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張勉
自今年新學期開始,全國上千萬中小學生長期共用一套教材的局面已成歷史。教材編寫出版也徹底改變了過去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獨家編寫出版的方式,正式引入競爭機制。今年正式推出的有3套全新的中小學實驗教材,分別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江蘇教育出版社聯合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編寫出版。
3套教材是按照新的課程標準編寫的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發展中心的有關人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3套新教材將在全國27個省市、38個地區進行實驗。
8月29日,記者來到北京師範大學。這所師範大學的教育學和心理學研究在全國被公認為首屈一指。正因如此,在此次教改中,北師大可以說是責無旁貸地起了領頭作用。
北師大出版社的有關同志向記者介紹說,「關於教學大綱改革的想法早就有了,具體工作是1996年開始的。今年開始實施的這項改革最重要的一條應該說是提出了一整套新的課程標準。」新推出的3套教材,都是在這個課程標準基礎上編寫的。
據北師大出版社參與編寫這套新課程標準的同志介紹,今年有18種課程標準由北師大出版社出版。新中國成立50多年來,教學大綱一直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這次把課程標準放到北師大出版社出版,也是教材多元化的一種標誌。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發展中心的有關人士說,今年將實行老的教學大綱和新的課程標準並行的體制,教育部計劃到2005年全面推行新的課程標準。教育部的官員在電話裡對記者說:「這項改革的力度非常大,影響也是深遠的。」
新教材讓古板的知識活起來
「現在的教材太舊了,離孩子們的生活和思想太遠了。就說語文吧,讓今天的初中生還學趙樹理的《老楊同志》,也難怪他們不理解。可是課堂學習又是孩子們獲取知識的最重要的手段,所以編寫出和如今的孩子們感情上更接近的教材是非常有必要的。」有著37年教齡的吳夢雲老師說,「要是新的課程標準能做到這點,對學生們來說真是福音了。」
北師大出版社參與編寫這套新課程標準的同志在談到編寫初衷時,深有感觸,「以前我們愛說美國的高等教育最好,中國的基礎教育最好,因為中國的孩子經常在國際競賽中出類拔萃。事實上,這些年來我們一直在提倡的素質教育並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一直無法有機結合。這次的課程改革,算是在這方面有了一大進步。」
北師大出版社的工作人員對他們出版的這套新課程標準表現出了極強的自信。據介紹,這套標準集中了全國的課程專家、教材專家、教育心理專家的智慧,雖不能說是完美的,但它更趨近於科學化和合理化。
他們認為,新的課程標準體現了三個特點,首先是綜合化,學習國外的經驗設立科學課,把自然知識結合在一門課裡。其次是探究性,主張探究式的學習,把學習和實踐結合在一起。第三是生活性,讓古板的知識活動起來,讓孩子們查閱資料,寫調查報告,安排的課後作業也很少再有單純的做題、背課文了。
國家中小學教材審查委員、特級教師申士昌告訴記者,他曾多次看過這套新課程標準的討論稿,在他看來,這確實不失為一套更具科學性的教學標準。他說,「新課程標準的改動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一是課程的基本理念新,明確提出了全面提高學生素養,正確把握學科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設置開放而有活力的課程。二是體現了整體思路,也就是九年一貫制。三是按照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緯度並行設計。四是階段目標清晰。五是對於課程資源的開發、教材編寫都提出新的、很好的建議,本著一種開放的態度,符合現代教學理念。」
誰家的教材編得好,就選擇誰的12歲的唐然今年上初中一年級了,當知道並不是所有的同學都和她學一樣的課本時,她有些好奇。「課本有好多種嗎?我不知道,不過我相信老師會為我們選最好的。」
有10年教齡的徐韓老師在被記者問到是否歡迎教材的多樣化時毫不猶豫地說,「教材的豐富性和不同特色,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選擇的多樣性,這種多樣性對教育的發展至關重要。」
「坦白地說,以往的教材也可以給孩子們提供所需的知識,但在目前這種新形勢下,又確實要求大綱提出的教學要求和手段更加靈活和豐富。所以改革是必然的。」國家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的有關人士對記者如是說。
當記者向申士昌老師詢問,教材的多元化會不會影響學生的升學考試時,他果斷地說:「不會。從長遠看,『一綱多本』、『多綱多本』是發展趨勢。以後我們的考試,會越來越側重於考能力,像現在的高考語文,題目就很少直接從課本裡出。以語文學習為例,學生們要學的是積累、感悟、薰陶和語感的培養,這就夠了。北京和其他一些城市幾年前就嘗試著用自編教材了,事實證明並不影響孩子們的升學。」
近來,不少專家發表看法認為,從更深一層來說,教材編寫出版競爭格局的形成,不僅是教材的改革,也是教育的改革。哪家教材做得好,學校或者地方教委就可以選擇哪家出版社出版的教材。
《環球時報》(2001年09月04日第二十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