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小時十個團打光,兩天兩任團長自殺,淮海戰役此仗打的屍橫遍野
淮海戰役進入到第二階段,雙堆集戰役爆發,中原野戰軍動用全部兵力將國民黨軍12兵團團團包圍,當時12兵團最能打的就是18軍,中野當時缺乏重武器,包圍住卻打不動,最後華野兩個縱隊帶著重武器來支援才改變了困境。雙堆集戰役期間,18軍的戰鬥力非常強悍,給中野,華野造成了十分慘烈的傷亡。
-
胡璉18軍彪悍戰力,一個團硬拼中野華野四個團,旁邊部隊被嚇投降
淮海戰役進入到第二階段,中原野戰軍七個縱隊全線出擊,將黃維率領的12兵團十幾萬人團團包圍在了宿縣西南以雙堆集為中心,縱橫只有7.5公裡的狹窄地區。在被包圍之後,黃維指揮各部隊拼命突圍。在突圍的過程中,110師師長廖運周率部起義,給了12兵團沉重打擊。
-
他是「土木系」幹將,兵敗荊門戰役,被俘時他為何沒有選擇成仁?
這支「土木系」部隊的戰力自抗戰以前就有一定名聲,在抗戰中多次與日軍惡戰的戰果使得土木系部隊名號打得更響,到抗戰結束後被視為五大國軍主力之一。今天要說的這位「土木系」幹將,雖然沒有名列前茅,但他也是國軍中將軍長,他叫方靖。方靖他是揚州江都人,1900年生。
-
淮海戰役中,國民黨軍首位自戕軍長是誰?
在淮海戰役中,國民黨幾十個軍長,上百個將軍,戰敗自殺的卻不多。但是,第63軍軍長陳章卻是一個。陳章全軍覆沒,最後自殺,並非一些人所宣揚的「忠誠」,而是畏罪自殺。為什麼這樣說?因為63軍全軍覆沒,作為軍長的他「功不可沒」。
-
建國後唯一一次全軍覆沒,國民黨軍撤離大陸後的最後一次瘋狂
胡璉在抗日戰爭末期擔任國民革命軍18軍軍長,18軍是國民黨軍中一支資歷很老的部隊,也是國民黨軍在抗戰後期的五大主力之一。抗日戰爭勝利後,這支部隊被整編為11師,全副美械裝備,戰鬥力非常強悍。淮海戰役中,整編11師被華野全殲,但是當時黃維兵團副司令的胡璉卻化妝成士兵開著坦克闖出了包圍圈。
-
淮海戰役國民黨軍參戰80萬人,為何有人說實際作戰僅40萬
▲淮海戰役示意圖1948年11月6日開始的淮海戰役,眾所周知是華東和中原野戰軍60萬人對陣國民黨軍80萬人。但長久以來,國民黨方面都聲稱自己一方其實是「40萬兵力在無後續補給狀況下苦撐……」那麼,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
淮海戰役:國民黨軍到底輸在哪?「三個不定」註定其必輸無疑
按說無論怎麼講,國民黨軍都應該有一些作為,都不應該打成全軍覆沒。那麼,國民黨軍到底輸在哪裡呢? 戰略和作戰指導上不該猶疑不定 一場大的決戰,首先要有清晰明確的戰略和作戰指導。然而,此時我軍淮海戰役作戰命令已下達,粟裕根據戰場實際情況,提前兩天於11月6日發起戰役。 一邊是剛做出向徐州收縮的草草決定,一邊是已然發起戰役。國民黨軍的戰略和作戰指導何其滯後也!通過後來杜聿明等許多國民黨高級將領的回憶,他們根本沒有想到我軍會如此之快發起戰役。
-
國民黨第74軍,力壓土木系,位列五大王牌之首,代表人物都有誰?
國民黨5大王牌部隊,即第74軍、第18軍、新編第1軍、新編第6軍和第5軍,他們是國民黨軍中的主力,有國民黨「五大主力」之稱。這幾支部隊,成名於抗日戰爭時期,將士們用自己的生命與熱血,鑄就了不朽的威名。同樣這些部隊都是蔣介石親手培植起來的中央軍、嫡系部隊。
-
陳誠土木系的由來,源自這一戰中,「狡兔」胡璉的「偷梁換柱」
國民革命軍第18軍是陳誠的起家部隊,也是第18軍的第一任軍長,第18軍在抗戰時期是中國軍隊的抗日中堅力量,戰鬥力極為彪悍,是少數幾支面對日軍作戰,能取得勝利的部隊,也是少數敢於和日軍硬碰硬的中國軍隊之一,此後在解放戰爭時期,第18軍更是位列國軍五大主力的行列當中。
-
觀點:決定淮海戰役失敗的五個生死瞬間
淮海戰役是三大戰役中國民黨軍拼得最狠的一場,整個戰役中雖然也有個別部隊的成建制叛變,但至多也只是軍一級,而且還基本都是雜牌部隊,基本上所有參戰的蔣介石嫡系部隊都戰鬥到了最後,即使在戰局最不利的情況下,也沒有出現遼瀋戰役中的長春鄭洞國部、瀋陽周福成部成兵團建制的繳械投降的情況,而平津戰役中傅作義守北平,一次性就不戰而降二十多萬。
-
淮海戰役期間,蔣介石和杜聿明的三大矛盾,註定了國民黨的失敗
雖然國民黨政治上的反動性決定了其必然覆滅的命運,但在淮海戰役中,進行戰略決策和戰役部署的國民黨國防部(也就是蔣介石),和具體實施部署並實際指揮作戰的國民黨徐州「剿總」(也就是杜聿明)之間,也存在嚴重的分歧和矛盾,這就直接影響到了國民黨軍的作戰,也是國民黨在淮海戰役慘敗的重要原因。
-
國軍老兵回憶淮海戰役:解放軍不要命的衝,不打是因為我們心軟了
淮海戰役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即使是對戰爭不了解的人,也肯定聽說過這個名字。在1948年的年底,中共雙方在徐州附近地區展開了一次一百多萬人參加的大型戰役,在這次戰役中我軍大獲全勝,共殲滅改編敵軍五十多萬人,國民黨不僅丟失了徐州這個戰略要地,其多年經營的精銳重兵集團也幾乎損失殆盡。
-
宿北戰役的「王牌師」有多兇狠?粟裕:看到胡璉的部隊渾身冒冷汗
不僅是響噹噹的威名,他的戰爭指揮藝術也非常了得,他統率的整編第11師是國民黨軍中的「五大王牌」主力之一。整編第11師的前身是國民革命軍軍第18軍,18軍下轄第十一師、第十八師、第一一八師,1946年,第18軍改編成整編第11師。這支部隊是國民黨「五大主力」中,建軍最早、實力最大、名將最多的老牌勁旅。
-
淮海戰役中的川軍,44軍坑了黃百韜,16兵團孫元良帶頭逃跑
淮海戰役中,國軍方面,川軍有三個軍參加了作戰,但表現都讓人一言難盡。 首先當然是著名的長跑健將孫跑跑、孫元良率領的十六兵團,下屬41和47兩個軍,都是川軍,其次是原本駐紮在海州的王澤浚的44軍。 16兵團的兩個軍原本駐紮在鄭州,是鄭州綏靖公署主任孫震指揮的,但在淮海戰役之前,編組大兵團時,國軍統帥部對孫震不放心,於是起用了賦閒已久的孫元良。
-
52年南日島戰役,金門戰役後又一次失利,八百多人被俘虜到臺灣
新中國建立初期,由於國力弱小,海空軍的發展十分緩慢,根本就無法與國民黨軍的海空軍相比。因此在海戰和島嶼爭奪戰中,解放軍並不佔優勢。1949年10月,當時新中國建立還不到一個月,三野葉飛兵團就在金門遭遇了失利,三個團共9000多官兵損失殆盡,幾乎全軍覆沒。
-
學者:淮海戰役,徐蚌會戰,哪個更準確?
11月18日最後確定(以東野主力南下入關的11月23日作為戰役發起始點)。而淮海戰役呢?一直到華野主力南下隴海路開始捕擊黃百韜兵團的11月5日(也就是淮海戰役正式開始的始點),統帥部也好,中野、華野首長也好,都還沒能確定與徐州劉峙集團「決戰」的決心——戰役的設想也僅僅是殲劉峙集團三分之一左右。
-
幾十萬小推車如何決定了淮海戰役的勝負?
華東野戰軍事後總結淮海戰役的勝利是「部隊打向前,小車推向前」的結果。那麼,小推車對戰役勝利的貢獻到底有多大? 實力對比 戰前,國民黨部隊共計約80萬人,其中包括「五大主力」的第5軍和第18軍,大部分是美械裝備。
-
淮海戰役國軍55萬人被殲,為何我軍只繳獲16萬支槍?槍去哪了
一場戰役中起義敵軍投誠人員越多,武器的保存和繳獲狀況就越好,比如平津戰役最後階段,傅作義率北平25萬國軍全部出城改編,幾乎沒有什麼武器損耗。而淮海戰役中的起義國軍僅廖運周110師和三綏區的賈汪起義部隊,合計不超過3萬人。
-
1952年南日島戰役,金門戰役後再敗於胡璉,800多人被俘到臺灣
對於當時的解放軍來說,陸戰沒有誰是對手,但是卻嚴重缺乏海軍作戰經驗,尤其是缺乏先進的艦艇,甚至連小型的機帆船數量都嚴重不足,再加上渡江戰役結束後,各部隊打得實在是太順了,一些部隊的將領出現了嚴重的輕敵思想,所以在島嶼爭奪戰中難免會出現失利。1949年7月,葉飛率領三野第十兵團進入福建之後,用了兩個多月的時間裡,掃清了福建的國民黨軍。
-
淮海戰役的三大階段資料大全
8日,中共地下黨員、國民黨軍第3綏區副司令官何基津、張克俠率部2.3萬人,在賈汪、臺兒莊地區起義,為華東野戰軍迅速截住黃百韜兵團與阻擊徐州東援之敵創造了條件。毛澤東指出,何張起義是淮海戰役的第一個大勝利。經過激烈戰鬥,至22日,全殲黃百韜兵團,擊斃兵團司令官黃百韜,取得淮海戰役的第二個大勝利。劉峙哀嘆:「黃兵團覆沒,所謂徐州會戰的命運已經決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