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在後疫情時代的消費變局中,方便速食逆勢上漲,成為今年最火爆的賽道之一。其中,再惠(上海)網絡科技公司旗下新銳美食品牌烹烹袋攜黑科技問世,首創袋烹美食新品類,在產品預售階段就成功入選「2020天貓新銳品牌創造營「,成為市場中的黑馬。
1
從代碼到美食,他熱衷尋找問題的最優解
烹烹袋創始人洋神
畢業於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計算機人機互動專業的趙洋,曾任LinkedIn用戶體驗師,2015年美國SIIA最具顛覆性移動設計獎得主,目前是一家擁有近千名員工的網際網路公司聯合創始人。網際網路產品人的基因和思維,讓他習慣於發現問題,並為解決問題找到最優解。
困擾他和公司程式設計師的吃飯難題,是烹烹袋的起點。創業公司的日常,讓他忙到沒有時間好好吃一頓飯,作為一名資深吃貨,每一餐又不想委屈自己的嘴巴。點外賣不知道多久能到,自熱速食不僅口感一言難盡,還要拆1234567個包裝,不環保更不方便。觀察一下身邊的人,大家遇到的問題也都一樣。既然市場上沒有最優解,那就自己給出一個。
「別跟我扯什麼儀式感,我就想要一個能三分鐘讓我吃上好飯的解決方案!」於是,烹烹袋項目被列上了日程。
2
比風口更重要的,是產品創新
雖然方便速食很熱,但跨進新領域的洋神發現,賽道裡很多品牌是為了抓住風口而「硬做」的,產品力弱,沒有迭代升級,未來必定引發價格戰,把品類作死。隨著消費者對創新和品質的追求越來越高,對細分需求的越來越關注,跟隨性產品必將越來越難做,唯有創新才有出路。
為了找到解決方案,洋神與團隊走訪了多家食品科技公司,去不同食品工廠考察產品,去研究餐飲級美食標準化的可能性,與團隊不停的交流碰撞,去與用戶聊天,最終用寫代碼的方法,整個流程採用了數據驅動,敏捷迭代等各種網際網路產品的開發工具,找到了研發烹烹袋的底層邏輯:加、減、乘、除!
加:加入真材加入實料,不是方便食品的圖片僅作參考;
減:就是減去一切繁瑣的包裝和安全隱患;
除:除掉一切心急吃不了飯的美其名曰儀式感的騷操作。
乘:以一個黑科技——烹烹袋,它可以鎖定食物的最佳風味和乾濕度,並用最簡單的方式加熱釋放出來。
就這樣,烹烹袋誕生了。
3
不是速食,而是黑科技美食
「極致方便和高品質美味可以兼得嗎?
在傳統的大眾印象中,速食似乎代表著對美味、營養和健康的妥協,但洋神對團隊提出了更高的目標。從不計成本的高品質食材溯源優選,到-35°急凍晶體鎖鮮的技術,再到不用解凍無需撕口直接加熱的熱對流速循環專利烹飪袋,每一步都希望用科技性的載體,把食物的最佳狀態以最簡單直接的方式呈現在用戶面前。
微波加熱時袋子嘭起,袋內如同一個「微型壓力鍋「
所以,他不把烹烹袋定義為一個速食品牌,也不是一個速凍食品品牌,而是與眾不同的黑科技美食,用科技解決用戶的烹飪簡單和高要求美味之間的矛盾。洋神認為這才是烹烹袋的真正使命。
4
拯救懶宅忙,小場景的大需求
關於烹烹袋的適用對象,洋神表示今天是個過剩的時代,滿足需求的未來產品一定是更加多元和個性化的,所以烹烹袋不做大而全,而是聚焦小而美。
場景方面,烹烹袋聚焦「急食」場景:比如睡前餓到變形,正餐急餓到爆粗,社畜加班加點沒時間吃飯時的焦慮,下班後想要簡單不無聊的一人食等等,再比如下班或周末的懶宅場景,當你深夜刷劇、懶得下樓、懶得動手泡方便麵和自熱鍋,烹烹袋可以用黑科技3分鐘滿足你的味蕾需求;
產品層面,烹烹袋與速食產品最大的不同是加熱時間和食用方式:從冰箱冷櫃拿出後,無需解凍,無需拆袋,微波加熱3分鐘即食,堪稱傻瓜式操作。加熱後袋裡吃飯,不用洗碗,打造只要試過一次就再也忘不了的體驗。
用戶層面,烹烹袋不做大而全的覆蓋,而是針對一小部分對方便和口味有高要求的年輕客群,不斷定製開發他們喜歡的美食和味道,滿足他們更多的日常需求。
5
讓烹烹袋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站在科技與人文的十字路口。」洋神用賈伯斯的這句話,說出了他對烹烹袋的期望。科技是途徑,人文是歸宿。科技的應用,是以人的意念和需要為出發點和核心的。未來,烹烹袋將會用科技從各個維度為細分用戶群體解決吃飯的問題,擴充產品矩陣,讓其不僅是一種美食的全新打開方式,更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的代名詞。
2020,烹烹袋這個食品界的創新者才剛剛出發,未來它將會帶給我們什麼,還要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