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俗話:無規矩不成方圓。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規矩」是經常被提到的一個詞。在學校,有校規、班規;在家裡,家長也會給孩子定規矩,但是,遵守規矩就意味著不能隨心所欲,所以孩子往往很難去接受和實行,這也成為了不少家長頭痛的問題所在,那如何跟孩子定規矩,孩子才不會反感和牴觸呢?
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就要弄明白孩子不遵守規矩的原因,根據美國著名育兒專家喬治.M卡帕卡在其論著中所說,孩子不守規矩的三點原因,如下:
1、孩子沒辦法按照家長說的做。例如父母要求一個只有兩歲的孩子安靜地坐一小時,這違背了這個年齡段孩子好動的習性,孩子就做不到了。
2、孩子不知道具體應該怎麼做。比如有的父母在教訓「不要調皮」時,卻沒有告訴孩子你不可以做那些事,以及能做那些事才算「不調皮」。以上說明我們定的規矩本身就存在問題。
3、孩子不知道為什麼要聽家長的話。有的家長不許孩子玩手機,而自己抱著手機玩得不亦樂乎,這樣的做法會直接威脅到家長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地位,以後也難以完全信服家長。
4、孩子們認為只要不遵守規矩就能繼續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孩子拒絕遵守要求的目的很直接,就是想繼續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比如正在玩手機的孩子,你叫他現在去睡覺,他可能會不情願或大哭大鬧。
我們的孩子,特別是年齡小的孩子缺乏自制力、計劃性和判斷力,所以需要我們家長幫助制定一些規矩,來更好幫助他們學習和成長。既然規矩少不了,那麼,制定怎樣的規矩,才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呢?
1、和孩子眼神直視,告訴孩子該怎麼做。
態度要端正,語氣要堅定,最好交流的時候要和孩子眼神直視,不要讓孩子覺得你的要求可做可不做。
2、給予恰當的後果。如果孩子不守規矩,就給予一點懲罰,要注意的是懲罰的具體方式要在開始之前就要說明,在執行過程當中,我們可以給孩子兩次左右的機會,其間會警告,怎麼警告呢,直接告訴孩子不執行的後果,這後果是能立刻實施的。懲罰最好是撤銷式懲罰,就是撤銷一個他喜歡的東西,比如看電視,玩手機。
可能有些家長會質疑,說我也這麼做了,但孩子一次兩次還是不改,其實這並不是這些不起效果,是有些孩子需要更長的時間吸取教訓,而我們家長要做的就是堅持。相信,時間會給我們一個滿意的答案。
喬治.M卡帕卡說過一句話:「懲罰的目的不是不惜一切代價讓孩子遵守規矩,而是根據孩子的行為,執行正確的積極後果和消極後果,並讓孩子從中吸取經驗,糾正自己的不當行為」讓孩子在自我調整中又能學會與他人合作,這正是家庭教育的目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