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在杭州舉行的G20峰會大型文藝演出中,一首由大提琴、古琴、中國鼓聯袂合奏的中國古曲《高山流水》驚豔了所有觀眾。
中西合璧寓意世界融合
「有機會參加這樣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演出感覺非常幸運,同時也感到責任重大,因為演出並非代表我自己,而是代表了中央音樂學院、代表中國大提琴界。在幾個月前接到邀請時,我就推掉了暑期其他活動,演出前二十多天就來到杭州參加排演。」中央音樂學院附中校長、大提琴家娜木拉介紹,這是首次用大提琴演奏《高山流水》,大提琴與古琴、太極、中國大鼓、交響樂團、童聲合唱這麼多種藝術形式搭配在一起,非常富有創意。這首經典的古琴曲取材於「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原本是講述知音之間的相遇、相知,選用大提琴這種西方樂器與最具中國氣韻的樂器古琴合作,有中西方音樂相交融的美,同時也寓意著「中國與世界各國友好相處、希望世界融合」,正好貼合G20峰會的主旨。
拿到曲譜時,娜木拉發現曲子本身不是很難,時長只有4分鐘,從演奏技巧來講並沒有特別困難的地方,關鍵在於大提琴如何與古琴的音色、氣息相契合,表現出悠遠、唯美的意境。她分析,這首曲子一開始是童聲合唱,然後古琴進來時有一點高山流水原曲的音樂元素,之後大提琴進來,需要穩定的、綿長的運弓,此時,大提琴的音色既要厚重又不失明亮。「因為我自己平時很喜歡古琴,收藏了一把明代的古琴,對於古琴比較熟悉。在這首曲子裡,演奏古琴運用的滑音和泛音對我都有啟發,因此,我在演奏大提琴時借鑑了古琴的演奏法,用滑音能夠很好地表現出中國音樂特有的韻味;用泛音與實音相結合從而達到虛與實的結合,表現空靈、悠遠的意境。」考慮到現場的氣氛,大提琴的演奏既不能太活潑、躁動,也不能太過沉悶,這種分寸的拿捏需要有豐富的舞臺經驗,同時也需要在現場實地演練。
由於演出場地在西湖上,與平時在音樂廳裡演出差異很大,要取得理想的現場音效給演奏這首曲目帶來了很大挑戰。為了尋找完美的、平衡的音響效果,演奏家們經過了多次試驗。娜木拉說,因為古琴沒有音箱、音量比較小,在排練時,大提琴的音量也不能過大,不過,要演奏得深沉有氣勢、讓現場觀眾聽得清楚的話,音量又不能太小。因此,在臺上樂器都用了擴音器,音量會被放大,但是究竟放大到多少合適?只能每天在現場試驗,反覆調試。由於現場的空間很大,聲音是環繞的,每個人聽到別人的聲音時肯定有些延時。另外,現場演奏大提琴時必須面對主席臺,不能和古琴演奏者互相看,交響樂隊在身後比較遠的地方並且隔著一片水域,也不能扭頭看樂隊指揮,因此,演奏者之間只能靠傾聽和感覺。三位演奏家與樂隊指揮李心草不斷地在一起討論,不厭其煩地排練了一遍又一遍,力圖達到完美的效果。
娜木拉透露,為了取得最好的音響效果,特地選了一把19世紀義大利大師製作的大提琴,這把琴的音色醇厚又不失清澈,她認為,只有好的古董琴才能配得上這麼美的古曲。
發展大提琴的無限可能
「這次成功合作給我和古琴演奏家金巍很大信心,我們都覺得大提琴和古琴還有很多合作的空間。」娜木拉總結,大提琴是最具包容性的樂器,其本身的音域很寬廣,高、中、低音都有,因此,它的適應性比較強,可以和很多種樂器相配合。受到大提琴家馬友友的啟發,最近兩年,娜木拉先後嘗試了大提琴與二胡、琵琶、中阮、手風琴、豎琴、吉他、笛子、黑管等不同風格樂器的組合。在今年錄製的新專輯中,她用大提琴與多種中國民族樂器合作,精彩演繹了十幾首中國北方遊牧民族的代表性曲目。「雖然從小學習大提琴,但平時我很喜歡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對中國民族音樂很有興趣,未來會不斷嘗試將大提琴運用到中國民族音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