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儷批評兒子偷玩手機引熱議:這樣立規矩很有效卻傷害孩子一生!

2020-08-20 果媽帶娃

如果孩子背著你偷偷玩遊戲,你會不會發火?

前不久,孫儷在微博上發表了一段話,引起了大家的熱議。

本來,孫儷給兒子定了一個規矩:周一到周五不能玩手機遊戲。

但兒子沒守住約定,看媽媽不在家,就打了一會兒遊戲。

一般的孩子玩了也就玩了,可孫儷兒子不一樣,他還是主動承認了錯誤。

令人意外的是,孫儷沒有不悅,更沒有發火,而是因為兒子的誠實,獎勵他再玩20分鐘。

看到這番做法,不少網友羨慕不已,感慨道:一般的家庭就算主動承認錯誤,也會被罵吧,何況是獎勵。

確實如此。

在我們父母的那個年代,每當犯錯,不守規矩時,父母的第一反應總是生氣,批評或責罵。

導致很多人變得不自信,做事小心翼翼,害怕再犯錯,變成討好型人格。

於是我們這一代人,推崇鼓勵式教育,幾乎很少批評孩子。

其實,鼓勵少不了,但批評更加重要。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會犯各種各樣的錯。

沒技巧的父母,在這些時刻,會讓孩子感到壓抑和挫敗。

而有智慧的父母,在批評孩子的同時,會讓孩子得到更好的成長,學習主動擁抱挑戰。

為什麼你越批評,孩子越差勁?

前段時間,慕課君看到一段視頻,特彆氣憤。

一個年僅3歲的小女孩,45秒內被掌摑9次,數次被打趴下。

而這個打人者竟然是親生母親。

本以為孩子做了什麼十惡不赦的事,後來才發現,僅僅是因為孩子沒有好好吃飯。

視頻中,孩子一次次站起來,又一次次被打趴,「啪啪啪」的掌擊聲清晰可聽。

可想而知,這得有多痛啊!

我們太多的父母,孩子一犯錯,就以教育之名,輕則指責,重則打罵。

但暴力,僅僅只是暴力,而不是教育。

你憤怒時說的話,孩子根本一丁點也聽不進去。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了解過大腦的逃生機制。

當一個人感到強烈的恐懼、感到受威脅時,大腦會啟動緊急逃生機制,精神緊繃,時刻準備逃避災難。這是人類的本能,孩子當然也不例外。

而當我們大聲責罵孩子時,就會觸發孩子大腦的這種逃生機制。

雖然家長在大聲教育孩子,但孩子滿腦子想的都是:「別罵了,別打了!什麼時候結束?」

最後,家長責罵完問一句:「以後還這樣嗎?」

孩子立馬表現得很老實,回答:「不這樣了!」

其實,孩子並不知道以後怎麼做,只知道家長狂風暴雨般的責罵終於結束了,可以鬆一口氣了。

更糟糕的是,孩子會學會以暴制暴的方式解決問題。

孩子最早是跟父母學的待人接物,跟父母互動中,他無時無刻不在學習。

他被你打得在哭,但在你打他哭的過程中,他跟你學會了一件事:打人最有效,誰有權力誰就有效。

你把他關在門外,說媽媽不管你了,把門一關,這時候他又學會了一件事:生氣的時候,人就要翻臉。

孩子就是父母的複印件,你的好壞,他都會複印下去。

不想毀掉孩子

批評時,這個底線千萬不能碰

看過一期《少年說》。

裡面有個小女孩控訴自己的母親:「別人家的家長,就算脾氣再大,也會關起門來教育孩子。但是你呢,在外面脾氣說上來就上來,完全不顧及旁邊有沒有其他人。」

然而面對女兒的指控,這位母親依然理直氣壯地反駁:「你不分場合地犯錯,媽媽能不糾正你嗎?即使在外面,難道孩子的面子比媽媽的還重要?」

殊不知,為了自己的那點面子,最後損傷的,只會是孩子的自尊。

孩子的自尊水平,其實直接決定的孩子的自律水平。

還記得年初上網課被老師說變胖了的小男孩嗎?

有人聽來是調侃,可孩子卻急哭了,開始健身做運動,這種孩子,就是自尊水平比較高的孩子。

而自尊水平比較低的孩子,會覺得,胖就胖唄,有什麼關係,又不是吃你家糧食了。

有遠見的父母,批評孩子,一定是關起門來,平等對話,而不是居高臨下,不管不顧地在公共場合「大打出手」。

最近,看到很多家長用報警的方式來教導孩子,雖然能起到很好的立規矩效果,但真的一點也不提倡。

之前,一條親媽舉報7歲女兒偷拿玩具的新聞引起了廣泛關注。

一位7歲的女孩路過商場時被「捉住」,因為之前她偷過店裡的幾個扭蛋,再次經過時,店員一下子就認出她了。

一開始,無論媽媽和店員怎麼詢問,女孩都不鬆口,死活不承認自己偷東西了。

情急之下,媽媽想起不久前有個新聞報導,孩子偷拿東西後,小女孩的父母選擇讓警察教育。

於是,這次她沒有打罵孩子,而是直接打了110報案。

警察叔叔來後,女孩終於承認自己偷過商場的扭蛋,因為家裡條件不好,,沒忍住就拿了幾個。

教育效果是很明顯,她可能一輩子都不敢偷拿東西了。

可看著視頻中的小女孩一動不動地站在一個角落裡,被人圍觀,被人拍照。

可以想像這孩子當時有多絕望,自尊被狠狠踐踏,無地自容。

這件事她也許會記一輩子,羞愧一輩子,從此心裡也對母親永遠關上了門。

孩子做錯事,父母最忌諱的做法,就是用簡單粗暴的方式,傷害了孩子自尊心。

英國著名哲學家約翰·洛克說過:

父母越不宣揚子女的過錯,則子女對自己的名譽就越看重,因而也會更小心維護別人對自己的好評。

若父母當眾宣布他們的過失,使他們無地之容,他們越覺得自己的名譽已受到打擊,維護自己名譽的心思也就越淡薄。

換句話說:破罐子破摔!

反正我在你心裡就是罪犯了,再多犯一點小錯有什麼大不了!

所以,孩子犯錯時,顧及自己面子的同時,也請給孩子留一點餘地!

想養出成長型心智的孩子

批評時,分三步走

人們常說,三歲看老。

這種說法是典型的固定型心智,是不對的。

為人父母,對孩子的品格也要是成長型心智的看法:孩子今天是這樣,但並不代表他將來的品質就是這樣,他永遠都可以變得更好,只要你和他一起付出努力去改變。

所以,在批評的時候,不能把孩子的一個行為,歸結於孩子的品質有問題,集中批評孩子的缺點,甚至是人格。

而是告訴孩子哪裡錯了,要怎麼改正,不給孩子貼標籤,他才能從錯誤中成長。

有些父母太心急了,開口就進行固定型的批評。

之前看到有個孩子想去買冰淇淋吃,於是媽媽批評道:你怎麼這麼饞呀,剛吃過餅乾怎麼又要吃冰淇淋?你就知道吃吃吃,什麼時候看到你學習那麼用心啊!

這個批評為什麼是不對的?

現在就按照批評三部曲,講給你聽。

01 讓孩子意識到哪裡錯了,講清楚自己的原則

如果你不是講他錯在哪裡,而是光顧著自己發洩情緒,像上面那位媽媽一樣,批評孩子吃零食,連他不喜歡學習的不滿,都趁機發洩出來了,這對孩子沒有任何幫助,只會讓他越來越討厭媽媽的批評。

我們要清楚,批評孩子的真正目的,是幫助孩子成長。

如果我是媽媽,我會這樣說:你想吃冰淇淋呀,冰淇淋很好吃呀,我也很喜歡,但是你剛剛吃過餅乾呀,你還記得你們老師上次講的健康嗎?吃太多零食,對身體不好,身子也會長得慢哦。

當然,你這麼說,孩子可能會接上去說:可是就吃一點點,沒關係吧。

然後你們可能就陷入了新一輪的辯論當中。

但在我看來,目的達到了,最好的防止孩子犯錯的方法,就是讓他明白,這件事情為什麼是錯誤的。如果只是告訴他們,這件事情不能做,那件事情不能做,那就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他今天吃冰淇淋讓你批評了,明天又要吃薯片被你批評,所以我寧願花更多時間讓他明白道理。

跟孩子講錯誤的緣由,其實是在講原則。

育兒先育己,我們要做有原則的父母,跟孩子講道理,告訴他具體哪些地方做得不好。

讓孩子知道家長並不是平白無故地指揮他們,而是根據原則在生活。

孩子內化了這些道理,他就更容易接受批評,並且養成良好的規則意識。

有的時候我們總說孩子不講規矩,其實是因為你從來沒有講清楚規矩。

02 就事論事,不貼標籤

前面說到的媽媽,上來就說孩子饞,這就是給孩子貼標籤。

這樣的負面標籤會給孩子很大的心理暗示,讓他覺得自己就是一個壞孩子,改不了了,讓他放棄了自身的成長。

所以,批評的時候,要講他這件事情本身哪兒做得不對,千萬不要翻舊帳,不要把他一次的錯誤,無限放大。

像孩子這一次要求吃冰淇淋,你就給他整個定性為饞,那就是把一次的行為放大成長期的行為了。

更糟糕的是,那位媽媽還扯上了孩子不愛學習的問題。

又放大到其他方面去了。

批評的目的是讓孩子配合,改正錯誤,所以批評應該是具體的,不是泛化的。

無理由地擴大批評的範圍會造成失焦,也給不了孩子具體的指導,而且很容易激起孩子的抗拒和反感情緒。

03 告訴孩子如何改正

成長型的批評是要肯定孩子。

告訴孩子,雖然你這一次做錯了,但平時你的表現還是蠻好的,你在其他方面也是做得不錯的。

你不是壞孩子只是暫時犯了個錯誤,將來是可以提升的。

因為錯誤是相對容易改變的,而品格是難以改變的。

想要孩子從批評中學習,我是這麼說的:寶寶,你昨天就做得非常不錯,昨天吃完飯之後媽媽叫你不吃冰淇淋,你就忍住了,做得非常好。今天你是一時嘴饞,沒關係,我相信你還是可以忍得住的。

在批評孩子前,先指出他的優點,告訴孩子他其實是可以改正缺點,做得更好的。

要知道孩子也是要面子的,這樣批評孩子之後,孩子不會覺得傷了他的自尊心,而是增加了改正錯誤的信心。

希望這批評三部曲能幫到你,也歡迎你轉發給有需要的人!

共勉!

今日話題

孩子犯錯時,你第一反應是什麼?

你平時是怎麼批評孩子的?

相關焦點

  • 這樣立規矩很有效,卻傷害孩子一生
    慕課君說:你立規矩孩子不聽時,會吼孩子嗎?最近,看到很多家長用報警的方式來教導孩子,雖然能起到很好的立規矩效果,但慕課君真的一點也不提倡。之前,一條親媽舉報7歲女兒偷拿玩具的新聞引起了廣泛關注。一位7歲的女孩路過商場時被「捉住」,因為之前她偷過店裡的幾個扭蛋,再次經過時,店員一下子就認出她了。
  • 孫儷兒子玩遊戲「被獎多玩20分鐘」:好的「規矩」教育從獎懲開始
    孫儷兒子玩遊戲「被獎多玩20分鐘」:好的「規矩」教育從獎勵開始現在家長越來越重視孩子規矩教育,正如老話常說「無以規矩不成方圓」一樣,如果一個孩子從小沒有被進行「規矩教育」,長大後行為得不得規範約束,不僅養不出好習慣,還會影響工作和學習。
  • 孩子違反約定偷偷玩遊戲,孫儷立規矩的做法亮了
    孫儷給兒子等等定了一個規矩:周一到周五不能玩手機遊戲。但等等沒守住約定,看媽媽不在家,就打了一會兒遊戲。可等等不一樣,他主動承認了錯誤:剛才你不在的時候,我玩了一會遊戲……令人意外的是,孫儷知道後沒有不悅,更沒有發火,而是因為兒子的誠實,獎勵他再玩20分鐘。
  • 孫儷兒子偷玩手機反被獎勵:父母會溝通,孩子才敢誠實
    孫儷兒子偷玩手機反被獎勵孫儷家規定等等周一到周五不能玩電子遊戲,有一天兒子告訴媽媽自己偷玩了遊戲,孫儷因為等等誠實獎勵孩子多玩20分鐘手機。孫儷的教育方式很贊。孩子犯錯不可怕,可怕的是犯錯了還撒謊。孩子撒謊,我們該怎麼辦2歲的孩子中,20%會撒謊;3歲的孩子中,50%會撒謊;4歲的孩子中,撒謊則高達90%。幾乎每個孩子都有撒謊的經歷。心理學教授 Kang Lee 研究表明:越是智力水平高、自控力強、獨立性強的孩子,撒謊越早。
  • 孫儷給孩子立的規矩合理嗎?給孩子立規矩時要注意什麼問題?
    我們通過孫儷給孩子立的規矩看一下。規矩制訂的時候一定要明確,比如,孫儷給等等制訂的規矩「周一到周五不能玩電子遊戲」,這個規矩對孩子來說很好記,執行起來也不麻煩。只要孩子周一到周五沒有玩電子遊戲則說明孩子完成了對規矩的承諾。反之,則是一種犯規行為。
  • 兒子背著媽媽玩遊戲,媽媽孫儷抓包後不懲罰反獎勵?就該這麼做
    為了防止兒子等等玩遊戲上癮,孫儷跟等等約定好:周一到周五不能玩電子遊戲。看到兒子誠心地道歉,孫儷不但沒有懲罰他,還因為兒子的「主動坦白」,獎勵他再玩20分鐘。1、明確跟孩子提出要求有些家長會明確告訴孩子:玩手機會傷害眼睛、影響學習,要求孩子只能玩30分鐘,時間到了就要收回來。
  • 孩子總想玩手機怎麼破?教你高效溝通,不吼不罵立規矩
    語氣要儘量保持平靜和堅定,告訴他一直玩手機、看電視做是有害的。想讓孩子有節制地使用電子產品,爸媽的陪伴和以身作則是第一位的。但有的寶寶已經對電子產品產生了比較大的依賴,如何通過立規矩來」戒掉「手機/iPad等更有效呢?
  • 預防孩子「手機癮」 家長先要立規矩
    微信公眾號提問我們家的孩子今年上六年級了,最近孩子說想要一部手機,拿著手機能隨時跟爸爸媽媽聯繫,學習的時候也能隨時查資料。我現在正在猶豫,一方面覺得孩子說得對,另一方面又擔心孩子會玩手機上癮,我該怎麼辦呢?
  • 預防孩子「手機癮」家長先要立規矩
    微信公眾號提問我們家的孩子今年上六年級了,最近孩子說想要一部手機,拿著手機能隨時跟爸爸媽媽聯繫,學習的時候也能隨時查資料。我現在正在猶豫,一方面覺得孩子說得對,另一方面又擔心孩子會玩手機上癮,我該怎麼辦呢?
  • 兒子偷玩遊戲,孫儷卻獎勵,這樣的教育方式,竟得到網友們點讚
    佛系育兒的精髓:無條件接納+積極關注最近,我們看到孫儷在微博上,分享了一件育兒小事:原本規定周一到周五不能玩遊戲,但是她兒子等等沒忍住,偷偷玩了。結果等等不但沒被懲罰,反而被獎勵可以再玩20分鐘↓原因是等等在偷玩遊戲後,不僅沒有撒謊,還勇敢向媽媽坦白。
  • 孩子總想玩手機怎麼破?教你高效溝通,不吼不罵立規矩!
    2歲以上的孩子,每天最多不超過1小時,注意不要讓孩子連續看,每隔15分鐘休息一下。要和孩子定好規矩,並且儘可能地堅定執行。拿走手機,孩子就嚎啕大哭怎麼辦?的確,娃有時哭鬧哄不好,用手機看動畫片是最快速有效的控制辦法。一拿走手機,孩子馬上崩潰大哭,怎麼辦呢?首先,你要保持冷靜,然後讓孩子的情緒平靜下來。
  • 不想孩子越來越難帶,6歲前就要這樣立規矩
    很多家長一聽到規矩,認為代表著威嚴,是一種命令式的管教。然而,如果只告訴孩子遵守,卻忽視告訴孩子規則的意義。這樣的規則,自然無法讓孩子認同。比如,5歲的東東在餐館裡,拿著勺子敲桌子。吼叫打罵容易,效果也立竿見影,但是如果沒有父母監督,這樣的「規矩」孩子還會遵守麼?
  • 孩子從小懂得規矩,長大才能更好適應社會發展,所以規矩要趁早立
    給孩子立規矩,這是很多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必須經歷的,也是令人頭疼的一個過程。立不立?立高了不好,不立也不好。怎麼立?太嚴了不好,太鬆了也不好。規矩如何立得不挫傷孩子天性?如何立得令孩子信服?最近在讀《這樣定規矩孩子才願聽》這本書為家長們提供了一份全面應付「倔孩子」的最佳方案。
  • 這樣定規矩,容易破壞孩子的「自控力」,有人盯著他才肯學
    沒人盯著就發呆、玩手機、玩玩具。不過,規矩也不是想立就能立好的。以下3個"立規矩"的忌諱,我們一定要注意避免,否則也會破壞孩子的自控力。比如我們跟孩子說:"如果玩手機超時,之後的一個星期都不準玩手機!"這件事一旦跟寫作業掛鈎,孩子就會非常討厭給自己造成限制的作業,甚至偷偷地玩手機,無意識間破壞規則。孩子沒有了對規則的尊重,那麼所謂的規則就是形同虛設,而且孩子的自控力也更差了。
  • 孩子多大可以配手機?有個年紀很合適,前提是家長要立好規矩
    可兒子卻委屈的說道:「由於考試成績不理想,所以放學後就被留下來寫了作業,所以才回來晚了。」這才讓李女士意識到,孩子長大了,經常會有自己獨自一人的時候,若是遇到緊急事情沒有手機導致沒辦法聯繫自己,這可糟糕了。但是又擔心給兒子配備了手機後又耽誤了學習,為此,李女士感到很糾結。
  • 孩子偷東西,你會怎麼做?愚蠢的父母用錯誤的教育傷害孩子一生
    比如我家差不多2歲的兒子最近在小區跟小朋友玩時,他想玩別人的玩具,會拿自己的玩具去交換。小朋友們回家前,他會懂得將玩具拿去歸還給小朋友。有些家長疏於引導的熊孩子,看上別人的玩具,直接去搶奪。這種小朋友一般是不受歡迎的,明顯是家長關鍵時期的教育缺失,使孩子錯過了物權的敏感期。
  • 李玫瑾:給孩子立規矩要趁早,規矩立得越晚,孩子越難管教
    昨天帶孩子出門玩,碰到苗苗媽,兩個孩子玩到一起後,我們兩個媽媽也開始聊天。她拉著我吐苦水:「我家苗苗啊,真的是太淘氣了,沒有一點女孩樣。關鍵是她才3歲,瘋狂迷戀手機,吃飯非要看手機,睡覺前也非要看手機。只要看到有人拿出手機,她都想去搶著看。你說這麼小的年紀,怎麼手機癮這麼大?」
  • 父母的「嘴裡」,藏著孩子一生的「風水」
    」暑假裡,孩子玩手機,打遊戲,是父母們最頭疼的問題。父母想孩子能安靜地寫作業,看書,偏偏孩子明裡暗裡地玩電子產品。這個時候,很多家長就會不停地碎碎念:「一天到晚就知道玩手機!」孫儷和等等約定好,周一到周五不能玩電子遊戲。等等偷玩遊戲後,自知破壞了原先的規定,誠實地向媽媽認錯。孫儷不僅沒有懲罰,還額外獎勵了等等再玩20分鐘。
  •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從小立好這兩個規矩,孩子會受益一生
    剛開始孩子不知道偷東西,直到他看到媽媽在菜市場裡順手牽羊,於是他開始知道,這些不是自己的東西也是可以佔為己有的,於是,養成了偷東西的習慣,從而釀成了大錯這樣國家才能井然有序。對於孩子也一樣,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不「破窗」就無所畏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