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loud最大的作用,就是使蘋果自家或者某些第三方軟體能夠實現跨平臺的數據共享。為什麼坊間有著「蘋果用戶忠誠度高」的說法,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些忠誠度高的用戶手上往往不只一臺蘋果設備。當充分體驗到iCloud的數據共享的好處,以及換掉iPhone就等於換掉蘋果全系列的巨大財務成本之後,自然也就對蘋果「忠誠」了。
當你手頭中有兩件以上登陸同一帳號的蘋果設備的時候,你應該遇見過這種場景:登陸同帳號的iPhone、iPad幾乎同時收到郵件,而當你在某一端打開郵件之後,另一端的提醒也就消失了;iPad和MacBook上都安裝了Notability,在iPad上做的筆記,會自動地同步到Mac,便於日後的管理和編輯;iPhone拍攝的照片通過iCloud可以在iPad和Mac上查閱和編輯;在臥室抱著iPad看視頻,iPhone在客廳充電的時候,iPad上突然顯示來電……以上都是iCloud的典型應用場景,為用戶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提高了時間利用效率。
雖然Android手機也早就支持查找手機等基於「雲端」的功能。但是和蘋果相比並沒有學到iCloud的精髓——數據共享。蘋果的數據共享是對自家產品而言的,Android的數據共享是對於全球開發者而言的。但是為什麼在系統開發上更加具有開放特性的Android沒有率先實現用戶個人的數據共享呢?不是每一隻蝴蝶扇動翅膀都能產生颱風,但是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而蘋果發展過程就像颱風形成一樣,先是蝴蝶揮動一下翅膀,然後通過AppStore等不斷地吸引周圍的水汽,最終形成了颱風般的巨大威力。巴菲特曾經說過蘋果具有很深的「護城河」,我想這條河就是匯納百川而後形成的數據共享之河。
萬物互聯本質就是數據交換,其趨勢是慢慢形成的。以前相機拍照需要通過電腦才能導出照片,而現在只需要藉助軟體和Wi-Fi;同一個亞馬遜帳戶可以在Kindle、iPhone、Android、iPad等多個平臺實時同步讀書的進度;家裡的Wi-Fi連接了電視盒子、手機、筆記本等多臺設備,內容在不同的屏幕呈現。
但是物聯網時代真的只有一套系統打遍天下這一種途經嗎?多個平臺系統通過類似iCloud交換數據難道不可以嗎?如果,蘋果、谷歌、微軟三家公司在面臨某個強大的對手的時候,放下積怨,一致對外,將macOS、Windows、Android、iOS等三家分別開發的各類作業系統整合,聯手推出能夠實現跨平臺數據交流的「iCloud」。那時候是否真的塵歸塵,土歸土,「護城河」更加難以逾越呢?這些只能交給時間去檢驗了。
現在蘋果又通過iCloud支持在線辦公,雖然只限於蘋果辦公三件套,雖然啟動速度慢一些,基本功能少一些,但是小器認為這是在向著未來摸索。人類從來沒有停止科技進步,即使身處黑暗,也要逐漸摸索,點亮黎明。
也許,網速遠大於個人CPU的運行速度的時候,個人電腦會出現這樣的改變——所有終端只具備最基本計算能力,而高級一些的操作需要租借超級計算機的算力來實現。這樣就可以實現即使小終端也具有強大的性能了。小器對於這樣的未來真的很期待哦!
目前來看,iCloud給蘋果數據共享領域帶來了領先優勢,日後能不能進一步提升值得人期待。相比現在拼命營銷的蘋果,我還是更喜歡看到那個整合資源,開疆拓土的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