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之戰是豫東戰役的第一場大規模的攻堅戰,是粟裕將軍關於「在中原地區打大的殲滅戰」思想的一次成功實踐,面對敵人強大的防禦工事,華野西線兵團全殲敵整編第66師、第68師1個團、河南保安旅共計3萬餘人,為我軍之後進攻大型城市提供了寶貴的經驗,邁出了農村革命根據地包圍城市的一大步。
當捷報傳到西柏坡的時候,中央軍委的領導們十分高興,看來採納粟裕的建議,延緩華野主力渡江南下的決策是十分正確的,要不是粟裕能夠堅持己見,積極地嘗試說服軍委,怎麼會有解放開封這如此漂亮的一仗。
主席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悅,即刻動筆寫下慶賀電報。但考慮到目前敵我雙方的實力還有一定差距,開封之戰我軍雖然大獲全勝,但敵人仍然有很大的機動力量,如果僅憑一次勝利就得意忘形,恐怕會栽大跟頭,於是在電報的末尾提筆寫道:
「目前打很大規模的殲滅戰,主客觀條件都尚不成熟,故須避免。你們兩大集團今後或者分開行動,每次殲敵以不超過一個整編師為限度,或集中行動,每次殲敵以不超過兩個整編師為限度,目前必須要打有把握之仗,哪怕殲敵一個旅也是好的。」
看著主席的再三叮囑,粟裕心中也慢慢警惕起來,這次戰鬥打得太順利了,一天時間就把河南省會開封給佔了下來,實在是有些超乎預料。
不過敵人肯定不會善罷甘休的。
邱清泉的第二兵團有12萬人,作戰能力是拔尖的,尤其是他的嫡系部隊第五軍,素有「王牌軍」的稱號,是國民黨軍隊不折不扣的主力。區壽年的第七兵團雖然是剛剛重建的,但他的建制仍有整編第72、第75兩個師,外加一個第21旅,實力也是不容小覷。
此刻這兩個兵團在老蔣的命令下,正朝著開封反撲過來。
面對如此勁敵,粟裕感到主席的意見的確是正確的。敵人不僅戰鬥力強悍,而且兵力密集,如果執意在正面衝突的話很難取勝,所以必須要迅速地將敵人分割,然後逐個擊破。
相比較之下,區壽年的第七兵團是很好的突破口。
原本敵人的第七兵團是由第71軍改建的,司令官是原71軍軍長陳明仁。後來陳明仁因為放縱手下官兵搶奪糧食被人告發,職務便被劉安祺接替。然而時間不長,第71軍就被編入了廖耀湘兵團,第七兵團的番號就被取消了。
我軍解放開封之後,敵人為了反撲,重新組建起了第七兵團,由區壽年擔任司令官。
區壽年兵團是臨時倉促建成的,像整編第72師是從第一綏靖區抽調來的、整編第75師是從第二兵團第五軍抽調來的,所以各部之間並沒有充足的時間磨合,正是進行分割擊破的最佳目標。
粟裕認為,雖然華野剛剛完成一次戰役,但傷亡並不大,而且武器彈藥得到了補充,戰鬥力仍然保持在頂峰狀態。假如我軍撤出開封,敵人必定會中計追擊,只要想盡辦法將邱清泉、區壽年兩兵團拉開,使之首尾不能呼應,再將區壽年兵團在睢杞地區分割圍殲是有把握的。
當軍委領導得知粟裕的想法後,也是表示贊同的,於是主席親自回電:
「在睢杞一線殲敵是很適當的,如果能殲滅第72、75兩個師當然更好,否則能殲滅第75師也是很好的。」
得到軍委領導的肯定,粟裕立即著手進行作戰部署。他先派出第三、第八縱隊朝通許縣方向進發,誘導邱清泉兵團南下追擊。而區壽年處事小心謹慎,而且他手下軍隊的實際情況是比較弱的,肯定不會貿然行動,這樣邱、區之間就拉開了距離,到時候再派出四到五個縱隊圍剿。
果然當華野第三、第八縱隊撤出開封之後,邱清泉便緊隨其後進行追擊,而區壽年則在開封以東的睢杞一帶猶豫,致使兩兵團之間出現了四十多公裡的距離。
區壽年做夢都沒想到,他想方設法躲避我軍的伏擊,認為窮追猛打的邱清泉才是衝在最前的「炮灰」的時候,包圍圈正在慢慢向他靠攏。
粟裕一聲令下:「立即命令突擊集團切斷敵人的聯繫,包圍區壽年並迅速殲滅。」
早已做好準備的四個野戰軍縱隊迅速向睢杞一帶靠攏,將整編第75師、新編第21旅包圍在了龍王店,整編72師則被包圍在了鐵佛寺。負責阻擊邱清泉回援的部隊則進入包圍圈以西二十多公裡王老集一帶,區壽年兵團儼然成了「甕中之鱉」。
區壽年兵團真的會如粟裕所想被全殲嗎?得知此消息的老蔣會如何部署?相距四十公裡的邱清泉兵團能否回援成功?未完待續:篇幅太長,精力有限,我會儘快更新完成,喜歡的朋友可以關注後續內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