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立立是永嘉一家豆腐作坊的老闆娘,也是溫州科技職業學院(溫州農民學院)首屆青年家庭農場主培訓班學員、溫州農民學院大專班綠色食品生產與檢驗專業學員。因為人美,做出的豆腐質量、味道俱佳,受到大家的喜愛,人稱「豆腐西施」。
當地第一家有正規手續的豆腐坊
豆腐坊是劉立立和老公潘道澤一起開的,以丈夫的姓取了個招牌,叫潘老伯豆腐坊,主要產品有豆腐、豆腐乾、豆腐皮。
潘老伯豆腐坊位於永嘉橋下宋岙村的小山坳裡,不過百來平方,房子一分為二,前面是烘乾間,後面是豆腐製作間。烘乾間裡掛著生產加工場地衛生管理制度、從業人員衛生管理制度等四套管理制度。整個豆腐作坊不大,四牆雪白,地上鋪著大塊淺色瓷磚,異常明亮、乾淨、整潔;製作場地、製作豆腐的器具每天會進行清洗消毒,完全顛覆了一般人對小豆腐作坊燈光昏暗,地上汙水橫流,製作工具長年不曾徹底清洗過的老印象。
潘家豆腐坊是在劉立立去溫科院學習後開始改變的。食品安全、綠色食品生產與檢驗……都是劉立立在溫科院課堂上聽老師講過的,企業要進一步發展,老路子肯定是行不通,於是,她和老公兩人商量,對作坊進行全面改變,成了橋下一帶第一家有正規手續的豆腐坊。
帶著孩子去上學的溫州媳婦
說起去溫科院上學,劉立立很是感慨:「這個學習的機會太來之不易了。」
劉立立是個溫州媳婦,老家在河北滄州,與當時在河北做生意的潘道澤相識相知,結婚後,劉立立跟老公回到了溫州。一個偶然機會,劉立立得知溫科院招收成人大專班學生,她決定回爐上大學。當時,正逢她第二個寶寶出世。兩個孩子要照顧,還要盯著生意,潘道澤不願意讓妻子去上學。倔強的劉立立卻不服輸,她借來高中課本,每天複習到深夜,終於考上了溫科院。
為了讓老公同意,劉立立想了個辦法——帶著大女兒去上學。於是,來上課的老師就常常看到這樣的一幕,媽媽和女兒,一大一小,並排坐著,都在認真安靜地聽老師講課。兩年多的學習,她只請過一次假,那次剛好碰到駕照考試。
用匠人的精神做豆腐
劉立立夫婦做豆腐秉承著匠人精神。水,一定是山泉水,清澈甘冽無汙染;豆,一定要江蘇徐州的大豆,蛋白含量高,做出的豆腐韌性好。
「我們用傳統的滷水點豆腐,100斤幹豆,只能生產出200斤鮮豆腐或180斤豆腐乾,如果用市場上的新型滷水,點出的豆腐水分含量太高,水不能迅速排出,做的豆腐乾就不好吃。」 劉立立說。另外,100斤幹豆還能生產出2張豆腐皮,再多,做出的豆腐皮就太薄,不成型。潘家豆腐坊每天消耗400斤幹豆,只能出產8張豆腐皮,一個月下來,也不過240張豆腐皮。而一般專做豆腐皮的作坊1斤幹豆能生產1.5斤豆腐皮。
製作豆腐乾也有講究。一般的豆腐乾製作都是從外到裡烘乾,但這種製作方法會使豆腐乾外圈過硬影響口感。於是,劉立立向溫科院的食品中試實訓基地尋求幫助,經過反覆試驗,終於製作出口感細膩、軟硬適度的豆腐乾。
現在,劉立立又在琢磨豆腐的保鮮方法,讓自家的豆腐能走出溫州。「高溫殺菌後的豆腐破壞了蛋白質活性,使豆腐味道發生改變,市場上很多真空包裝的豆腐乾實際上已經失去了它的原味;若不高溫殺菌,保質期又會大大降低。」沒解決好這個問題,劉立立堅決不將就,「那種東西根本不能算豆腐乾。」在溫科院老師的幫助下,目前,已研究出一種真空包裝的方法,使豆乾的新鮮保質期由一個星期延長至一個月。這讓「豆腐西施」很是興奮,接下來,她希望在市、縣、鄉都開起豆腐形象專賣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