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睜眼,都是壞消息。」
疫情和恐慌,在武漢這座城市蔓延。每天打開手機,每一次拇指的上滑,都令辛迪毛骨悚然:
武漢封城了;口罩、消毒液和預防感冒的板藍根搶購一空;確診的人數不斷攀升,又有一個身邊的人去世了;家鄉的親友如同在水深火熱中煎熬,周圍的醫生朋友靠精神力量撐在第一線……
春節前,辛迪從杭州回到武漢,準備陪家人過年,最後提前訂好的年夜飯還是取消了,她把自己隔離在家,每天提醒自己,千萬不能感冒、不能發燒。
在周圍環境和情緒的雙重壓抑下,她感到窒息,決定必須自己轉換心態,與其成天在焦慮中度過,不如在家行動起來,「做一些有意義、有價值的事情。」
春節前,辛迪剛剛在東京過完生日
作為全球購「日本買手聯盟」會長,辛迪打算發起在日本的買手朋友,募捐一些口罩,支援家鄉的一線醫護人員。
有了這個想法,她聯繫到武漢協和醫院,電話那頭傳來的聲音瞬間打動了她:「我們太需要這些東西了!感謝你們,感謝你們!」
一開始,她打算捐物,讓在日本的買手分頭行動,去自己附近的藥店採購。立刻有人衝到日本的藥店,拍下不同口罩的照片,一一發到群裡確認:「這個可以捐嗎?」短短一上午,在日本的買手和品牌方,狂掃幾萬隻口罩。
日本買手聯盟成員在日本購買口罩
在疫情面前,時間分秒必爭。作為組織者,辛迪意識到,這種募捐方式比較費時費力,甚至會有很多「徒勞」的工作,比如買的口罩不符合醫用規格。於是,她轉為在群裡發起接龍捐款,收到捐款後,統一採購口罩。
不到一小時,就募捐到三萬塊錢。當她和朋友準備在日本醫療網站下單時,這個數字已接近八萬。大家商量後,擔心後面物資緊缺,價格會被炒高,咬咬牙,下了23萬的訂單,「當時心想,萬一捐款湊不齊,就自己捐好了。」結果,款額第二天就湊齊了。目前,日本買手聯盟已經籌集到28萬的醫療物資。
短短的兩三天裡,就有300多位愛心人士加入募捐活動。為了節省運輸時間,龍浩航空特地為他們提供了免費包機服務,醫療物資直接從大阪飛到武漢天河機場,醫院派人到海關籤收。當收到海關發來的籤收信息時,辛迪覺得一切付出沒有白費,「物資都在第一時間被醫院取走了,會有一種雪中送炭的感覺。」
從大阪抵達武漢天河機場的醫療物資
口罩和護目鏡,第一時間送到了醫護人員手中
朋友們紛紛在群裡分享醫護人員戴上捐助的口罩和護目鏡奔赴前線的照片,淘寶對日本買手聯盟進行了報導,高曉松微博轉發評論:「我們都在一起!」
高曉松微博截圖
百感交集之下,辛迪發了一條朋友圈:「其實只是想為家鄉人民做點事情……希望能一切快點好起來。」
02「我說是送中國的,店員把口罩全部給我了!」
這次募捐行動中,辛迪一次次聽在日本的買手說起,日本藥店的店員一聽說口罩是寄到中國武漢的,不但馬上取消了限購,還把店裡有的存貨全部拿了出來,幫著一起裝箱、打包。
日本店員聽說是寄往武漢的口罩,幫著一起裝箱、打包
日本民間也自發組織捐贈,箱子上,除了「武漢加油」,出現最多的一句話是:「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這讓辛迪感慨萬千,當年她身在日本,即使「風月同天」,還是常常想念武漢的山川和親人,「不管人在什麼地方,家還是唯一的歸宿。」
從武漢大學畢業後,辛迪做了一個決定,陪丈夫去日本,她想出國鍛鍊一下自己。
一出去,就嘗到人間辛苦,兩人租了一個小房子,打起地鋪,因為語言不通,她一開始只能做一些「比較卑微的工作」,最多時候一天打四份工:流水線食品打包、餐廳、廚房、工廠。就這樣,她慢慢把日語練了起來。2007年,她成為日本一知名商場第一個被聘請的中文導購員。
辛迪在日本的工作照
2011年,辛迪懷孕了,她決定辭去工作,在家開通淘寶店,轉型做買手。
離職的時候,日本同事寫給她幾十張卡片,滿滿的祝福:
「辛苦了,經常看到你充滿活力在身邊。希望能生一個國際寶寶,什麼語言都會說。」
「你辭職了,感覺身邊寂寞很多。孩子生出來後,再到我們這裡來玩。」
辛迪的女兒在日本出生時的照片
2017年5月,憑藉6年的買手經驗和品牌積累,辛迪在日本東京成立了「日本買手聯盟」,為買手和品牌搭建平臺,業務覆蓋美妝、日化、服裝、母嬰、珠寶、保健品等,被全球購授予「全球購買手商業聯合會合作夥伴」。
成立日本買手聯盟,是為買手和品牌搭建平臺
現在,辛迪常年往返杭州、日本兩地,在武漢陪父母和女兒的時間,一年加起來「也就二十幾天」。只有夜深人靜時,她才會袒露一些疲憊:「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如果不是迫於生活,誰願意錯過孩子的成長?如果可以過得安逸,誰會選擇顛沛流離?」
春節前夕,即使當時武漢已經拉響疫情警報,她還是毅然決定回家,「不管怎麼樣,過年一定要跟家人在一起。」
03質疑的聲音,從募捐開始,就未間斷。
「怎麼確保這些口罩到交到了醫護人員手上?」「捐款全部用來買口罩了?」……
每天,辛迪都要在網上回答、解釋網友們的「十萬個為什麼」。她把捐款流水單、採購訂單、籤收單整理好,第一時間公布,讓大家看到募捐的進度。得到淘寶官方的報導和高曉松力挺後,質疑的聲音開始減少,更多人知道了辛迪和日本買手聯盟在做的事並加入進來。
部分物資清單
辛迪對接的醫院,也從武漢輻射到湖北和全國,目前捐贈過的醫院有武漢協和醫院、榮軍醫院、武漢中西醫結合醫院、武漢亞心總院、荊州市第三人民醫院、勞動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滿春街社會衛生服務中心、湖南益陽市南縣人民醫院、武漢市中心醫院、浠水縣中醫院、雲夢縣隔蒲譚鎮中心衛生院、湖北省黃岡市中心醫院、英山縣金家鋪鎮衛生院,她會根據每個地方的情況,按需分配。
相比外界的質疑,讓辛迪更頭大的,是怎麼跟女兒解釋清楚這件事。
辛迪的女兒今年9歲,常年在武漢讀寄宿學校,周末回家一次,有時候趕上辛迪出差,母女倆一個月都難得見到一次。辛迪這次組織募捐,女兒的第一反應是:「你們還捐錢啊?」
「平時都在老人身邊,比較寵,孩子就會有一些自私,以自我為中心,不理解為什麼要把自己的錢捐給別人。」但辛迪內心更多的是自責,因為缺少陪伴,她決定耐下心來,慢慢跟女兒解釋,後來她發現跟孩子講道理是講不明白的,「不如用行為來告訴她。」
整個春節,辛迪每天都在和買手、醫院對接工作,埋頭整理表格和單據,這些女兒都看在眼裡。辛迪還會把外界對她的採訪報導,截圖發給女兒看。有一天,女兒突然微信轉來300塊錢,留言道:「這是我捐的錢。」辛迪對女兒說:「媽媽會記得你的愛心。」
辛迪和女兒
辛迪的微信頭像,加了一句「武漢加油」,女兒則把頭像改成了「我愛口罩」。辛迪問她是什麼意思,女兒說:「媽媽天天到處找口罩,天天買口罩。」語氣裡,帶著一份驕傲。有一天,她跑過來問:「媽媽,你能不能給我發一個證書呀?我不發朋友圈,就紀念一下。」
「父母其實就像一面鏡子,你怎麼做人,孩子也怎麼做,你要先做出一個榜樣。」辛迪說,因為疫情,這個春節她隔離在家,但也因此多出了許多陪伴女兒的時間,這也許是最大的欣慰。
原計劃三月份在杭州舉辦的日本買手聯盟展會,因為疫情,辛迪也暫時取消了,她還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才能離開武漢回到杭州,但她相信,「一切只是時間問題」。外地的朋友們,經常發來私信:「等你出來,我們一起吃飯。」
作為武漢人,辛迪在朋友圈轉發過一張「武漢加油」圖。那張圖的像素,已經隨著轉發次數而變得模糊。但上面的文字,依舊清晰可辯:
「關閉一座城,保護一國人。武漢,是一座可敬之城,我們的城市病了,但我們會治好它。待春花爛漫,櫻花盛開時,希望你們還是喜歡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