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看到和聽到有個孩子,非常想去買冰淇淋吃,於是被媽媽批評道:
你怎麼這麼饞呀,剛吃過餅乾怎麼又要吃冰淇淋?你就知道吃吃吃,什麼時候看到你學習那麼用心啊!
這個批評是不對的,為什麼呢?
因為這位媽媽太心急了,開口就進行了,固定型的批評。
接下來我們就按照批評三部曲,來說道:
1:讓孩子意識到哪裡錯了,講清楚自己的原則
如果你不是講他錯在哪裡,而是光顧著自己發洩情緒,像上面那位媽媽一樣,批評孩子吃零食,連他不喜歡學習的不滿,都趁機發洩出來了,這對孩子沒有任何幫助,只會讓他越來越討厭媽媽的批評。
我們要清楚,批評孩子的真正目的,是幫助孩子成長。
如果我是媽媽,我會這樣說:
「你想吃冰淇淋呀,冰淇淋很好吃呀,我也很喜歡,但是你剛剛吃過餅乾呀,你還記得你們老師上次講的健康嗎?吃太多零食,對身體不好,身子也會長得慢哦。」
當然,你這麼說,孩子可能會接上去說:可是就吃一點點,沒關係吧。
然後你們可能就陷入了新一輪的辯論當中。
但在我看來,目的達到了,最好的防止孩子犯錯的方法,就是讓他明白,這件事情為什麼是錯誤的。
如果只是告訴他們,這件事情不能做,那件事情不能做,那就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他今天吃冰淇淋讓你批評了,明天又要吃薯片被你批評,所以我寧願花更多時間讓他明白道理。
跟孩子講錯誤的緣由,其實是在講原則。
我們常說,育兒先育己,我們要做有原則的父母,跟孩子講道理,告訴他具體哪些地方做得不好。
讓孩子知道,家長並不是平白無故地指責他們,而是根據規則在生活。
孩子內化了這些道理,他就更容易接受批評,並且養成良好的規則意識。
有的時候我們總說孩子不講規則,其實是因為你從來沒有講清楚規則。
2:就事論事,不貼標籤
前面說到的媽媽,上來就說孩子饞,這就是給孩子貼標籤。
這樣的負面標籤會給孩子很大的心理暗示,讓他覺得自己就是一個壞孩子,改不了了,讓他放棄了自身的成長。
所以,批評的時候,要講他這件事情本身哪兒做得不對,千萬不要翻舊帳,不要把他一次的錯誤,無限放大。
像孩子這一次要求吃冰淇淋,你就給他整個定性為饞,那就是把一次的行為放大成長期的行為了。
更糟糕的是,那位媽媽還扯上了孩子不愛學習的問題。
又放大到其他方面去了。
批評的目的是讓孩子配合,改正錯誤,所以批評應該是具體的,不是泛化的。
無理由地擴大批評的範圍會造成失焦,也給不了孩子具體的指導,而且很容易激起孩子的抗拒和反感情緒。
3:告訴孩子如何改正
成長型的批評是要肯定孩子。
告訴孩子,雖然你這一次做錯了,但平時你的表現還是蠻好的,你在其他方面也是做得不錯的。
你不是壞孩子只是暫時犯了個錯誤,將來是可以提升的。
因為錯誤是相對容易改變的,而品格是難以改變的。
想要孩子從批評中學習,我是這麼說的:
「寶寶,你昨天就做得非常不錯,昨天吃完飯之後媽媽叫你不吃冰淇淋,你就忍住了,做得非常好。今天你是一時嘴饞,沒關係,我相信你還是可以忍得住的。」
在批評孩子前,先指出他的優點,告訴孩子他其實是可以改正缺點,做得更好的。
要知道孩子也是要面子的,這樣批評孩子之後,孩子不會覺得傷了他的自尊心,而是增加了改正錯誤的信心。
這就是關於孩子要吃冰淇淋,媽媽的錯誤批評,你們覺得呢?
我是@安心育兒育己 家有倆萌娃的寶媽。與你分享育兒點滴;暢聊人生百態,歡迎你的關注!【圖片侵權即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