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前言
抗戰結束後,關於中國未來的走向全國上下都在觀望,佔有主動權的當屬蔣介石的國民黨政府。但代表大資產階級的蔣介石選擇獨霸中國,從而挑起了國共內戰。在四年的內戰中,產生了幾場經典戰役,其中決定戰爭走向的三大戰役就被後人津津樂道。
今天我們來講講淮海戰役期間發生的鮮為人知的故事。眾所周知,在國民黨將領中有很多尸位素餐的人,他們大多迂腐之極,在其位不謀其政,導致軍隊戰鬥意志薄弱,這也是解放軍在短短數年間就扭轉劣勢的關鍵因素。
但是淮海戰役中國民黨軍的杜聿明,是少見的有戰略頭腦的將帥之一。因為在戰役發生前,他就對華東戰場的國共勢力有著準確的預判和分析,並且對即將到來的戰爭做出了預警。
蔣介石對於他的分析根本不採納,仍然堅持自己身邊將領的分析,最終導致戰敗。
正因如此杜聿明對於戰敗一直不服氣,他並不接受解放軍的俘虜,後來經過教育才終於接受了現實,後來在談話中杜聿明告訴了共產黨自己先期對形勢的分析,竟然與當時華野的戰略安排驚人的相似,可見其高於常人的戰略眼光,可惜站錯了隊。
一、杜聿明打算和粟裕打對攻
1948年隨著豫東戰役的結束,徐州方向的國軍主力感受到華野對其構成的巨大威脅,因為國民黨軍的主力都擺在豫東、淮北一線,並將徐州作為部署的核心地帶。
因此北邊的粟裕時刻對他們產生威懾,國軍開始出現不安的情緒,擔驚受怕解放軍突然襲擊。因此為了扭轉國民黨軍的劣勢,部隊主官進行戰略籌劃,負責這一任務的正是徐州剿總副司令長官兼第二兵團司令的杜聿明。
杜聿明認真研究了濟南戰役,認為華東野戰軍的實力並不是很強,雖然攻克濟南,但付出了巨大代價,部隊需要大量的休整才能恢復戰力。因此徐州的整體實力是高於華野的,甚至還能主動出擊奪回濟南。
濟南作為連接南北的要塞,失守後長江以北的國軍再也沒有緩衝的區域,要麼頂住進攻,要麼被趕進長江。
可是杜聿明唯一擔心的是,假如真的進攻濟南,那劉鄧率領的中野就會拿下徐州,這是他最頭疼的地方。從這也能看到毛主席的先見之明,讓劉鄧大軍像一把刀子一樣插在大別山,對整個態勢都產生深遠影響。
鑑於此,杜聿明見招拆招,制定了一個環環相扣的戰略計劃。
首先,要趁華野休整之際集結優勢兵力,向北進攻,以奇襲的閃電戰術迅速殲滅魯南和魯西南的兵力,因為這是離徐州最近的力量,難度不是很大。
其次請求華中剿總派出主力幫忙打援,在豫南、豫西南牽制住劉鄧大軍,並且徐州剿總也會派兵前去協助,形成夾擊之勢。這招相當惡毒,華中的白崇禧的確按照杜聿明所說,突然發動對豫西南的掃蕩,想要制止中野的行動,但是劉伯承和鄧小平看破了他的想法,根本沒有搭理他們,全力向徐州方向機動。
最後是拿下魯南的華野一部後,按兵不動靜待共軍華野部隊前來,等到他們疲於行軍打個措手不及,進而收復濟南,退而可保徐州安全。
杜聿明的三步走層層關聯,不多不少,將國軍的實力發揮到了極致,這也與粟裕擔心發生的最糟糕情況不謀而合。他也賭了一把,不相信國民黨部隊會有深諳兵法的高級將領,也不相信白崇禧會乖乖聽杜聿明指揮。
儘管如此,他還是在指揮上留有後路,不敢大意。他深知經過濟南戰役和豫東戰役後,我軍傷亡也不少,部隊需要充足的補給,我方的後勤遠遠比不過國民黨的情況。
因此粟裕從沒想過對整個徐州國軍部隊施壓,僅僅針對黃百韜兵團或邱清泉兵團,因為這兩個都是國軍的精銳,只要破其一部就會起到連鎖反應。
因為粟裕估計到,如果真的要和整個徐州兵團硬碰硬,必須要與華野配合,並且雙方都要拼了全部家底才行,那時候華中的白崇禧在外圍就有了地理優勢,那這場超級大決戰鹿死誰手真的就不好說了。
如此說來,杜聿明真的能像自己說的那樣向魯南、魯西南華野發起進攻,那粟裕就會處在進退兩難的境地。把戰場帶到山東,解放軍的後勤就會面臨毀滅性打擊,大家熟知淮海戰役是老百姓用車推出來的,而且大多為山東農民,因此在山東發動大兵團戰役,山東老百姓根本無力為後勤做出有效保障。
就在這時,東北戰場風雲四起,衛立煌根本抵抗不住東北聯軍的瘋狂進攻,不需要多久,國民黨在東北的據點就會被一掃而空。無奈之下蔣介石調派杜聿明前往東北指揮作戰,把徐州留給了劉峙指揮。
他當時顧不得考慮徐州,其實這裡也淪為了戰爭的漩渦,北邊的粟裕和西邊的劉鄧都虎視眈眈的盯著徐州,情況比東北好不到哪去。更別提劉峙個人的指揮水平,就連自己的同僚都在背後諷刺他毫無指揮經驗,比豬強不到哪去。
因此杜聿明離開以後,雖然把自己的謀劃交代給了劉峙,基本上後者沒有遵循他任何想法,徐州的軍事行動也基本停止,更沒有主動出擊了,這讓粟裕暗自欣喜,部隊有了休整的時間。
二、杜聿明懷疑郭汝瑰是間諜
杜聿明到東北挽回敗局,但是東北攻勢太猛,解放軍根本沒有給他喘息的機會,於是在1948年10月底眼看無力回天,杜聿明只好在葫蘆島組織殘兵後撤,希望能保住有生力量,企圖東山再起。
與此同時蔣介石也在徐州調兵遣將,制定出徐蚌會戰的戰役,他計劃將徐州一線的國軍向南移動,撤到淮河南岸,把蚌埠作為戰役的核心區域,拋棄徐州,避免遭受華野的近距離騷擾。徐州一線的部隊匯集在蚌埠和徐州一線,大約有60萬大軍,在與華野進行大決戰。
相比於杜聿明的三步走,這個決策和杜聿明的想法風馬牛不相及,完全是被動防守態勢,按照這種打法,完全中了共軍的圈套。
因此他深知這場戰役必敗,就不願返回,藉口東北撤軍尚未完結,需要多留數日。其實他也是給自己留了後路,假若他率軍南撤,那麼會戰失敗後自己就成為第一責任人。
那麼等撤退結束以後,蚌埠成為戰役的核心,那麼戰略決策失誤就與自己沒有干係了。雖說是蔣介石下令的,但是總不能把戰敗的原因歸為最高統帥的,總要有人為失利負責。杜聿明深諳國民黨軍的為官之道,不會在這上面栽跟頭。
另外杜聿明一直對郭汝瑰保持懷疑,因為郭汝瑰是當時國民黨國防部作戰廳的首長,這些決策都是他負責提交給蔣介石的。
更有意思的是,他在1928年加入了中共,中間有段時間與黨失聯,但是在解放戰爭期間恢復了聯絡。
因此很多機密情報都是從他這裡傳出來的,並且其出色的指揮能力得到陳誠信任,從而接近了蔣介石。杜聿明對此人保持高度懷疑,可沒有發現有力的證據,只能向上級反映自己的猜測,但始終沒有成功。
畢竟那段時間情報虛虛實實,沒有人能完全相信空口無憑的猜測。郭汝瑰也不辱使命,利用蔣介石為我軍創造了大好的進攻條件。
三、杜聿明盯上了劉鄧大軍
儘管如此,杜聿明仍然對即將到來的大戰充滿自信,他認為憑藉強大的兵力和機械化軍團,配合戰術拿下華野和中野也不在話下。
戰役打響後,我軍先包圍住黃百韜兵團,粟裕命令主力前往徐州一線,牽制那裡大批敵軍無法支援。這步也是粟裕走的一招險棋,因為華野需要拼了老命才能和徐州剿總抗衡。
杜聿明則選擇更多,他可指揮的兵力更充沛,在徐州與華野主力作戰時,仍然能前往東線支援黃百韜。他相信粟裕撐不了多久的,只要多給點時間徐州就能打破華野的封鎖,迅速與黃百韜夾擊共軍。
西邊更有黃維兵團向阜陽靠攏,屆時就能與徐州國軍匯成一線,那對於解放軍來說就是致命的,到時候華野就會陷入三線作戰的境地,誰勝誰敗真的不好說。
粟裕用兵出神,他派出小部隊在徐州附近四處出擊,就連民兵和遊擊隊都打著主力的旗號攻城拔寨。
戰爭期間,徐州剿總司令部收到四面八法的情報,均報告自己遇到的是共軍主力部隊,這讓指揮部一籌莫展,不知道該如何應付。等到杜聿明從東北回來,戰爭已經開打,劉峙早已焦頭爛額,迅速匯報了當前的情況,想要杜聿明做出判斷。
杜聿明果然厲害,他料定不管哪裡是主力部隊,這場戰役的重點還是黃百韜軍團。杜聿明沒有被粟裕牽著鼻子走,因此他還是堅持自己先前的戰略,必須集中優勢兵力打掉一邊,才能把戰局扭轉過來。
但是現在不能打華野了,因為北邊已經行動,只能進攻西邊的中野,拿下劉伯承華野也不會有翻身的機會。他計劃黃百韜先挺住華野的進攻,然後分出徐州的主力攻打劉鄧大軍,閃電擊敗後再回來收拾華野。這裡杜聿明是拋棄徐州,然後派優勢兵力打敗中野部隊,這步棋走的相當妙。
假若正能按照他說的做,會出現三種可能:最好的就是黃百韜守住了,劉鄧被消滅。或者是黃百韜被消滅,但劉鄧也受重創,最糟糕的是黃百韜被消滅,又打不過劉鄧大軍。
但是作為剛回來的徐州剿總副司令,他沒有任何權力帶兵出擊,劉峙又是個不折不扣的庸才,嚴格按照蔣介石的命令,全力解救黃百韜軍團。
因此他根本不敢想竟然放棄營救反而攻打劉鄧大軍。劉伯承、鄧小平何許人也,哪會那麼容易取勝。
眼看第一個計劃被劉峙否決,杜聿明只能再出一計,迅速集結徐州部隊向東進發,解決圍困黃百韜的共軍,同時黃維軍團也向東挺進。
這個方案考慮到劉峙的擔憂,於是把解救黃百韜作為行動的中心,又為了保證徐州安全讓黃維派兵支援。這個計劃完全是防守戰略,但能保國民黨一時之全。
因此此方案上報南京後立即被批准,這時郭汝瑰冒著被暴露的風險,將情報傳遞給我軍。於是這個完美的計劃再次失去了作用,劉伯承注意到徐州方向的壓力減小,於是不再支援華野攻打徐州,轉而等待黃維軍團到來。
讓徐州遲遲等不到黃維的支援,華野得以攻破徐州。從而截斷了杜聿明的後路,黃百韜軍團成為了甕中之鱉,沒多久就被殲滅。
杜聿明被俘後想不通為什麼黃維沒有及時跟上,不然徐州也不會那麼快失守。因此在戰俘營又是自殺自殘,認為自己的戰術天衣無縫。
其實就連共軍將領,也非常佩服他的幾乎,怎奈有我方間諜配合,再加上國民黨部隊從上到下戰鬥力太差,無法完成杜聿明的戰略規劃,優勢變劣勢,被我軍生擒活捉。
後記
特赦後,在與對手探討戰術時,杜聿明告訴了我軍自己的第一次方案,如果蔣介石不會把他派到東北收拾殘局,那麼把守徐州的杜聿明絕對會主導整個戰場,至少粟裕不會那麼輕易拿下黃百韜軍團。
但這都是假設,國民黨軍隊太過腐敗,真正思考戰爭的軍官鳳毛麟角,大部分都在想著如何避免作戰,跟隨老蔣飛到臺灣避難。
歷史給人啟發,無論多麼偉大的人,身處時代前進的洪流中,縱有萬般神通也無濟於事。蔣介石的南京政府早已背棄人民,共產黨才是民心所向,所以戰爭都是由勝者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