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總計2800字,預計閱讀費時7分鐘
不必將「逆反」視作老虎,畢竟除了孩子,你現在也有著「逆反」心理。
我們經常在和家長溝通的時候,會發現存在這樣的一個誤區:
逆反只會出現在孩子的成長階段。
但是事實究竟是怎麼樣的呢?
實際上,逆反通常是分為了4個階段:
幼兒期逆反(2-3歲)
兒童期逆反(9-11歲)
青春期逆反(11-15)
成人期逆反(18+)
換言之,逆反是會伴隨我們很長一段時間的心理狀態。
1● 幼兒期和兒童期,由於杏仁核還沒有發育完成,所以整體的逆反表現也不會太出格。
多數家長只會覺得孩子有些不聽話,但是不會將其視為逆反;
2● 成人期由於前額皮質已經發育完成了,所以能夠有效抑制自己做出太過出格的舉動。
同樣也很少會被視作逆反。
3● 青春期的孩子,恰好處於杏仁核發育完成,然而前額皮質發育未完的狀態。
追尋刺激,但又缺乏理性,往往就會做出令父母覺得出格的行為。
而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青春叛逆期」。
接下來,我們來聊聊,為什麼說,身為父母的你,現在也在「逆反」。
當看見足球流氓也帶著巴寶莉的帽子時,英國人開始不帶這種帽子,以此將自己與足球流氓區分開。
——Clevstrom&Passariello,2006
你說巧不巧,還真有一兩個是你生活中遇見過的人。
為什麼呢?
因為以上10個名字是全國同名最多的前10位。
而且全國前20的名字後面,都帶有「偉、芳、英、敏、強、娜」等等。
你可能會覺得,這有啥,不就是拿個網上都能收到的東西來給我看。
別急,再回答一個問題。
不過在你回答問題之前,有個條件,
沒孩子的朋友需要先假設自己有了一個孩子,麻煩給他起個名字。
現實生活中已經有孩子的朋友,請直接往下看。
準備好了嗎?
3
2
1
為什麼你孩子的名字裡沒有以上6個字呢?
因為你不想讓自己的孩子顯得那麼平庸,你認為自己的孩子應該是獨一無二的。
所以你絞盡腦汁的給孩子取一些用意深刻,而又不顯得那麼平凡的名字。
同理,現在你如果去春熙路,太古裡,錦裡,你會發現許多年輕孩子穿著華麗的漢服。
他們真的是從內心喜歡漢服文化嗎?
至少一部分原因是他們也不喜歡從眾,更喜歡彰顯出自己特立獨行的個性。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懷疑
「這也算逆反?」
是的,逆反這種心理狀態,是一直持續的,只是由於生理或者壓力等因素,彰顯出不同的外顯程度。
程度強烈的,我們就會感受十分明顯,例如青春期的叛逆;
程度不強烈的,我們就容易忽視它,例如給孩子取名字。
那麼其成因究竟是什麼呢?請繼續往下看。
當在美國時,毫無疑問我是一個猶太人,但我非常懷疑自己是否是一個美國人;
當回到以色列時,我知道我是一個美國人,但我非常懷疑我是否是一個猶太人。
——Leslie Fiedler
《Fiedler on the Roof》,1991
假設你從小是在廣元長大,成人後通過自己的奮鬥,在成都安家。
1.每當你過年過節回到廣元的時候,你會怎麼跟當地人介紹自己呢?
「我叫XX,現在住在成都」;
2.你在成都工作的時候,又會怎麼自我介紹呢?
「我叫XX,廣元人」。
是不是這樣?
別緊張,這類舉動不算逆反,這只是發自於每個人本身的「自我意識」。
在我們的經驗中,覺察到自己的一切而區別於周圍其他的物與其他的人,這就是自我,就是自我意識。
這裡所說自己的一切指我們的軀體,我們的生理與心理活動。
每一個人的逆反,都是基於「自我意識」這一原點。
每當我們來到一個新的環境,總是會不自覺的去觀察周圍人的特點,目的就是為了找出自己不同於他們的區別。
這是為了塑造「自我意識」。
而「逆反」,
只是在這4個固定的階段時,個人對探求「自我意識」的欲望會更加劇烈。
換言之,如果沒有發生逆反,那麼你的「自我意識」可能有點問題;
蜜獾的眼睛是凹透鏡的形式 ,它眼中的事物比實際體型小4-5倍 ,這就是它為什麼敢和大型猛獸搏鬥的理由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提出質疑:
「誒,隔壁的小明成績好又聽話,他就不逆反。」
這裡就需要再次強調一點,
逆反=更強烈的「自我意識。
處於逆反期的人,對自我意識的探求會更加劇烈。
而處於青春期叛逆期的孩子,會更不自覺的去尋找自己和群體之間突出特徵,
如果尋找不到,那麼他可能就會嘗試自己創造特徵。
比如:
大家都是黑頭髮,我偏要染個黃的;
大家都穿校服,我偏不穿;
大家都認真學習,我偏不學;
........
「成績好」也屬於區別於群體的特徵。
所以小明不是沒有逆反,而是他的逆反需求已經被滿足了。
Tips:
別以為孩子成績好就萬事大吉,屢屢有孩子升入大學後還沒有脫離叛逆期,由於難以在同樣成績的學子中脫穎而出,導致心態頹廢厭學的例子也很多。
同樣,「成績差」也屬於區別於群體的特徵。
Tips:
成績暫時不好的學生通過心理方面的糾正,觸底反彈的例子也有很多哦(我們的案例裡就有)
反而是成績中遊的孩子,更容易出現逆反現象。
Tips:
滿足孩子對於「自我意識」的探求可以減緩青春叛逆的現象。請多多發掘孩子身上的獨有特徵,並且不斷傳達給他,因為他可能意識不到這一點。
總的來說,叛逆期的外在表現,就有點像是上一期講過:
內在基因+外部環境激發=表現
「自我意識」就類似於逆反的基因,我們接下來聊聊逆反的「外部環境」。
個體都十分珍視自己的自由和自我效能感。企圖限制個體的自由通常會引起「事與願違」的反從眾行為。
我們先來聊聊,「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指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為所進行的推測與判斷。
自我效能感是個老生常談了,我相信大部分家長都知道這個詞。
如果有不清楚的,你可以類比「自信」一詞。
打個比方就是:一口氣吃不成個胖子
你覺得有可能嗎 你覺得不可能的話自然也不會認真減肥 那麼實際效果肯定會更糟糕
每一次小小的成功都能提升自我效能感 不斷增強的自我效能會促使你堅持減肥並取得良好的結果
如果想讓孩子提升成績,就需要制定一系列能夠收穫微小成功感的方案,讓孩子的自我效能感不斷提高,也有助於緩解逆反心態。
Tips:
例如每次考試提高5分就誇獎孩子;
提高20就吃頓好的;
總分數不變,就去找出有提高的科目。
......
接著來說下自由。
自由這個詞扯大就會很寬泛,我們這裡只說孩子青春叛逆期所需要的的自由,其實就是「自我掌控權」。
青春叛逆期的孩子,會強烈追求自己人生的掌控權,對於外界的一切主觀要求或者命令,他們會從內心產生牴觸情緒。
所以在這個階段,父母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最好不要帶有命令的話語。
Tips:
考試的時候,選擇題總是比問答題好答。
在溝通的時候,儘量給孩子拋出選擇題,而不是問答題,給與他一個選擇的權利。
作為大人,我們往往希望將自己過往吃的虧,分享給孩子,讓他提早避免。
但是往往孩子們會否決,並且從各個角度提出質疑。
對於權威的質疑,也是這個年齡段孩子叛逆的原因之一。
抵抗權威聽上去有種天然的英雄氣質,而這種氣質正好是杏仁核所喜歡的。
「好好學習,考個好大學才能有個好出路」 「誰說的,你看現在的直播、電競、xxxxxx.....」▲
當然,這裡所指的權威,是指帶有一定約束自由的權威。
不給孩子理由,直接將結論強硬地塞給孩子,是不可取的。
Tips:
和孩子溝通的時候,不要否定他每一個質疑依據,應當剖析他的各項依據的優劣,是靠「理」而非「勢」。
總之,是個考驗耐心的過程。
1.逆反不止出現在孩子身上,是人都會有。
只是由於生理因素,不同階段的強烈程度不同。
不要把逆反妖魔化了。
2.逆反=強烈的「自我意識」,
青春逆反期時對自我意識的追求達到了巔峰。
幫助孩子意識到自我的獨特,
能夠有效緩解逆反現象。
3.讓孩子感受到「無掌控權」,
是大多叛逆期的導火索,
給予他選擇的權利;
同時,避免自己成為「權威」;
提高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以上3點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