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假期的時候,看到加速營裡的姐妹們在討論積分獎勵制度,起因是孩子剛上幼兒園,班裡老師就群發給家長一個簡訊,要求家長跟孩子說明班裡正在執行積分制度。
老師會根據孩子每天的表現,來獎勵相應的小貼紙,這些小貼紙的個數能定期兌換為分值卡,孩子最終可以根據分值卡來兌換禮品。
大家在群裡討論得很熱烈,也提出了很多的困惑,比如這個計分獎勵制度到底好不好、如何把握使用的度、有沒有坑等等。
看著大家的困擾,我還是蠻著急的,所以我就很留心地收集了一些大家比較集中的疑問,想今天特意來詳細說說貼紙、積分獎勵制度的優劣,好讓大家在生活中面對孩子的行為養成時,能更加得心應手。
積分獎勵制度好不好?
首先大家要明確一點,積分獎勵制度只是孩子行為獎勵制度的其中一部分,它本身並沒有絕對的好與壞,關鍵還是我們在什麼場合用,以及怎麼樣去使用它。在孩子行為教養過程中,常見的能充當「孩子行為強化」的方式還有很多,比如:
基本需求類獎勵:水、食物、安全、溫暖;
活動類獎勵:玩遊戲、看動畫片、去遊樂場;
精神類獎勵:微笑、表揚、擁抱、關注;
物質類獎勵:小紅花、貼紙、積分、錢、玩具。
最早的行為主義心理學家,是通過實驗室的觀察來研究這個原理的,比如經典的「巴浦洛夫的狗」。一開始只要每次搖鈴都拿出骨頭,小狗就會流口水;之後只搖鈴不給骨頭,小狗也會流口水。
由此得出的原理是,如果事先給小狗一個強化物,讓它得到「甜頭」,即便之後不再給這個強化物,小狗仍然會期待這個結果。
△巴浦洛夫實驗示意圖
支持這個研究的學者並不少,2016年的一份研究《Influence of reward motivation on human declarative memory》指出,人的大腦的內側顳葉(MTL)系統,證實了海馬體在獎勵機制下狀態有良性改變。腦研究學者發現,獎勵動機導致的多巴胺會釋放對記憶產生鞏固的作用,意味著它的確可以達到加強好行為的學習效果。
所以在教育環境中,老師會在課堂上通過獎勵,來引發孩子們的學習動力,這樣可能會幫助他們更好的鞏固記憶,以此達到更有效的學習效果。
用積分卡來管理孩子行為表現,
幼兒園老師這做法好不好?
的確,現在國內外幼兒園採用個人積分、貼紙等方式來獎勵孩子行為並不少見。它不是「校園課堂管理」制度中最優的方式,但也是常見的方式,它以鼓勵孩子個人表現為核心,獎勵的設置以關注個人行為為核心。從老師分享的信息來看,在搭建個人行為獎勵制度過程中,老師做對的地方有:
1)明確提出這是一個階段性的根據目標完成情況的活動。
比如給班裡孩子設定一周的目標,周五的時候檢查,如果目標都完成了,就給一個小獎勵;比如給孩子設定月度的階梯兌換規則,孩子根據分值高度兌換一個小獎勵,這都是清晰、可見的。
2)這個獎勵制度是提前告知的。
比如提前標好價格,並且向孩子說明分值卡和行為之間的對應關係,這樣不僅能增加孩子的參與感,也會令孩子更容易認同這個規則,讓孩子公開、透明參與其中,有利於管理制度的搭建。
但僅僅從老師分享的信息來看,還不能明確了解這個制度是否有效,因為在執行上也可能存在出問題的情況。這也是每一個想在班級裡應用個人積分、貼紙獎勵制度的幼兒園老師,同樣需要高度重視的地方:
1)獎項的設計裡孩子通過行為表現會獲得什麼東西,這個很關鍵。
獎勵不能太頻繁或者太容易得到,它應該是穩定並且對孩子有一定鼓勵性質的。在學校環境裡如果要提供物質獎勵,可以跟「學習」主題掛鈎,比如繪本、學習用具、小禮品等會相對合適,或者是一些遊戲類的虛擬裝飾品。
舉個例子,如果每個孩子都有一個虛擬小房間,通過兌換的積分可以購買小房間裝飾品,讓孩子在上面自由裝扮小屋,這也是很創新又很有趣的方式。老師需要同步觀察孩子的表現,看這個獎品是否是孩子認可的方向,定期調整做法。
2)不能太功利和依賴獎勵制度來管理課堂。
在課堂上,如果經常依靠物質獎勵來進行班級管理的話,很容易讓孩子變得功利,甚至有時候會因為有條件性關注的獎勵制度,讓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受挫。
舉個例子,飽受詬病的小紅花獎勵制度,很多時候並不是因為小紅花本身是錯的,而是老師把小紅花貼在牆上比,或者成人時刻關注著小紅花的數量,「你為什麼小紅花沒有別的孩子多呢?」「你看你表現得不好,所以才沒有小紅花」,這些都會加劇獎勵制度的失衡。
3)不是每個孩子都適合用獎勵制度。
因為班裡孩子比較多,所以更需要特別關注孩子的整體適應性情況。一些孩子在獎勵制度的影響下,可能會認為學習不是為了讓自己變得更好,而是為了獲取某種外部獎勵,學習動力也很容易受影響。
這樣下次學習的時候,孩子就不是想著自己要怎樣學好,反而是周圍的人會提供了怎樣的獎勵來讓自己做好。這個情況的確有可能會發生,所以如果老師觀察到有產生負面效果的情況,一定要及時調整自己的獎勵制度,才能不起反效果。
實際上在「校園課堂管理制度」層面,全面的獎勵制度應該包括3個方面:全班同學、小組成員和個人表現的獎勵,因為它可以保證整個校園課堂的獎勵制度的全局觀。具體來說,可優化的方法有什麼呢?
1)加入全班性的獎勵制度。
舉個例子,可以給班裡準備一個小罐子,裡面是攢小星星,當全班一起努力把罐子都填滿之後,可以獲得一個班級性的獎勵,比如舉行下午茶派對,或者增加戶外探索遊戲等等,這個可以增強全班的榮譽感。
那如何攢星星?方法當然可以各種各樣了,比如全班安靜聽老師講15分鐘故事,可以加2顆小星星,全班有秩序地5分鐘內排好隊,可以加2顆星星等等,記住一定要非常具體的指令,並且馬上鼓勵,才有幫助。
2)加入小組性的獎勵制度。
這個適合做項目活動的時候,比如3、5個人一起設計一個手工作品,又或者一起完成某一個STEAM項目等,獎勵的過程中可以考慮設計小貓釣魚的遊戲,給不同的小組加不同顏色的小魚乾,每個顏色的小魚乾有不同的功能,比如藍色小魚乾代表「協作」、紅色小魚乾代表「創意」,綠色小魚乾代表「速度」。
小組在過程中老師觀察每個小組不同的表現,然後分配不同的小魚乾,這也可以讓孩子在做項目的時候,為自己的小組想方設法出主意,也可以互相監督去提倡更好的行為。最後色彩斑斕的小魚乾,就是每個小組共同努力下的特點了,它並不代表競爭。
3)個人獎勵中要加入具體身份榮譽感。
我們在看幼兒園貼紙制度時候,經常會聽老師說,「行為表現好,我給你發貼紙卡」,那麼如何定義「行為表現好」,這個很多時候反而說不清楚,這便是問題了。
如果沒有辦法具體向孩子描述這部分的行為,反而容易陷入「老師看誰順眼,就鼓勵誰」的權力之爭,那麼實際中我們可以通過在班裡設置不同的角色來優化。
比如遵守排隊秩序的小朋友會有「隊長」的角色,幫老師派發東西的小朋友會有「助手」的角色。積極收東西的小朋友會有「小蜜蜂」的角色,幫老師維護秩序的小朋友會有「管理員」的角色等,反正起名字的要點就是,孩子怎麼喜歡怎麼來,名字怎麼好聽怎麼定。
幼兒園的計分做法,
能否直接應用到家裡?
答案是不能哦。幼兒園和一些團體機構用積分制度是為了方便或有效管理,它不是孩子獎勵制度的唯一方式,也不能完全套用在家裡的場所,如果在家裡的環境裡,你想結合獎勵制度來幫助改善孩子的行為習慣,比較好的方式是對這個積分獎勵制度進行簡化,並且確定核心目標。
舉個例子,我自己也跟孩子用過短期貼紙打卡計劃。顧名思義,就是利用貼紙打卡的方式,來鼓勵孩子習得一個新行為。當時我家Eric3歲,Joshua4歲,有段時間他們看書不注意用眼姿勢,躲在灰暗的角落裡看書,或者躺著、趴著看書等等,這些都是我想要迫切改變的行為。
所以我利用暑假時間,做了一個30天貼紙日曆表,跟孩子們發起「30天保護眼睛」的倡議:
每個孩子都會有一張自己專屬的日曆表,並且匹配30個小貼紙。
在接下來的30天裡,他們要每天注意周邊環境,給自己的眼睛朋友選擇一個合適的地方,來進行閱讀或者其他活動。
如果一整天下來,他們都沒有收到我的「用眼提示」,那麼晚上睡覺前,就可以在自己的貼紙日曆貼上一個小貼紙。
攢夠30個小貼紙後,就可以帶著「眼睛朋友」,去戶外盡情玩一次,比如參觀科學館,或者去動物園踏青等。
在這個調整過程中,效果是明顯見效的。孩子們起床後看到這個貼紙日曆,看到自己畫上去的小眼睛圖,很快明確了自己今天需要做的任務,一旦孩子明確了自己要做什麼,剩下的事情其實反而不需要操心。
後來,我觀察到孩子慢慢出現自發保護用眼姿勢的行為。比如他們某一天起來後忘記看日曆表,但在實際學習和遊戲中,能夠互相提醒要注意用眼的距離。再到後來,哪怕忘記了睡前貼貼紙,仍然會積極接受我的溫馨提示,時刻互相提醒對方要保護眼睛朋友。
所以在第二個周末,我們就結束了這個打卡計劃,兌現了獎品,並且舉行了一個小小的畢業禮:
這個計劃提前結束,是因為你們溫柔地呵護好了眼睛小朋友,它非常得開心,希望這10天來跟眼睛小朋友相處的經歷和感受,能夠一直持續在你們的心裡。
以後不管我們做什麼事情、看什麼東西,記得保護好眼睛小朋友,因為它是我們一輩子的好朋友。
通過這個小小的活動,我也解決了之前很為難的用眼習慣問題。至今為止,在用眼習慣這件事情上,兩年過去了,孩子們依然受益其中。大部分時候,他們也養成了一個習慣,就是在做事情之前,先看看光線、環境,以及自己的位置是否合適的,他們開始明白,「自己很有力量,因為他們能夠照顧好眼睛小朋友。」
在家庭環境下,
恰當的獎勵制度是怎樣的?
看起來這個效果是顯著而且有效的?實際上回想來看,它之所以發揮了獎勵制度的作用,實際上是因為下面這幾點,這也是我們在制定和思考任何獎勵制度的前提,大家如果在家裡想做獎勵制度,一定要劃重點看我這部分的提醒:
1)獎勵制度的基礎是孩子內心也接受的事情。
當時為了鋪墊這個活動,我跟孩子做了很多眼睛的科普,讓孩子明白眼睛之於一個人有多重要,它是我們的「好朋友」,從出生開始就跟我們一起成長。
讓孩子真心喜歡上目標這點很重要,如果孩子不是真心喜歡眼睛小朋友,保護它的過程對孩子來說是痛苦並且強迫的,所以如果孩子本身就是排斥某一個活動或者內容,獎勵制度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2)特定的獎勵制度更適合針對某個想改變的短期行為。
在家庭環境中,適合用貼紙、積分獎勵制度的場景是想要「調整孩子行為」的時候,記住是調整一個壞行為,比如孩子暫時性的用眼姿勢問題,是可以通過顯著、簡單的行為來調整,並且讓孩子養成習慣,這個時候,你藉助外部的獎勵方式,的確有可能幫助你加速這個改變。
但跟短期行為相比,孩子需要長期堅持的行為並不合適,比如學習、吃飯、睡覺就不合適用外部獎勵制度,無論是哪種都容易削弱孩子在長期學習、自主吃飯和養成良好睡覺習慣上的內在動力。
像學習來說,它最好的激勵和強化的方法,一定不是依賴外部激勵。如果我們選擇了用外部激勵來推動孩子學習的話,給孩子內在動力造成的傷害絕對弊大於利,這些都是我們在操作中需要提前意識到的分寸。
此外,從零開始培育一個新行為,同樣不合適立馬上獎勵制度。舉個例子,你都還沒有觀察孩子如何用眼和學習,就開始在孩子學習和用眼之前採用積分制度,往往容易讓孩子「只盯著」積分制度來看你的用意,這個容易讓孩子出現理解偏差,本末倒置。
3)提前確定規則和獎品。
提前確定規則和獎品的過程很重要,讓孩子認同整個過程和計劃,並且能夠自主參與,也知道自己努力方向。
可以給孩子一些選擇,讓孩子來選。是去遊樂園,還是換一些之前沒吃過的冰淇淋,亦或答應孩子一個小心願?這些都可以開放地談,讓孩子對於結果和目標清晰可見。
4)為整個調整計劃設定時限。
不是孩子每做好一次,就給一個獎品作為獎勵,這樣子的獎勵制度很容易削弱孩子內在動力的形式。
我們需要明確告訴孩子我們的整個計劃需要多長時間,孩子們手頭上有多少貼紙,我們需要攢夠多少貼紙才能兌換獎品,這些都是比較循序漸進的安排。
5)獎勵也不能太高太頻繁,或者超出合理期待。
父母提出的要求容易太高,比如對一個3、4歲的孩子提出100天打卡的計劃,這些都是比較難實現的。如果獎勵太難實現,那獎勵同樣也沒有意義,因為孩子會挫敗,或者很快可能就忘記了這個制度。所以比較合適的獎勵是能夠在一周、半個月,最長一個月內完成。
父母也不要過高承諾獎品,有時候孩子提出的心願容易不切實際,比如孩子想要一個iPad或者出國旅行,這些都不合適用做承諾。此外,在設定獎勵制度時,也不建議直接給錢來獎勵孩子。
有些家長在孩子最開始做獎勵制度,想把財商教育結合起來,比如孩子掃地給1塊錢,擦桌子給5毛錢,但實際上這個方法如果要做,更合適小學階段的孩子,因為學齡前孩子對錢的認識才剛入門,我們需要先教會孩子合理的價值觀和基本的管理原則,先懂了大原則和方向做這些「實踐分配」才會更有意義哦。低幼孩子的財商啟蒙,其實用代金券或者積分卡的方式來進行虛擬交易,都可以達成在合理範圍內的有效協商。
同樣,獎勵制度雖然有效,但是不能頻繁使用。不能這個月為了鼓勵孩子用眼習慣才用了貼紙獎勵制度,下個月就為了鼓勵孩子吃飯坐姿用貼紙獎勵制度,這樣子容易讓孩子厭倦或者只盯著獎勵制度來做事情,都會減弱效果。
好的獎勵制度一定是有明確目的,並且能夠舉一反三的,比如如果孩子用眼習慣和吃飯坐姿都讓你擔心,那麼你可以抓出其中的一個共同點來一起制定,比如針對「坐姿」來通用調整,這會幫助你簡化規則,同時也讓孩子學習如何舉一反三。
6)獎勵制度一定要有妥善的退出機制。
如果孩子已經出現了比較明顯的行為改善,那麼及早結束這個制度,舉行一個富有儀式感的活動,讓孩子記住這個活動的意義,都可以讓孩子感受到過程的美好。
有儀式感的活動作為退出機制是常見的,還有約定時間和日曆表來限定獎勵制度的結束,也同樣是合適的,我們要關注孩子過程中好的行為鼓勵。一定要記住,任何外部獎勵都沒有父母發自內心的讚賞和肯定對孩子的行為引導更有幫助,所以不要在利用工具輔助你的時候,反而被工具主導了,為了用工具而工具,這是沒有意義的。
從中想明白自己如何觀察孩子的行為,讓孩子明白這個活動父母更重視的是過程、細節,並非表面上的結果。當孩子對整個體驗和參與過程感覺良好的時候,這個積極的感受也會延續下去,讓孩子能夠更加注意到自己在過程中的行為改變,這才會激發孩子的內驅力。
今天文章寫得很長,因為想一篇文章跟大家講透。同樣,如果還有疑問直接留言來問我,可以開放式向我提問蓋樓的哈~
其實積分制度已經很常見了,再往大裡來看,現在哪一個超市、會員卡沒有提供積分兌換呢?像我們小芽啟萌的課程也有會員積分商城,為了鼓勵大家多打卡多上課,我們也會有獎勵的方式,你可以通過多上課多打卡,換取精美的繪本、優惠券、一對一諮詢服務等,這些都是我們的「獎勵制度」。
獎勵制度並不是毒蛇猛獸,但我很堅持的一點是,如果你在幼兒園或者家庭中使用獎勵制度,你的目的一定不能為了控制孩子,不能為了讓孩子每一次都跟你想要的結果一樣去做這件事情。
我們的初衷是讓孩子可以通過一些策略,養成一些好的習慣,最終讓這些好的習慣成為自己自然想去做的事情。對於任何教養工具,唯有清晰、宏觀地了解個中的分寸,時刻關注過程中的孩子反饋,我們才能夠真正在實操中做到不偏不倚。
最後我跟大家分享兩個資源包,既然是工具可以備在身邊, 需要用的時候也不會沒有著落。一份是16頁的行為調整的積分卡,另外一份是8頁很卡通的蜜蜂小助手卡,這兩個資源包既可以在班級使用,也可以在家裡使用。大家在公眾號消息框裡,回復關鍵詞「行為貼紙」就可以下載。
△ 一共有3種主題樣式
△ 蜜蜂小助手卡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哦!用的時候也要記得提醒自己,任何獎勵制度的目的是為了催生孩子的內在,它是我們養育的一種方法,但不是我們教養的唯一方法!
互勉啊,我們明天見!
★ 近期文章回顧