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淮海戰役勝利70周年紀念日。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當我們翻開塵封70載的珍貴檔案,探尋國共兩黨在淮海戰場上戰略對決的制勝之道時,由衷感到,一輛小小的獨輪車,竟然是推動歷史車輪滾滾向前的力量源泉。
1
70年前的徐淮平原,大雪。被人民解放軍團團包圍的國民黨軍杜聿明部,糧食燃料皆無,空投時斷時續,官兵怨聲載道。但杜聿明一度很不以為然,他訓斥部下,「我方時有空投,境況尚且如此,共軍別說飛機,連汽車都沒有,他們幾十萬大軍也要吃飯,包圍我軍,他們就能扛得住?」杜聿明錯得太厲害,人民解放軍確實沒有飛機,但他們,有人民的小推車。
淮海戰役期間,浩浩蕩蕩的人民支前大軍。
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自臨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區域內,人民解放軍與國民黨軍進行了一場被稱為「南線戰略決戰」的淮海戰役。在淮海戰役總前委的統一指揮調度下,中原、華東兩大野戰軍浴血奮戰,歷時66天,殲滅國民黨軍55.5萬餘人,創造出「60萬戰勝80萬」的戰爭奇蹟,為解放全中國奠定了勝利的基礎,永遠銘刻在中國革命的歷史豐碑上。
擁有現代化運輸工具的國民黨軍,依然難逃失敗的厄運。
淮海戰役規模之大,時間之長,敵我參戰兵力之多,戰局發展變化之快,人民支前之踴躍,戰果之輝煌,均前所未有。當勝利的喜訊傳到西柏坡,中國人民解放軍最高統帥毛澤東高興地說:「一鍋夾生飯,硬是一口一口地吃下去了!」遠在莫斯科的史達林獲知消息後,也情不自禁地說:「60萬勝80萬,這不僅是中國革命戰爭史的奇蹟,也是世界戰爭史上的奇蹟!」
奇蹟之所以為奇蹟,是因為數以千萬的支前民工和解放區人民群眾,堅定地站在60 萬人民解放軍的身後。他們用血肉之軀開闢了第二戰場、另一個前線,成為戰役制勝的重要原因。
陳毅在總結淮海戰役勝利的報告中指出:「淮海戰役取得偉大勝利的最後一個原因,是人民群眾的廣泛支前。支前民工達500多萬人,遍地是運糧、運彈、抬傷員的群眾。他們不惜傾家蕩產,歷盡艱辛,冒著槍林彈雨,忍著風雪饑寒,支援子弟兵作戰。這是人民解放軍的真正優勢。人民群眾用小車、扁擔保障了部隊作戰。」
2017年12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淮海戰役紀念館時深有感觸地說,革命勝利來之不易,靠有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的一大批將帥之才和戰鬥英雄,更靠人民的支持和奉獻。淮海戰役就是小推車推出來的勝利。我們要好好回報人民,讓人民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2
華中支前總動員令
在江蘇省檔案館館藏的數千份淮海戰役人民支前檔案中,深深地烙下了「人民偉力」的印記。
淮海戰役中,華東、中原、華北解放區億萬人民在黨的領導下,男女老少齊上陣,家家戶戶忙支前。前方需要什麼,後方就支援什麼,解放軍打到哪裡,人民就支援到哪裡,成了千百萬人民的自覺行動。
據不完全統計,戰役中共出動民工543萬人、大小車88萬餘輛、擔架20.6萬副、挑子30.5萬副、船隻8000餘只、牲畜76.7萬頭,籌集糧食9.6億斤,趕做軍鞋數百萬雙,運送彈藥300多萬噸,轉送傷員12萬多名,另有10餘萬青年參軍參戰。
泗沭縣王集區支前成績統計表
為了支援淮海戰役,人民群眾在蘇魯豫皖冀縱橫3000多公裡的作戰保障地域,搭建了旱路水路交織,兵站、民站、糧站、傷員轉運站星羅棋布的支前保障網。各村各戶的成年男人和婦女大部分都到前線抬擔架、運物資,有的甚至直接參戰。他們頭頂上有飛機轟炸,腳底下有地雷威脅,機槍火炮震耳欲聾,隨時有倒下的危險,但都擋不住他們一往無前的腳步。
中原野戰軍後勤部署圖
在淮海戰役中,數百萬有著不同口音的支前民工,從四面八方趕往戰場。民工們車上裝的是大米,肩上挑的是白面,自己吃的卻是紅高粱、紅辣椒、紅蘿蔔鹹菜。
浩浩蕩蕩的幾百萬支前大軍,為後人留下了許多感天動地、震撼人心的故事:作為543萬支前民工的代表唐和恩,他和鄉親們推著獨輪車,冒著飛機的襲擾,把糧食、彈藥運到前線,他的足跡遍布蘇魯皖三個省,行程2500多公裡,在他隨身攜帶的竹竿上,密密麻麻地刻著88個大小城鎮和村莊的地名;在徐州,一對新婚夫婦支前,妻子抬擔架,丈夫運炮彈,為防犧牲後找不到對方,兩人互換了腰帶,那既是愛情的信物,也是生死的見證。完成支前任務,妻子在一堆屍體中發現了自己的腰帶,背起丈夫踏上了回家之路;在邳縣,一家父子共同支前,途中兒子中彈犧牲,父親脫下棉襖把兒子的屍體裹上,輕輕地安放在一棵大柳樹底下,含著眼淚對兒子說:「兒啊,只要你不被狼吃了,爹回來一定給你買口棺材下葬」……
淮海戰役邳縣支前統計表
時任國民黨新七軍警衛手槍排排長的劉永慶曾由衷感嘆:「共產黨為什麼能贏得全國的勝利?完全是老百姓的支持。我經過了幾個戰役,我就深深知道,解放軍所有的『前送』和『後送』,什麼叫『前送』,就是把衣服糧食送到前面來,『後送』就是把傷員送到後面去,『前送後送』的整個過程,這個後勤部隊的過程,都是老百姓的小推車完成的。」
《第一批大米長徵七百裡送到前線》(1948年12月26日《新華日報》)
3
戰局從來都是政局的延伸,而人心向背,從來都是最大的政治。中國共產黨和人民的血肉聯繫,人民對革命戰爭的擁護支持,是淮海戰役取得勝利的根本保證。
蘇北支前司令部政治部民工服務證
人民群眾車輪滾滾支援前線,源自他們對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的高度信任和由衷擁護。土地改革使億萬貧苦農民獲得了土地,也使他們認識到共產黨是人民利益的忠實代表,並由此煥發出「一切為了前線,一切為了勝利」和「解放軍打到哪裡,我們就支援到哪裡」的極大激情。解放區的黨組織和人民政府「耕戰互助」「合理負擔」的方針政策,切實保護了人民群眾的支前積極性。「寧可自己挨餓,也要讓解放軍吃飽飯。」「就是傾家蕩產,也要支前!」成了老百姓自發的壯舉。江蘇兒女和山東、河南、安徽等解放區人民一起,以空前的熱忱和偉大的犧牲精神,全民支前、全程支前、全力支前、舍家支前,這就是人民戰爭的威力和偉力。
今天,淮海戰役這一史詩式的戰略決戰,已經勝利七十周年了。紀念這一戰役的偉大勝利,對當前依然有著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
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的勝利
1月9日上午,江蘇隆重舉行紀念淮海戰役勝利70周年儀式,省委書記婁勤儉在儀式上發表講話,強調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的勝利,要繼承發揚依靠人民為了人民的光榮傳統,自覺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繫,讓千千萬萬「小推車」投身新時代偉大徵程;同時更要用最真誠的赤子情懷服務人民,用最實在的發展成果回報人民,讓老百姓的日子一年更比一年好。
阜寧民工功臣模範登記表
70年前,在決定國家未來命運的關鍵時刻,中國最廣大的人民作出了他們的選擇,這個選擇創造了解放戰爭波瀾壯闊的歷史,締造了中華民族的光輝紀元,並時刻提醒在此者、未來者——
人民的選擇!
人民的勝利!
人民必勝!
由江蘇省檔案館、徐州市檔案館、淮海戰役紀念館聯合編纂的《人民必勝——淮海戰役支前檔案選編》,即將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
作者:周雲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