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後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古玩市場也是一片繁榮,太平通寶作為古錢幣的一種,一直以來就是各收藏家關注的熱點。在我國的每一個歷史階段都有自己獨特的貨幣形式,或多或少都反映了一個時代的社會背景和文化特色。在這樣一個社會背景下,學習如何鑑別太平通寶的真偽就顯得特別重要了,以免被假冒的古錢幣蒙蔽!
太平通寶有太平興國大錢及折二型錢,均偽品。太平興國八年,奚嶼在建州鑄太平通寶大錢,有銅鐵二種,背有巨 星,形制接近閩開元,銅錢甚罕見,鐵錢在數年前曾發現一批,流入深圳錢幣市場,價廉。
公元976年,宋太宗即位,改年號「太平興國」,表示要成就一番新的事業。為了政 治平衡和安撫人心,對於此次皇位更替涉及的關鍵人物,都做了必要安排。任命其弟趙廷美為開封尹兼中書令,封齊王;封德昭為節度使和郡王,德芳也被封為節度使。太祖和廷美的子女均稱為皇子皇女,太祖的三個女兒亦封為國公主。太祖的舊部薛居正、沈倫、盧多遜、曹彬和楚昭輔等人都加官晉爵,他們的兒孫也獲得相應的官位。而一些太祖在世時曾經加以處罰或意圖懲處的人,太宗都予以了赦免。
北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南宋高宗朝前後,南宋高宗建炎年間李婆備起義軍,遼聖宗太平年間,明孝宗弘治年間大理國,清代天地會和小刀會起義軍,等,均鑄有太平通寶。安 南(今越南)、日本等國,歷史上也鑄有太平通寶。安 南順化太祖阮璜,公元1627年鑄太平通寶;日本鎌倉時代(1192-1338年),民間亦私鑄有太平通寶。
北宋太宗趙光義,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76~公元984)鑄,為宋代種年號錢。太平興國(976年十二月—984年十一月)是北宋君主宋太宗趙匡義的一個年號,共計近8年。古玩忠懿王錢俶亦用該年號紀年(976年十二月-978年五月)。
古玩收藏是對專 業知識要求很高的活動。這些專 業知識的積累是一個循序漸進,逐步提升的過程。它沒有捷徑可走。真正有心從事收藏活動的人士,只有潛心研究鑑賞知識,了解市場動態、行情,才能懂得對繁雜的古舊物品有所甄別取棄,才能僥倖少花冤枉的學費。所以搞收藏切忌短視盲目,唯利是圖,應該以豐富業餘文化生活,增添生活情趣為主要目的,個人投資理財僅為其次。這樣心態平和心理健康地從事收藏活動或許在經濟回報上會給你意外的驚喜。
隸書太平通寶,存世量巨,錢文大氣磅礴,古拙雄強,雄渾而飄逸,傳為太宗御書,錢徑25mm,穿徑6mm,廓厚1mm,重4克左右。篆書太平通寶,1995年5月於山東省濟南市小清河北部地區,古篆書體,直讀,光背,銅質,錢徑25mm,穿徑6mm,廓厚1mm,重4.3克。
從錢幣形制、錢文風格、鑄錢工藝以及錢幣的共通時代氣息判斷,篆書太平通寶,可以斷定是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鑄行。與太平通寶隸書錢幣,形成宋代的種對錢。只是因為太平興國時期,為太宗的個年號,時間不足八年,其時太宗剛剛登基,政、戰事忙亂,內穩帝位,安撫人心,外迫古玩納土,平北漢、徵遼國,試圖統一交趾(今越南),執行守內虛外的政策。因此,鑄行的太平通寶錢幣,隸書錢幣推行開來,得以流通全國;篆書錢幣試鑄後,因為時機不成熟或某種意外變故,卻未能鑄行天下。
就目前而言,先秦時代對於銅範的使用僅見於齊刀和蟻鼻錢,儘管以前著錄中有布幣銅範,但實物未見。齊力銅範鑄錢採用的是立式疊鑄技術,它不直接用於鑄錢,鑄錢時仍需翻制泥陶範。蟻鼻錢銅範在當時被直接用於鑄造,據說目前蟻鼻錢銅範僅發現五件,其中,1982年2月安徽繁昌縣文物組在橫山採購站揀選到的兩件,相當精美與完整,一次可鑄幣分別為66枚和67枚。秦漢六朝時期泥陶範、石範、銅範同時得到使用,並且一次鑄幣數量大大增加,1986年5月在山東省博興縣賢城村發現的一塊榆莢半兩錢範一次可鑄錢176枚,實屬罕見。
了解鑄造方法 我國主代鑄幣的鑄造,大概經過了子範(土、石,銅)、母範(磚、銅)、翻砂等幾個發展階段。無論是真錢還是偽品的各種鑄造方法,都會在錢幣上留下相應的痕跡。這些痕跡就是我們今天鑑定太平通寶真偽的一個有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