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豎鉤」在書法中的寫作中向來是一個難點,那麼這個豎鉤該怎麼寫出來呢?當代書法家田英章用的方法叫「跪筆彈鋒」!這個方法看似獨特,實際上,它來源於清代著名書法家蔣和的筆法。
在名作《書法正宗》中,蔣和講了豎鉤的寫法,他將豎鉤的寫法分為12個步驟:側起、衄落、成點、頓、提走、力行、頓、圍滿、提挫、衄、重頓、提趯。其中所涉及到的跪筆彈鋒主要來自於後幾個步驟。
蔣和是清代四庫館篆隸總校,學者、書畫家,字仲和(重和、仲淑),號醉峰(最峰),又號江南小拙。因參修四庫有功,乾隆欽賜其舉人出身,官國子監學正。蔣和精小學、書畫,書承祖法,擅長隸書。
蔣和所列的12個寫豎鉤步驟,大體可分三個階段:第一,起筆:「側起」是指側鋒起筆的動作,衄落、橫筆成點是筆鋒落紙的動作(周星蓮《臨池管見》:「橫畫直落筆,豎畫橫落筆」),頓是借力的動作;第二,行筆:提走、力行都是行筆的動作;第三,收筆:第七個動作「頓」之後是收筆動作,也是出豎鉤的關鍵所在,田英章的跪筆彈鋒即由此而來。
所謂「跪筆彈鋒」是將豎鉤的寫法分為兩個點畫(「豎」和「鉤」)來寫的方法。分筆寫豎鉤的方法古已有之。王羲之《蘭亭序》中的「將」字中,就分別出現了兩個鉤的寫法。一個是右側一筆寫出來的豎鉤,它實際上只是圓弧形「豎」畫的簡單收筆,一筆即可將以將豎和它寫出;另一種是分筆寫出來的鉤;至於左側的由豎畫變化出的豎鉤看起來就複雜得多,它在書法中被稱為「趯(tì)鋒」,是分筆寫出來的。
蔣和在《書法正宗》中所講的豎鉤寫法,也是分筆寫出來的。具體怎麼做呢?要看以下這六個動作:第一,豎畫收筆:「頓」是借力,「圍滿」是絞轉,「提挫」是豎畫的收筆動作;第二,「鉤」的起筆:「衄」是絞筆調鋒(此為「鉤」的起筆);第三,「鉤」的行筆:「重頓」是借力(此為出鉤的關鍵所在),也是田英章所說的跪筆;第四,「鉤」的出筆:「提趯」是鉤的收筆,也就是田英章所說的彈鋒。
概括而言,「跪筆彈鋒」,要求「逆挫」用筆,絞轉換鋒:即下行的筆鋒行至豎畫末端後,先絞鋒迴轉再下按絞筆(提筆後由筆畫右側行至筆畫底端,筆鋒下按),然後平彈出鋒。由於筆毫是軟的,入紙即彎,所以出鉤前鋒尖反方向觸紙,形同「下跪」,故稱「跪筆」。
不過,這種豎鉤的筆法因為用筆繁複而受到了眾多書法家的批判,有人說它是畫字而非寫字,有人說它是書寫者功底不夠不會一筆寫出豎鉤的產物,所謂:「這是一個分了好幾步完成一個筆畫的方法,是一筆寫不出標準筆畫而產生的「畫」字法! 用這種錯誤筆法書寫,導致書寫速度緩慢、楷書和行書的練習沒法有機的聯繫在一起。用這樣的方法書寫,筆畫這筆畫之間的有機銜接也被破壞掉了,這樣寫出來的字只是筆畫的堆砌,嚴重影響了書寫的連續性。」
那麼可不可以簡化一些呢?如果簡化一些,其實可以在豎畫收尾時直接借筆鋒下按之勢,提筆用捻管或絞筆的筆法將鉤寫出來,也就可以了。其基本方法如下:筆鋒行至末端時筆桿微右傾,由中鋒偏向側鋒(筆尖靠點畫左端,筆肚位於點畫底端),捻管使筆尖朝向鉤出尖的方向,側鋒沿左上方推出。也可將筆鋒左按左出,通過絞轉,使筆尖背向鉤尖出鉤。
你覺得出鉤的方法哪個更好呢?其實這正如「殺豬殺屁股,各有各的殺法」,還是根據自身的特點和愛好來使用,避免用筆單調更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