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遺傳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劉軍課題組對全球廣泛使用的13株抗結核疫苗-卡介苗(BCG), 進行了安全性和保護效果的橫向比較, 實驗結果發現卡介苗菌株的不同直接影響疫苗的效果。該發現意義重大, 於2016年2月發表於國際著名雜誌Molecular Therapy。Molecular Therapy雜誌還為此專門配發了評述文章,法國巴斯德研究所的Roland Brosch教授高度評價了這一研究成果,認為 「該成果對目前的卡介苗接種計劃有重要意義, 尤其對正在和未來進行的新型抗結核疫苗的研究思路有指導意義」。
結核病是目前全球最致命的傳染病,2014年有960萬新發病例, 150萬人死於結核病。卡介苗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可用的抗結核疫苗,每年有1.2億的嬰兒接種卡介苗, 迄今為止有約40億人接種過卡介苗, 成為人類社會使用最多的疫苗。但卡介苗對成人肺結核保護效果不理想,在免疫抑制人群中容易引起播散性結核病。發展安全、有效的抗結核疫苗是實現在2050年對結核病有效控制的必要保障。
卡介苗是法國巴斯德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通過對牛型結核桿菌體外傳代而在1921年得到的減毒菌株, 從1924年起在全球各國廣泛使用, 1974年納入世界衛生組織的擴大免疫計劃(EPO)。 由於各國卡介苗保藏及傳代技術不同等因素,造成了當今十幾株卡介苗並存的現象。過去10年的研究表明,這些不同國家使用的卡介苗菌株存在遺傳因子和生化表型上的差異,不再是1921年時單一的菌株。但學術界長期以來對於卡介苗菌株的不同是否會影響臨床效果有很大爭議, 迄今為止沒有統一的意見。
劉軍課題組首次對全球廣泛使用的13株卡介苗(包括中國株卡介苗)進行了安全性的橫向比較,研究人員使用重症聯合免疫缺陷小鼠(SCID小鼠)作為動物模型,以卡介苗感染後小鼠存活時間作為主要評價標準,將13株BCG的毒力進行了排序分組,他們發現DU2 IV組的BCG-Phipps, BCG-Frappier, BCG-Pasteur和BCG-Tice具有最強的毒力,而DU2 II組的BCG-Sweden和BCG-Birkhaug毒力最弱。在利用BALB/c小鼠模型完成的結核分枝桿菌攻毒保護實驗中,研究人員還發現,毒力越強的BCG免疫組,小鼠肺臟結核分枝桿菌載菌量越低,即表現出越好的保護效果。這種差異與BCG菌株基因組串聯重複序列的基因簇變化顯著相關。
過去20年的研究表明,新一代抗結核疫苗將會建立在現有卡介苗的基礎上,但選取哪一種卡介苗菌株作為母體來構建重組卡介苗是結核研究領域迄今仍沒有解決的重大問題,將直接影響到新一代結核疫苗的臨床使用效果和使用範圍。劉軍課題組的這一研究成果對該問題做出了充分解釋。
劉軍教授長期從事結核病分子生物學的研究, 近期工作集中在抗結核新型疫苗和結核潛伏感染研究領域。該研究受十二五愛滋病肝炎結核等重大傳染病專項資金的支持。(來源:科學網)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