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十萬小推車如何決定了淮海戰役的勝負?

2020-12-20 騰訊網

全文共2628字 | 閱讀需5分鐘

古語有云: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行軍打仗最重要的是後勤補給。可以說,是幾十萬小推車推出了淮海戰役的勝利。

解放戰爭三大戰役中,淮海戰役是國共兵力最接近、傷亡最為慘烈的一次。華東野戰軍事後總結淮海戰役的勝利是「部隊打向前,小車推向前」的結果。那麼,小推車對戰役勝利的貢獻到底有多大?

實力對比

戰前,國民黨部隊共計約80萬人,其中包括「五大主力」的第5軍和第18軍,大部分是美械裝備。主要指揮官黃百韜、杜聿明、黃維均都是赫赫有名的戰將,他們麾下將士訓練有素,頗具戰鬥力。

杜聿明

解放軍方面主要是華東和中原野戰軍,約60萬人。雖然人數略處下風,但兩支部隊剛剛拿下濟南和鄭州這兩座城市,士氣正旺。指揮員層面,無論是總前委的鄧小平、劉伯承、陳毅、粟裕,還是各縱隊領導陳賡、陳錫聯、秦基偉等,也都身經百戰。

雙方實際戰鬥力,應該是不分伯仲。然而,另一支大軍的加入,徹底改變了這種均勢,勝利的天平開始傾向解放軍。

淮海戰役總前委合影,左起:粟裕、鄧小平、劉伯承、陳毅、譚震林

這支大軍就是由解放區老百姓組成的支前大軍。

小推車保障了戰略決戰

據統計,淮海戰役中解放軍共動用民力220多萬人,其中在一線直接隨軍隊一起行動的10萬餘人,二線保障的50多萬,後方161萬。

這些民工用挑子、擔架、小車和大車(小推車號稱88萬輛,擔架31萬副)等原始運輸工具,在淮海戰役的各個戰場上,構建了一條條從前線到後方完整的運輸鏈。

解放軍前進

具體來說,他們的貢獻主要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是運糧食。粟裕在回憶錄中坦承,糧食的供應,是淮海戰役取勝的一個關鍵。華野部隊開進時,每人攜帶三天口糧,其餘由支前機關和部隊共同在沿途設立糧站負責供應。每個供應站點都配備一定數量的民工和小車隨部隊行動。

粟裕

整個流程是:後方籌糧,由二線民工用小車運到一線隨軍糧站,再根據情況分配到各師設立的分站點。此舉保證了糧食隨部隊前進而前進,前方部隊基本沒有因為糧食問題而影響戰鬥力。

其次是運彈藥。本來,彈藥主要由部隊後勤協調地方運輸公司負責。戰役初期,這一運輸方式基本沒問題。後期,就像電視劇《亮劍》裡所描述的那樣,部隊在連續追擊戰中都打亂了,彈藥供應就出現了問題。

這種情況下,只好委託負責前線擔架運輸的民工把彈藥送到前線。好在,此時部隊呈分散狀態,彈藥需求量相對較小,加上繳獲敵人的彈藥,基本能保證戰鬥所需。

殲滅敵軍

第三是運傷員。在淮海戰場,解放軍傷亡約13萬人。幾乎所有傷病員及陣亡官兵屍體的運送第一步,都是由擔架和小車完成的。

戰後總結顯示,一線擔架數量比小推車多出一倍;二線,這一數字倒過來。這種情況可看出一線民工搶救傷病員任務之重。很多民工冒著敵人炮火,在不能抬也不能背的情況下,就趴在地上,再把傷員背到自己身上,馱著向前爬行。

小推車的背後,反映的是民心所向。戰役後期,杜聿明部被圍困,糧食吃光,殺騾馬充飢。時值冬天,他們就以汽車輪胎、電線桿、手榴彈木柄、降落傘等作燃料,甚至墳墓裡的棺材也挖出來。幾乎所有給養都靠空投。

即使在這種情況下,當官的把空投下來的香菸、糧食、饅頭搶來囤積起來,一支香菸要一塊銀元,一張大餅要五塊銀元。

國軍部隊

與此對比鮮明的是,臨沂地區的人民,寧肯自己吃糠、吃地瓜葉,甚至以樹葉、野菜充飢,也要把用小麥、玉米、小米、高粱做的煎餅送給解放軍。

如何組織支前民工?

民工不是士兵,要把數以百萬計的民工捏合到一起形成一支隊伍,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後方政府做了大量工作。

首先,在群眾中進行廣泛深入的思想和政治動員。這一直是中共軍隊及地方政府的強項。

擔架隊

有意思的是,不少婦女的覺悟比男人更高。在南劉莊村,替丈夫報名的佔了該村出工28人中的近一半。該村劉佃順大嫂在報名時說:上次我男人出工開了小差,我覺著很丟人,這回要徹底消滅蔣賊,我保證動員我男人出工,完成任務立功回家。

除了主動報名的,絕大多數靠各村公推。村裡根據各戶勞動力和出工次數多少,討論決定支前名單。一般來說,支前的都是各戶家庭的主要勞動力,為保證支前和生產兩不誤,許多村都將全村勞動力組織起來,編成支前班或自衛團輪流出工,出工後家庭農活就由全班照顧。

參加支前的民工,在整編前要進行篩選。17歲以下或45歲以上的,不編入一線隊伍,有的直接復員回家,有的雖年齡偏大但體力尚可,就編入二線執行轉運任務。經過篩選後留下的精幹勞力,按支隊、大隊、中隊和分隊組織起來。原來一個村或一個地區的民工,在整編時仍然放在一起。

支前民眾

幹部配備上,選擇在群眾中有威信的村幹擔任班幹或排乾,大隊幹部為區一級領導,支隊領導多由各縣主要幹部或專署、行署的科長擔任。

隊伍整編的同時,還建立了各種工作制度,如定期的會議匯報制度;事前請示、事後報告制度;請假、早操、晚點等制度,使民工的生活管理逐步正規,克服了農村分散環境中所養成的不良習慣。

支前途中,各地方政府還設立了民站,解決民工行軍中的食宿問題,還可幫助修理損壞的車輛,此舉也讓民工們頗為暖心。

支前民眾

由於規模太過龐大,組織過程中的問題也難以避免。比如有的地方靠抽籤、抓鬮、出錢僱傭等方式來確定支前民工。江淮的定遠縣,500名民工中,僱傭的佔三分之二以上。而且,僱傭出糧數字遠超解放軍攤派的公糧。

還有一些村講究群眾討論公推,結果把村裡的懶漢、投機小商人、地主富農都推出來,造成民工成分複雜化。在行軍過程中,由於缺乏組織經驗,部分地區都出現民工挨餓、凍傷、生病等現象。

另一方面,支前民工中,不少人從濟南戰役起就開始為部隊服務,有的單位在動員時曾承諾過,一不過隴海路,二保證回家過年。

到淮海戰役開始前,這批人大多已滿期,然而考慮到作戰連續性,部隊號召其繼續服務,民工思想上產生顧慮,出現較為嚴重的逃跑現象。戰役期間,民工平均減員達31%,其中重要原因是開小差。

總體而言,支前民工為淮海戰役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陳毅後來還專門為此寫了首名為《記淮海前線見聞》的詩。

陳毅

一直持續到渡江戰役

參加了淮海戰役的民工,很大一部分也參加了之後的渡江戰役。渡江戰役中,民工減員沒有淮海戰役那麼嚴重。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

一方面,淮海戰役勝利後,全國勝利的形勢已比較明朗,群眾積極性高漲;另一方面,通過對淮海戰役民工組織經驗教訓的總結,對民工的管理更加科學,有關待遇及獎勵政策落實更加到位。

實際上,不光是淮海戰役,之前的遼瀋和同期進行的平津戰役,包括之後解放全中國的諸多戰役中,支前民工一直是解放軍後勤保障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遼瀋戰役

事實證明,儘管存在各種問題,但只要動員充分,管理得當,支前農民迸發出的能量是驚人的。「小推車」是解放軍屢打勝仗、解放全國的一大法寶

· 有一種愛叫做點讚 ·

相關焦點

  • 淮海戰役:被推車推出來的勝利,幾十萬推車曾如何起到關鍵作用?
    淮海戰役作為解放戰爭當中最為關鍵的一場戰役,這場戰役的勝利也是體現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因為這場戰役同樣還有一個名稱:被小推車推出來的勝利,由此可見這場戰役當中小推車的作用之大,那麼當時的這幾十萬小推車是如何幫助解放軍取得戰爭勝利的?如此龐大的隊伍是如何合理安排的。
  • 淮海戰役如何動員出幾十萬小推車
    戰役初期,民眾支前熱情並不高,怪話也多淮海戰役戰前饒漱石一再強調要動員百姓支前,保證戰勤需要其實,從謀劃打淮海戰役之日起二是有些幹部是靠欺騙等手段動員百姓出工,比如豫皖蘇分局總結淮海戰役時提到:「戰役初期,幹部思想落後於群眾,用欺騙辦法,自設難關,越解釋群眾越懷疑,逃亡很多,如五分區擔架,先說到扶溝三五天的任務,又說到亭州,又說到永城,每逢一關,逃亡一批,到前方者不及百分之三十。」為保證淮海戰役中的糧食、彈藥供應,戰勤部門和地方政府須想盡辦法改變這些狀況。
  • 「小推車推出來的勝利」——紀念淮海戰役勝利70周年
    但杜聿明一度很不以為然,他訓斥部下,「我方時有空投,境況尚且如此,共軍別說飛機,連汽車都沒有,他們幾十萬大軍也要吃飯,包圍我軍,他們就能扛得住?」杜聿明錯得太厲害,人民解放軍確實沒有飛機,但他們,有人民的小推車。
  • 為什麼說淮海戰役是用「小推車」推出來的,原因其實很簡單
    大家都知道淮海戰役勝利後,陳毅曾深情地說:「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這句話的表面意思是,人民群眾從人力、物力等方面積極支援淮海戰場,正式在在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下,解放軍才最終打垮了國民黨軍隊,贏得了淮海戰役的勝利。
  • 一軍之將可以決定戰爭勝負?有失偏頗!
    古代一名優秀將領能決定戰爭的勝負麼?私以為,該句重點在於「決定」二字。簡單而言,若說統軍之將能對戰爭的勝負產生重要的影響,倒也無可厚非。但說決定勝負,則未免過於片面。淺看戰爭,便看一軍之將如何排兵布陣,揮斥方遒,好不瀟灑。
  • 淮海戰役幾十萬國軍戰俘結局如何,過程不像電視劇描述的那麼美好
    淮海戰役稱得上是解放戰爭三大戰役中最慘烈的一個,此次戰役中解放軍傷亡人數時歷次戰役中最多的,但是殲滅的敵軍人數也是歷史上最多的。此次戰役可以說是具有決定性作用的一場戰役,淮海戰役一結束,國民黨當局的下坡路已經不可避免。
  • 觀點:決定淮海戰役失敗的五個生死瞬間
    國民黨在大陸的敗亡,真正決定性的還是淮海會戰,國民黨雖然輸掉了遼瀋會戰和平津會戰,但只要能在淮海戰役中獲勝,基本還能夠維持江南半壁江山,淮海之戰的失敗則註定了它在中國大陸的徹底潰敗,所以,淮海戰役應該稱得上國共內戰決戰中的決戰。
  • 升級版「小推車」再現徐州!
    我們不禁回望,在江蘇徐州這片熱土上,人們永遠銘記——70多年前,「淮海戰役」取得了勝利,500多萬支前民工匯成一股股強大的「參戰力量」,在「人民戰爭」中築起「小推車精神」。從此,「淮海戰役精神」特別是全民動員、全民參與的「小推車精神」,成為徐州這座英雄城市的一張亮麗名片,時時激蕩人心。
  • 「淮海戰役決定失敗的五個生死瞬間」,全都沒有講到點子上!
    所謂「淮海戰役決定國民黨失敗的五個生死瞬間」,似是而非,全都沒有講到點子上!老周摘要:近日網上出現了一篇「淮海戰役決定國民黨失敗的五個生死瞬間」,貌似很有道理,但仔細一分析,完全是似是而非,全都沒有講到點子上!
  • 國民黨內部哪些矛盾的演變決定了其在淮海戰役中的失敗?
    淮海戰役國民黨的失敗輸的徹徹底底,這次的慘敗無疑讓國民黨失去抵抗的機會。而國民黨內部矛盾也進一步升級。當然,淮海戰役的失敗也取決國民黨政治內訌,那麼是什麼內訌?導致國民黨軍在淮海戰場失敗?  因此白崇禧決定在漢口靜觀風向,坐收漁翁之利。在淮海戰役前後,白崇禧還極力阻止蔣介石從華中地區調兵增援淮海戰場。在戰役第二階段,從華中增援徐蚌戰場的蔣介石的嫡系主力部隊十二兵團在雙堆集被圍。而此時國民黨軍在其他地區已經無兵可調,蔣介石於是電令白崇禧調桂系的第三兵團去解圍,白崇禧堅決不同意。
  • 這輛小推車,從「菏」而來
    中國山東網2月9日訊 這場疫情,讓我想到了淮海戰役。淮海戰役期間,國共雙方都出動了大兵團作戰,解放軍兵力有60萬,國民黨兵力有80萬,再加上戰爭所需武器彈藥糧食等輜重,使得淮海戰役成為解放戰爭時期三大戰役之一。
  • 淮海戰役勝利的原因!
    淮海戰役,是三大戰役中,犧牲最多,殲敵最多,影響最大,戰爭樣式最複雜的一場戰役!對中國人民解放戰爭有決定意義!在1951年2月,劉伯承和陳毅受到毛主席的委託, 向尤金做介紹的時候,明確的概括出淮海戰役能夠勝利的主要原因!
  • 淮海戰役的三大階段資料大全
    毛澤東指出,何張起義是淮海戰役的第一個大勝利。經過激烈戰鬥,至22日,全殲黃百韜兵團,擊斃兵團司令官黃百韜,取得淮海戰役的第二個大勝利。劉峙哀嘆:「黃兵團覆沒,所謂徐州會戰的命運已經決定了」。在華東野戰軍圍殲黃百韜兵團的時候,中原野戰軍舉行徐蚌線作戰,於11月16日攻克戰略樞紐宿縣,孤立了徐州。同時,將由平漢路東援的黃維兵團阻止在宿縣西南南坪集地區。
  • 白崇禧在淮海戰役為啥作壁上觀,坐視蔣介石精銳被全殲?
    淮海戰役前夕,蔣介石無人可用,於是任命白崇禧為華中剿總司令,白崇禧和李宗仁商議之後,接任了這個重任。 在淮海戰役開始後,白崇禧擁兵30萬,而且還有蔣介石麾下將領宋希濂等人也歸於白崇禧調遣,但在戰爭最膠著的時候,白崇禧按兵不動,養精蓄銳,很顯然,白崇禧是想坐視蔣介石精銳被一個一個消滅殆盡,這樣好讓他的桂系上位,,年近半百的蔣介石不顧年事已高的情況,坐著美齡號專機,經常在前線與南京之間飛來飛去。
  • 人民群眾用小推車推出來的勝利
    原標題:人民群眾用小推車推出來的勝利   淮海戰役烈士紀念塔屹立於江蘇省徐州市鳳凰山東麓,面東朝陽,氣勢恢宏。塔高38.15米,由塔帽、塔徽、塔身、塔基等幾個部分組成。   毛澤東親筆題寫塔名   為紀念淮海戰役的偉大勝利,弘揚老一輩革命家的豐功偉績和英烈們的革命精神,1959年4月4日,國務院決定在江蘇省徐州市興建淮海戰役烈士紀念塔,同時興建淮海戰役紀念館。5月10日,由江蘇、山東、安徽、河南四省和南京、濟南兩大軍區共同組成的建塔委員會正式成立。
  • 淮海戰役的「淮海」,你知道到底指哪裡嗎?
    ,很多人會想到淮海戰役與淮海經濟區。淮海戰役是解放戰爭三大戰役中最激烈的一場戰役。其地理區域以徐州為中心,涉及蘇、魯、皖、豫四省交界處,其中江蘇淮河以北地區都為淮海戰役涉及的戰區。淮海戰役地圖淮海經濟區的地理區域與淮海戰役地理範圍大致相當,涉及江蘇省的主要為徐州、連雲港、宿遷三市,鹽城、淮安被視為核心區以外的淮海城市。
  • 淮海戰役結束後,蔣介石麾下四位高級將領,各自結局如何
    以上這幾位都是淮海戰役雙方主要指揮官。這場戰役是從1948年11月6日到1949年1月10日結束。前後分為三個階段,每一個階段的戰役,華野與中野全體將士們都會殲滅敵軍一支王牌兵團與者擊斃司令員。而這些部隊與將領都是屬於蔣介石的嫡系。
  • 沂蒙遊記:在莒南縣農村,見到很多「久違」的小推車
    「淮海戰役是沂蒙老區人民用小推車推出來的。」這句話,相信沂蒙地區的朋友,都耳熟能詳。小推車,是農業社會時代的主要運輸工具。過去,公路、鐵路沒有現在這麼發達,甚至馬車都不太多。在農村,多數人們運送東西,都是靠著人力小推車。
  • 淮海戰役,一場只會勝利不會失敗的戰役
    在新中國建立過程中,在中國人民艱苦卓絕的反帝反封建反獨裁的鬥爭過程中,有那麼一場戰役至今仍熱為人所津津樂道,反覆推演,並不斷提出如果如何如何,最後的結局會如何如何之類的論斷,甚至有不少人會為此扼腕嘆息,這場戰役就是著名的可謂之決戰之決戰的淮海戰役。
  • 1948年,淮海戰役國民黨軍隊比解放軍多出20萬人,結果呢?
    在淮海戰役中,國民黨方面戰前布轄8個兵團(綏靖區)31個軍78個師又17個獨立團、一個空軍大隊。上述國民黨軍隊的總和加在一起還真有80萬。淮海戰役中,劉峙雖然為總司令,但實際擔負作戰指揮之責的則是副總司令杜聿明。杜聿明十一位非常了不起的軍事家,青年時畢業於黃埔軍校,作戰指揮能力極強,曾經在各大戰役中都有突出表現!當時解放軍不但人數不佔優勢,武器方面也處於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