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決定淮海戰役失敗的五個生死瞬間

2020-12-13 中安在線網站

  國民黨在大陸的敗亡,真正決定性的還是淮海會戰,國民黨雖然輸掉了遼瀋會戰和平津會戰,但只要能在淮海戰役中獲勝,基本還能夠維持江南半壁江山,淮海之戰的失敗則註定了它在中國大陸的徹底潰敗,所以,淮海戰役應該稱得上國共內戰決戰中的決戰。

  淮海戰役是三大戰役中國民黨軍拼得最狠的一場,整個戰役中雖然也有個別部隊的成建制叛變,但至多也只是軍一級,而且還基本都是雜牌部隊,基本上所有參戰的蔣介石嫡系部隊都戰鬥到了最後,即使在戰局最不利的情況下,也沒有出現遼瀋戰役中的長春鄭洞國部、瀋陽周福成部成兵團建制的繳械投降的情況,而平津戰役中傅作義守北平,一次性就不戰而降二十多萬。

  淮海戰役也是三大戰役中國共兩軍傷亡最大、戰鬥最為殘酷的一個。國民黨軍在淮海一戰中有兩個兵團司令官戰死(2兵團司令邱清泉、7兵團司令黃伯滔),軍長、師長以下戰死者數十計,其作戰的堅決程度是整個國共戰爭中絕無僅有的。而中共軍隊方面為了勝利也是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淮海戰役是人民解放軍在三大戰役中傷亡最大的一個,其傷亡人數比其他兩個戰役加起來的總和還要多。

  現在回頭看淮海戰役雙方的成敗得失,每個人都會有每個人的觀點。我只是感慨國民黨在此次戰役中,曾經有那麼多次機會改變歷史的命運,卻一個也沒有抓住。

  一、1948年十月初,實際負責國民黨徐州剿總指揮的杜聿明秘密制定了一個計劃,趁華野濟南之戰後正在休整,由武漢白崇禧部牽制中野東進,集中徐州四個主力兵團向山東華野發動閃電進攻,以祥攻濟寧而收復濟南,具體計劃是:邱清泉第二兵團和孫元良第十六兵團由商邱、揚山向濟寧、兗州疾進;黃伯韜第七兵團和李彌的第十三兵團新安鎮、曹八集向北攻擊前進,吸引華野主力並逼迫其在滕縣附近決戰。由於此計劃是杜聿明向蔣介石、何應欽直接匯報的,中共安插在國民黨國防部的兩位高級特工劉斐和郭汝瑰並不知情,所以華野方面對此基本上是一無所知,如果杜聿明的計劃真的付諸實施,毫無準備的華野方面肯定將面臨極大的困難,也肯定不會有後來的淮海戰役了。但是蔣預定發起戰役的十月十五日這天,蔣軍東北錦州失守,慌亂之中蔣把杜調往東北救火,而徐州的主將劉峙偏偏又是個庸才,從十月十五日到十一月六日這二十天的時間裡邊竟然毫無理由地命令四個兵團原地待命,坐等粟裕清醒過來並施以重拳。

  二、劉峙是個庸才蔣介石也不是不知道,所以蔣介石在十月二十日的會議上徵求了白崇禧的意見後,提議由白統一指揮徐州和武漢部隊,以對付劉伯承和粟裕的聯合攻勢,在當日的會上白滿口答應,並主動提出讓桂系主力張軫第三兵團開赴徐州作戰。不料到了十月三十日白又突然變卦,堅決不肯負責統一指揮,蔣介石臨戰前遲遲不能夠確定主帥是其徐蚌會戰慘敗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而白崇禧的臨時拆臺對淮海戰役的影響是很致命的,甚至超過了劉峙在指揮上的無能。

  三、徐蚌會戰中共軍史上叫淮海戰役,按早先毛澤東的作戰計劃是第一步向運河線的淮陰、寶應、高郵守軍攻擊,爭取消滅蔣第一綏區周巖部;第二步向隴海路東段的海州、連雲港進攻,全殲蔣第九綏區李延年部,這叫先取淮陰後打海州,故稱為淮海戰役,整個計劃比後來的實際戰局小得多。當時無論是毛澤東還是前線的劉伯承、粟裕都沒有那麼大的野心想一口吃掉徐州五十萬蔣軍,淮海戰役的真正發起人是兩位國民黨軍中將張克俠、何基灃。十一月七日華野部隊正在按原計劃發起進攻的時候,這兩個中將突然異想天開地帶領部隊向中共投降,從而也改變了中國現代史的方向。

  張克俠、何基灃帶走的雖然只有兩萬雜牌軍,但是對整個戰局的影響卻是決定性的,粟裕的應變能力在此時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他未等西柏坡的指示,命令華野7、10、13三個縱隊臨時變向,一槍不放就佔領了原來張克俠、何基灃的防區,築有完整工事的臨城、棗莊、賈汪、臺兒莊全部落入共軍手裡,10縱直抵徐州西北三十裡的茅村鎮,控制了引河鐵橋,佔領隴海路上的大許家車站,在一夜之間就輕而易舉地切斷了黃伯韜第七兵團十二萬人的退路。

  一招失誤,滿盤皆輸,張克俠、何基灃兩人出人意料的投降改變了徐蚌戰場國共兩軍的命運,導致國民黨軍淮海一開戰就處於一個極端不利的局面,以後雖竭盡全力無法扭轉乾坤,最終敗走陳官莊。

  四、如果蔣介石和劉峙在1948年11月初那幾天裡邊能夠有多一點的自信心,也許淮海戰役和中國現代史都要重寫。當時國民黨軍從各方面得到的情報都表明劉伯承部十萬人正在宿縣以西地區集結,當時杜聿明和邱清泉這兩位少壯派都主張以邱清泉第二兵團、孫元良十六兵團會合黃維的第十二兵團共三個兵團(其中兩個是國民黨王牌兵團)先擊破劉伯承部六個縱隊,然後回師向東,同解放軍華野決戰,以解黃伯韜之圍。如用這個方案,蔣軍可以馬上從現有態勢發起攻擊,以三個兵團的絕對優勢,用7-9天的時間擊敗中野6個縱隊。如能夠做到這一步,只徐州會戰的第一回合,就能夠取得勝利。但是蔣介石和劉峙對黃伯韜守碾莊的信心不足,劉峙甚至認為黃伯韜至多只能夠守一周,所以否決了杜聿明的主動進攻的方案。實際上粟裕從十一月九日開始,動用了最能夠攻堅的五個縱隊日夜不停地輪番攻擊,整整打了兩個星期才解決問題,蔣介石在這種關鍵時刻過於瞻前顧後,從而也失去了最有可能反敗為勝的一次機會。

  五、看了電影《大決戰。淮海戰役》後,我很有點為郭汝瑰鳴不平,這位當時的中華民國國防部作戰廳長對於中共能夠在淮海戰役中取勝的貢獻被完全埋沒了。實際上,郭廳長在這場戰役中的貢獻決不亞於劉鄧粟等人,至少如果沒有郭汝瑰的精心策劃,杜聿明是完全能夠帶領邱李孫三個兵團撤到淮河以南的。

  杜聿明十一月三十日從徐州撤出來的時候,粟裕幾乎是絕望了,電影《大決戰.淮海戰役》裡邊專門有一個情節對此有很深刻的描述。郭汝瑰在這個關鍵時刻說動蔣介石迫使杜聿明改變行軍路線和行軍計劃,從而使杜部陷入粟裕的重圍,事已至此,一切都如推石下河不可扭轉了。

相關焦點

  • 「淮海戰役決定失敗的五個生死瞬間」,全都沒有講到點子上!
    所謂「淮海戰役決定國民黨失敗的五個生死瞬間」,似是而非,全都沒有講到點子上!老周摘要:近日網上出現了一篇「淮海戰役決定國民黨失敗的五個生死瞬間」,貌似很有道理,但仔細一分析,完全是似是而非,全都沒有講到點子上!
  • 國民黨內部哪些矛盾的演變決定了其在淮海戰役中的失敗?
    淮海戰役國民黨的失敗輸的徹徹底底,這次的慘敗無疑讓國民黨失去抵抗的機會。而國民黨內部矛盾也進一步升級。當然,淮海戰役的失敗也取決國民黨政治內訌,那麼是什麼內訌?導致國民黨軍在淮海戰場失敗?  而且徐蚌戰場的態勢對國民黨軍極為不利,一旦會戰失敗,白崇禧就要負責。因此白崇禧決定在漢口靜觀風向,坐收漁翁之利。在淮海戰役前後,白崇禧還極力阻止蔣介石從華中地區調兵增援淮海戰場。在戰役第二階段,從華中增援徐蚌戰場的蔣介石的嫡系主力部隊十二兵團在雙堆集被圍。而此時國民黨軍在其他地區已經無兵可調,蔣介石於是電令白崇禧調桂系的第三兵團去解圍,白崇禧堅決不同意。
  • 淮海戰役勝利的原因!
    淮海戰役,是三大戰役中,犧牲最多,殲敵最多,影響最大,戰爭樣式最複雜的一場戰役!對中國人民解放戰爭有決定意義!在1951年2月,劉伯承和陳毅受到毛主席的委託, 向尤金做介紹的時候,明確的概括出淮海戰役能夠勝利的主要原因!
  • 淮海戰役,一場只會勝利不會失敗的戰役
    在新中國建立過程中,在中國人民艱苦卓絕的反帝反封建反獨裁的鬥爭過程中,有那麼一場戰役至今仍熱為人所津津樂道,反覆推演,並不斷提出如果如何如何,最後的結局會如何如何之類的論斷,甚至有不少人會為此扼腕嘆息,這場戰役就是著名的可謂之決戰之決戰的淮海戰役。
  • 幾十萬小推車如何決定了淮海戰役的勝負?
    戰役後期,杜聿明部被圍困,糧食吃光,殺騾馬充飢。時值冬天,他們就以汽車輪胎、電線桿、手榴彈木柄、降落傘等作燃料,甚至墳墓裡的棺材也挖出來。幾乎所有給養都靠空投。 即使在這種情況下,當官的把空投下來的香菸、糧食、饅頭搶來囤積起來,一支香菸要一塊銀元,一張大餅要五塊銀元。
  • 淮海戰役期間,蔣介石和杜聿明的三大矛盾,註定了國民黨的失敗
    大家都知道淮海戰役是解放戰爭中決定中國命運的戰略決戰,在這場國共雙方規模空前的軍事較量中,國民黨軍遭到了徹底的失敗。雖然國民黨政治上的反動性決定了其必然覆滅的命運,但在淮海戰役中,進行戰略決策和戰役部署的國民黨國防部(也就是蔣介石),和具體實施部署並實際指揮作戰的國民黨徐州「剿總」(也就是杜聿明)之間,也存在嚴重的分歧和矛盾,這就直接影響到了國民黨軍的作戰,也是國民黨在淮海戰役慘敗的重要原因。
  • 淮海戰役的失敗,成為壓死國民黨的最後一根稻草
    大家都知道解放戰爭中我們解放軍和國民黨部隊發生了三次重要的戰役,其中的淮海戰役成為了壓死國民黨的最後一根稻草。淮海戰役當時蔣介石為了能夠保住自己北方的基業,直接派出80萬的兵力和解放軍進行一場大決戰,而我們的華野和中野也都將指揮部設置在前線,因為這一場戰鬥不能輸。
  • 「小推車推出來的勝利」——紀念淮海戰役勝利70周年
    擁有現代化運輸工具的國民黨軍,依然難逃失敗的厄運。淮海戰役規模之大,時間之長,敵我參戰兵力之多,戰局發展變化之快,人民支前之踴躍,戰果之輝煌,均前所未有。浩浩蕩蕩的幾百萬支前大軍,為後人留下了許多感天動地、震撼人心的故事:作為543萬支前民工的代表唐和恩,他和鄉親們推著獨輪車,冒著飛機的襲擾,把糧食、彈藥運到前線,他的足跡遍布蘇魯皖三個省,行程2500多公裡,在他隨身攜帶的竹竿上,密密麻麻地刻著88個大小城鎮和村莊的地名;在徐州,一對新婚夫婦支前,妻子抬擔架,丈夫運炮彈,為防犧牲後找不到對方,兩人互換了腰帶,那既是愛情的信物,也是生死的見證
  • 淮海戰役國民黨為啥失敗,杜聿明道出真因,蔣介石只會搞人事
    淮海戰役是我黨與國民黨精銳的大決戰。在這場大決戰中,國民黨軍事支柱第五軍和第十八軍全部被圍殲。加上早就領盒飯的74軍以及東北被消滅的新一軍和新六軍,國民黨精銳部隊幾乎全部被消滅。那麼,這場大決戰蔣介石什麼態度呢?
  • 淮海戰役蔣介石失敗的原因,不聽一人,錯用一人,不用一人!
    先來說一下淮海戰役中,不聽一人的意見是那一人。他就是白崇禧,1950年4月2日,蔣介石約白崇禧等聚餐,談笑言歡之際,內心想的卻是:彼雖表示歸誠,但完全無法相信。
  • 淮海戰役的三大階段資料大全
    毛澤東指出,何張起義是淮海戰役的第一個大勝利。經過激烈戰鬥,至22日,全殲黃百韜兵團,擊斃兵團司令官黃百韜,取得淮海戰役的第二個大勝利。劉峙哀嘆:「黃兵團覆沒,所謂徐州會戰的命運已經決定了」。在華東野戰軍圍殲黃百韜兵團的時候,中原野戰軍舉行徐蚌線作戰,於11月16日攻克戰略樞紐宿縣,孤立了徐州。同時,將由平漢路東援的黃維兵團阻止在宿縣西南南坪集地區。
  • 光亭:淮海戰役國民黨軍隊的士氣是如何垮掉的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光亭】 淮海戰役是大決戰三大戰役中唯一國民黨軍在兵力上佔據優勢的,通常都是說80萬對60萬。雖然80萬隻是帳面的數字,有些編制上的部隊並沒有參戰,如第1綏靖區的5個軍10個師約10萬人,屬於徐州「剿總」的作戰序列,也被算在80萬人以內,但並沒有參戰。
  • 淮海戰役的「淮海」,你知道到底指哪裡嗎?
    而在江蘇,還有一個被忽視的地理概念「淮海」,其複雜性不亞於「江南」,但探究者不多。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背景下產生過不一樣的「淮海」。江蘇13個省轄市都曾在某一段時期成為過「淮海城市」。,很多人會想到淮海戰役與淮海經濟區。
  • 淮海戰役結束後,蔣介石麾下四位高級將領,各自結局如何
    以上這幾位都是淮海戰役雙方主要指揮官。這場戰役是從1948年11月6日到1949年1月10日結束。前後分為三個階段,每一個階段的戰役,華野與中野全體將士們都會殲滅敵軍一支王牌兵團與者擊斃司令員。而這些部隊與將領都是屬於蔣介石的嫡系。
  • 淮海戰役:國民黨軍到底輸在哪?「三個不定」註定其必輸無疑
    然而,此時我軍淮海戰役作戰命令已下達,粟裕根據戰場實際情況,提前兩天於11月6日發起戰役。  一邊是剛做出向徐州收縮的草草決定,一邊是已然發起戰役。國民黨軍的戰略和作戰指導何其滯後也!通過後來杜聿明等許多國民黨高級將領的回憶,他們根本沒有想到我軍會如此之快發起戰役。
  • 學者:淮海戰役,徐蚌會戰,哪個更準確?
    淮海戰役,是上個世紀40年代末的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也就是解放戰爭)中,人民解放軍中原、華東兩大野戰軍聯合實施的一次戰略大決戰。這場戰役,以中原、華東兩大野戰軍殲滅了國民黨軍徐州劉峙集團主力而告結束,因而對全國戰局產生了至關重要的重大積極影響。
  • 淮海戰役如何動員出幾十萬小推車
    戰役初期,民眾支前熱情並不高,怪話也多淮海戰役戰前饒漱石一再強調要動員百姓支前,保證戰勤需要其實,從謀劃打淮海戰役之日起二是有些幹部是靠欺騙等手段動員百姓出工,比如豫皖蘇分局總結淮海戰役時提到:「戰役初期,幹部思想落後於群眾,用欺騙辦法,自設難關,越解釋群眾越懷疑,逃亡很多,如五分區擔架,先說到扶溝三五天的任務,又說到亭州,又說到永城,每逢一關,逃亡一批,到前方者不及百分之三十。」為保證淮海戰役中的糧食、彈藥供應,戰勤部門和地方政府須想盡辦法改變這些狀況。
  • 中國礦業大學主題教育傳承發揚淮海戰役精神
    交匯點訊 「在日常工作中當好淮海戰役精神的忠實守護者、堅定傳承者和自覺實踐者,紮實推進各項事業穩健發展,高質量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近日,聽完淮海戰役烈士紀念塔管理局局長蔣越鋒講授的專題黨課,中國礦業大學建築與設計學院副院長姚君教授表示。
  • 他是蔣介石五虎將之一的福將,淮海戰役後他的結局如何了
    這五個人在國軍中各個是身居高位,最低也擔任過戰區以及以上的高官,他們能夠成為蔣介石軍事集團中的五虎將,自然是有過人之處,其中劉峙被稱之為福將。劉峙,1892年6月30日,劉峙出生於江西省吉安縣廟背村的一戶農民家庭,父親早年就被惡霸打死,後來他跟著繼父生活,1907年,劉峙決定投筆從戎,考入湖南陸軍小學第三期,後來還在河北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學習,保定軍校在當時可謂是金字招牌。
  • 決定拿破崙失敗命運的三大戰役,滑鐵盧戰役不算其中之一
    提到拿破崙的失敗,許多人都會想到滑鐵盧戰役。人們總是認為滑鐵盧是拿破崙失敗的最關鍵戰役。後來,人們常常用「滑鐵盧」一詞來代表某人的事業從巔峰跌入深谷。滑鐵盧戰役是拿破崙最後的一次戰役,此後拿破崙就被流放到了聖赫倫那島,法蘭西第一帝國正式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