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聿明晚年回憶:淮海戰役時,先打此人可獲勝,被蔣介石直接否決

2020-12-22 騰訊網

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前言

抗戰結束後,關於中國未來的走向全國上下都在觀望,佔有主動權的當屬蔣介石的國民黨政府。但代表大資產階級的蔣介石選擇獨霸中國,從而挑起了國共內戰。在四年的內戰中,產生了幾場經典戰役,其中決定戰爭走向的三大戰役就被後人津津樂道。

今天我們來講講淮海戰役期間發生的鮮為人知的故事。眾所周知,在國民黨將領中有很多尸位素餐的人,他們大多迂腐之極,在其位不謀其政,導致軍隊戰鬥意志薄弱,這也是解放軍在短短數年間就扭轉劣勢的關鍵因素。

但是淮海戰役中國民黨軍的杜聿明,是少見的有戰略頭腦的將帥之一。因為在戰役發生前,他就對華東戰場的國共勢力有著準確的預判和分析,並且對即將到來的戰爭做出了預警。

蔣介石對於他的分析根本不採納,仍然堅持自己身邊將領的分析,最終導致戰敗。

正因如此杜聿明對於戰敗一直不服氣,他並不接受解放軍的俘虜,後來經過教育才終於接受了現實,後來在談話中杜聿明告訴了共產黨自己先期對形勢的分析,竟然與當時華野的戰略安排驚人的相似,可見其高於常人的戰略眼光,可惜站錯了隊。

一、杜聿明打算和粟裕打對攻

1948年隨著豫東戰役的結束,徐州方向的國軍主力感受到華野對其構成的巨大威脅,因為國民黨軍的主力都擺在豫東、淮北一線,並將徐州作為部署的核心地帶。

因此北邊的粟裕時刻對他們產生威懾,國軍開始出現不安的情緒,擔驚受怕解放軍突然襲擊。因此為了扭轉國民黨軍的劣勢,部隊主官進行戰略籌劃,負責這一任務的正是徐州剿總副司令長官兼第二兵團司令的杜聿明。

杜聿明認真研究了濟南戰役,認為華東野戰軍的實力並不是很強,雖然攻克濟南,但付出了巨大代價,部隊需要大量的休整才能恢復戰力。因此徐州的整體實力是高於華野的,甚至還能主動出擊奪回濟南。

濟南作為連接南北的要塞,失守後長江以北的國軍再也沒有緩衝的區域,要麼頂住進攻,要麼被趕進長江。

可是杜聿明唯一擔心的是,假如真的進攻濟南,那劉鄧率領的中野就會拿下徐州,這是他最頭疼的地方。從這也能看到毛主席的先見之明,讓劉鄧大軍像一把刀子一樣插在大別山,對整個態勢都產生深遠影響。

鑑於此,杜聿明見招拆招,制定了一個環環相扣的戰略計劃。

首先,要趁華野休整之際集結優勢兵力,向北進攻,以奇襲的閃電戰術迅速殲滅魯南和魯西南的兵力,因為這是離徐州最近的力量,難度不是很大。

其次請求華中剿總派出主力幫忙打援,在豫南、豫西南牽制住劉鄧大軍,並且徐州剿總也會派兵前去協助,形成夾擊之勢。這招相當惡毒,華中的白崇禧的確按照杜聿明所說,突然發動對豫西南的掃蕩,想要制止中野的行動,但是劉伯承和鄧小平看破了他的想法,根本沒有搭理他們,全力向徐州方向機動。

最後是拿下魯南的華野一部後,按兵不動靜待共軍華野部隊前來,等到他們疲於行軍打個措手不及,進而收復濟南,退而可保徐州安全。

杜聿明的三步走層層關聯,不多不少,將國軍的實力發揮到了極致,這也與粟裕擔心發生的最糟糕情況不謀而合。他也賭了一把,不相信國民黨部隊會有深諳兵法的高級將領,也不相信白崇禧會乖乖聽杜聿明指揮。

儘管如此,他還是在指揮上留有後路,不敢大意。他深知經過濟南戰役和豫東戰役後,我軍傷亡也不少,部隊需要充足的補給,我方的後勤遠遠比不過國民黨的情況。

因此粟裕從沒想過對整個徐州國軍部隊施壓,僅僅針對黃百韜兵團或邱清泉兵團,因為這兩個都是國軍的精銳,只要破其一部就會起到連鎖反應。

因為粟裕估計到,如果真的要和整個徐州兵團硬碰硬,必須要與華野配合,並且雙方都要拼了全部家底才行,那時候華中的白崇禧在外圍就有了地理優勢,那這場超級大決戰鹿死誰手真的就不好說了。

如此說來,杜聿明真的能像自己說的那樣向魯南、魯西南華野發起進攻,那粟裕就會處在進退兩難的境地。把戰場帶到山東,解放軍的後勤就會面臨毀滅性打擊,大家熟知淮海戰役是老百姓用車推出來的,而且大多為山東農民,因此在山東發動大兵團戰役,山東老百姓根本無力為後勤做出有效保障。

就在這時,東北戰場風雲四起,衛立煌根本抵抗不住東北聯軍的瘋狂進攻,不需要多久,國民黨在東北的據點就會被一掃而空。無奈之下蔣介石調派杜聿明前往東北指揮作戰,把徐州留給了劉峙指揮。

他當時顧不得考慮徐州,其實這裡也淪為了戰爭的漩渦,北邊的粟裕和西邊的劉鄧都虎視眈眈的盯著徐州,情況比東北好不到哪去。更別提劉峙個人的指揮水平,就連自己的同僚都在背後諷刺他毫無指揮經驗,比豬強不到哪去。

因此杜聿明離開以後,雖然把自己的謀劃交代給了劉峙,基本上後者沒有遵循他任何想法,徐州的軍事行動也基本停止,更沒有主動出擊了,這讓粟裕暗自欣喜,部隊有了休整的時間。

二、杜聿明懷疑郭汝瑰是間諜

杜聿明到東北挽回敗局,但是東北攻勢太猛,解放軍根本沒有給他喘息的機會,於是在1948年10月底眼看無力回天,杜聿明只好在葫蘆島組織殘兵後撤,希望能保住有生力量,企圖東山再起。

與此同時蔣介石也在徐州調兵遣將,制定出徐蚌會戰的戰役,他計劃將徐州一線的國軍向南移動,撤到淮河南岸,把蚌埠作為戰役的核心區域,拋棄徐州,避免遭受華野的近距離騷擾。徐州一線的部隊匯集在蚌埠和徐州一線,大約有60萬大軍,在與華野進行大決戰。

相比於杜聿明的三步走,這個決策和杜聿明的想法風馬牛不相及,完全是被動防守態勢,按照這種打法,完全中了共軍的圈套。

因此他深知這場戰役必敗,就不願返回,藉口東北撤軍尚未完結,需要多留數日。其實他也是給自己留了後路,假若他率軍南撤,那麼會戰失敗後自己就成為第一責任人。

那麼等撤退結束以後,蚌埠成為戰役的核心,那麼戰略決策失誤就與自己沒有干係了。雖說是蔣介石下令的,但是總不能把戰敗的原因歸為最高統帥的,總要有人為失利負責。杜聿明深諳國民黨軍的為官之道,不會在這上面栽跟頭。

另外杜聿明一直對郭汝瑰保持懷疑,因為郭汝瑰是當時國民黨國防部作戰廳的首長,這些決策都是他負責提交給蔣介石的。

更有意思的是,他在1928年加入了中共,中間有段時間與黨失聯,但是在解放戰爭期間恢復了聯絡。

因此很多機密情報都是從他這裡傳出來的,並且其出色的指揮能力得到陳誠信任,從而接近了蔣介石。杜聿明對此人保持高度懷疑,可沒有發現有力的證據,只能向上級反映自己的猜測,但始終沒有成功。

畢竟那段時間情報虛虛實實,沒有人能完全相信空口無憑的猜測。郭汝瑰也不辱使命,利用蔣介石為我軍創造了大好的進攻條件。

三、杜聿明盯上了劉鄧大軍

儘管如此,杜聿明仍然對即將到來的大戰充滿自信,他認為憑藉強大的兵力和機械化軍團,配合戰術拿下華野和中野也不在話下。

戰役打響後,我軍先包圍住黃百韜兵團,粟裕命令主力前往徐州一線,牽制那裡大批敵軍無法支援。這步也是粟裕走的一招險棋,因為華野需要拼了老命才能和徐州剿總抗衡。

杜聿明則選擇更多,他可指揮的兵力更充沛,在徐州與華野主力作戰時,仍然能前往東線支援黃百韜。他相信粟裕撐不了多久的,只要多給點時間徐州就能打破華野的封鎖,迅速與黃百韜夾擊共軍。

西邊更有黃維兵團向阜陽靠攏,屆時就能與徐州國軍匯成一線,那對於解放軍來說就是致命的,到時候華野就會陷入三線作戰的境地,誰勝誰敗真的不好說。

粟裕用兵出神,他派出小部隊在徐州附近四處出擊,就連民兵和遊擊隊都打著主力的旗號攻城拔寨。

戰爭期間,徐州剿總司令部收到四面八法的情報,均報告自己遇到的是共軍主力部隊,這讓指揮部一籌莫展,不知道該如何應付。等到杜聿明從東北回來,戰爭已經開打,劉峙早已焦頭爛額,迅速匯報了當前的情況,想要杜聿明做出判斷。

杜聿明果然厲害,他料定不管哪裡是主力部隊,這場戰役的重點還是黃百韜軍團。杜聿明沒有被粟裕牽著鼻子走,因此他還是堅持自己先前的戰略,必須集中優勢兵力打掉一邊,才能把戰局扭轉過來。

但是現在不能打華野了,因為北邊已經行動,只能進攻西邊的中野,拿下劉伯承華野也不會有翻身的機會。他計劃黃百韜先挺住華野的進攻,然後分出徐州的主力攻打劉鄧大軍,閃電擊敗後再回來收拾華野。這裡杜聿明是拋棄徐州,然後派優勢兵力打敗中野部隊,這步棋走的相當妙。

假若正能按照他說的做,會出現三種可能:最好的就是黃百韜守住了,劉鄧被消滅。或者是黃百韜被消滅,但劉鄧也受重創,最糟糕的是黃百韜被消滅,又打不過劉鄧大軍。

但是作為剛回來的徐州剿總副司令,他沒有任何權力帶兵出擊,劉峙又是個不折不扣的庸才,嚴格按照蔣介石的命令,全力解救黃百韜軍團。

因此他根本不敢想竟然放棄營救反而攻打劉鄧大軍。劉伯承、鄧小平何許人也,哪會那麼容易取勝。

眼看第一個計劃被劉峙否決,杜聿明只能再出一計,迅速集結徐州部隊向東進發,解決圍困黃百韜的共軍,同時黃維軍團也向東挺進。

這個方案考慮到劉峙的擔憂,於是把解救黃百韜作為行動的中心,又為了保證徐州安全讓黃維派兵支援。這個計劃完全是防守戰略,但能保國民黨一時之全。

因此此方案上報南京後立即被批准,這時郭汝瑰冒著被暴露的風險,將情報傳遞給我軍。於是這個完美的計劃再次失去了作用,劉伯承注意到徐州方向的壓力減小,於是不再支援華野攻打徐州,轉而等待黃維軍團到來。

讓徐州遲遲等不到黃維的支援,華野得以攻破徐州。從而截斷了杜聿明的後路,黃百韜軍團成為了甕中之鱉,沒多久就被殲滅。

杜聿明被俘後想不通為什麼黃維沒有及時跟上,不然徐州也不會那麼快失守。因此在戰俘營又是自殺自殘,認為自己的戰術天衣無縫。

其實就連共軍將領,也非常佩服他的幾乎,怎奈有我方間諜配合,再加上國民黨部隊從上到下戰鬥力太差,無法完成杜聿明的戰略規劃,優勢變劣勢,被我軍生擒活捉。

後記

特赦後,在與對手探討戰術時,杜聿明告訴了我軍自己的第一次方案,如果蔣介石不會把他派到東北收拾殘局,那麼把守徐州的杜聿明絕對會主導整個戰場,至少粟裕不會那麼輕易拿下黃百韜軍團。

但這都是假設,國民黨軍隊太過腐敗,真正思考戰爭的軍官鳳毛麟角,大部分都在想著如何避免作戰,跟隨老蔣飛到臺灣避難。

歷史給人啟發,無論多麼偉大的人,身處時代前進的洪流中,縱有萬般神通也無濟於事。蔣介石的南京政府早已背棄人民,共產黨才是民心所向,所以戰爭都是由勝者書寫。

相關焦點

  • 淮海戰役期間,蔣介石和杜聿明的三大矛盾,註定了國民黨的失敗
    雖然國民黨政治上的反動性決定了其必然覆滅的命運,但在淮海戰役中,進行戰略決策和戰役部署的國民黨國防部(也就是蔣介石),和具體實施部署並實際指揮作戰的國民黨徐州「剿總」(也就是杜聿明)之間,也存在嚴重的分歧和矛盾,這就直接影響到了國民黨軍的作戰,也是國民黨在淮海戰役慘敗的重要原因。
  • 哪位國軍將領最能打?他是蔣介石的「救火隊長」,淮海戰役被俘虜
    先簡單的對此人進行一些描述,看看大家能不能猜出他的名字,他也是黃埔軍校的一期生,而在抗日戰場上最為著名的一戰就是崑崙關大捷,此戰他領導的國軍狠狠地打擊了號稱「鋼軍」的日軍第五師團,為此真可謂一戰成名,不過在後來的淮海戰役中,此人卻被我們解放軍所俘虜。
  • 淮海戰役國民黨為啥失敗,杜聿明道出真因,蔣介石只會搞人事
    淮海戰役是我黨與國民黨精銳的大決戰。在這場大決戰中,國民黨軍事支柱第五軍和第十八軍全部被圍殲。加上早就領盒飯的74軍以及東北被消滅的新一軍和新六軍,國民黨精銳部隊幾乎全部被消滅。那麼,這場大決戰蔣介石什麼態度呢?
  • 觀點:決定淮海戰役失敗的五個生死瞬間
    國民黨在大陸的敗亡,真正決定性的還是淮海會戰,國民黨雖然輸掉了遼瀋會戰和平津會戰,但只要能在淮海戰役中獲勝,基本還能夠維持江南半壁江山,淮海之戰的失敗則註定了它在中國大陸的徹底潰敗,所以,淮海戰役應該稱得上國共內戰決戰中的決戰。
  • 淮海戰役結束後,蔣介石麾下四位高級將領,各自結局如何
    不過,蔣介石為了贏得這場戰役的勝利,可是下了血本,把棺材本錢都押上了。投入了全部精銳之師,把能徵善戰之將也全部派上戰場,為他打天下。儘管,蔣介石很重視此戰,也下了血本,但淮海戰役最後的結局是蔣介石敗個精光,手中的精銳之師全軍覆沒。而蔣介石麾下四位高級將領,在淮海戰役結束後,他們各自結局如何?
  • 國軍老兵回憶淮海戰役:解放軍不要命的衝,不打是因為我們心軟了
    而國民黨軍在這次戰役中幾乎集結了附近的大部分精銳嫡系部隊,包括黃百韜兵團、黃維兵團,這些部隊幾乎全部是用鋼鐵武裝起來的部隊,另外還有杜聿明、邱清泉等名將坐鎮。從紙面實力而看,我軍處於全面的劣勢,幾乎沒有什麼獲勝的可能,那麼最後為什麼國民黨的精銳重兵集團會敗得如此徹底呢?通過參加過淮海戰役的國軍老兵回憶,我們或許能夠發現其中的答案。
  • 淮海戰役:國民黨軍到底輸在哪?「三個不定」註定其必輸無疑
    然而,此時我軍淮海戰役作戰命令已下達,粟裕根據戰場實際情況,提前兩天於11月6日發起戰役。  一邊是剛做出向徐州收縮的草草決定,一邊是已然發起戰役。國民黨軍的戰略和作戰指導何其滯後也!通過後來杜聿明等許多國民黨高級將領的回憶,他們根本沒有想到我軍會如此之快發起戰役。
  • 淮海戰役的三大階段資料大全
    戰役第二階段(11月23日至12月15日):殲滅黃維兵團,合圍杜聿明集團。根據淮海戰場態勢和華東、中原兩野戰軍的戰鬥情況,總前委提出第二階段以殲滅由平漢路遠道趕來增援而孤軍突出的黃維兵團為上策。中央軍委完全同意先打黃維兵團,並指出:「情況緊急時機,一切由劉陳鄧臨機處置,不要請示。」
  • 「淮海戰役決定失敗的五個生死瞬間」,全都沒有講到點子上!
    由於此計劃是杜聿明向蔣介石、何應欽直接匯報的,中共安插在國民黨國防部的兩位高級特工劉斐和郭汝瑰並不知情,所以華野方面對此基本上是一無所知,如果杜聿明的計劃真的付諸實施,毫無準備的華野方面肯定將面臨極大的困難,也肯定不會有後來的淮海戰役了。
  • 中國遠徵軍和淮海戰役的失敗是杜聿明的責任嗎?他都有什麼戰績?
    不得不說,在「城頭變幻大王旗」的軍閥割據時代,蔣介石麾下始終有一批忠於自己的將領,是蔣介石最大的成功之一。這也是為什麼蔣介石能在波雲詭異的民國時期,始終牢牢控制著國民政府。在這批以黃埔軍校出身為主的蔣介石死忠中,杜聿明的戰功和才華名列前茅。
  • 國軍5大將領,除杜聿明外,蔣介石最器重誰?
    一、杜聿明杜聿明是蔣介石麾下最熟悉的將領之一,著名的抗日將領,畢竟他不僅在國內打過仗,還去國外打過!中國遠徵軍的將領人才,而且還是唯一一個把林彪給為難住的將領,在東北地區如果他沒有被換下,很可能林彪還會吃他的虧。
  • 逐鹿中原的淮海大戰,看雙方指揮官,就知道蔣介石輸得一點都不冤
    我們的毛爺爺為了不耽誤戰機,成立了淮海總前委,其中有鄧公、陳老總、劉伯承元帥、粟裕將軍、譚震林,這五個人應該是淮海戰役的最高指揮官。關於淮海大戰的重大事件都由這五個人來決定。毛爺爺成立淮海總前委,目的是為了不耽擱時間,戰場上暫時發生的事情,都由這五個人商量,不用打報告,除非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要向上級報告。
  • 杜聿明被特赦,蔣介石大罵其為叛徒,杜聿明怒回7個字
    在抗日戰爭中,我國的國軍真的是不可小視的一股力量,他們曾經為了抗戰的勝利做出了十分重大貢獻,但是在解放戰爭中,很多的國軍卻成為了解放軍的俘虜,杜聿明就是其中的一位。因為改造的良好,1959年的杜聿明被特赦。而當時在臺灣的蔣介石在得知後,卻罵他為叛徒,杜聿明十分生氣的回了他7個字。
  • 白崇禧在淮海戰役為啥作壁上觀,坐視蔣介石精銳被全殲?
    淮海戰役前夕,蔣介石無人可用,於是任命白崇禧為華中剿總司令,白崇禧和李宗仁商議之後,接任了這個重任。 在淮海戰役開始後,白崇禧擁兵30萬,而且還有蔣介石麾下將領宋希濂等人也歸於白崇禧調遣,但在戰爭最膠著的時候,白崇禧按兵不動,養精蓄銳,很顯然,白崇禧是想坐視蔣介石精銳被一個一個消滅殆盡,這樣好讓他的桂系上位,,年近半百的蔣介石不顧年事已高的情況,坐著美齡號專機,經常在前線與南京之間飛來飛去。
  • 他是蔣介石五虎將之一的福將,淮海戰役後他的結局如何了
    蔣介石能成為國民政府實際上的首腦,除了他過人的手段之外,還在於他手下有一批得力的幹將,我們知道蔣介石起家靠的是黃埔系,但是他的黃埔學生在這幾個人面前還是要靠後,這幾個人就是蔣介石軍事集團中的五虎將,或者說是蔣介石的五虎將,他們分別是:「幹將」陳誠、「忠將」顧祝同、「福將」劉峙、「飛將
  • 淮海戰役:杜聿明裝成處長,讓他寫其他處長名字,卻掏出派克金筆
    淮海戰役:杜聿明裝成處長,讓他寫其他處長名字,卻掏出派克金筆新中國成立之前的最後一場戰爭叫做解放戰爭,在這解放戰爭裡面,有著非常著名的三大戰役,平津戰役,淮海戰役,遼瀋戰役,這三場戰役的勝利代表著我們已經是即將完成這場戰爭的勝利,今天小編就帶領著大家來看一看這場淮海戰役。
  • 淮海戰役勝利的原因!
    淮海戰役,是三大戰役中,犧牲最多,殲敵最多,影響最大,戰爭樣式最複雜的一場戰役!對中國人民解放戰爭有決定意義!在1951年2月,劉伯承和陳毅受到毛主席的委託, 向尤金做介紹的時候,明確的概括出淮海戰役能夠勝利的主要原因!
  • 打淮海戰役是誰提出來的?不是主席,而是他!
    然而,就在濟南戰役還在激烈進行的時候,粟裕就已經開始考慮下一步的戰役目標——濟南戰役結束再去打哪裡,如何打。在濟南戰役進行時,粟裕敏銳地發現徐州增援的敵軍,遇到華野阻援部隊後,就在陣地前徘徊,一不敢北上,二與華野主力大交戰。
  • 明明已經產生懷疑,杜聿明為什麼沒有揭發地下黨郭汝瑰?
    不過國民黨內部也不是沒有聰明人,徐州「剿總」副總司令杜聿明很早就懷疑郭汝瑰是地下黨員。淮海戰役期間,杜聿明甚至因為懷疑郭汝瑰而實施「反間計」,差點讓郭汝瑰將軍犯下重大歷史錯誤。既然杜聿明懷疑郭汝瑰將軍到如此程度,那麼他為什麼不在蔣介石面前揭發郭汝瑰是地下黨呢?
  • 杜聿明的兒子,收到蔣介石特批的500美元,心灰意冷做出傻事
    淮海戰役第三階段,國民黨徐州「剿總」副司令杜聿明被解放軍包圍在陳官莊一帶,不久後杜聿明的30萬大軍兵敗如山倒,杜聿明本人也被解放軍俘虜。杜聿明被俘後,消息很快就傳到國民黨後方,當時身處上海的杜聿明的妻子曹秀清立刻帶著3000美元前往南京,要求面見蔣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