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何亞萍,今天我們一起來聊一聊我國古代中國瓷器的主流品種之一,釉下彩瓷,青花瓷,唐代青花瓷的發現。
青花瓷器是我國古代陶瓷中最富民族特色的優秀品種之一,其名聲飲譽海丙外,深受人們的喜愛和讚賞。青花瓷是以鑽為著色劑,在高溫下一次燒成的釉下彩瓷器。對於青花瓷器的起源,國內外陶瓷學界曾展開過熱烈的討論。
一種觀點認為青花瓷器產生於元代景德鎮。其理由是:在河北磁州窯釉下黑彩瓷和波斯釉下藍彩陶器的啟發和影響下,根據元代景德鎮的制瓷能力和條件,完全能創製並很快燒成比較成熟的青花瓷器。
另一種觀點認為青花瓷器產生於宋代。其理由是:1957年以來,浙江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浙江龍泉金沙塔塔基和紹興環翠塔塔基分別發現了宋代青花瓷標本。金沙塔塔磚刻印有「太平興國二年」(977年)的字樣,當屬北宋早期。環翠塔石碑上刻有「歲次鹹淳乙丑(1265年)六月念八日辛未建……」的宇樣,當屬南宋晚期。據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測定,初步分析使用的青花色料是含氧化錳很高的國產鑽土礦,其燒成溫度估計在1270℃左右,據此確認為宋代青花瓷。但至今無確切燒造窯址可考,還有待於今後繼續發掘和研究。
第三種觀點認為青花瓷器產生於唐代。其理由是:1957年,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江蘇揚州唐城遺址首次發現了一片庸代青花瓷枕的殘片,這一發現在當時曾引起人們極大的關注,但遺憾的是當時僅發現一片瓷片,因此,大多數研究者持謹慎和懷疑的態度。
1983年秋冬之際,在揚州又陸續出土了多件青花瓷殘片,其中特別是具有唐代特徵的璧形底碗殘器的發現,完全可以肯定這些青花瓷屬唐代無疑。這些青花瓷片經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進行了胎、釉和青花色料的理、化性能測定,並藉助於偏光顯微鏡、掃描電子探針,分析鑑定了顯微結構,證明燒造姆度在1200~1230℃之間,胎、釉化學成分與唐代河南鞏縣窯白瓷產品相似,青花色料為低錳鑽礦,與鞏縣唐三彩器中的鑽藍料類同。經光學顯微鏡觀察和掃描電子探針測試了在釉、青花、胎中的元素分布情況,表明這些青花瓷為釉下彩。
事實上,青花瓷的兩個必備條件:釉下彩工藝和鑽料的應用,在我國陶瓷工藝中都早已具備。前述南京雨花臺吳末、晉初墓葬中出土的青瓷釉下彩帶蓋盤口壺,說明在三國時我國的瓷匠就已掌握了釉下彩的工藝技術。眷秋、戰國時代的琉璃珠,已有用鑽藍作為著色劑的,而唐三彩和唐藍釉陶使用鑽藍則更為普遍,這說明唐青花瓷出現的物質和技術條件都是充分的。鞏縣窯在唐代大量燒制白瓷產品;同時又燒制唐三彩、藍釉陶和白釉藍彩器,它們使用的著色劑都是鑽,而這種鑽正是燒造宵花瓷器的最重要的原料之一。
唐代鞏縣窯既能燒制高溫白瓷,又掌握了氧化鑽的著色原理,因此,能夠燒成青花瓷器,這是符合事物發展規律的。
揚州發現的唐代青花瓷,是我國迄今已知的最早的青花瓷器,對當時的陶瓷裝飾是一項劃時代的革新,為富有中國民族特色的元、明、清青花瓷器的大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