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是作家畢飛宇的文學講座合集。畢飛宇作為一個小說家,通過創作的切身經驗來分析經典小說,在某些方面可能比專業評論家看得更清楚。可以說,這是一本名著導讀及小說鑑賞的生動教材,可作為學生語文課的輔助讀物。
我讀完很有收穫,覺得確實給我上了幾堂有益的小說課。
畢飛宇對《項鍊》的解讀非常精彩。他分析的思路非常新穎,把項鍊中的兩個主人公名字換成了兩個中國人的名字,然後在這個假設之下進行推理分析,讓我們讀者在荒謬的結論中看到了這個故事實質。也就是說,這個故事反映的重點其實不是批判虛榮,而是引發讀者對責任、誠實,貧富差距、真假辯證等許多問題的思考。
我很贊同他的這樣一句話:
「閱讀小說和研究小說從來就不是為了印證作者,相反,好作品的價值在激勵想像,在激勵認知。僅僅從這個意義上說,傑出的文本是大於作家的。讀者的閱讀超越了作家,是讀者的福,更是作者的福。只有少數的讀者和更加少數的作者可以享受這樣的福。」
本書中對《促織》的分析也很好,語言生動活潑,切入角度新穎,一下子就把讀者帶到文本當中。而且分析時佳句迭出,有一些觀點堪稱金句,比如:
「在小說裡頭,即使你選擇了傳奇,它和日常的常識也有一個平衡的問題。這裡頭依然存在一個真實性的問題。不顧常識,一味地追求傳奇,小說的味道會大受影響。你不要投籃,要扣,要六分,很好。但是,你如果不是用你的手,而是用你的腳去扣籃,觀眾也許會歡呼,但是,對不起,裁判不答應,兩分不會給你。小說也是有裁判的,這個裁判就是美學的標準。說到底,小說就是小說,不是馬戲和雜耍。」
畢飛宇對閻連科作品的解讀很到位,我也剛讀過閻連科的《受活》《我的父輩》等許多作品,對畢飛宇的看法頗有同感,他說:
閻連科在當代作家中是個「異數」,他的小說和散文,都以獨特的方式創造了另一個「中國」。如果讀者聽過閻連科的演講,就知道他是在用生命擁抱經典之作。他對世界文學經典的解讀另闢蹊徑,尊重而不迷信,常有可圈可點之處。
不過,畢飛宇老師對《紅樓夢》的解讀,我有些不太認同的地方。《紅樓夢》所敘述的有些事實與正常的生活情理相悖,而曹雪芹又沒做相應的解釋和說明,畢飛宇對這種寫法用「反邏輯」這樣一個術語來界定,也就是他後面所說的「飛白」藝術。他說,這裡其實恰恰是作者引發讀者思考的入口,是「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的事。他的這種見解我認同,但是我覺得「反邏輯」這個詞語很容易讓人產生誤解,而且他在這個問題上對文本的有些過度解讀,未免有點牽強。
比如,他說:
「那尤氏一見了鳳姐,必先笑嘲一陣」,這句話很怪異,有些空穴來風。尤氏見到鳳姐為什麼總是要「笑嘲一陣」呢?
畢飛宇認為這裡也是反邏輯的體現,可我覺得, 熟悉的妯娌之間,互相打趣玩笑很正常啊,這有什麼反邏輯的?
再比如,鳳姐去看望生病的秦可卿時,把賈蓉打發出去了。對這一情節,畢飛宇分析說:
「一個女人去看望另一個生病的女人,卻把人家的丈夫打發走,這是符合邏輯還是反邏輯的?」
我認為這也沒反邏輯啊,女人的有些心理可能男人們不理解,其實閨蜜之間的有些話題,往往是會迴避男人的,即使她們的丈夫也不例外。
不過,這都是些細枝末節的問題,也只是我個人的一孔之見。總體來說,這本書還是挺值得一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