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穎丫
演員孫儷家裡發生過這樣一件事情,一天下午,兒子等等和孫儷說:「媽媽,我要告訴你一個事情,你不要說我好麼,你剛才不在的時候,我玩了一會遊戲。」孫儷聽了後非常高興,覺得等等很誠實,於是獎勵等等再玩20分鐘的遊戲。
像孫儷對等等的獎勵方式大受網友的好評,甚至有網友表示:真正對孩子的獎勵應該是這樣的,而不是用物質來滿足孩子。
01
用物質來收買孩子偏離了獎勵的意義
獎勵制度總會出現在很多家庭中,但是如果使用了錯誤的獎勵,那麼可能會造成不良的後果,特別是物質獎勵。
很多家長都會對孩子說「如果你不哭,媽媽就獎勵棒棒糖給你」,又或者是「你把地掃了就獎勵你10塊錢。」其實這些「獎勵」實際上並不是真正的獎勵,而是用物質條件來強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做事情。
獎勵的意義在於肯定孩子表現好的行為,讓孩子從獎勵中獲得成就感和幸福感。如若父母企圖用物質獎勵來收買孩子,長此以往,這樣的方法會逐漸失效,還會影響家長和孩子之間的親密感。
有個詞叫「代幣制「,是用象徵錢幣、獎狀等標記物為獎的手段,以此來強化良好行為的一種行為治療方式。這樣的物質獎勵好處就是見效快,但弊端也很明顯,如若總用這樣的辦法,到最後孩子不會買帳。
《兒童性格心理學》一書中表示:獎勵,是為了鼓勵他們好的行為,是對他們做出優秀成績的肯定。
微博上有網友分享過自己的育兒經歷,網友的女兒四歲了,精力特別旺盛,上幼兒園的時候,老師也說孩子愛自由,不守規矩,也不聽老師的安排,後來放假在家,是爸爸和外婆帶著,孩子更不聽話了,現在叫穿鞋,她會假裝聽不見。
網友還表示自己試過用獎勵小紅花的方法,表示小紅花積攢到一定量就能夠換自己想要的東西,可是孩子堅持沒兩天就說:「媽媽,我不想要小紅花了。」
從這裡可以看出,這種用小紅花換取物質獎勵的辦法其實對孩子並不能一直管用,而且,這種做法其實已經失去了獎勵的意義,倒是像成了一種逼迫和威脅,孩子感到不舒服,當然不會買帳了。
不要讓獎勵變成對孩子的一種收買,如若用物質來制約孩子的行為,久而久之,孩子會形成逆反心理,甚至會變得得寸進尺,對物質的要求越來越高,這樣,孩子做事的出發點就扭曲了。
02
獎勵不當容易養成愛講條件的孩子
也許你會經常遇見孩子無理取鬧的情況,比如孩子會對你說「你要獎勵給我看電視我就去作作業」、「你要獎勵我去公園玩我才吃飯」,諸如此類,都是孩子講條件的表現。
但是我們要明白,孩子講條件不代表孩子不好,不好的是孩子講條件背後帶來的不良影響。
比如前面提到的,孩子要你獎勵他看電視才去寫作業,也就是說,如果不給孩子看電視,那麼孩子就不寫作業,不寫作業這樣的後果影響當然不好。
孩子到了2歲後就會開始建立自我意識,這會讓孩子逐漸意識到有些事情要講條件,但如果你發現孩子經常講條件,還句句用「獎勵」來打幌子,特別是那些本應該可以自己完成的事情也和父母講條件交換時,那就可能是家長「引導」的後果。
知乎上有網友小徐說,自己的女兒5歲了,變得越來越愛講條件,大晚上小徐讓女兒去洗澡,但女兒卻表示要看完一集電視才去洗澡,還理直氣壯地說這是對自己去洗澡的獎勵,這讓小徐覺得女兒無理取鬧。
還有一次,小徐讓女兒練鋼琴,女兒又提出「獎勵」條件,表示要買前段時間看上的洋娃娃,不然也不去練琴。後來發現,原來小徐曾經也經常和女兒講「獎勵條件」,但真正的目的並不是真的獎勵孩子,只是想讓孩子聽話,沒想到孩子現在卻反過來套路家長。
有回我在姑姑家住一晚,到了晚上,姑姑的兒子小浩要去刷牙,但是姑姑怎麼叫小浩,小浩都無動於衷,還耍賴表示自己很累,不想去刷牙,為了讓小浩刷牙,姑姑就開始了「獎勵」誘惑,表示小浩去刷牙,就獎勵一個變形金剛,一聽到變形金剛,小浩糾結了一會,特別不情願的說了兩個字,「好吧。」
等下一次去姑姑家住的時候,沒想到小浩居然表示要一套汽車玩具才刷牙,這下可把姑姑急壞了。
如果姑姑在之前小浩不刷牙的時候,不用「變形金剛」作為獎勵的條件,而是告訴小浩,不刷牙會導致蛀牙,為了防止蛀牙才讓小浩去刷牙,並給小浩制定刷牙的規定,「強行」讓小浩刷牙,不刷牙就會得到相應的懲罰。
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小浩形成刷牙的固有習慣,時間長了,小浩碰上蛀牙的夥伴,就會讓小浩感覺到:原來刷牙是好的。這個時候,能讓小浩無形中喜歡上刷牙的習慣,也不會用索要玩具的條件來威脅家長。
奧斯特洛夫斯基說過:請記住,獎賞永遠不會成為我們工作和奮鬥所追求的目標。放到孩子身上何嘗又不是,盲目獎勵也不會成為孩子變得自覺的動力,還可能會因為孩子不斷成長,變成一種越來越無用的手段。
所以,家長們要明確獎勵是為了肯定孩子不錯的行為,又或者是努力的過程,而不是為了讓孩子聽話才耍獎勵的手段。獎勵用得好能夠成就孩子,獎勵用得不好可能就會毀了孩子。
03
看準時機,給孩子營造驚喜感獎勵
最近在看一檔以前的綜藝節目,叫《我們長大了》,裡面有對兄妹,哥哥叫「嗒嗒」,妹妹叫「暖寶」,一回,哥哥收到了媽媽吩咐他的任務,就是帶著妹妹一起去書店用家裡的舊書換玩具。
到了書店,把舊書給了工作人員後,工作人員讓他們選一樣玩具,妹妹相中了一款自己喜歡的玩具,而哥哥也喜歡另一款飛機玩具,但帶來的舊書只夠換一樣玩具,於是哥哥糾結了很久,最後打電話給媽媽求助。
進過一番討論和思考,哥哥還是把換玩具的機會讓給妹妹,媽媽得知後特別感動,事後悄悄地給哥哥買回了他喜歡的那個飛機玩具作為獎勵,想必那個時候,哥哥定是又驚喜又高興。
在這個節目中,所有的手足組合裡,就屬這個哥哥特別疼愛妹妹,而媽媽給哥哥的驚喜獎勵無形中肯定了哥哥的做法,這能讓孩子更強烈的感受到「付出」的幸福感。
有時候事後獎勵更能促進孩子的進步,還記得開頭孫儷獎勵等等20分鐘玩遊戲的時間麼,這是因為孫儷肯定了等等的誠實,後來妹妹聽見了,也和孫儷說自己玩了遊戲。
可見,正確的獎勵時機會帶來不一樣的效果,如若是預先告知的「獎勵」,有可能會成為孩子的心理負擔。記得我小時候,每次考試之前家人就會對我說:「考好了就帶你去吃麥當勞。」
由於小時候很少被帶去吃麥當勞,所以特別珍惜去麥當勞機會,但是由於預先知道了「獎勵」,所以也讓我在考試的時候壓力大,總怕自己考不好不能吃麥當勞,如果家人不先告訴我,在等我考試後再帶我去麥當勞,還表示這是對我一個學期認真學習的獎勵,那我定是驚喜又幸福。
作家丹尼爾·平克說:獎勵有時候很奇怪,它就像對人的行為施了魔法,把有意思的工作變成苦工,把遊戲變成工作。
若家長沒有把握好獎勵的時機,對於孩子老說何嘗不是種煎熬。許多家長想著鼓勵孩子就應該用獎勵的方式,其實不太對,鼓勵和獎勵是不一樣的,鼓勵一般是在孩子遇到挫折時,在孩子還沒跨過這道坎前用「鼓勵」的方式激勵孩子。
而獎勵是孩子做好的一件事情之後,再加以獎勵表示對孩子的讚揚,所以家長們在獎勵孩子的時候,好好想想,這個獎勵能不能讓孩子感到開心,會不會給孩子感到驚喜,如果可以,那就獎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