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貼紙、積分來獎勵孩子表現好不好?如何避坑我來說說(附資源下載)

2021-02-07 萌芽研究所BUD


中秋假期的時候,看到加速營裡的姐妹們在討論積分獎勵制度,起因是孩子剛上幼兒園,班裡老師就群發給家長一個簡訊,要求家長跟孩子說明班裡正在執行積分制度。


老師會根據孩子每天的表現,來獎勵相應的小貼紙,這些小貼紙的個數能定期兌換為分值卡,孩子最終可以根據分值卡來兌換禮品。



大家在群裡討論得很熱烈,也提出了很多的困惑,比如這個計分獎勵制度到底好不好、如何把握使用的度、有沒有坑等等。


看著大家的困擾,我還是蠻著急的,所以我就很留心地收集了一些大家比較集中的疑問,想今天特意來詳細說說貼紙、積分獎勵制度的優劣,好讓大家在生活中面對孩子的行為養成時,能更加得心應手。


積分獎勵制度好不好?


首先大家要明確一點,積分獎勵制度只是孩子行為獎勵制度的其中一部分,它本身並沒有絕對的好與壞,關鍵還是我們在什麼場合用,以及怎麼樣去使用它。在孩子行為教養過程中,常見的能充當「孩子行為強化」的方式還有很多,比如:


基本需求類獎勵:水、食物、安全、溫暖;

活動類獎勵:玩遊戲、看動畫片、去遊樂場;

精神類獎勵:微笑、表揚、擁抱、關注;

物質類獎勵:小紅花、貼紙、積分、錢、玩具。


獎勵制度是為了強化好行為而出現的,比如幼兒園老師鼓勵用的貼紙、積分獎勵制度背後的心理學原理是行為主義心理學。趨利避害是生物的基礎本能,就好像胡蘿蔔加大棒一樣,做好了就給胡蘿蔔,搞砸了就打屁股,支持獎勵制度的人都相信獎勵可以讓孩子的行為變得更好。


最早的行為主義心理學家,是通過實驗室的觀察來研究這個原理的,比如經典的「巴浦洛夫的狗」。一開始只要每次搖鈴都拿出骨頭,小狗就會流口水;之後只搖鈴不給骨頭,小狗也會流口水。


由此得出的原理是,如果事先給小狗一個強化物,讓它得到「甜頭」,即便之後不再給這個強化物,小狗仍然會期待這個結果。



△巴浦洛夫實驗示意圖


支持這個研究的學者並不少,2016年的一份研究《Influence of reward motivation on human declarative memory》指出,人的大腦的內側顳葉(MTL)系統,證實了海馬體在獎勵機制下狀態有良性改變。腦研究學者發現,獎勵動機導致的多巴胺會釋放對記憶產生鞏固的作用,意味著它的確可以達到加強好行為的學習效果。


所以在教育環境中,老師會在課堂上通過獎勵,來引發孩子們的學習動力,這樣可能會幫助他們更好的鞏固記憶,以此達到更有效的學習效果。


用積分卡來管理孩子行為表現,

幼兒園老師這做法好不好?

 

的確,現在國內外幼兒園採用個人積分、貼紙等方式來獎勵孩子行為並不少見。它不是「校園課堂管理」制度中最優的方式,但也是常見的方式,它以鼓勵孩子個人表現為核心,獎勵的設置以關注個人行為為核心。從老師分享的信息來看,在搭建個人行為獎勵制度過程中,老師做對的地方有:


1)明確提出這是一個階段性的根據目標完成情況的活動。


比如給班裡孩子設定一周的目標,周五的時候檢查,如果目標都完成了,就給一個小獎勵;比如給孩子設定月度的階梯兌換規則,孩子根據分值高度兌換一個小獎勵,這都是清晰、可見的。


2)這個獎勵制度是提前告知的。


比如提前標好價格,並且向孩子說明分值卡和行為之間的對應關係,這樣不僅能增加孩子的參與感,也會令孩子更容易認同這個規則,讓孩子公開、透明參與其中,有利於管理制度的搭建。



但僅僅從老師分享的信息來看,還不能明確了解這個制度是否有效,因為在執行上也可能存在出問題的情況。這也是每一個想在班級裡應用個人積分、貼紙獎勵制度的幼兒園老師,同樣需要高度重視的地方


1)獎項的設計裡孩子通過行為表現會獲得什麼東西,這個很關鍵。


獎勵不能太頻繁或者太容易得到,它應該是穩定並且對孩子有一定鼓勵性質的。在學校環境裡如果要提供物質獎勵,可以跟「學習」主題掛鈎,比如繪本、學習用具、小禮品等會相對合適,或者是一些遊戲類的虛擬裝飾品。


舉個例子,如果每個孩子都有一個虛擬小房間,通過兌換的積分可以購買小房間裝飾品,讓孩子在上面自由裝扮小屋,這也是很創新又很有趣的方式。老師需要同步觀察孩子的表現,看這個獎品是否是孩子認可的方向,定期調整做法。


2)不能太功利和依賴獎勵制度來管理課堂。


在課堂上,如果經常依靠物質獎勵來進行班級管理的話,很容易讓孩子變得功利,甚至有時候會因為有條件性關注的獎勵制度,讓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受挫。


舉個例子,飽受詬病的小紅花獎勵制度,很多時候並不是因為小紅花本身是錯的,而是老師把小紅花貼在牆上比,或者成人時刻關注著小紅花的數量,「你為什麼小紅花沒有別的孩子多呢?」「你看你表現得不好,所以才沒有小紅花」,這些都會加劇獎勵制度的失衡



3)不是每個孩子都適合用獎勵制度。


因為班裡孩子比較多,所以更需要特別關注孩子的整體適應性情況。一些孩子在獎勵制度的影響下,可能會認為學習不是為了讓自己變得更好,而是為了獲取某種外部獎勵,學習動力也很容易受影響。


這樣下次學習的時候,孩子就不是想著自己要怎樣學好,反而是周圍的人會提供了怎樣的獎勵來讓自己做好。這個情況的確有可能會發生,所以如果老師觀察到有產生負面效果的情況,一定要及時調整自己的獎勵制度,才能不起反效果。



實際上在「校園課堂管理制度」層面,全面的獎勵制度應該包括3個方面:全班同學、小組成員和個人表現的獎勵,因為它可以保證整個校園課堂的獎勵制度的全局觀。具體來說,可優化的方法有什麼呢?


1)加入全班性的獎勵制度。


舉個例子,可以給班裡準備一個小罐子,裡面是攢小星星,當全班一起努力把罐子都填滿之後,可以獲得一個班級性的獎勵,比如舉行下午茶派對,或者增加戶外探索遊戲等等,這個可以增強全班的榮譽感。


那如何攢星星?方法當然可以各種各樣了,比如全班安靜聽老師講15分鐘故事,可以加2顆小星星,全班有秩序地5分鐘內排好隊,可以加2顆星星等等,記住一定要非常具體的指令,並且馬上鼓勵,才有幫助。


2)加入小組性的獎勵制度。


這個適合做項目活動的時候,比如3、5個人一起設計一個手工作品,又或者一起完成某一個STEAM項目等,獎勵的過程中可以考慮設計小貓釣魚的遊戲,給不同的小組加不同顏色的小魚乾,每個顏色的小魚乾有不同的功能,比如藍色小魚乾代表「協作」、紅色小魚乾代表「創意」,綠色小魚乾代表「速度」


小組在過程中老師觀察每個小組不同的表現,然後分配不同的小魚乾,這也可以讓孩子在做項目的時候,為自己的小組想方設法出主意,也可以互相監督去提倡更好的行為。最後色彩斑斕的小魚乾,就是每個小組共同努力下的特點了,它並不代表競爭。


3)個人獎勵中要加入具體身份榮譽感。


我們在看幼兒園貼紙制度時候,經常會聽老師說,「行為表現好,我給你發貼紙卡」,那麼如何定義「行為表現好」,這個很多時候反而說不清楚,這便是問題了。


如果沒有辦法具體向孩子描述這部分的行為,反而容易陷入「老師看誰順眼,就鼓勵誰」的權力之爭,那麼實際中我們可以通過在班裡設置不同的角色來優化


比如遵守排隊秩序的小朋友會有「隊長」的角色,幫老師派發東西的小朋友會有「助手」的角色。積極收東西的小朋友會有「小蜜蜂」的角色,幫老師維護秩序的小朋友會有「管理員」的角色等,反正起名字的要點就是,孩子怎麼喜歡怎麼來,名字怎麼好聽怎麼定。



幼兒園的計分做法,

能否直接應用到家裡?


答案是不能哦。幼兒園和一些團體機構用積分制度是為了方便或有效管理,它不是孩子獎勵制度的唯一方式,也不能完全套用在家裡的場所,如果在家裡的環境裡,你想結合獎勵制度來幫助改善孩子的行為習慣,比較好的方式是對這個積分獎勵制度進行簡化,並且確定核心目標。


舉個例子,我自己也跟孩子用過短期貼紙打卡計劃。顧名思義,就是利用貼紙打卡的方式,來鼓勵孩子習得一個新行為。當時我家Eric3歲,Joshua4歲,有段時間他們看書不注意用眼姿勢,躲在灰暗的角落裡看書,或者躺著、趴著看書等等,這些都是我想要迫切改變的行為。


所以我利用暑假時間,做了一個30天貼紙日曆表,跟孩子們發起「30天保護眼睛」的倡議:


每個孩子都會有一張自己專屬的日曆表,並且匹配30個小貼紙。


在接下來的30天裡,他們要每天注意周邊環境,給自己的眼睛朋友選擇一個合適的地方,來進行閱讀或者其他活動。


如果一整天下來,他們都沒有收到我的「用眼提示」,那麼晚上睡覺前,就可以在自己的貼紙日曆貼上一個小貼紙。


攢夠30個小貼紙後,就可以帶著「眼睛朋友」,去戶外盡情玩一次,比如參觀科學館,或者去動物園踏青等。


在這個調整過程中,效果是明顯見效的。孩子們起床後看到這個貼紙日曆,看到自己畫上去的小眼睛圖,很快明確了自己今天需要做的任務,一旦孩子明確了自己要做什麼,剩下的事情其實反而不需要操心。



後來,我觀察到孩子慢慢出現自發保護用眼姿勢的行為。比如他們某一天起來後忘記看日曆表,但在實際學習和遊戲中,能夠互相提醒要注意用眼的距離。再到後來,哪怕忘記了睡前貼貼紙,仍然會積極接受我的溫馨提示,時刻互相提醒對方要保護眼睛朋友。


所以在第二個周末,我們就結束了這個打卡計劃,兌現了獎品,並且舉行了一個小小的畢業禮


這個計劃提前結束,是因為你們溫柔地呵護好了眼睛小朋友,它非常得開心,希望這10天來跟眼睛小朋友相處的經歷和感受,能夠一直持續在你們的心裡。


以後不管我們做什麼事情、看什麼東西,記得保護好眼睛小朋友,因為它是我們一輩子的好朋友。


通過這個小小的活動,我也解決了之前很為難的用眼習慣問題。至今為止,在用眼習慣這件事情上,兩年過去了,孩子們依然受益其中。大部分時候,他們也養成了一個習慣,就是在做事情之前,先看看光線、環境,以及自己的位置是否合適的,他們開始明白,「自己很有力量,因為他們能夠照顧好眼睛小朋友。」


在家庭環境下,

恰當的獎勵制度是怎樣的?

 

看起來這個效果是顯著而且有效的?實際上回想來看,它之所以發揮了獎勵制度的作用,實際上是因為下面這幾點,這也是我們在制定和思考任何獎勵制度的前提,大家如果在家裡想做獎勵制度,一定要劃重點看我這部分的提醒:


1)獎勵制度的基礎是孩子內心也接受的事情。


當時為了鋪墊這個活動,我跟孩子做了很多眼睛的科普,讓孩子明白眼睛之於一個人有多重要,它是我們的「好朋友」,從出生開始就跟我們一起成長。


讓孩子真心喜歡上目標這點很重要,如果孩子不是真心喜歡眼睛小朋友,保護它的過程對孩子來說是痛苦並且強迫的,所以如果孩子本身就是排斥某一個活動或者內容,獎勵制度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2)特定的獎勵制度更適合針對某個想改變的短期行為。


在家庭環境中,適合用貼紙、積分獎勵制度的場景是想要「調整孩子行為」的時候,記住是調整一個壞行為,比如孩子暫時性的用眼姿勢問題,是可以通過顯著、簡單的行為來調整,並且讓孩子養成習慣,這個時候,你藉助外部的獎勵方式,的確有可能幫助你加速這個改變。


但跟短期行為相比,孩子需要長期堅持的行為並不合適,比如學習、吃飯、睡覺就不合適用外部獎勵制度,無論是哪種都容易削弱孩子在長期學習、自主吃飯和養成良好睡覺習慣上的內在動力。


像學習來說,它最好的激勵和強化的方法,一定不是依賴外部激勵。如果我們選擇了用外部激勵來推動孩子學習的話,給孩子內在動力造成的傷害絕對弊大於利,這些都是我們在操作中需要提前意識到的分寸。



此外,從零開始培育一個新行為,同樣不合適立馬上獎勵制度。舉個例子,你都還沒有觀察孩子如何用眼和學習,就開始在孩子學習和用眼之前採用積分制度,往往容易讓孩子「只盯著」積分制度來看你的用意,這個容易讓孩子出現理解偏差,本末倒置。


3)提前確定規則和獎品。


提前確定規則和獎品的過程很重要,讓孩子認同整個過程和計劃,並且能夠自主參與,也知道自己努力方向。


可以給孩子一些選擇,讓孩子來選。是去遊樂園,還是換一些之前沒吃過的冰淇淋,亦或答應孩子一個小心願?這些都可以開放地談,讓孩子對於結果和目標清晰可見。


4)為整個調整計劃設定時限。


不是孩子每做好一次,就給一個獎品作為獎勵,這樣子的獎勵制度很容易削弱孩子內在動力的形式。


我們需要明確告訴孩子我們的整個計劃需要多長時間,孩子們手頭上有多少貼紙,我們需要攢夠多少貼紙才能兌換獎品,這些都是比較循序漸進的安排。



5)獎勵也不能太高太頻繁,或者超出合理期待。


父母提出的要求容易太高,比如對一個3、4歲的孩子提出100天打卡的計劃,這些都是比較難實現的。如果獎勵太難實現,那獎勵同樣也沒有意義,因為孩子會挫敗,或者很快可能就忘記了這個制度。所以比較合適的獎勵是能夠在一周、半個月,最長一個月內完成。


父母也不要過高承諾獎品,有時候孩子提出的心願容易不切實際,比如孩子想要一個iPad或者出國旅行,這些都不合適用做承諾。此外,在設定獎勵制度時,也不建議直接給錢來獎勵孩子。


有些家長在孩子最開始做獎勵制度,想把財商教育結合起來,比如孩子掃地給1塊錢,擦桌子給5毛錢,但實際上這個方法如果要做,更合適小學階段的孩子,因為學齡前孩子對錢的認識才剛入門,我們需要先教會孩子合理的價值觀和基本的管理原則,先懂了大原則和方向做這些「實踐分配」才會更有意義哦。低幼孩子的財商啟蒙,其實用代金券或者積分卡的方式來進行虛擬交易,都可以達成在合理範圍內的有效協商。


同樣,獎勵制度雖然有效,但是不能頻繁使用。不能這個月為了鼓勵孩子用眼習慣才用了貼紙獎勵制度,下個月就為了鼓勵孩子吃飯坐姿用貼紙獎勵制度,這樣子容易讓孩子厭倦或者只盯著獎勵制度來做事情,都會減弱效果。


好的獎勵制度一定是有明確目的,並且能夠舉一反三的,比如如果孩子用眼習慣和吃飯坐姿都讓你擔心,那麼你可以抓出其中的一個共同點來一起制定,比如針對「坐姿」來通用調整,這會幫助你簡化規則,同時也讓孩子學習如何舉一反三。


6)獎勵制度一定要有妥善的退出機制。

 

如果孩子已經出現了比較明顯的行為改善,那麼及早結束這個制度,舉行一個富有儀式感的活動,讓孩子記住這個活動的意義,都可以讓孩子感受到過程的美好。


有儀式感的活動作為退出機制是常見的,還有約定時間和日曆表來限定獎勵制度的結束,也同樣是合適的,我們要關注孩子過程中好的行為鼓勵。一定要記住,任何外部獎勵都沒有父母發自內心的讚賞和肯定對孩子的行為引導更有幫助,所以不要在利用工具輔助你的時候,反而被工具主導了,為了用工具而工具,這是沒有意義的。


從中想明白自己如何觀察孩子的行為,讓孩子明白這個活動父母更重視的是過程、細節,並非表面上的結果。當孩子對整個體驗和參與過程感覺良好的時候,這個積極的感受也會延續下去,讓孩子能夠更加注意到自己在過程中的行為改變,這才會激發孩子的內驅力。



今天文章寫得很長,因為想一篇文章跟大家講透。同樣,如果還有疑問直接留言來問我,可以開放式向我提問蓋樓的哈~


其實積分制度已經很常見了,再往大裡來看,現在哪一個超市、會員卡沒有提供積分兌換呢?像我們小芽啟萌的課程也有會員積分商城,為了鼓勵大家多打卡多上課,我們也會有獎勵的方式,你可以通過多上課多打卡,換取精美的繪本、優惠券、一對一諮詢服務等,這些都是我們的「獎勵制度」。


獎勵制度並不是毒蛇猛獸,但我很堅持的一點是,如果你在幼兒園或者家庭中使用獎勵制度,你的目的一定不能為了控制孩子,不能為了讓孩子每一次都跟你想要的結果一樣去做這件事情。


我們的初衷是讓孩子可以通過一些策略,養成一些好的習慣,最終讓這些好的習慣成為自己自然想去做的事情。對於任何教養工具,唯有清晰、宏觀地了解個中的分寸,時刻關注過程中的孩子反饋,我們才能夠真正在實操中做到不偏不倚。


最後我跟大家分享兩個資源包,既然是工具可以備在身邊, 需要用的時候也不會沒有著落。一份是16頁的行為調整的積分卡,另外一份是8頁很卡通的蜜蜂小助手卡,這兩個資源包既可以在班級使用,也可以在家裡使用。大家在公眾號消息框裡,回復關鍵詞「行為貼紙」就可以下載。


△ 一共有3種主題樣式

△ 蜜蜂小助手卡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哦!用的時候也要記得提醒自己,任何獎勵制度的目的是為了催生孩子的內在,它是我們養育的一種方法,但不是我們教養的唯一方法!


互勉啊,我們明天見!



★ 近期文章回顧


即可購買我的新書《教養力》

相關焦點

  • 用貼紙獎勵孩子,做不好適得其反,家庭教育中如何避坑?
    現在大部分幼兒園乃至小學的老師都會有一套獎勵制度。孩子每天的各種表現,比如上課回答問題、打掃衛生等等,都有明碼標價,轉化為小紅花、小貼紙,這些貼紙又轉化為積分,積分可以兌換成不同的獎品。這種獎勵制度由來已久,目的是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
  • 折合不到1分錢的貼紙,是幼兒園老師的法寶,孩子就吃這套
    等我趕到幼兒園門口,看見寶寶班裡的嘟嘟正在嚎啕大哭,他媽媽站在一旁束手無策。我問:「嘟嘟媽媽,孩子這是怎麼了?」嘟嘟媽媽看到我來了,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老師獎勵的小貼紙找不到了,就一直在這哭。」「小貼紙啊,我們再去買一個好不好?」我蹲下來和哭鬧的嘟嘟說。「不好,我就要老師給的那個!」孩子不依不饒。「你看,我什麼建議都說了,帶他去超市再買個玩具也不行,就要那不到1分錢的貼紙。」
  • 孩子表現好了就獎勵,表現不好就懲罰,這種管教模式已經過時了?
    很多人在成為父母后,都會說與孩子一起成長。實在是因為,育兒是一門深奧的學問,而且沒有標準的答案。現在的社會急速變化,養育孩子過程中的問題也越來越多。而且電子產品在每個家庭被密集使用,孩子們的自控力正受到嚴重的威脅。通常,家長們的做法是孩子表現好了就獎勵,表現不好就懲罰。但是,據說這種管教模式已經過時了?
  • 兒子的幼兒園生活—貼紙獎勵
    這周已經上了兩天幼兒園了,昨天去接他,發現他又沒有貼紙獎勵(老師有時會給表現好的小朋友貼貼紙,圖案有「小星星」「大蘋果」各色的「笑臉寶寶」)他主動和我說老師忘記給他貼了。我笑笑,他又說「媽媽,我不喜歡紅小豆」。我立馬明白孩子在幼兒園挑食了,下午的點心是紅豆蓮子羹。我說老師不是忘記了,是因為你不喜歡紅小豆,不肯吃挑食了,下次你試試看,紅小豆糯糯的挺好吃的。
  • 你知道怎麼用照片製作成簡單的貼紙嗎?還可以作為獎勵給孩子哦!
    我是英國人馬鏡華,喜歡分享攝影,漢語能力不算好,語言不通的地方希望大家指點!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家裡的一個朋友經常把我從學校接回家。我和朋友的女兒總是坐在後座上,像孩子們一樣又叫又鬧。後來有一天,我們因為表現好而被獎勵貼紙。沒有不良行為的貼紙。我們每天默默收集一張貼紙,虔誠地貼在衣櫃裡。如果我們能在公平貿易上達成一致的話,我們會比較一下我們的收藏品。我的朋友很久以前搬走了,我也搬出了家。但我珍貴的貼紙收藏現在還留在我妹妹的臥室裡。我並不羞於承認,我確實會時不時地去看看他們。
  • 3歲女兒用上百張貼紙「封印」裝睡老爸,孩子有多痴迷貼紙?
    3歲得到女娃,用上百張貼紙「封印」爸爸這是媽媽下班回家後看到的一幕,爸爸在睡覺,女兒在一個勁兒的往爸爸身上粘貼紙,於是媽媽就拿手機錄了一下,錄製過程中,媽媽發現爸爸醒過來了,睜了一下眼,不敢動,讓女兒繼續貼,看上去就像被「封印」了一樣。孩子愛玩貼紙,也是件讓人挺頭疼的事兒。
  • 孩子考好了,獎勵現金好不好?
    孩子取的進步,適時地提出表揚,予以肯定很有必要,父母要真心替孩子感到高興,分享孩子的喜悅,就能讓孩子體會到努力的樂趣,獲得成功的體驗。但是,也不能放大反應,表現得喜出望外,動不動就現金打賞,這樣會讓孩子誤解,覺得我父母喜歡的是考高分的自己,學習好的自己,而不是真的愛自己。獎勵是把雙刃劍,一定要慎用!
  • 怎麼樣正確獎勵孩子
    為什麼這些獎勵有效期都這麼短,下次用同樣的方法就不管用了呢?獎勵本身是一件好事,但若用錯了方法,反而會事與願違,對孩子的性格塑造和能力發育造成不好的影響。物質獎勵不靈的原因心理學上有個有名的實驗叫做德西效應。教育家德西請了一批大學生,把他們分為兩組做有趣的智力難題。
  • 獎勵孩子有禁忌,用好能激勵,用不好適得其反,關鍵看家長怎麼用
    用得好可以激發孩子做事情的積極性,是管教孩子的好幫手,用不好不但會讓孩子變得貪得無厭,還會適得其反磨滅他做事的積極性。我個人總結了以下幾點關於給孩子獎勵,有以下幾點禁忌:1.不要獎勵孩子必須做的分內事刷牙、洗澡、睡覺、穿衣……等這些日常的、孩子必須要做的事情,是不宜用獎勵的方式來激勵他們的,因為這樣會使獎勵過於頻繁。
  • 給孩子定規矩後,巧用星星表,及時獎勵效果好
    這一篇是接著昨天的一篇的,我們繼續說說這個制定規矩的事情。家規制定好了,大家就要照著你執行了。如果在完成一項稍有難度比較有挑戰的任務之後立刻有愉快的事情發生,那麼,孩子會更願意去做。所以,在制定規矩時,也不要忘了提及獎勵。
  • 怎樣正確獎勵孩子?
    為什麼這些獎勵有效期都這麼短,下次用同樣的方法就不管用了呢?獎勵本身是一件好事,但若用錯了方法,反而會事與願違,對孩子的性格塑造和能力發育造成不好的影響。> 一、用獎勵來控制孩子,這會讓孩子認為「這是爸爸媽媽想要的,不是我自己想做的事」。
  • 孩子表現好就獎勵?「貝勃定律」告訴我們,別讓「獎勵」變廉價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孩子完成的任何家務、作業,都僅僅是為了那個小小的獎勵。讓孩子幫我洗碗,他拒絕了,除非我說:"你幫我洗碗,我會給你獎勵的!"又當孩子只想著玩不想寫作業的時候,我怎麼命令他,他都不肯寫,直到我說:"你把作業寫了,我會給你獎勵的。"考試考差時,我說的是,"你下次給我考好了,我會給你一個很大的獎勵。"
  • 獎勵孩子是「有毒」的胡蘿蔔,99%的家長都在犯同樣的錯誤
    一個孩子從幼兒園回到家,向媽媽展示自己身上的「小貼紙」,說:「這是老師今天獎勵我的,有的小朋友一張也沒有。」「這是為什麼呀?」「因為我回答問題了,蕊蕊沒有貼紙,是因為他做得不好。」「所以,你覺得發貼紙代表『你很好』,沒有貼紙的話就代表『不太好』,是嗎?」孩子有點疑惑的點點頭:「是呀!」
  • 你真的會獎勵孩子嗎?獎勵孩子有技巧,用不好適得其反
    給孩子獎勵,是為了讓孩子養成愛勞動的好習慣,但是結果卻變成了沒有獎勵就不幹了。這個困惑應該是很多父母都有的,這就是「扇貝效應」的表現,生活中很常見。到底怎樣才能用好獎勵,來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習慣呢?如何用獎勵引導孩子形成好習慣?
  • 折合不到1分錢的貼紙,是幼兒園老師的法寶,孩子就吃這套
    等我趕到幼兒園門口,看見寶寶班裡的嘟嘟正在嚎啕大哭,他媽媽站在一旁束手無策。我問:&34;嘟嘟媽媽看到我來了,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34;&34;我蹲下來和哭鬧的嘟嘟說。&34;孩子不依不饒。&34;嘟嘟媽媽有點生氣的說。
  • 免費學美國教學精髓:如何讓孩子讀透繪本故事,這裡有詳細攻略!(附資源下載)
    接下來12月份還有一輪比賽,所以周末我又跟孩子們用投影儀看了網站上的故事視頻,孩子們也玩得不亦樂乎啊~所以我想趕緊把這個資源推薦給你們,如果對閱讀和演講感興趣的朋友們,一定不要錯過這個網站,英文版的《為你讀詩》,由美國很多著名演員參與,特別棒!為什麼推薦呢?
  • 美國孩子新年也立Flag,這是開學第一課!丨附模板下載
    小朋友很喜歡立一些不現實的目標:「我想要變成超人」,「我想要能讀取別人的思想」,「我想要飛到月球上」,這些目標都很可愛,充斥著孩子的想像力,但卻沒法一下子實現。既然是列新年目標,我們還是希望孩子可以列一些符合實際,有可能實現的目標。5.
  • 為孩子們建立獎勵制度的正確方法
    如果你想幫助你的孩子達到行為上的裡程碑,你可以嘗試許多父母慣用的策略:獎勵制度。他們鼓勵通過積極強化來改變行為。強調積極的行為有助於建立孩子的自尊心。孩子會發展出一種積極的行為並獲得更多的讚美。比如:你想讓孩子早上不遲到,你不應該強調上學遲到要挨批評等不好的一面,而是強調了積極方面,明確了自己的期望,並實施針對孩子的積分獎勵制度。
  • 孩子竟然把時間安排的井井有條!18種時間管理表,學渣變學霸(超牛資源直接下載)
    兒子上小學後,我慶幸當時做了這樣的「幼升小」規劃!(附學習資源)那會兒,我列印出了下面這張表貼在他的小桌子上:文尾都會打包送給大家哦!看這張表,圖文並茂,色彩豐富,我跟他講了講,小傢伙不僅一下子就看明白了,還非常喜歡!
  • 磨蹭的孩子如何培養自制力
    作者:寶寶知道 教育不好成焦慮我常常聽到很多媽媽的抱怨,最常見的有孩子做事拖拉,回來先狂看動畫片,不寫作業,晚上又磨磨蹭蹭不願意睡。為了這些事情,家長和孩子總是三天兩頭就鬧一次。所以,很多媽媽都在問:有沒有一種辦法能讓孩子做事主動,自律自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