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淮海戰役是用「小推車」推出來的,原因其實很簡單

2020-12-22 丁姑娘講歷史

大家都知道淮海戰役勝利後,陳毅曾深情地說:「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這句話的表面意思是,人民群眾從人力、物力等方面積極支援淮海戰場,正式在在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下,解放軍才最終打垮了國民黨軍隊,贏得了淮海戰役的勝利。那麼淮海戰役期間,人民群眾到底給了解放軍多大的幫助和支持呢?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

古人有云: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行軍打仗最重要的是後勤補給。淮海戰役期間,國共雙方都出動了大兵團作戰,解放軍兵力有60萬,國民黨兵力有80萬,再加上戰爭所需武器彈藥糧食等輜重,使得淮海戰役成為歷史上規模數一數二的大決戰。就雙方運輸條件來講,解放軍肯定是不如國民黨軍隊的,所以解放軍的戰術就是切斷國民黨軍隊之間的聯繫,採取分割包圍的方式,在碾莊圍殲了國民黨黃百韜兵團,在雙堆集圍殲了國民黨黃維兵團,在陳官莊圍殲了國民黨杜聿明集團(有邱清泉兵團、李彌兵團和孫元良兵團)。

當時,解放區的人民群眾在共產黨的帶領下自發的使用自己家的小推車,幫助解放軍向前線運送糧食、棉被物資,甚至是幫助解放軍運輸武器和彈藥,因此出現了浩浩蕩蕩的小推車大軍,這也充分說明了共產黨領導下的解放區人民對於解放軍和共產黨的愛戴,也從側面反映了國民黨的不得人心。據統計,當時參與支援的人民群眾總計達到二百三十多萬人,他們長途跋涉,夜以繼日地用扁擔挑、小車推、大車拉、毛驢馱等方法把糧彈運到前線。下雪的時候,路滑難行,拉大車的牛腿斷了,民工就拉著大車繼續走,千裡迢迢地把糧食送到前線,可自己卻捨不得多吃一粒糧食。他們冒著飛機轟炸,炮火殺傷的危險,堅決完成任務。他們腳上像擦了油一樣,越走越快,和解放軍並肩前進。

淮海戰役後期,解放軍戰士能夠吃上肉,吃上細糧,作戰士氣高昂;而被重重包圍的國民黨軍隊只能忍飢挨餓,士氣低落,只能靠飛機空投物資來維持,隨著包圍圈越來越小,很多空投物資都落到了解放軍的陣地上。國民黨軍隊面對著饑寒交迫的窘境,加上解放軍的政治攻勢,很多成建制地投誠起義,很多國民黨士兵都偷偷跑到解放軍陣地投降。為什麼,就是為了有口吃的,有時候這在戰場上比飛機大炮還管用。

最後,國民黨軍隊無奈之下只能選擇分散突圍,分散突圍就造成了戰鬥序列完全混亂,解放軍也就能夠在傷亡較小的情況下消滅國民黨軍隊。據統計,整個淮海戰役期間,解放軍消滅國民黨軍隊共55萬多人,其中,被俘虜的就有32萬多人,投誠起義的有6萬多人。如果國民黨這些軍隊抱成團,物資供應充足,憑著武器上的優勢拼死抵抗的話,那麼解放軍要取得最終的勝利,必然會付出更大的代價。總之,淮海戰役在解放軍兵力弱勢的情況下取得了偉大的勝利不能不說這是一個奇蹟,從中也可以看出民心的向背是戰爭勝負的風向標。毛澤東主席曾經說過,歷史是人民創造的,只要得到人民的擁護就能打倒一切來犯之敵。

相關焦點

  • 「小推車推出來的勝利」——紀念淮海戰役勝利70周年
    淮海戰役規模之大,時間之長,敵我參戰兵力之多,戰局發展變化之快,人民支前之踴躍,戰果之輝煌,均前所未有。當勝利的喜訊傳到西柏坡,中國人民解放軍最高統帥毛澤東高興地說:「一鍋夾生飯,硬是一口一口地吃下去了!」遠在莫斯科的史達林獲知消息後,也情不自禁地說:「60萬勝80萬,這不僅是中國革命戰爭史的奇蹟,也是世界戰爭史上的奇蹟!」
  • 幾十萬小推車如何決定了淮海戰役的勝負?
    解放戰爭三大戰役中,淮海戰役是國共兵力最接近、傷亡最為慘烈的一次。 這些民工用挑子、擔架、小車和大車(小推車號稱88萬輛,擔架31萬副)等原始運輸工具,在淮海戰役的各個戰場上,構建了一條條從前線到後方完整的運輸鏈。
  • 人民群眾用小推車推出來的勝利
    原標題:人民群眾用小推車推出來的勝利   淮海戰役烈士紀念塔屹立於江蘇省徐州市鳳凰山東麓,面東朝陽,氣勢恢宏。塔高38.15米,由塔帽、塔徽、塔身、塔基等幾個部分組成。陳毅審閱並與劉伯承、李先念商討後,同意建塔設計方案,並在上報的「淮海戰役紀念塔」塔名中增加了「烈士」兩字,至此紀念塔規劃設計最終確定。   1959年底,國家開始壓縮基建規模。紀念塔能否續建也提到議事日程。12月22日,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習仲勳就修建紀念塔問題向內務部轉達了意見,指出「淮海戰役紀念塔肯定應該修建」,同時要求「要把紀念塔擬修建的過程和必要報請中央的理由說一下」。
  • 淮海戰役:被推車推出來的勝利,幾十萬推車曾如何起到關鍵作用?
    淮海戰役作為解放戰爭當中最為關鍵的一場戰役,這場戰役的勝利也是體現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因為這場戰役同樣還有一個名稱:被小推車推出來的勝利,由此可見這場戰役當中小推車的作用之大,那麼當時的這幾十萬小推車是如何幫助解放軍取得戰爭勝利的?如此龐大的隊伍是如何合理安排的。
  • 淮海戰役如何動員出幾十萬小推車
    戰役初期,民眾支前熱情並不高,怪話也多淮海戰役戰前饒漱石一再強調要動員百姓支前,保證戰勤需要其實,從謀劃打淮海戰役之日起原因三:支前民工待遇差,常常吃不飽穿不暖。劉瑞龍在淮海戰役時的日記中說:「民工的供給是最大問題。糧食部署只是提一下,沒有固定來源及一定供給計劃。」正因為沒重視民工的吃飯問題,因此造成了「民夫吃不飽飯,且不及時。
  • 沂蒙遊記:在莒南縣農村,見到很多「久違」的小推車
    「淮海戰役是沂蒙老區人民用小推車推出來的。」這句話,相信沂蒙地區的朋友,都耳熟能詳。小推車,是農業社會時代的主要運輸工具。過去,公路、鐵路沒有現在這麼發達,甚至馬車都不太多。在農村,多數人們運送東西,都是靠著人力小推車。
  • 這輛小推車,從「菏」而來
    中國山東網2月9日訊 這場疫情,讓我想到了淮海戰役。淮海戰役期間,國共雙方都出動了大兵團作戰,解放軍兵力有60萬,國民黨兵力有80萬,再加上戰爭所需武器彈藥糧食等輜重,使得淮海戰役成為解放戰爭時期三大戰役之一。
  • 淮海戰役勝利的原因!
    淮海戰役,是三大戰役中,犧牲最多,殲敵最多,影響最大,戰爭樣式最複雜的一場戰役!對中國人民解放戰爭有決定意義!在1951年2月,劉伯承和陳毅受到毛主席的委託, 向尤金做介紹的時候,明確的概括出淮海戰役能夠勝利的主要原因!
  • 來到南沙,他才真正明白「小推車」的含義
    陳毅元帥說,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初次聽到這句話,儘管對「推出來」的勝利很自豪,我卻並沒有太深的感受,直到軍校畢業來到南沙,才真正體會到「小推車」的深刻內涵,它推的不只是物資補給,更是軍民深情。請看今日出版的《解放軍報》——
  • 「小推車」見證大國力量 - 解放軍報 - 中國軍網
    最近參觀了正在武漢舉行的「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抗疫專題展,「小推車」讓我印象深刻。 淮海戰役中,人民群眾用小推車向前線運送物資,形成滾滾支前洪流,保障部隊打勝仗。陳毅元帥曾說:「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推車推出來的。」
  • 升級版「小推車」再現徐州!
    我們不禁回望,在江蘇徐州這片熱土上,人們永遠銘記——70多年前,「淮海戰役」取得了勝利,500多萬支前民工匯成一股股強大的「參戰力量」,在「人民戰爭」中築起「小推車精神」。從此,「淮海戰役精神」特別是全民動員、全民參與的「小推車精神」,成為徐州這座英雄城市的一張亮麗名片,時時激蕩人心。
  • 淮海戰役蔣介石失敗的原因,不聽一人,錯用一人,不用一人!
    在解放戰爭中,蔣介石的百萬大軍卻在我軍裝備不良的條件下,節節敗退,事後他反思了一下戰爭中敗退的原因,總結出來錯不聽一人,錯用一人,不用一人!   先來說一下淮海戰役中,不聽一人的意見是那一人。他就是白崇禧,1950年4月2日,蔣介石約白崇禧等聚餐,談笑言歡之際,內心想的卻是:彼雖表示歸誠,但完全無法相信。
  • 打淮海戰役是誰提出來的?不是主席,而是他!
    對此,粟裕預測說:「只要濟南能解決,打援方面又取得勝利,則戰局可能迅速向南推移,今冬攻佔徐州之計劃似有極大可能。」他的這個建議,獲得了毛澤東等人的同意。於是,華野先休整,再攻濟打援成為定局。9月24日,在濟南戰役炮聲還沒有完全停息,粟裕即致電中央軍委,建議發起淮海戰役。電報說:「建議即進行淮海戰役。該戰役可分為兩階段:第一步以蘇北兵團(須加強一個縱隊)攻佔兩淮,並乘勝收復寶應、高郵,而以主力位於宿遷至運河車站沿線兩岸,以殲滅可能來援之敵。
  • 淮海戰役,一場只會勝利不會失敗的戰役
    這場戰役自始至終,都有著國軍的幻想、戰場帳面上兵力對比和我黨(軍)史都對此心有躊躇,而完全不似遼瀋、平津那邊志在必得。所以,這場戰役才有著如此的魅力,引無數仁人志士不斷復盤,乃至有人提出所謂的淮海戰役的幾大轉折點,以表達對此戰的關切。
  • 觀點:決定淮海戰役失敗的五個生死瞬間
    國民黨在大陸的敗亡,真正決定性的還是淮海會戰,國民黨雖然輸掉了遼瀋會戰和平津會戰,但只要能在淮海戰役中獲勝,基本還能夠維持江南半壁江山,淮海之戰的失敗則註定了它在中國大陸的徹底潰敗,所以,淮海戰役應該稱得上國共內戰決戰中的決戰。
  • 淮海戰役的「淮海」,你知道到底指哪裡嗎?
    ,很多人會想到淮海戰役與淮海經濟區。淮海戰役是解放戰爭三大戰役中最激烈的一場戰役。其地理區域以徐州為中心,涉及蘇、魯、皖、豫四省交界處,其中江蘇淮河以北地區都為淮海戰役涉及的戰區。其核心區域在淮海中心地帶的沭陽,當時的中共淮海區委、淮海區專員公署、淮海區行政公署機關駐地都在沭陽,當時的機關報就叫做《淮海報》。今天的淮海抗日根據地紀念館也位於沭陽縣。我們現在所說的「淮海戲」也是從沭陽發源起來的,後來擴散到蘇北各地。
  • 1948年,淮海戰役國民黨軍隊比解放軍多出20萬人,結果呢?
    在淮海戰役中,國民黨方面戰前布轄8個兵團(綏靖區)31個軍78個師又17個獨立團、一個空軍大隊。上述國民黨軍隊的總和加在一起還真有80萬。淮海戰役中,劉峙雖然為總司令,但實際擔負作戰指揮之責的則是副總司令杜聿明。杜聿明十一位非常了不起的軍事家,青年時畢業於黃埔軍校,作戰指揮能力極強,曾經在各大戰役中都有突出表現!當時解放軍不但人數不佔優勢,武器方面也處於下風。
  • 「淮海戰役決定失敗的五個生死瞬間」,全都沒有講到點子上!
    不料到了10月30日白又突然變卦,堅決不肯負責統一指揮,蔣介石臨戰前遲遲不能夠確定主帥是其徐蚌會戰慘敗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而白崇禧的臨時拆臺對淮海戰役的影響是很致命的,甚至超過了劉峙在指揮上的無能。」——既然知道在同一個戰場上有徐州和華中兩個剿總總部,為什麼早不合併指揮機構?
  • 他是蔣介石的「救火隊長」,淮海戰役被俘虜
    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自然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了,畢竟每個人心中的想法都不一樣,不過有個人可以說真的是非常的厲害,就連我們共產黨中的「戰神」粟裕大將都對他豎起大拇指,稱他是一個極其有軍事才華的人。 先簡單的對此人進行一些描述,看看大家能不能猜出他的名字,他也是黃埔軍校的一期生,而在抗日戰場上最為著名的一戰就是崑崙關大捷,此戰他領導的國軍狠狠地打擊了號稱「鋼軍」的日軍第五師團,為此真可謂一戰成名,不過在後來的淮海戰役中,此人卻被我們解放軍所俘虜。
  • 光亭:淮海戰役國民黨軍隊的士氣是如何垮掉的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光亭】 淮海戰役是大決戰三大戰役中唯一國民黨軍在兵力上佔據優勢的,通常都是說80萬對60萬。雖然80萬隻是帳面的數字,有些編制上的部隊並沒有參戰,如第1綏靖區的5個軍10個師約10萬人,屬於徐州「剿總」的作戰序列,也被算在80萬人以內,但並沒有參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