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定規矩後,巧用星星表,及時獎勵效果好

2020-11-13 二寶路上的芽媽

這一篇是接著昨天的一篇的,我們繼續說說這個制定規矩的事情。

家規制定好了,大家就要照著你執行了。如果在完成一項稍有難度比較有挑戰的任務之後立刻有愉快的事情發生,那麼,孩子會更願意去做。所以,在制定規矩時,也不要忘了提及獎勵。比如說:

以早餐為動力,規定孩子自己穿衣之後才能吃早餐。

如果孩子提前吃完早餐,就允許孩子玩一個遊戲或者做一些他喜歡的事情。這將鼓勵他更快的自己起床穿衣服。

晚上可規定孩子在完成作業與其他家務後,可以看電視、玩會遊戲。若作業沒有按時完成,則玩電子遊戲的時間要相應減少。這樣可以避免孩子強行從電視、電腦前拽開這種令人頭痛引起爭吵的問題。

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所以激勵他們的事物和方法也各不相同。但幾乎所有孩子都會因為可以與家長一起玩耍而受到激勵,即使僅僅幾分鐘也會讓他們嚮往。

在孩子看來,最好的獎勵莫過於爸爸媽媽陪自己多玩一會兒遊戲,給自己多講一個故事,或者允許自己晚睡幾分鐘,早上在床上與爸爸媽媽多待一會,或者來一個枕頭大戰。你也許不清楚到底哪些東西可以激發孩子的積極性,那就去問問小朋友吧?這就可以確保你給孩子的獎勵對他們來說是有意義的,才能更有效得去激勵孩子。

需要注意的是,獎勵應該儘可能與規矩本身的任務相關,而且最好不要用食物特別是糖果引誘孩子。因為經常這樣做,孩子會將食物獎勵與得到家長的肯定聯繫在一起,這可能會讓他們在以後的生活中養成一種「安慰進食」的不良習慣,會讓他們凡事都要先嘗到甜頭才肯賣力。

如果你的孩子遵守新規矩,你就應該抓住這個絕好時機對孩子進行描述性讚揚。這樣孩子內心充滿著成就感,孩子也非常希望給他人留下一個能幹棒棒的印象;你的表揚和獎勵會讓孩子明白,遵守規矩是取得成功與獲得別人賞識的好辦法。

這裡我要推薦一下「星星圖表」。

想讓孩子遵守規矩,幫孩子培養新習慣時,可以用貼紙來作為對完成指定目標的獎勵,目標是獲得滿頁的星星。這一方法無論是在培養禮貌用語、做家務方面,還是教孩子學會乖乖做作業或晚上按時睡覺方面都非常有效果。

在使用「星星圖表」之前,你需要和孩子一起討論,規定好哪些行為可以獎勵一顆星星,哪些行為沒有獎勵。其中最好的一個辦法是降低行為完成的難度,這樣孩子可以逐漸獲得更多的星星,圖表很快就會變得很好看。即使有時並沒有圓滿完成任務,他們也可以因為努力付出而得到一顆星星。難度隨著孩子的進步一點點增加。

此外,不管什麼時候,只要你獎給孩子一顆星星的時候,一定要慷慨地使用描述性讚揚表揚他。孩子每一個正確的行為都要用具體的語言告訴孩子,這樣更容易讓孩子知道他是為什麼得到星星的!孩子因為小小的成功而得到一顆星星,從而會產生榮譽感,並不斷進步。

只要孩子得到一顆星星,即使他隨後又調皮了,你也不應該反悔。如果你把星星拿走,你就會面對孩子的無盡懇求。對孩子不巧當的行為,你可以用其他方法來解決。


相關焦點

  • 和孩子定完規矩後,除了規定獎勵,還要想好一樣東西
    在你和家人制定家規時,除了要明確獎勵之外,還需要準備一樣東西,那就是後果。這裡的後果,可不是那種很嚴重的,要避免那些大人覺得有用但會讓孩子傷心的懲罰,而使儘量提出一些有創意的、有意義的後果。讓孩子知道,如果孩子遵守規矩會得到獎勵,那孩子違背規矩的後果就是得不到獎勵。
  • 如何給孩子定規矩才能讓孩子守規矩?把握好這一個黃金法則好處多
    如何給孩子定規矩才有效可以立下規矩之後,讓孩子能乖乖學會遵守規矩呢?把握好這一個黃金法則:讓孩子參與定規矩的過程。為什麼很多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給孩子一直在定各種各樣的規矩,但是對孩子來說一直都沒有效果呢?
  • 自從給孩子做了這幾張表後,再也沒有氣急敗壞的吼過娃了
    以前帶孩子的生活總是亂糟糟的,什麼規矩都沒有,孩子隨心所欲,想幹嘛幹嘛,起床能磨蹭一個小時;半小時能做完的作業,在連催帶打的攻勢下還能拖四、五個小時才做完。說教打罵都沒用,每天氣的感覺分分鐘要腦溢血了,自從做了這幾張表格後,再也不生氣了。
  •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想讓孩子有自控力,必先定好規矩
    媽媽的愛,不講條件,但要講規矩!我們常常說要無條件接納孩子,事實卻往往只接納孩子優點。我們常常說要給孩子定規矩,事實卻往往變得沒有原則地遷就。在愛與規矩之間,我們需要更好地平衡,給孩子無條件但有規矩的愛。
  • 《這樣跟孩子定規矩,孩子最不會牴觸》:如何應對孩子的叛逆?
    五六歲的孩子自我意識明顯強烈,加之大腦額葉不夠活躍所帶來的性格衝動,會讓他們產生注意力不足,多動症等表現。他們做事不經思考,無法有效控制情緒,從而與父母產生激烈的衝突。那麼如何給6~12歲的孩子定規矩,讓他毫無牴觸的修正自己的不良行為呢?《這樣跟孩子定規矩,孩子最不會牴觸》這本書給出了明確的答案。總結下來就是簡單的4條。
  • 孩子那麼小,需要做規矩嗎?做規矩的雷,你踩了幾個
    4號雷: 違反規矩卻無處罰---做了等於白做「孩子都哭那麼厲害了,算了,下次再教育吧」明明提前和孩子已經立好了規矩規矩不能想當然,需要適齡適度,而且要提前跟孩子商量好了再定,定好規則後如果違反,要溫柔而堅定的執行。
  • 孩子不講規矩,說話不算數?這樣跟孩子定規矩,孩子不牴觸
    媽媽會說定了規矩,孩子不遵守,怎麼說話不算數啊!有時還會和孩子吵起來。因為定規矩時,是父母的意願,孩子只是被動接受。孩子想玩遊戲或者看電視,必須答應父母這個要求。孩子實際上從內心上不願意,也許有自己的想法,所以定規矩時徵求孩子的意見,和孩子一起定,這樣孩子從內心上接受規矩,那麼就會努力去遵守。
  • 父母運用兒童生活自律表,抓住這4點,成功培養孩子自律好習慣
    現在孩子每天起床、洗臉、刷牙都自己積極主動去做了,因此她極力向我們推薦這個育兒小工具。群裡的很多父母也忍不住要了購買連結去買,回家給自己孩子用。然後她們也開始分享使用心得,高呼找到了一個育兒好工具。看到這麼多家長說這個自律表好用,我媳婦也坐不住了,也要給孩子買個用。我告訴她不用買。我媳婦還不信,非要買。我說,等過一個月,你再問問別的家長,這個還好用不。
  • 如何細化星星表?做到準確,有效.兒童時間管理第168講
    星星表,對於孩子來說,相當於是一個績效考核表。與我們上班的績效考核類似,完成一項工作績效通常會綜合考慮完成時間、完成質量、錯誤率等等方面的因素。那麼對於孩子的績效考核表——「星星表」來說也是同樣的,細化後的星星表就包含了字跡是否潦草、錯誤率是多少、完成時間是多少等等。
  • 「無規矩不成方圓」,家長提前定好這6個規矩,孩子不優秀才怪
    古話說「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在教育孩子方面是一個「由緊到松,該緊則緊、該松則松」的過程。小時候要嚴管孩子的行為習慣,長大後要慢慢放手讓孩子學會獨立和適應社會;孩子出現了性格行為問題,要及時介入引導;到了孩子該實現自己人生理想的時候,家長要學會放手祝福……。有人說孩子是需要需要「放養」的,的確是這樣,但不是孩子一生下來就實行放養模式,而是先通過「圈養」再到逐漸「放養」。
  • 孩子自控力差的幾個典型表現,媽媽這樣定規矩,娃越變越優秀
    研究表明,自控力良好的孩子在成人後犯罪率極低。那麼孩子自控力和什麼有關?,他們覺得自身能力不夠又害怕失敗,於是乾脆一拖再拖,為此,父母應該根據孩子的個體差異性制定合適的目標,當孩子完成效果不錯時,及時給予口頭鼓勵或者物質獎勵,激發孩子的自信心,提升自我約束力和控制力。
  • 2歲女孩餐廳玩耍磕傷:6歲之前,父母儘早給孩子立好規矩
    事後,父母認為是服務員沒擦乾的水漬導致孩子摔倒,因此向餐廳索賠,被餐廳拒絕後,媽媽在網上曝光這件事,卻遭到一片罵聲。這樣孩子才會感覺到自己與父母之間是平等的,受到尊重的。雙方一起列好一份共同遵守的規矩清單,在制定規矩的過程中,孩子有參與感,執行起來也更有行動力 。
  • 你真的會獎勵孩子嗎?獎勵孩子有技巧,用不好適得其反
    孩子每次刷牙都磨蹭拖延找藉口,媽媽想了一個辦法,只要孩子積極主動地刷牙,第二天就可以吃一塊糖。剛開始效果很明顯,孩子每次刷牙都很積極主動,媽媽再也不為刷牙的事煩心了。一段時間後,媽媽覺得孩子已經養成了積極主動的好習慣,便取消了獎勵,孩子立馬不願意了,徹底放棄了刷牙。沒辦法,媽媽又恢復了獎勵。
  • 孩子的幾個「壞習慣」有問題,父母這樣定規矩讓孩子主動去遵守
    導讀:孩子的幾個「壞習慣」有問題,父母這樣定規矩讓孩子主動去遵守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的幾個「壞習慣」有問題,父母這樣定規矩讓孩子主動去遵守!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用貼紙、積分來獎勵孩子表現好不好?如何避坑我來說說(附資源下載)
    首先大家要明確一點,積分獎勵制度只是孩子行為獎勵制度的其中一部分,它本身並沒有絕對的好與壞,關鍵還是我們在什麼場合用,以及怎麼樣去使用它。這樣下次學習的時候,孩子就不是想著自己要怎樣學好,反而是周圍的人會提供了怎樣的獎勵來讓自己做好。這個情況的確有可能會發生,所以如果老師觀察到有產生負面效果的情況,一定要及時調整自己的獎勵制度,才能不起反效果。
  • 這樣給孩子定規矩,專治各種「我不聽」。
    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規矩」是經常被提到的一個詞。在學校,有校規、班規;在家裡,家長也會給孩子定規矩,但是,遵守規矩就意味著不能隨心所欲,所以孩子往往很難去接受和實行,這也成為了不少家長頭痛的問題所在,那如何跟孩子定規矩,孩子才不會反感和牴觸呢?
  • 孫儷兒子玩遊戲「被獎多玩20分鐘」:好的「規矩」教育從獎懲開始
    孫儷兒子玩遊戲「被獎多玩20分鐘」:好的「規矩」教育從獎勵開始現在家長越來越重視孩子規矩教育,正如老話常說「無以規矩不成方圓」一樣,如果一個孩子從小沒有被進行「規矩教育」,長大後行為得不得規範約束,不僅養不出好習慣,還會影響工作和學習。
  • 巧用「上癮」原理,及時給予孩子反饋,提高孩子學習興趣
    遊戲為什麼能讓許多孩子上癮?因為遊戲的「升級」、「過關」會讓孩子感到快樂——玩遊戲的獎勵。當孩子再次看到或想到這種遊戲時,就想起了遊戲「升級」或「過關」後的快樂,大腦開始分泌多巴胺,促使孩子準備去玩遊戲。這就是上癮。在上癮的過程中,快樂、誘髮帶來快樂的行為的刺激、多巴胺三者缺一不可。
  • 孫儷給孩子立的規矩合理嗎?給孩子立規矩時要注意什麼問題?
    如果給孩子定了周一到周五不能玩電子遊戲的規矩,就要給孩子創造利於孩子遵守規矩的條件,鑑於孫儷夫婦都忙碌情況,時時刻刻盯著孩子是不現實的,那就不應該將電子遊戲裝備放在孩子很容易接觸的地方。這對孩子來說是不公平的,成人的人性都經不起考驗,更何況孩子。等等的犯規,等於說並沒有給孩子建立起有利於孩子執行規則的條件。
  • 怎樣獎勵孩子?看了這個獎勵方案你就懂了
    關於要不要獎勵孩子這個問題,在中外的教育研究當中,一直存在著爭議。有人說獎勵是最有效的改變行為的方式,有人說獎勵很容易變成收買利誘,降低孩子的內在動力。腦研究學者發現,人的大腦內側顳葉系統,證實了海馬體在獎勵狀態下有良性改變。獎勵動機導致多巴胺會釋放對記憶產生鞏固的作用,可以達到加強好行為的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