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育:光速不變原理

2021-02-08 正能量雞湯文

光速不變原理:真空中的光速對任何觀察者來說都是相同的。光速不變原理,在狹義相對論中,指的是無論在何種慣性系(慣性參照系)中觀察,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都是一個常數,不隨光源和觀察者所在參考系的相對運動而改變。這個數值是299,792,458 米/秒。

光速不變原理是由聯立求解麥克斯韋方程組得到的,並為麥可遜—莫雷實驗所證實。光速不變原理是愛因斯坦創立狹義相對論的基本出發點之一。

在廣義相對論中,由於所謂慣性參照系不再存在,愛因斯坦引入了廣義相對性原理,即物理定律的形式在一切參考系都是不變的。這也使得光速不變原理可以應用到所有參考系中。

誕生

愛因斯坦1905年9月發表在德國《物理學年鑑》上的那篇著名的相對論論文《論動體的電動力學》,提到光速問題的話有四段:

「光在空虛空間裡總是以一確定的速度V傳播著,這速度同發射體的運動狀態無關。」

「下面的考慮是以相對性原理和光速不變原理為依據的,這兩條原理我們定義如下:

1. 物理體系的狀態據以變化的定律,同描述這些狀態變化時所參照的坐標系究竟是兩個在互相勻速平行移動著的坐標系中的哪一個並無關係。

2. 任何光線在『靜止的』坐標系中都是以確定的速度V運動著,不管這道光線是由靜止的還是運動的物體發射出來的。」

「對於大於光速的速度,我們的討論就變得毫無疑義了;在以後的討論中,我們會發現,光速在我們的物理理論中扮演著無限大速度的角色。」

「由此,當υ=V時,W就變成無限大。正像我們以前的結果一樣,超光速的速度沒有存在的可能。」

(《愛因斯坦奇蹟年━━改變物理學面貌的五篇論文》[美] 約翰·施塔赫爾主編,範岱年、許良英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第97━98頁,第100━101頁,第109頁,第127頁。)

推導過程

光速不變第四解為質速解,此解從質速關係得來。愛因斯坦質速關係式:

m=m0/√1-υ2/c2(m為運動質量,m0為靜止質量,υ為物體運動速度,c為光速)說明:物體以遠低於光速的速度(人體尺度下)運動時,質量變化不明顯,增加的質量忽略不計,可認為質量不變,以經典力學規律足可以應付計算需要。但接近光速運動時,物體質量增加較多,隨著向光速的靠近,質量趨向無限大。大小兩極相通,質量無限大因兩極同一又為無限小,質量無限小可視為零,因此光子無靜止質量。光作為極限物,大小同一,動靜也同一,無靜止質量即為無運動質量。從質速關係式也可得m0=0時,m=0,υ=c時,此公式不成立。有人認為沒有質量怎會有能量?須知電磁場為能量場,光量子又是能量子,因光子無質量,任一能量值在與質量對比時都為無限大,因無質量,運動中也不消耗能量,除傳遞能量給其它物體外,光子能量足以保持其速度不變。

光子無質量為知性所不容,人們到處尋找有質量的根據。有人認為光有光壓為有質量表現,但不知光壓乃光電效應表現,是光量子、光能轉化為電能的表現。也有人引愛因斯坦質能公式:E=mc^2(E為能量,m為慣性質量,c為光速),認為有質量才有能量,這就和前述質速公式衝突,這種衝突說明光作為極限物,獨立於兩式之外。我們根據另一能量公式:E=hν(E為能量、n為普朗克常數、ν為光頻率)可計算出一定頻率光之光子能量,使m=hν/c2推導光子潛質量。注意,這裡指的是一定能量必對應一定質量,但對光子而言這只是其潛在質量而非實在質量,這就是實驗中找不到有質量的光子的原因,潛在質量只說明可以轉變為多少質量。如按經典力學觀點非認定光有質量,電磁場有質量,真空作為光量子場就要表現出巨大質量,一切有光的場所也會有沉重的質量壓力,含有電磁場的粒子質量都需加倍,引力定律還會使真空形變。推理繼續,光越強,質量越大,引力越大,恆星都變成了黑洞,豈不荒謬!電磁場為能量場,引力場為質量場,二者進一步同一才將潛在的質能關係揚棄為真實關係,這卻不是本篇所論之題。還有人以光線在引力場中彎曲來證光有質量,有質量的東西才受引力吸引。我們知道,能量為斥力,不受引力作用影響,至於為何會彎曲,以後自會了解。電磁場有能量而無質量,引力場有質量而無能量,實物處二者間而兼有之,我們需再走一段才能真正了解它們。

光速不變的第五解為時空解,時空解源自愛因斯坦相對論。相對論告訴我們,物體高速運動時會發生「尺短鍾慢」的現象,這種現象在低速運動中變化極小,可按牛頓力學定律視其無變化,但在高速中變化明顯。如沿運動方向取1米的標尺,以地球時間1秒計算,每秒速度在3萬公裡時,1米為0.995米,1秒為1.01秒;在15萬公裡時,1米為0.866米,1秒為1.15秒;在29.7萬公裡時,1米為0.141米,1秒為7.1秒;在29.99萬公裡時,1米為0.02米,1秒為50秒。當物體運動速度達到光速時,物體沿空間方向的尺度會縮短為零,時間會慢到停止。

「尺短鍾慢」效應說明空間和時間是隨物質運動速度的變化而變化的,它適用於一切物質,包括光。光速下,時鐘停擺,零時間意味著光在傳播過程中不消耗時間。空間是物質的延展性,時間是物質變化的連續性或延展性。沒有時間就意味著物質靜止不變,保持原狀,所以光速不變。零時空雖是合理推論,是自然現象、自然法則,也為知性形上學所不容。更有一部分人認為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時相對的,不但把運動與靜止相割裂和對立,且把本應一併使用的對應範疇——相對與絕對分贈不同事物,在形上學中也淪落到低層次。

辯證法認為有無同一。零時空並不意味著真的一無所有,而是說我們無法測量這時空。無數光量子溶為一體,共同構成大統一場,不分彼此,此光即彼光,因為你無法分離出單個的光量子,你也就無法給定某個量子以特定的空間和時間。這一現象與經濟學中全民所有疑難類同:生產資料歸全體人民所有,每個人都擁有生產資料,這只是象徵性的;每個人又不擁有生產資料,這是實際性的,無法確定哪些生產資料是某個人的,結果無產階級仍是無產階級。世風日下情況下,私心膨脹,就變成你的也是我的,不拿白不拿,大家都拿,拿大家的。

人類生活領域比起這宇宙來,渺如塵沙,不值一提。人長期生存於人體尺度領域中,其生活經驗及認識局限於此,這個世界的兩極——極大和極小都在我們世界之外。如果不是近代人類面臨生存危機,迫使我們跨入兩極神秘之域,尋求新的生存空間,我們將永不能理解老子及黑格爾的辯證思想。

證明原理

光速不變原理:無論在何種慣性系(慣性參照系)中觀察,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都是一個常數,都為299792.458公裡/秒。

事實

證明光速不變的四項事實。

1) 恆星光行差。

2) 恆星都是一個一個的小圓點。

3) 恆星都靜止。

4) 太陽光麥可遜——莫雷實驗。

證明方法

任意恆星光行差都長期保持不變,證明:光行差不隨時間變化,所以光速也不隨時間變化。所有恆星的光行差都為20.5″角距,證明:所有恆星的光速都相同。

《系統分析恆星光行差》中已經詳細論證了「光速不變」,所以不再重複。

恆星都是一個一個的小圓點,證明:任意一個恆星的所有的光線的光速都相同,即沒有不同光速的光線。

因為沒有任何光速『變化』的現象,所以只有採用『反證法』。

設:某恆星發來兩種光速的光線;光速為c的光線,用c表示;光速為C的光線,用C表示;光速c>C

因為c和C都是連續的,所以觀測者能夠同時接收到c和C;但觀測者同時接收到的c和C,必然不是同時從恆星發出的。

因此設:c發出的時刻為零;C發出的時刻為t;恆星零時刻的位置為A;t時刻的位置為B;因恆星周日視運動角速度ω=15.0411″/秒,所以A、B之間的角距φ=ωt

再設:φ=10′(太陽直徑的1/3);恆星距離L=30光年。

則:t=φ/ω=10×60÷15.0411≈40(秒)

c傳播的時間T1=L/c=30(年)≈86400×365=946080000(秒)

C傳播的時間T2=L/C

據題意知:T2=T1+t=L/c+t=946080000+40=946080040(秒)

所以:C=L/T2=946080000c/946080040≈0.9999999577c≈299999.987(公裡/秒)

即:如果φ=10′,則c-C=300000-299999.987=0.013(公裡/秒)=13(米/秒)

也就是說:如果兩條光線的光速差為13米/秒,則這顆距離為30光年的恆星,就同時在角距為10′的A和B兩個位置上。

光速連續比間斷變化的可能性大得多,如果恆星光速是在C和c的範圍內連續變化的,則看起來,該恆星應該是:長度為10′角距的線段。

因為從未看到過:恆星具有多個位置和任何拉長的現象,所以結論正確。

恆星都靜止,證明:所有恆星的光速都不隨時間變化,都始終恆為常數c不變。這是因為如果光速不斷變化,則看起來恆星必然是運動的。證明方法與上述類似,不再重複。

太陽光麥可遜——莫雷實驗證明:太陽光的光速不變。

麥可遜——莫雷實驗的依據是:光速=波長×頻率

光波長和頻率都是根據光幹涉條紋確定的。根據『楊氏雙縫幹涉實驗』幹涉條紋之間的間距,能夠獨立推算出『光波長』,自然可確定『光頻率』。

這樣推算確定的光波長和頻率的乘積為常數,即不同顏色光的波長和頻率的乘積相等;而且乘積數值等於檢測的『光速值』;從而充分證明:『光速=波長×頻率』成立。

麥可遜和莫雷通過長期多次分別檢測,來自不同方向的陽光的光速,充分證明:陽光的光速不變。

相關焦點

  • 再論廣義光速不變原理
    再論廣義光速不變原理      之前發過兩篇推文思考廣義光速不變原理,今天再來談一談
  • 光速不變原理是怎麼被發現的?
    光速不變原理光速不變原理其實是狹義相對論的兩條基本假設,另外一條是相對性原理。愛因斯坦就是利用這兩條基本假設推導出了整個狹義相對論。其實這種方式是很復古的,數學中,歐幾裡得幾何學就是利用5條基本假設,推導出了整個平面幾何學,愛因斯坦與此是如出一轍的。那什麼是光速不變原理呢?
  • 全盤否定「光速不變原理」和相對論(狹義)
    由於實驗沒有觀測到幹涉條紋的移動(零結果),就推斷存在未知的自然規律——「光速不變原理」。因此,由零結果推斷「光速不變原理」和相對論,就不滿足「充足理由律」,(因為有別的原因導致零結果),是為無效推斷,光速不變和相對論就不能成立。
  • 「相對性原理」和「光速不變原理」該如何理解?它們為何相牴觸?
    要想真正理解愛因斯坦提出的狹義相對論,前提是必須理解愛因斯坦在狹義相對論中所提出的兩條基本假設:「狹義相對性原理」和「光速不變原理」,因為狹義相對論就是以這兩條基本假設為出發點通過洛倫茲變換推導出來的!而「狹義相對性原理」又是在「相對性原理」的基礎之上延伸出來的。所以,理解「相對性原理」和「光速不變原理」就顯得尤為重要。
  • 為什麼真空光速相對所有參考系速度不變?
    為什麼真空光速相對所有參考系速度不變?——因為真空光速不變是一個觀測事實。其實,建立物理過程的圖像就是物理學中所說的要尊重客觀現實。那麼對於真空中的光速來說,客觀現實就是——事實上觀測到的真空光速是不變的。愛因斯坦把這個觀測事實上升到了一條基本原理作為相對論的基礎,即真空光速不變原理。
  • 等效性原理、光速不變原理的應用:用動能定理推導質能方程
    其中, E是能量 單位是焦耳(J) m是質量 單位是千克(Kg) c是光速c=299792458m/s在相對論中,動能定理依然成立,但動能的形式將不同。靜止質量為m。的質點在力F的作用下,經過世間間隔dt,質量增量為dm,速度為v,速度的增量為dv,位移為dx,動量增量為dp,總能量增量為dE,真空中光速為c,由動能定理可知,外力做功等於質點動能變化:在上面的公式使用中F=dp/dt的意義為等效性原理。
  • 相對論說光速不變,那如何解釋光在介質中速度變慢呢?
    這個問題其實是對相對論光速不變原理不了解,從而產生的疑惑!光速不變原理光速不變原理是指真空中的光速對任何觀察者來說都是相同的。相對論中是不允許有質量的物質運動速度超過光速,如果達到光速,質量便會加到無窮大,所以相對論不讓攜帶質量和信息的物質超光速。因此超光速不是不被允許,只要不攜帶信息和質量就可以。所以量子糾纏和宇宙膨脹都沒有違反相對論。真空中最快,為3*10^8米/秒. 其餘介質都比在真空中慢,最接近的是空氣,約為2.996*10^8米/秒。
  • 光速不變的原因是什麼?是自然的本質還是巧合?
    隨著時間的推移,科學家發現光速的確很大,但是並不是無窮的,它大到是有一個具體的值。這要從現代科學之父伽利略說起,很早之前伽利略就發現伽利略的相對性原理,通俗的來說就是物體的靜止與運動都是相對於某一個物質來說的,也就說首先要選取參考系。
  • 光速的相對性
    愛因斯坦光速不變假設是影響深遠的一條現代物理基本原理。然而,光速不變性原理的本質在相關文獻中很少有詳細的描述,導致部分狹義相對論讀者產生了很深的誤解。1985年,東方學帝提出了在數學、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邏輯自洽性檢驗中有著廣泛應用前景的歸一原理。
  • 質能方程E=mc^2中,光速平方有什麼物理意義?
    簡單講,質能方程E=mc^2隻是一個推導出來的公式,其中光速C的平方並沒有什麼特別的物理意義,推導的結果就是光速C的平方。假設推導出來的公式是光速C的三次方,可能你還會問為何非得是光速C的三次方。沒有為什麼,也沒有特殊的物理含義,就是推導出來的公式而已。怎麼推導出來的呢?根據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中的質量與速度的關係推導出來的,那麼質量與速度的關係公式怎麼得到的呢?
  • 深度解析光速為何不變,為何不可超越
    光速為什麼會有如此多的人總想通過各種辦法超光速呢?因為很多人根本就不理解光速,也不理解為何光速不可超越。當然了,當時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其中的一個重要假設就是光速不變原理,即不論我們在那種參考系中對光速進行測量,光速都是一個常數。之後,根據光速不變原理推出來了速度公式、時間公式、質量公式。不論哪個公式,都需要在速度小於光速時才有意義。愛因斯坦也給出了一個不能夠超過光速的理由,即物體的速度越高,質量越大,需要提速時需要的能量也越大。
  • 解讀光速不變和相對論,為何說它們是正確的?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已經發表了100多年了,現在已經是科學界公認的現代物理學兩大支柱之一,然而仍然有很多人質疑相對論的正確性,其中反相人士質疑最多的就是光速不變原理本文將利用光行差分析以反證法來證明真空中光速不變。之所以要用反證法,是因為目前測量光速的實驗都是用光線往返雙程的測量方法,這種方法為很多人所詬病。同時,利用反證法,只考慮光速變還是不變的問題,不考慮具體的光速是多少,怎麼測量,交給別人去做好了。如果光速是變化的這個假設與我們觀測到的現象相違背,這就證明光速是不變的。
  • 真空中的「光速不變」並不絕對
    新數學公式的演算幾乎能影響到物理世界的一切方面,從宇宙的年齡到衛星的軌道。兩種新的理論研究揭示出了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並非是一個不變的常數項,它的起伏數值差不多是每秒、每平方米(真空中的橫切面)50倍的10-18分之一。因此光的速度為每秒299,792,458米這一物理學的「絕對真理」也許需要重新審定。
  • 【物理原理】每個人都應該知道的物理學的六個基本原理
    而在現代物理學的兩大基石——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的背後有著六個基本原理,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知道的。- 原理 1 - 光速不變原理 回到1860年代,麥克斯韋在前人的基礎上統一了電學和磁學。下圖:無論是警察A或B,都將以光速c射中強盜。(圖片來源: M. Rulison)但是,20多年後,美國物理學家麥可遜和莫雷在尋找傳播光的介質——以太,他們的實驗出乎意料的得出了一個結論:光速是一個常數!不僅如此,光速還是宇宙的速度極限。無論是物質、信息、引力或其它力都無法超越光速。愛因斯坦認為光速不變是自然法則,這也成為了他構建兩個相對論的起點。
  • 等效原理與光速不變衝突嗎?
    根據愛因斯坦的等效原理,大質量物體使周圍時空彎曲,光線會在大質量周圍偏折,雖然有人在發生日食時曾經實際觀測過,並得到了驗證,但我高度懷疑是太陽周圍的大氣層幹的,碰巧讓愛因斯坦歪打正著了。其實如果大質量物體如果在大質量物體周圍偏折的話,會涉及到另外一個非常敏感的話題:光速不變。
  • 光速恆定不變,這是怎麼被發現的?源於一次大膽的假設
    光速為299792458m/s,且恆定不變。光速不變是怎麼一回事呢?光速是宇宙系統內部運動的最快速度,任何有質量的物體都無法超越光速,且光速相對於任何參考系而言都是恆定不變的。這是不是有些不好理解?那就讓我們從牛頓說起。
  • 光速不變的真諦,沒有幾個人知道!
    對現代物理學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光速不變是整個物理學的基石,如果光速可變了,現代物理學就不成立了!當然,大家都知道,光速不變是物理學測量的事實,但問題的是,它是真的不變還是表象上不變?這關係著物理學的未來!
  • 除了光速外,神奇的自然規則中還有哪些物理常數
    儘管如此,正如題主所言,玻爾茲曼常數有著重要的物理意義。在定義玻爾茲曼常數的常數中,理想氣體常是理想氣體狀態方程中的常數,它與氣體的種類沒有關係,其大小約為8.314 J/mol/K。阿伏加德羅常數能夠把宏觀的物質的量與微觀的粒子數結合起來,其大小約為6.022×10^23 /mol。
  • 光速不變的真相,西方科學從這走向死胡同!
    現在的問題是,既然空間中連續著某種媒介,為什麼會出現光速不變現象呢?當年正是麥可遜-莫雷的光速不變實驗改變了物理學的走向,使科學否定了以太觀。在這裡,我們先要回顧一下以太觀到底是個什麼樣的理論?可以這樣說,如果當時的科學家有氣一元論這樣的宇宙觀,恐怕光速不變實驗根本就不會出現,因為地球在這裡和周圍的空間是有一個有機的整體。科學家們之所以做這樣的實驗,是因為當時的以太觀認為地球在穿過靜止不動的以太空間而運動,這樣就出現了光速的疊加問題,光源逆以太而傳遞就會出現光速增加,順以太而傳遞就會出現光速減小。如果驗證了這一點,就可以證明以太的存在。
  • 趣知識;光速不變的證據、萬物皆數及宇宙三公理
    二,光速不變原理:無論在何種慣性系(慣性參照系)中觀察,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都是一個常數,都為299792.458公裡/秒。證據之一:恆星都靜止,若所有恆星的光速都不隨時間變化,都始終恆為常數c不變。這是因為如果光速不斷變化,則看起來恆星必然是運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