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遊戲、動畫片是吸引孩子注意力的「兩大法寶」,如果家長管教不嚴、孩子自制力不夠,就會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幾乎每天都有父母因為打電子遊戲、看動畫片時間的長短跟孩子爭吵。
不止我們普通家長,連孫儷也遇到了這個世紀難題。
為了防止兒子等等玩遊戲上癮,孫儷跟等等約定好:周一到周五不能玩電子遊戲。
孫儷在家時,這個規定一直執行的很好,可是一天下午,孫儷外出,等等趁媽媽不在家,沒忍住,打了一會遊戲。
媽媽回來後,等等儘量表現得很自然,不過偷偷打遊戲的喜悅最終沒有抵得上內心的負罪感,等等主動坦白,還忐忑不安地說,希望媽媽不要懲罰他。
看到兒子誠心地道歉,孫儷不但沒有懲罰他,還因為兒子的「主動坦白」,獎勵他再玩20分鐘。
娘娘的這波操作,吸引網絡的大朋友小朋友紛紛點讚。
近年來孩子愛玩遊戲的新聞層出不窮,更有一些孩子拿父母的血汗錢給遊戲充值,短短幾天把家長辛苦工作幾年的積蓄一下子花出去,爆發了強烈的爭吵,孩子為什麼這麼愛玩手機,孩子玩手機,到底該怎麼管呢?
1、遊戲的快反饋模式,讓孩子成就感爆棚
看到孩子打遊戲,家長總會說:「你要是把打遊戲的心思用到學習上,早就學好了」,為什麼孩子打起遊戲不知疲倦,拿起作業就累呢?
除了跟遊戲場景炫酷有關外,還跟遊戲的反饋模式有關。
遊戲屬於快反饋,幾招就能定勝負。如果打得好,還會被隊友稱讚,孩子會產生一種強烈的被需要、被認同感,這也是很多現實生活中沒有存在感、自信心不足的孩子,特別喜歡在遊戲中尋找成就感的原因。
2、遊戲促進社交
長大後孩子會有自己的社交團體,為了融入團體,跟大家有共同話題,他們會強迫自己向集體靠攏。
有的孩子喜歡玩遊戲,課間、放學談論的都是遊戲。如果孩子身處這樣的集體,沒有強烈的自控力和辨別能力,又想融入到集體,很容易和大家一起愛上打遊戲。
孩子長大後,家長也要引導孩子辨別值得交的朋友和不值得交的朋友。親近值得交的朋友,遠離不值得交的朋友。
縱使遊戲能帶來快反饋,讓孩子成就感爆棚;縱使遊戲能提升孩子的社交能力,但是從長遠來看,在孩子不能完全控制自己之前,遊戲的弊大於利,家長還是要限制孩子打遊戲的時間。
1、明確跟孩子提出要求
有些家長會明確告訴孩子:玩手機會傷害眼睛、影響學習,要求孩子只能玩30分鐘,時間到了就要收回來。
家長這麼說是對的,但往往提出要求的時候,孩子都會強烈反對,要麼用語言、要麼用肢體動作,強烈表達自己的不滿。為什麼呢?
這是因為家長和孩子之間產生了強烈的權力爭奪,父母居高臨下要求孩子,讓他感覺不受尊重。
給孩子提出要求也有技巧,如果孩子當下不聽,家長可以請求幫助。
如果不能用學習作為限制孩子玩手機的要求,不妨跟孩子一起讀一篇醫生的文章、看科普視頻,讓孩子知道無節制看電視、打遊戲的壞處。
有了科學依據,孩子的心中就有了一把尺子,下次玩遊戲的時候,哪怕不情願關掉,也知道了遊戲對自己的傷害。
2、嚴格控制孩子玩遊戲的時間
家長制定了打遊戲的時間,但孩子往往到時間了,遊戲還在進行中,捨不得關掉,耍賴,如果家長強行關掉,又會引起新一輪的鬥爭,怎麼辦,該怎麼控制孩子玩遊戲的時間呢?
其實,這是因為孩子對時間沒有概念。他知道一次可以玩20分鐘的遊戲,但不知道一局遊戲大概需要多久,再加上遊戲及時的反饋模式,讓他根本停不下來。
這時候,家長有必要給孩子準備一個沙漏或者其他的計時器,讓孩子能直觀的感受到時間的變化,他心裡也會有一個預期。當沙漏快要停止時,孩子會做一個考量,看要不要繼續再玩下一次。
這個過程中,既打了遊戲,也體會到了時間的流逝。當沙子流到底,或者鬧鐘響起了,孩子知道時間到了,再讓他停下來的時候,也更容易接受。
3、時間到了,家長要提醒孩子
家長要和孩子提前約定好,時間到了要讓孩子自己關閉遊戲,如果家長提醒一次,還沒關閉的話,第二次就由家長強行關閉。
如果孩子哭鬧,家長千萬不要妥協,否則規矩就白立了,這時家長要做的溫柔的堅持。
孩子哭鬧,我們接受;但不要對孩子大呼小叫,要接受他「沒玩夠難受」的心態。
當他哭的時候,告訴他:「是因為沒玩夠對嗎,我看你剛才挺開心的。」
當他平靜下來的時候,跟他說:「你剛才玩的很好,明天還能接著玩。」
如果家長下定決心給孩子立規矩,就不要被孩子的哭鬧影響,千萬不要因為孩子哭鬧就打破規矩,否則規矩就白立了。
孩子發脾氣時,我們只要溫柔地接納就可以了,幾天下來,孩子也就慢慢習慣限制玩手機的規矩了。
4、強化孩子做得好的行為
遊戲時間到了,如果孩子主動停止遊戲,家長一定要給孩子一個大大的擁抱,鼓勵孩子。
告訴他:「我們說玩20分鐘,你就玩了20分鐘,真是一個守信用的孩子,能夠說到做,明天我們接著玩!」
有了第一次的良好反饋,孩子第二次玩的時候,也會想得到父母的鼓勵,他會主動看著沙漏,到時候關掉的時候,父母還要再繼續表揚他:「你做的很好,你的自控力很強,媽媽為你感到驕傲,明天看的時候,你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內容。」
好孩子都是誇獎和鼓勵出來的,有了家長的肯定,再加上長時間的練習,孩子對自己的掌控感會越來越強,他甚至能給自己做計劃:知道能玩多長時間,能玩什麼內容。
孩子在不斷地成長,這個過程中他會犯錯,會管不住自己,家長作為引領者,如果你總是用大吼大叫、怒氣衝衝的方式教育孩子,那麼他就會變成一個戰戰兢兢、謹慎慎微的人;
如果你始終用好情緒回應孩子,那麼他就會陽光的生活、快樂的成長;
如果你始終用智慧回應孩子,那麼他就會變成一個善於思考、善於為他人著想的人。
讓孩子遠離電子產品、形成自控力,這對孩子的要求很高,更需要家長的愛和呵護。在孩子沒有管好自己之前,家長要多一點耐心,多給孩子一點時間和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