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音樂點亮人生 旅美青年大提琴演奏家盧美旭

2020-12-20 閩南網

在紐約聯合國總部為慈善活動獨奏演出

接受美國中文電視《紐約會客室》節目人物專訪

在紐約林肯中心作為大提琴首席演出

­  音符躍然於指上,感動流淌於心間。大提琴那深沉飽滿,美麗悠揚而又乾淨無暇的聲音在不經意間悄悄地蕩入旅美青年大提琴演奏家盧美旭的心中。一首頗具大氣優美風格的柴科夫斯基《如歌的行板》 ,在盧美旭的童年時期就點燃了她對大提琴的興趣和熱情,從此與大提琴展開了一場相知相伴、不離不棄的旅程。

­  夢想的綻放 源於對音樂真摯的愛

­  盧美旭是一位年輕的現居紐約的85後大提琴演奏家,大提琴對於她來說,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她手指間的那四根琴弦,似乎有魔力一般輕盈地流淌出悠揚的旋律,讓人沉醉其中。透徹心靈的動情演奏、技法嫻熟的提琴技巧,都讓人們領略了一個年輕藝術家的風採。而盧美旭的琴聲又宛如一絲清泉,給予喜歡她的樂迷們最大的滋潤與灌溉。

­  一路走來,大提琴是盧美旭生命中最濃墨重彩的一筆,她用大提琴追尋著自己的夢想,而大提琴不僅見證著她的成長,也見證著她對音樂的赤子深情。

­  盧美旭,1989年出生於瀋陽市,七歲開始學習大提琴,師從啟蒙老師李蔭華教授。接著先後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中央音樂學院附中和中央音樂學院,師從娜木拉教授。在求學面前,盧美旭從未止步,2012年她不負眾望考入美國波士頓大學藝術學院音樂系,攻讀大提琴演奏研究生學位,並獲得學校頒發的獎學金,師從波士頓大學大提琴學科主任Marc Johnson教授。2014年又順利考入美國紐約新學院大學曼尼斯音樂學院,攻讀音樂專業裡的最高演奏文憑——藝術家文憑,並獲得學校頒發的獎學金,師從大提琴教授Barbara Mallow。

­  大提琴已經與盧美旭的生活融為一體,密不可分,而她對大提琴也有一種發自內心深處的愛。盧美旭在藝術的殿堂裡勇敢追求,積極探索,夢想之花經過心血與汗水的洗禮,終於得以燦爛的綻放。

­  傳承與創新 為大提琴插上騰飛的翅膀

­  一直以來,盧美旭追逐音樂夢想的步伐從未停歇,她每年在世界各地的演出多達150餘場,隨著不斷的比賽和演出,她在多個國家都留下了她的琴聲和足跡。與此同時,盧美旭也從未忘記自己身為一名文藝工作者肩負的使命:堅定文化自信,向世界展示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

­  自學琴起,盧美旭多次與國內外的各大知名樂團合作演出,並多次獨奏演出和擔任大提琴聲部首席。合作演出過的樂團有中央音樂學院交響樂團、中國國家大劇院交響樂團、波士頓大學交響樂團、新英格蘭室內樂團、曼尼斯音樂學院交響樂團、中國藝術基金會亞洲文化交響樂團、北美亞洲愛樂交響樂團、美國國際室內樂團,紐約國際交響樂團等。獨奏及樂團首席等樂隊演出的各大音樂廳包括中國國家大劇院、中國北京中山音樂堂、中國北京保利劇院、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廳等。美國紐約林肯中心、紐約卡內基音樂廳、紐約聯合國總部、曼哈頓市政廳、華盛頓國會山莊、波士頓、費城以及德州達拉斯交響樂團音樂廳。

­  盧美旭在音樂的道路上,擁有著真摯的熱情,堅持與執著,她將音樂融入生命並樂在其中。作為一個身在海外的華人音樂人,用大提琴這樣的西方樂器講述中國傳統文化,成為了她的藝術特色和精神追求。

­  盧美旭總是提醒自己,人一定要有信念和夢想。她帶著對音樂的愛,不斷的挑戰自我,勇敢的突破自我,在創新和開拓中將中國傳統民族樂器與西方樂器大提琴結合起來,形成了她獨特的音樂風格與魅力。在國際舞臺上,越來越多的觀眾喜歡中國的傳統民族音樂,民族音樂代表著中國的歷史和文化。盧美旭一直在秉承著自己的音樂追求,堅持自己的音樂理念,用西方的樂器大提琴架起了與中國民族樂器之間通往世界音樂的橋梁,向世界展示中國色彩斑斕的音樂文化。

­  在音樂的殿堂裡,盧美旭不僅想成為一個大提琴音樂的詮釋者,更想站在西方古典音樂的高度上展現中國民族音樂的魅力,她深知這是一個旅美青年大提琴演奏家的責任與使命。我們相信在盧美旭這樣的不懈努力下,藉由這樣的中西方音樂文化交流結合,一定會讓中國民族音樂煥發出新的光彩,碰撞出耀眼的火花。

­  執著公益 流淌於心靈深入的聲音

­  從一個喜歡音樂的小女孩到舞臺上風採奕奕的旅美青年大提琴演奏家,盧美旭在不斷的經歷著自己人生中的一次次蛻變。在舞臺上,她用琴聲詮釋自己,而舞臺下她更願意用行動去表達自己。除了大提琴演奏領域外,盧美旭也一直投身於「用音樂做慈善」的事業中。從2008年開始,盧美旭已經與很多國內國際的知名慈善機構合作演出並作為樂隊的管理者組織各類文化藝術大型活動,合作過的慈善機構其中包括:壹基金、英國關愛兒童中心、法國盲童學校,北京太陽村等。自2012年來到美國以後,盧美旭依然沒有停止她的慈善音樂事業,她與美國多個非營利性的慈善機構合作,接連數月進行多次全美巡迴慈善演出,並以音樂的形式為這些機構募捐籌集善款。其中受益的機構包括:海地震後救災機構、德州婦女基金會、創傷後應激障礙治療中心、婦女兒童避難所、退伍軍人醫療機構、海洋生物保護組織、敬老院,孤兒院,監獄,少管所,學校,教堂等。她的演出腳步遍及美國幾十個州郡市,包括:紐約州、德克薩斯州、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肯塔基州、北達科他州、弗羅裡達州、喬治亞州、俄亥俄州、維吉尼亞州、加利福尼亞州、麻薩諸塞州、康乃狄克州等。

­  多年來,奮鬥在異國他鄉的盧美旭一直為她心中的夢想執著追求著。多面人生各個精彩,旅美青年大提琴演奏家、東西方音樂文化的橋梁與轉播者、熱心投身公益事業的使者等多重身份都給盧美旭帶來了不同的人生體驗和豐富的心靈收穫。她做事總是親力親為、盡善盡美,忙碌卻不盲從,在平衡與取捨中堅持著自己的原則。

­  更讓人期待的是,2017年9月29日,盧美旭將會在聞名遐邇的世界頂級音樂廳——紐約卡內基音樂廳Weill Recital Hall,舉辦個人專場音樂會。這場音樂會除了有大提琴和鋼琴的合作,由西洋樂器演奏古典作品之外,還會邀請到中國傳統民族樂器,琵琶、二胡、以及另一個西洋樂器長笛的加入,一起為大家呈現由優秀的中國作曲家們創作的具有東方音樂文化元素的中國作品。其中包括世界首演的以敦煌莫高窟、美國首演的中國神話故事、內蒙古大草原為題材創作的新作品,以及在奧斯卡和格萊美獲獎的中國電影原聲音樂作品等。屆時,將是一場東西方音樂文化交流的盛宴,盧美旭也將以「華人大提琴家的身份」成為「把大提琴中國作品帶入卡內基的第一人」!

­  對此盧美旭坦言:「我是用心靈來詮釋音樂的演奏者,我不僅把自己對中國故土的熱愛和眷戀之情注入到我的琴聲中,而且我會根據每個作品自身的特點,用不同的音樂語言,訴說只屬於這部作品的音樂故事。作為一名旅居海外的遊子,我時刻掛念且深愛著我們的祖國,我願做一個音樂使者,把自己變作橋梁,用我的琴聲與音樂連接中美文化,讓更多的人了解真正的中國,並且愛上中國!」這是盧美旭的中國夢,更是年輕一代旅居海外的青年藝術家們共同的夢想。

­  琴聲鏗鏘,相信更加美好的明天就在盧美旭靈動跳躍的指尖上展開,讓我們共同祝福她繼續「用音樂點亮人生」……

責任編輯:陳玲玲

相關焦點

  • 美國耶魯大學音樂學院碩士,中國青年演奏家,室內樂團大提琴首席
    翟慧莉,美國耶魯大學音樂學院碩士。杭州愛樂樂團大提琴聲部首席。1995年至2002年先後就讀於中央音樂學院附小、附中及中央音樂學院,師從陳圓、朱亦兵教授。曾擔任中國少年交響樂團、中國青年交響樂團、中國青年演奏家室內樂團大提琴聲部首席。
  • 陌陌跨國陽臺音樂會連屏愛爾蘭 大提琴演奏家唐嶽展現精湛技藝
    來自愛爾蘭的大提琴演奏家唐嶽與陌陌知名民樂直播品牌民樂坊創始人、中央音樂民族樂團胡琴演奏家蔡陽通過直播連屏的方式,為收看直播的網友奉獻了一場精彩的大提琴藝術之旅。 「大提琴相當於男高音」 形象科普大提琴知識「大提琴起源 16 世紀義大利北部, 是弦樂器家族成員,在交響樂團中與小提琴,中提琴和倍大提琴組成弦樂聲部。
  • 作為流量明星的歐陽娜娜還能稱為大提琴演奏家嗎?
    說到她的大提琴表演,每次出現都會上熱搜相比較於「螞蟻競走了十年」大提琴確實能讓娜比鍍上光芒可是現在的她還能稱為「大提琴演奏家」嗎?歐陽娜娜曾經上的學校Curtis(她中途輟學了)是所有古典音樂學生可遇不可求的學校,就是古典音樂界的top1學校,不是之一,是第一。而她選擇離開轉娛樂圈就知道她想走怎樣的路了,畢竟對她來說出生就比百分之99.99的人走在前面。她走古典音樂,能在Curtis上學,她走娛樂圈,資源和流量也是有底量的。這意味著啥,這意味著,她有選擇!
  • 【搶票】「美麗星期天」之從深圳起飛——馬嘉華大提琴賞析音樂會
    >大提琴:馬嘉華旅美青年大提琴演奏家馬嘉華(馬嘉澤),美國辛辛那提音樂學院音樂表演藝術博士、大提琴助教,副修室內樂表演。師從於美籍以色列大提琴家耶胡達·哈那尼(Yehuda Hanani),並輔佐其教學與校內外工作。馬嘉華出生於音樂世家,三歲半跟隨母親學習鋼琴,後在父親的啟蒙下學習大提琴演奏。本科與研究生畢業於威斯康辛大學音樂學院、北伊利諾伊大學音樂學院及亞利桑那州立大學音樂學院。
  • 青年演奏家王迦勒在金城文化沙龍分享音樂人生
    本期主講嘉賓是青年演奏家王迦勒,他以 " 如初的溫暖 " 為題在這個不同的講臺上分享了自己對音樂的熱愛與初衷。作為一名優秀的青年演奏家,無論是家長還是藝術愛好者,對他的成長曆程和藝術成就都有著深厚的興趣。" 我是一名地地道道的黃河娃,小時候我是那種精力旺盛的孩子,特別淘氣好動,父母一度擔心我這樣的性格長大了怎麼辦呢 ?
  • 閱讀浸潤心靈 音樂點亮人生
    央廣網北京4月26日消息(記者 方婧)4月24日,國圖藝術中心和滿天星業餘交響樂團聯合舉辦「音樂點亮人生——我和我的祖國」世界讀書日滿天星業餘交響樂團國家圖書館專場音樂會。音樂會緊扣建國70周年和世界讀書日兩個主題。在中國歌劇舞劇院和滿天星業餘交響樂團常任指揮、青年指揮家金剛的指揮下,樂團以小提琴二重奏、小提琴獨奏、小提琴齊奏、大提琴獨奏、大提琴齊奏等多種形式演奏了《紅旗頌》《明月三章》《我的祖國》《鴻雁》《新春樂》《天鵝》《一步之遙》《藍色多瑙河圓舞曲》等中外經典名曲。
  • 以琴為劍,大提琴家徐逸群的美國音樂之旅
    近日,山東籍旅美大提琴演奏家徐逸群正忙碌地準備著兩場音樂會——她將於2021年1月受帕爾曼夫婦邀請在其音樂節,以及緬因州的埃爾斯沃思藝術中心的音樂季中以網絡形式分別「上演」個人獨奏以及重奏音樂會,為疫情下的人們「打氣」。在這兩場音樂會中,除了西方的樂曲以外,她特別挑選了中國著名作曲家譚盾的《臥虎藏龍》。這位1994年出生於濟寧的山東女孩,想用自己獨有的方式,撫慰疫情中的人們。
  • 大提琴音樂教育人才培養項目成果展示音樂會黑膠專輯《使命》發布
    作品《使命》上演於國家藝術基金「大提琴音樂教育人才培養」項目中國當代優秀大提琴作品系列音樂會之一2019年12月27日19:00,在中央音樂學院附中音樂廳,即將舉辦一場【國家藝術基金「大提琴音樂教育人才培養」項目成果展示音樂會】,將展示由中國當代著名青年作曲家方崬清創作的大提琴精品專輯
  • 2018年美國田納西大學音樂學院大提琴比賽
    美國田納西大學音樂學院大提琴比賽是由美國田納西大學創辦的,田納西大學位於諾克思維爾市,於1794年成立,是一所具有兩百多年歷史的美國旗艦大學之一。2018年美國田納西大學音樂學院大提琴比賽是一個全面探索和慶祝大提琴演奏及音樂創作的大提琴活動,2018年的活動將由一系列的大師班、講座、大提琴團體活動、大提琴比賽、鈴木大師班、及大提琴音樂會等組成。我們鼓勵所有對大提琴專業演奏感興趣的各個年齡的大提琴學生、大提琴青年演奏家、大提琴愛好者、大提琴業餘演奏家等積極參與。
  • 中國愛樂樂團大提琴演奏家張集老師帶你了解大提琴
    ▲張集老師與中國愛樂樂團的同事們弦樂四重奏演奏家:張集、張建立、姜帥、徐文超(從左至右)小編:您認為學習大提琴最難攻克的是什麼?張集老師:大提琴和其他弓弦樂器一樣,我認為最難攻克的就是右手的運弓和發音,弓與弦的摩擦就好比是歌唱家的聲帶,每位歌唱家的聲音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和特點,拉琴也是一樣。同樣的一把琴在不同人的手裡會發出不同的聲音和音色,如何才能把琴的聲音和音色發揮出來,是需要長時間的基本功練習和自己用耳朵聽自己的聲音,要自己去給自己提要求。
  • 一拿起大提琴,腔調就有了
    《see you again》,還在網上流傳過一陣子▼▼▼大提琴自帶高逼格「琴」設,聲音相對厚重,性格開朗,擅長獨奏,尤其是抒情的旋律,有"音樂貴婦"之稱。大家熟知的大提琴演奏家非常多,比如:13歲獲得中國全國大提琴比賽第一名,英國皇家北方音樂學院最年輕的終身教授,包攬了12個國際大賽一等獎的青年演奏家——秦立巍▼▼▼
  • 音樂鑑賞,大提琴大師的音樂聖經!
    歐陽娜娜因為「大提琴」圈了不少粉,拉大提琴的動作嫻熟,神態專注認真,加上古典音樂本身的高雅藝術感,畫面非常有女神感。大提琴大提琴是具有四百多年悠久歷史的西洋古典樂器,它音色悠揚柔和,技巧優雅華麗,擅長演奏抒情的旋律,表達深沉而複雜的感情,有"音樂貴婦"之稱。
  • 審美力·藝術微課堂丨大提琴演奏家秦立巍講述他和大提琴的故事
    在弦樂樂器中,大提琴總是以其溫柔深沉的音色令人過耳不忘。在一些影視作品中,大提琴的動人琴音甚至成功「出圈」,讓觀眾深深記住了它。《審美力·藝術微課堂》第七期,跟隨大提琴演奏家秦立巍一起走近充滿魅力的大提琴。
  • 朱牧大提琴名曲獨奏音樂會,帶您感受大提琴的別樣風採!
    朱牧南京音樂會時間:2019-12-19 19:30朱牧南京音樂會地點:南京江蘇大劇院音樂廳朱牧南京音樂會門票價格:50、80、120、180、280演奏者詳細信息:朱牧,青年大提琴演奏家,中央音樂學院大提琴副教授,中央音樂學院附中大提琴教研室學科主任。
  • 「音樂貴婦」大提琴的發展史
    大提琴有著「音樂貴婦」之稱,它的聲音類似於人類的聲調,數百年來,大提琴以其溫暖生動的音色和豐富的聲調,給觀眾們來了無窮無盡的美感。大提琴是備受追崇的獨奏與合奏樂器,經過一系列的文化變遷和不斷改進,現在已經成為現代音樂的一大主流樂器。
  • 音色雍容華貴的大提琴,它是怎樣成為名副其實的「音樂皇后」
    而隨著古典音樂的發展,尤其是古典音樂由巴洛克主義逐漸向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演進,大提琴在維奧爾琴的基礎上進一步放大體積,弧形也變得更明顯,由此才有了今天我們熟悉的大提琴。回顧完大提琴的演變歷史,今天的大提琴,已經是管弦樂隊中必不可少的中音或低音弦樂器。
  • 他在監獄、醫院、曠野、沙漠演奏大提琴,終於找到音樂的意義
    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大提琴家朱亦兵人生走過半程,朱亦兵仍然沒有弄明白,他這個對數字、宇宙、歷史和神秘空間感興趣的人,為什麼最後就成了大提琴家。「我從小就反覆做一個夢,幾塊大鋼板在天上撞來撞去。」從小數學拔尖的朱亦兵,最痴迷凡爾納三部曲裡的科幻世界。
  • 本周五赴湖南音樂廳重溫經典
    本場音樂會由美籍華人指揮家孫遜執棒,並特邀旅美大提琴演奏家康喬瑄(臺灣)共同演繹。  重拾經典、演繹經典、詮釋經典,本場交響音樂會作為「雅韻三湘 音樂經典 2017 湖南音樂季」的重要組成部分,湖南交響樂團將現場為市民呈現《慶典序曲》 、《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 Op. 104 》、《e小調第四交響樂 Op.98 》等經典曲目,為市民獻上了一道經典音樂大餐。
  • 極致優雅的:品味古典音樂史上最深情的大提琴協奏曲
    該作品創作於1783年,其創作經歷非常曲折,這是為當時埃斯特哈齊宮廷樂團的首席大提琴手安東·克拉夫特創作的,據說除了華彩段落的其他某些部分還得益於克拉夫特的建議。至今,這首協奏曲已經成為眾多演奏家的保留曲目之一。
  • G20大提琴與民樂美麗邂逅
    中央音樂學院附中校長、大提琴家娜木拉介紹,這是首次用大提琴演奏《高山流水》,大提琴與古琴、太極、中國大鼓、交響樂團、童聲合唱這麼多種藝術形式搭配在一起,非常富有創意。這首經典的古琴曲取材於「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原本是講述知音之間的相遇、相知,選用大提琴這種西方樂器與最具中國氣韻的樂器古琴合作,有中西方音樂相交融的美,同時也寓意著「中國與世界各國友好相處、希望世界融合」,正好貼合G20峰會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