹慎與節制,胃口張得也並不大。而且,這個建議如果不經修正,實際上也是無法付諸實施的:粟提出建議的敵情判斷基礎,是徐州之敵主力邱清泉、李彌、黃百韜三個兵團尚在集結於徐州準備北上援濟,黃百韜兵團尚在津浦路上豐縣-徐州一線,隴海路徐(州)連(雲港)線上的新安(黃百韜兵團的原集結地)、宿遷、運河車站一段,尚處於空白狀。如果這個態勢沒有變化,那麼粟案中的蘇北兵團出兩淮,華野主力置於宿遷、運河車站一線,準備打擊徐州援敵的設想,是有理由,也是有依據的。
淮海戰役中的劉伯承(電影《大決戰之淮海戰役》截圖)
但是戰爭是動態的不是靜態的,就在粟裕提出建議的同時,徐州之敵因畏憚於華野為攻佔濟南所配置的強大打援集團,不敢卯然北進。而濟南剛被攻克之後,黃百韜兵團即刻恢復了戰前的原態勢,回據了新安一帶。於是,粟原來設計的「淮海戰役」,實際上已無法付諸實施:華野蘇北兵團南下取兩淮的行動受到嚴重威脅,華野主力原擬進至宿遷、運河車站的設想也不可能實現(這片地域已在黃百韜兵團控制之下)。
更何況,粟裕原案中的「打援」是居於「掠地」之後的位置,只有徐州之敵出援,這個「援」才能打上!而就算是蘇北兵團包圍了兩淮之敵,徐州之敵是否會為了這一個整編師(軍)之敵向河湖港汊縱橫的兩淮地區出援,也不是一件很有把握的事情——參照一下徐州之敵對濟南被圍的出援態勢與行動,差不多可以肯定:徐州之敵不太可能為會了這一個整編師之敵而大批出援。所以粟裕原案中的「打援」,差不多就等於:打得上就打,打不上,也無礙!
關於粟裕初步設想中的「淮海戰役」,在半月後的10月12日,華東局饒潄石、粟裕、譚震林致軍委電中曾經有過這樣一番檢點:
前曾提議組織淮海戰役,首先以奪取兩淮為目標,殲擊增援敵,再打下新浦、海州、連雲港,此著因黃兵團已先我東調新安鎮集結,堵我南下,我小部下去不能解決敵人,大部隊穿過,後方補給困難,恐敵亦可能先我加強兩淮守備,該方案在戰役第一步,似已較難實現。[2]
考慮到粟裕提出實施「淮海戰役」(即「小淮海」)的同時,濟南巷戰尚在進行之中,所以這個建議中對後來的情況變化估計不足的問題,屬於正常範疇之內。更何況,剛率華野經歷了一場大戰的粟裕在這個僅僅是初步設想的建議中,還包含有最積極最有價值最具光彩的內涵:濟南戰役後,華野主力將傾力南下,尋戰於徐蚌線以東,而不是西出徐州以西——西進徐西,雖然能會合中野,但有可能面對的是敵華中白崇禧集團、徐州劉峙集團這兩大重兵集團,有可能陷於不利情況下的決戰;而尋戰於徐蚌線以東,在一定時間內,面對的則只有徐州集團一個對手。應該特別指出的是,粟裕將軍這個具有遠見卓識的思路,早在1月前的8月23日(濟南戰役前)就已向中央軍委提出:「兩個月以後,我們即可舉全力沿運河及津浦路南下,以一個兵團攻佔兩淮及高郵、寶興地區,則蘇北局勢即可大大開展」。[3]
電影《大決戰之淮海戰役》截圖
金邊銀角草肚皮,粟裕將軍的這個盤算,是很有價值的。
這一切當然都在毛澤東的預計之中!他抓住了粟裕這個「初步設想」中最積極最有價值最具光彩的思路,把這筆生意儘可能地往大裡做!而且不僅如此,他還估計到了粟裕這個「初步設想」中沒有預計到的情況:黃百韜兵團將退新安!在收到粟裕建議一天後的9月25日19時,毛澤東致電華東饒潄石、粟裕並告中野劉(伯承)陳(毅)李(達),對粟裕這個「初步設想」的首案作出了一個相當重要的提升,其要點為:
⒈估計敵邱(清泉)兵團將退商州、碭山地區,黃(百韜)兵團將退新安、運河車站地區,華野應以殲黃兵團為目標。
⒉殲兩淮、高郵、寶應地區之敵。
⒊殲海州、連雲港之敵。[4]
如此一來,粟案的「淮海戰役」目標函數就發生了很大改變:不僅僅是吃掉兩淮和海、連那兩個整編師(軍),而是整個黃百韜兵團!——而且「殲黃」是首要目標!
3天後,毛澤東根據變化的敵情(黃兵團收縮新安、李彌兵團退碾莊、曹八集、邱清泉兵團由成武退商、碭),決定「鉗制邱、李兩兵團殲滅黃兵團」。
毛澤東對粟裕建議的這個提升至關重要!粟原案中比較謹慎節制的「淮海戰役」,一下子就變成了要殲滅黃百韜兵團4個軍10餘個師的「大胃口」(黃兵團後來還加入了原在海州的第44軍,變成了5個軍)——這一仗,比華野剛結束的濟南戰役的胃口,還要大!是一次此前從未有過的大戰!!!
張震與粟裕(電影《大決戰之淮海戰役》截圖)
但是,無論是毛澤東,還是粟裕,這個時候,仍然沒有敢設想把這一仗打成了一個決戰。這是因為徐州劉峙集團擁有4個機動兵團和6個綏靖區約70餘萬人的兵力,其中還有國民黨軍中最有戰鬥力的一部分主力。而當時華東野戰軍雖然擁有15個步兵縱隊(軍)和一個特種兵縱隊約36萬人的兵力可以投入機動作戰(另華東軍區部隊有37萬餘人),但無論是在兵力上,還是兵器上,都居於劣勢。能夠抓住機會吃掉黃百韜,已經是需要超水平發揮的大仗惡仗了!惶論整個劉峙集團?而且就是要將「吃掉黃百韜兵團,佔領兩淮地區」置於「穩妥可靠」的基礎之上,僅靠華野力量也是不夠的,還需要另一重要力量的有力協同與配合。
這就是中原野戰軍。
二、中原戰區,一個劃一了,一個劃不了一
中原野戰軍,是淮海大戰發起前的1948年5月9日由原晉冀魯豫軍區南徵野戰軍和晉冀魯豫軍區的陳謝集團編組改稱而來的,同時還重建了中原軍區(區別於中原突圍時期那個「中原軍區」)。至淮海戰役發起前,中原野戰軍已發展到了擁有7個步兵縱隊15萬餘人兵力,重建的中原軍區所掌握的能夠獨立作戰的地方武裝也擁有了20餘萬人的兵力——這些地方武裝很多是由挺進大別山的原晉冀魯豫南徵野戰軍的主力為骨幹編成的。[5]
這個「編組改稱」的背景,是中共中央圖略中原的大政方針。
這個大政方針,實際上早在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拉開「戰略反攻序幕」時就已開始籌措——從彼時開始,劉鄧、陳謝、陳粟三路大軍呈「品字型」展開,先後殺入了中原大地。但是,當時這三路大軍還是各自遂行軍委賦予的任務,尚未形成統一的指揮。
半年之後的1948年初,鄂豫皖、鄂北、豫皖蘇及豫西各解放區已連成一片,於是中央軍委也「與時俱進」,於1948年1月2日首次提出了「三軍協力」打殲滅戰的意見,並擬以劉鄧、陳謝、陳粟三路大軍在平漢路以西,漢水以北,隴海路鄭州-潼關段以南廣大地域,實施機動作戰[6]——陳粟大軍的西兵團一度還準備渡江作戰[7]。
如此,統一戰區統一指揮的問題也就是提上了日程。為此,中共中央、中央軍委醞釀重建中原軍區,加強中原局的領導,以劉伯承、鄧小平統一指揮在這片區域作戰的各路部隊。為此,時任華東野戰軍副司令員的粟裕將軍就「三軍協力,統一指揮」的問題提出了兩次重要建議:
1948年1月22日,粟裕致電軍委,提出建議:
……我一個戰略區之兵力,對當面之敵作戰,則難取全勝,如待三個戰略區兵力集中,則又失去戰機。而敵人則利用其較我優良的運輸條件和建制的臨機變動,以集中或分故對付我軍。但我軍則因缺乏固定補給來源和足夠的運輸能力,又不便長期集中強大的兵團於一個地區(或方向)作戰。
因此,建議三軍(劉鄧、陳謝和我們)在今後一個時期,採取忽集忽分的作戰方式,以求能較徹底的殲滅敵人一路(我們一軍如不擔負打援,兵力是夠用的),只要鄰區能及時協同打援或箝制援敵遲進,殲敵一路是很可能的。在此區殲滅戰結束,敵向此區集中,則我又分散或轉至鄰區,總以何區便於殲敵,即向何區集中。如此能有兩三次殲滅戰,則形勢可能變化。管見是否有當,請示知。如認為可行,則請劉鄧統一指揮。[8]
1月31日,對三軍協同作戰再陳擁護之意:
因此於最近時期,將三個野戰軍由劉鄧統一指揮,採取忽集忽分(要有突然性)的戰法,於三個地區輾轉尋機殲敵(華野除葉王陶外可以三至四個縱隊參戰——本文作者註:「除葉王陶外」,是因為當時三個縱隊由準備由粟率領渡江南下),是可能於短期內取得較大勝利的。
如是則使敵人機動兵力大為減少,而我軍在機動兵力的數量上,則將逐漸走向優勢;同時也可因戰役的勝利,取得較多的休整與提高技術的時間。如果我軍在數量上及技術上取得優勢,則戰局的發展可能急轉直下,也將推進政治局勢的迅速變化。[9]
粟裕的建議與中央軍委的設想是吻合的,中原戰區統一指揮的醞釀也日漸成熟。
淮海戰役總前委:粟裕、鄧小平、劉伯承、陳毅、譚震林(從左至右)
1948年3月23日,中央中央決定:「由中原局管轄津浦路東隴海路南包括豫、陝、鄂整個地區,統一該區黨政軍民一切工作之領導」,且「陳毅、鄧子恢同志加入中原局」[10]——在此前,劉、鄧就曾表達過請華東方面派「對土地改革和財經工作富有經驗」的大員來加強中原局的工作,解決各路人馬在中原作戰時的「吃飯問題」。而擅長理財的鄧子恢當作為一個絕好的人選,當然也就成了劉、鄧向中央指名索要之士。
至於陳毅「加入中原局」,背景稍微複雜一些(當然最大的背景還是中央協調統一各方力量以經略中原的大政方針),陳、饒之間的矛盾當然是背景之一。對饒很器重欣賞的劉少奇當時在陳饒矛盾中的態度那是盡人皆知的,陳毅調中原局,當然也不能排除已在中央決策中心的他所施加的影響。但就中原方面的劉、鄧來說,那卻是一件求之不得大為歡迎的事情——這將極有利於中野、華野兩大野戰軍在中原戰區作戰上的密切協調與配合。
因中央考慮了粟裕再三要求「華東離不開陳軍長」的意見(劉陳鄧也提出「無論陳毅同志在中原局任何職,其在華野的任職不變」[11]的要求),所以陳加入中原局時,其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的職務也予以了保留。應該說,粟裕的這個挽留意見並不是出於客套或矯情而是出自由衷的:粟裕在軍事指揮上的成長和傑出才華的展露,與陳粟間的合作歷史有著相當密切的關係——粟裕戰役指揮步入輝煌的歷程始於「黃橋決戰」,那一仗因陳粟相得益彰的合作堪稱完美之作。
而山野、華野合併為華野之後,「陳出題目,粟作文章」合作格局又創造出了一系列精彩紛呈的經典戰例。粟作為「後起之秀」的軍事指揮家在尚未建立起足夠的軍事指揮威望而在指揮上每遇障礙之際,井岡山上的老騾子陳毅只要操起電話說一句:「粟副司令的意見就是我的意見」,一切就能擺平;而當粟負責戰役指揮的南麻、臨朐戰役受挫之時,也是這位井岡山上的老騾子向中央主動承擔責任併力陳「我認為我黨廿多年來創造傑出軍事家並不多。最近粟裕、陳賡等先後脫穎而出,前程遠大,將與彭(德懷)、劉(伯承)、林(彪)並肩邁進,這是我黨與人民的偉大收穫」。[12]
而粟裕本人,實際上也在「加入中原局」之列(劉鄧於1948年5月5日至軍委電中還提出過由粟兼任中原軍區、中原野戰軍副司令員的建議 [13])。
杜聿明被活捉
中央在接受粟裕提出的「暫不過江,集中中原野戰軍和華東野戰軍主力,爭取在中原黃淮地區打幾個大規模的殲滅戰」[14]的意見並決定粟裕兵團(華野西兵團)也加入中原戰場後,粟裕也「加入了中原局」。1948年5月9日,中央軍委正式劃定了中原解放區的轄區:「除華中解放區現轄地外(引者註:即蘇北解放區),凡隴海以南長江以北直至川陝邊均屬中原解放區」——這其實就是共產黨方面的「中原戰區」。
同時還決定了中原局、中原軍區、中原野戰軍的領導機構的人選:中原中央局以鄧小平為第一書記,陳毅為第二書記,鄧子恢為第三書記,以劉伯承、鄧小平、鄧子恢、李先念、宋任窮、粟裕、李雪峰、陳賡、張際春、謝富治、劉之久為委員。在中原局下,成立豫皖蘇分局,以宋任窮為分局書記。
劉伯承為中原軍區及中原野戰軍司令員,鄧小平為政委,陳毅為軍區及野戰軍第一副司令員,李先念為軍區及野戰軍第二副司令員。陳毅仍兼華野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粟裕為副司令員,宋任窮為副政委.[15]
如此,整個中原戰區就被置於了一個統一的指揮中心之下,不僅可以指揮中原野戰軍,也可以指揮進入中原戰區作戰的華東野戰軍——甚至還包括配屬行動的華北軍區部隊,中原、華東兩大野戰軍的協同與配合,也因此而進入了更高的層次。
華東局的陳毅、鄧子恢、粟裕加強中原局,而中原局下的豫皖蘇分局書記宋任窮也兼任華東野戰軍副政委,實際上也是在加強正籌劃中的兩大野戰軍在「逐鹿中原打大仗」上的「協力配合」。而且,此後的中野、華野都有比較密切的協同作戰,中野首長指揮過配合的華野部隊,華野首長也指揮過配合的中野部隊,彼此間配合得也十分密切(其實這種配合解放戰爭以來就一直存在著)。
共產黨在中原規劃戰區之時,國民黨中也有人在打量這片地域。
差不多在共產黨加強中原局領導,建立南線指揮中心的同時,國民黨方面的也有富於戰略眼光者把同樣的問題提上了日程。1948年6月,「小諸葛」白崇禧就主張「以華中部隊(指黃河長江之間的國民黨軍隊)運動於江淮之間」,對人民解放軍進行攻勢防禦,以鞏固南京防衛。為此,也提出了「統一指揮」問題:華中只能有一個「剿總」(即一個戰區),這個「剿總」的總部應該設在蚌埠,由他自己來擔任指揮官。李宗仁也向蔣介石建議:「將黃淮平原劃成一個戰區,由白氏統一指揮,因為從戰略上來說,黃淮平原……本是一個地理單位;更有隴海、平漢、津浦三鐵路縱橫構成一交通網,調遣部隊和指揮作戰均極方便。」[16]
應該說,李、白二位是頗具戰略眼光的。
李宗仁接受美國記者的採訪(電影《大決戰之淮海戰役》截圖)
然而,由於這個建議提議者的派系屬性,犯著了小心眼兒的蔣公的忌諱——蔣公對野心很大的桂系總是有著很堅固的心理堤防,所以「毫不隱諱地對白說:徐州將另設一『剿總』,以劉峙為總司令;華中『剿總』即設武漢,指揮江北上遊部隊」。於是,就在共產黨統一中原戰區指揮的一個月後,國民黨方面卻將這片至關重要的區域一分為二,分劃給了以劉峙為首的徐州「剿總」和以白崇禧為首的華中「剿總」:華中「剿總」擁兵35萬,轄平漢路東,津浦路東,長江以北,淮河以南地區,總部駐節武漢;徐州「剿總」擁兵70萬,轄蘇、魯、豫、皖地區,總部駐節徐州。
就這麼著,國共雙方對同一個問題,作出了截然不同的選擇。
關於國民黨方面的選擇,李宗仁先生曾有如下評判:
為指揮這一方面的戰事,蔣先生曾於三十七年春(1948年)初召開戰略會議,決定白崇禧兼任華中剿匪司令長官,駐節武漢,與徐州形成犄角之勢。我聞此訊息,即向蔣先生建議將黃淮平原劃成一個戰區,由白氏統一指揮。因為在戰略上說我,黃淮平原西至潼關、宜昌,東達濱海岸,本是一個地理單位;更有隴海、平漢、津浦三路縱橫構成一交通網,調遣部隊和指揮作戰均極方便。無奈蔣先生不接受這一建議。他硬要把這個戰略單位分裂為「華中」、「華東」(註:應為徐州)兩個剿匪總指揮部。此種分割已鑄大錯,而以劉峙擔任更重要的華東(應為「徐州」)剿匪總司令長官,尤非其選。[17]
李老先生的評判相當準確精當。淮海大戰期間任國民黨國防部作戰廳廳長的郭汝瑰老先生也曾回憶,當時他也向顧祝同詢及此事:
……「南京不少人說:『徐州是南京的門戶,不派一隻虎將鎮守,也應派一隻狗守門嘛!怎麼派一條豬呢?』」
顧祝同連忙解釋說:「你不知道,蔣銘三(鼎文)日嫖夜賭,不理事,劉經扶雖然老實一點,還肯管事,總比蔣銘三強。」
這大概就是曾一度傳說蔣鼎文任徐州「剿總」司令,而終於換成了劉峙的原因。[18]
同一個戰略區域,兩個截然不同的選擇,一個劃一了,一個劃不了一,這對後來的戰事發展,特別是淮海戰役的戰事發展,影響至大。
大戰前夕,兩軍在「統一指揮」上的決策過程與結果,當然也就截然不同。
尾注
[1]《粟裕關於舉行淮海戰役致中央軍委等電(1948年9月24日)》,《淮海戰役綜述文獻大事記圖表》(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第39~第40頁,解放軍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
[2]《饒潄石、粟裕、譚震林關於殲滅黃百韜兵團的部署至中央軍委等電(1948年10月12日)》(酉文子電),《淮海戰役綜述文獻大事記圖表》(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會員)第55頁~第58頁,解放軍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
[3]《粟裕等關於調蘇北兵團參加濟南戰役致中央軍委等電(1948年8月23日午時)》,《濟南戰役》(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編審委員會)第107頁,解放軍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
[4]《中央軍委批准進行淮海戰役及第一個作戰應殲滅黃百韜兵團致饒潄石、粟裕等電(1948年9月25日)》,《淮海戰役綜述文獻大事記圖表》(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第43~第44頁,解放軍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
[5]《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國解放戰爭史㈣》第248~第249頁,軍事科學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
[6]《對大別山作戰部署的意見(1948年1月2日子時)》,《毛澤東軍事文集㈣》第360~第361頁,軍事科學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
[7]《中央軍委關於粟裕率部渡江南進實行寬大機動任務致粟裕等電(1948年1月27日)》,《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下》第271~第272頁,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12月第1版。
[8]《對今後作戰建軍之意見(1948年1月22日)》,《粟裕文選㈡》第432~第433頁,軍事科學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
[9]《對中原戰局的認識及渡河南進的方案(1948年1月31日)》,《粟裕文選㈡》第442~第443頁,軍事科學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
[10]《中共中央關於統一中原區黨政軍民一切工作之領導致中央工委並中原局電(1948年3月23日)》,《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下》第271~第272頁,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12月第1版。
[11]《劉伯承、鄧小平關於中原機構人選致中央軍委電(1948年5月5日)》,《陳毅傳》418頁,當代中國出版社1991年8月第1版。
[12]《陳毅關於南麻、臨朐戰役總結致中央軍委及華局電(1947年8月6日)》),《陳毅傳》382頁,當代中國出版社1991年8月第1版。
[13]《劉伯承、鄧小平關於中原機構人選致中央軍委電(1948年5月5日)》,《陳毅傳》418頁,當代中國出版社1991年8月第1版。
[14]《華野三個縱隊暫不渡江南進的建議(1948年4月18日)》,《粟裕文選㈡》第458~第462頁,軍事科學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
[15]《中央軍委關於改變華北、中原解放區組織、管轄境地及人選的通知(1948年5月9日)》,《中共中央文件選集(1948年)》第151~第153頁,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版。
[16]《李宗仁回憶錄》第664頁,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17]《李宗仁回憶錄》第664頁,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